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促使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因素是( )
A.私田的大量出现
B.各国的税制改革
C.商鞅变法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来看,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
A.分布均衡B.集中在长江流域C.多元一体D.有海洋文明特质
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新旧更替与社会转型B.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
C.政权更替与阶级对立D.争霸称雄与国家统一
4.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
A.法不阿贵,以法治国B.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5.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社会变化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
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被排除在统治思想外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从此成为国家规定教材
C.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D.排除佛道影响,树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7.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集中表现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西汉中后期B.东汉中后期C.唐朝中后期D.明朝中后期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下列不属于开发原因的是( )
A.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B.南方基本上处于和平环境,战乱少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D.均定都建业的南朝政权相对较稳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表现在( )
A.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B.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
C.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D.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10.对下图工程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C.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D.为王朝后期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11.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朋党之争D.宦官专权
12.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下列不属于“三教”的是 ( )
A.儒学B.道教C.伊斯兰教D.佛教
13.唐朝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繁荣B.科举考试提倡写实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
14.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
C.均田制D.井田制
15.如图是古代中国某一选官制度的示意图。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时制度建立,吏治澄清,曹家的得天下,这制度也有关系的。”这制度是指(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6.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D.引发了土地兼并
17.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 )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唐朝与北宋时期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同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司法权集中于中央
C.重用侍从秘书等人D.分割削弱宰相权力
19.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0.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最主要原因( )
A.害怕掌握兵权的大将篡夺政权B.缓和君臣矛盾
C.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首先集中兵权D.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唐朝的这一选官制度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唐朝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政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性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促使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因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井田制之外土地开垦,导致私田出现,D正确;A是D项措施演变结果;B和C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答案】C
【详解】 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源远流长,多元一体,故选C;AB不符合事实,排除;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排除D。
【点睛】
3.【答案】A
【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的是战国初期的卿大夫夺权现象,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代表着政治上的新旧阶级之间的更替和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此A正确,BCD排除。
4.【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孔子和孟子均属于儒家学派,故选D;法不阿贵,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A;兼爱非攻,节用尚贤是墨家的主张,故排除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排除C。
5.【答案】B
【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B正确;A、C、D均不是材料主旨。
6.【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思想专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故选C;西汉实行外儒内法,应用了法家思想,排除A;宋朝以后四书五经从此成为国家规定教材,排除B;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排除D。
【点睛】
7.【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现象可知:该时期皇帝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依靠宦官铲除外戚,造成宦官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现象循环出现,比较集中出现在东汉中后期,B项符合题意。西汉中后期出现外戚王莽夺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没有出现,排除A项;唐朝后期主要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现象,排除C项;明朝后期仅出现宦官专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四个政权定都的地方叫建康,建业是三国时期的叫法,故D项符合题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这有利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社会原因,毕竟只有社会相对和平,人们才能安心发展经济,故其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方光照和降水条件都优于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答案】C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的同时,少数民族的风俗等也传入汉族,加深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故C正确;A、B、D说法都错误,不符合史实。
10.【答案】D
【详解】大运河修筑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关于大运河的描述和评价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1.【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B项;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有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排除C项;唐朝由盛转衰之后有宦官专权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故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三教”,符合题意。
13.【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诗的繁荣得益于封建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
14.【答案】B
【详解】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B项正确;A项是在两税法前,排除A项;C项是在北魏到唐朝前期,排除C项;井田制是在周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详解】根据“中正品第”“九品”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选C;军功爵制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材料无法体现“军功”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科举制依据科举考试成绩选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D。
【点睛】
1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农业劳动力,使其专注于农业生产,因此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纳税的方式,没有涉及农民负担的加重,A项错误;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因为可以使劳动力安心农业生产,并且纳税方式多样,B项错误;租庸调制没有引发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D项错误。
17.【答案】D
【详解】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答案为D;A是荀子的学说,B是孟子的思想,C是孔子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18.【答案】D
【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选D项;A、B两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加强皇权不符,排除;C项是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
19.【答案】A
【详解】根据“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可得出其变法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有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用人问题,排除C项;材料针对的是其失败的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杯酒释兵权”主要是因为军事将领兵权太重,因此为了防止“陈桥兵变”的事情重演,宋太祖需要集中兵权,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不是目的;故排除ABD三项。
21.【答案】(1)三公九卿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2)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3)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或郡国并行制)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措施: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图一所示,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及九卿构成了中央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公九卿制。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三省分别为门下省、尚书省和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地图中都城在镐京可知,此时期为西周时期,据地图中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功臣姜尚于齐等可知,这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制度:据材料三“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果:据材料三“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及所学知识可知,王侯的权力过大,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据材料三“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
22.【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才学、孝廉。
(2)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朝的察举制。
第二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中“……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选官标准是品行、才学、孝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二“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结合所学知识可,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以及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可以说,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以及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扩大了统治基础。
23.【答案】(1)影响: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秦国实现国富兵强;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等。(任意3点)
(2)特点: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坚决变法;改革内容较为全面;措施执行比较彻底等。(任意三点)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影响:据材料“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可得出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可得出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据材料“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可得出秦国实现国富兵强;据材料“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及所学可得出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等。
(2)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至北魏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政策。”可得出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及所学可知,分别从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的支持、改革的全面性及措施推行较为彻底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