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48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49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49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498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502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50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509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 历史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49413/0-17327532051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示范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远古的传说,口述史料,实物史料,过关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任务一: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1.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和便利。3.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任务二:你能从以下考古发现,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任务一:观察良渚古城示意图,结合教材P16内容,谈谈关于良渚古城你有何发现?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时间: 地点:考古发现:
距今约5300-4300年
1.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2.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任务二:观察下列文物,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良渚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良渚遗址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玉琮(象征神权和王权)
1.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身面纹(神徽)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反映了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信仰系统。
2.有上百件玉器随葬品的贵族墓葬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形成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时间: 地点:考古发现:
距今约4300-4000年
1.陶寺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2.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3.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任务三:观看视频,我们了解到陶寺遗址的哪些历史信息?
任务四:观察下列文物,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陶寺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1.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2.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3.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4.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5.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任务五:从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000-4000长江下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东北15千米
1.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2.出土精美玉器;3.出现祭坛、大型水利工程;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1.城址中部有围墙环绕的宫城2.出土玉钺、龙盘等礼器,小件青铜器,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3.出现大型墓葬、观象台
任务六:观察地图,结合所学,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任务一: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8内容,梳理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历史上传说中的部落分布(距今五六千年)
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
2.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 展开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量大部落结成联盟。
3.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蚩尤战败,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4.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2.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任务二:阅读以下材料, 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任务三: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
历史上传说中的部落分布(距今四五千年)
联盟首领传位于贤德之人。
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政局
禹治水有功,得民众爱戴,被尊为“大禹”
4.学史崇德——大禹治水
任务四:你能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故事: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任务五:说说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无论是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还是远古传说,都是我们认识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考古发现证实的传说就是真实的历史
1.【史料实证】 陶寺遗址位于今山西襄汾县,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发现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还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当时( )A. 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B. 制陶工业分工严密C. 墓葬文化已经体现儒家礼制D. “家天下”观念普及
2.【史料实证】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包括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其中的青铜面具(如下图)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见证了古蜀国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这说明( )A. 中华民族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 四川地区青铜工艺水平居全国首位C.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D. 中华民族已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
3.【史料实证】“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并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早期国家形成,用于祭祀的礼器,象征军事指挥权,二陶寺古城,文物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优秀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件统编版2024pptx、涿鹿之战mp4、黄帝mp4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华师大版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早期城市,掌握权力的王,早期国家,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用于祭祀的礼器,象征军事指挥权,存在社会的阶级分化,选贤举能天下为公,鼓励人们发展生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