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但仍有很多领域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太阳发脾气”可能导致( )
①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②地球上发生“磁暴”现象③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④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2. 到下列哪个国家旅行有可能欣赏到因“太阳发脾气”而形成的空中梦幻景观?( )
A. 加拿大B. 英国C. 意大利D. 巴西
【答案】1 A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太阳发脾气”即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发生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影响手机用户通信,①②正确,A正确;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③错误;地球高层大气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因为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④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阳发脾气”为太阳活动。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现象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加拿大部分领土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可见极光现象,A正确。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纬度相对加拿大偏低,出现极光的可能性较小。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 能源(EnergySurce)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国家命运取决于能源的掌控。下列各项能量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①地热和温泉②潮汐③风力发电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热能、温泉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①错误;潮汐的产生原因是地球上的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万有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涨落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②错误;风是大气运动的表现,其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③正确;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骤也很繁琐: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五步,最近的适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邻星,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最不可信的是( )
A. 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 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C. 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防止星际物质撞击
D. 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
5. 如果地球顺利泊入比邻星轨道,则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
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地月系
6. 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岩石圈B. 是岩浆的发源地
C. 纵波能够传播,横波无法传播D. 处于莫霍界面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应满足地球生命条件,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应与比邻星距离适中,从而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宜居带应接受足够光照,以满足生物需要,比邻星性质稳定会为地球提供温度的光照条件;安全、稳定的的宇宙环境是生命繁衍的必要条件之一,ABD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气层的存在能够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岩石表面不能防止撞击,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5题详解】
如果地球顺利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地球会脱离太阳系,银河系主体直径是10万光年仍然处在银河系,不是河外星系和地月系,ACD错误,B正确。故选B。
【6题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属于地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A正确;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B错误;岩石圈是固态,横波、纵波都能够通过,C错误;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五千米深度海没有到达莫霍面,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023年9月21日15时48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梦天”实验舱开讲。“梦天”实验舱的运行轨道高度为400~45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梦天”实验舱外的太空是深邃的黑色,因为缺少大气的( )
A. 散射作用B. 吸收作用C. 削弱作用D. 逆辐射作用
8. “梦天”实验舱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A. 其厚度随纬度、季节发生明显变化B. 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 气流稳定,适合航空飞行D. 空气高度电离,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地球上人类看到的晴朗的天空颜色往往是深蓝色的,是因为大气里的水汽和固体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因固体尘埃主要在大气层的对流层,而梦天实验舱所处的大气圈层为高层大气,故不存在固体尘埃等对大气的散射作用,从而观察到的太空是黑色的,是因为缺少了大气散射,与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以及大气的削弱等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梦天实验舱所处的大气圈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存在若干个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短波,D正确;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季节发生明显变化,A错误;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气流稳定,适合航空飞行,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大气共分为三层:对流层、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又可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 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下渗B. 径流C. 蒸发D. 水汽输送
10. 该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
A. 补充城市地下水B. 减缓城市内涝
C. 缓解城市缺水问题D. 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11. 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 )
A. 拉萨B. 吐鲁番C. 北京D. 呼和浩特
【答案】9. B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图中所示方式,雨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然后顺地下水道流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正确。洗车、冲厕后排放入下水管道,仍进入下渗、蒸发环节,影响较小,A、C错误。水汽输送是降水前的环节,收集雨水影响不到,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正确。收集雨水使用后作污水排放,不是直接回灌地下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费量,不是补充城市地下水,A错误。收集雨水目的是节约水资源,不是减缓城市内涝,B错误。与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拉萨、吐鲁番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该方式意义不大,A、B错误。呼和浩特位于半干旱区,降水也较少,该方式作用不大,D错误。北京降水量较大,人口密集,需水量大,水资源供应紧张,该方式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效益最大,C正确。故选C。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中国科学家在山西阳泉的一处岩石中发现了一个大型科达木化石群,共由211棵大型的科达类植物茎干组成。科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裸子植物,曾在晚石炭世一二叠纪盛极一时,在三叠纪末期完全灭绝。下图示意科达木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此次发现的科达木化石群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 前寒武纪B. 中生代晚期C. 新生代中期D. 晚古生代
13. 下列关于科达类植物及该化石群所在地层表述较合理的是( )
A. 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B. 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植物
C. 为哺乳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D. 该地层中可能含有大量恐龙化石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科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裸子植物,曾在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盛极一时,根据地质年代表,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是晚古生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科达类植物及该化石群所在地层属于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植物,B正确;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是中生代,A错误;哺乳动物是新生代,C错误;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时间变化: 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物演变: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15. “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 )
A. 晴朗无风的白天B. 晴朗无风的夜晚C. 阴雨多风的白天D. 阴雨多风的夜晚
【答案】14. B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故选B 。
【15题详解】
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设物热容量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 AC错误;阴雨多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D错误;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B正确。故选B 。
【点睛】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
下图示意夏半年某日a、b、c三个时段(地方时)我国某小盆地气流运动状况和天气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6. 据图推测山风完全转为谷风的时间是( )
A. 7时B. 8时C. 9时D. 18时
17. a图中山坡上气流运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谷地中空气湿度较大B. 山坡较谷地气温低
C. 谷地暖空气被迫抬升D. 日出后山坡升温快
18. 下列能导致c图气流运动的是( )
A. 雨滴凝结吸热降温B. 云雨削弱太阳辐射C. 下垫面的性质不同D. 雨滴带动气流下降
【答案】16. C 17. D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a图中山谷下部是山风,山谷上部是谷风,说明山风还未全部转为谷风;b图中已经全部是谷风,C图中全部是山风。故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最可能是9时,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7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a图是7~8时为日出后,山坡比同高度大气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流向山上运动,D对;谷地此时仍吹山风,冷空气在谷地堆积、气温更低,B错;谷地中空气湿度较大和谷地暖空气被迫抬升都不是山坡上产生上升气流的原因,AC错。故选D。
【18题详解】
雨滴凝结是放热,而不是吸热,且雨滴凝结与谷风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读c图分析可知,空气沿山坡下沉,而白天出现山风,应是云雨削弱太阳辐射,山坡温度较低,形成下沉气流,B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盆地中下垫面性质差异,C错误;雨滴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气流随雨滴下沉,但对下坡气流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巴彦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海拔1000m以上,年日照时长2800—3100小时,昼夜温差大,是我国瓜子之乡。巴彦淖尔的葵花籽颗粒饱满,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左图示意大棚内越冬的葵花,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导致巴彦淖尔日照时间长的原因是( )
A. ①弱B. ②弱C. ③强D. ④强
20. 独特的热量条件赋予了巴彦淖尔高品质的葵花籽,右图中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
A. ①和③B. ②和③C. ②和④D. ③和④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巴彦淖尔平均海拔1000m以上,大气较为稀薄,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从而延长了日照时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独特热量条件赋予巴彦淖尔高品质葵花籽,与右图中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④(大气逆辐射)直接相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得白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葵花籽积累养分,品质优良。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和地面辐射(③)关系不大。②和④正确,故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影响大气保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秋末修剪,初春萌芽,初夏成熟。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无花果多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如下图)。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稳定了无花果的产量,但在某些方面影响了无花果的品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无花果多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主要是为了克服( )
A. 低温冻害B. 土壤干燥C. 杂草入侵D. 病虫侵袭
22. 越冬时,拱棚最常用的通风方法是( )
A. 阴天白天,开启顶部放风口B. 晴天白天,开启顶部放风口
C. 阴天夜晚,开启底部放风口D. 晴天夜晚,开启底部放风口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在无花果生长范围内,北方地区纬度较高,且无花果需要越冬,因此推测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主要起到保温作用,减轻低温冻害,A正确;该技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防止土壤干燥,无需要多层膜覆盖,因此采用该技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土壤干燥,B错误;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D错误;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也改善了杂草的生长条件,如果预防杂草种子进入棚中,无需要多层膜覆盖,C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越冬时天气寒冷,只有在晴朗的白天,温度较高时,才打开顶部放风口。由于此时棚内气温较高,热空气从顶部上升流出,实现通风,B正确,A错误;夜晚,拱棚外面气温低,开启底部放风口会使冷空气进入,使无花果遭受低温冻害,CD错误;故选B。
【点睛】北方地区温室和冷棚普遍采用多层膜覆盖技术,根据设施和环境的温度不同分别采取双膜、三膜、四膜等不同覆盖方式,效果十分明显,对设施内整体温度的提高和夜温的保持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对于越冬的农作物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有效防止冻害的发生。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关于四地风向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东北风B. ②地—偏北风
C. ③地—西南风D. ④地—偏南风
24. 此时①地最可能( )
A. 暴雨倾盆B. 雪花纷飞C. 烈日炎炎D. 黄沙漫天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示等压线为海平面等压线,属于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读图分析,四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亚洲大陆。①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大致由西南指向东北,风向右偏,形成偏西风,A错误;②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B正确;③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指向西,风向右偏,形成东南风,C错误;④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读图分析,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①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并且①地纬度低,气温高,因而最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暴雨倾盆,A正确;由题中图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①纬度较低,不会出现雪花纷飞的现象,B错误;烈日炎炎往往是受高压控制形成,C错误;此时①地降水多,植被生长茂盛,不会形成沙尘天气,D错误。故选A。
【点睛】近地面风最终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地面风最终风向是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一方。高空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风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海湾西北有黄河入海。某研究者在该海湾西部沿某经线剖面做盐度空间分布统计,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夏季等盐度线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示剖面夏季表层海水盐度南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温度B. 降水C. 河流D. 风浪
26. 图示剖面夏季海水盐度在垂直方向上( )
A. 分层明显B. 均匀分布C. 逐渐降低D. 逐渐升高
【答案】25. C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夏季该剖面北部盐度低,南部盐度高。根据材料可知,该剖面西北有黄河入海,则可知北部盐度低是由于黄河水的稀释作用,C正确;温度、降水和风浪对海水盐度有影响,但不是纬度差异很小的该剖面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盐度线垂直分布特点可知,盐度分层明显,从表层到底层,盐度特点呈高—低—高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宋书·天文志》中有如下描述: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体现了( )
A. 陆地内循环B. 海上内循环
C. 河流补给湖泊D. 海洋水平衡
28. 文中提到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 径流与蒸发B. 降水与水汽输送
C. 径流与下渗D. 蒸腾与地下径流
【答案】27. D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这句话的意思是:河流注入大海(而非湖泊),补充了海水的蒸发等支出的消耗,因此无论是在旱季还是雨季,海水的量都不会减少或增加。这句话涉及到的水循环环节是海水蒸发,地表径流,其中海水蒸发是海洋水分的支出,地表径流是海洋水分的收入,体现了海洋水量的平衡,D正确,C错误;陆地内循环不涉及海洋,A错误;海上内循环主要涉及海洋的蒸发与降水环节,没有地表径流环节,B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百川发源……归注于海”描述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是指太阳辐射使地表水蒸发,故此解释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蒸发,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蒸腾等环节,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上内循环是指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换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蒸发和降水。
地面反射率是指太阳反射辐射和太阳总辐射之比,它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地面反射率对气候,尤其是局地小气候的形成及其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在同一太阳高度(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相同)下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完成下面小题。
29. 同一太阳高度下,地面反射率( )
A. 与地面辐射强度呈正相关B. 与近地面大气温度呈正相关
C. 与地表反射强度呈正相关D. 与大气的吸收能力呈正相关
30. 在同一太阳高度下,图示地面反射率最低的是( )
A. 城市水泥路面B. 深色土C. 新雪D. 海洋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地面反射率是指太阳反射辐射和太阳总辐射之比,它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同一太阳高度下,地面反射率越高,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越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越弱,近地面大气温度越低,因此,同一太阳高度下,地面反射率与地表反射强度呈正相关,C正确;与地面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呈负相关,AB错误;与大气的吸收能力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同一太阳高度下,海洋平均地面反射率是7%,赤道地区海洋地面反射率是2%,低于城市水泥路面、深色土和新雪,是图示当中地面反射率最低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只有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地面反射的这部分太阳总辐射,称地面反射辐射。地面对人射太阳辐射反射的能力,用地面反射率r来表示。r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水面、陆面)和状态(颜色深浅、粗滑、干湿)。陆地表面的反射率约为10%~ 30%,随太阳高度的减小而增大,其中深色土比浅色土小,粗糙土比平滑土小,潮湿土比干燥土小,雪面反,射率最大,平均约60%,洁白的新雪反射率可达90%~95%。
小黄鱼是我国舟山渔场的四大渔产之一,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1. 丁地成为小黄鱼重要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远离大陆,水温较高②距河口远,盐度较高③暖流流经,增温明显④寒流流经,饵料丰富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32. 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是丁→丙→乙→甲,其最佳出发时间是( )
A. 3月B. 5月C. 7月D. 9月
【答案】31. A 32. A
【解析】
【3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冬季越冬应选择较温暖的海域。冬季陆地温度低,丁地距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且受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黄鱼越冬,①③正确,④错误;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关于小黄鱼对海水盐度的要求,无法判断,排除②。故选A。
【32题详解】
由材料“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水温变暖时应是由冬季水温最低时转为春季水温转暖时,北半球冬季为12月、1月、2月,3月是春季的开始,水温开始变暖,小黄鱼应从丁地越冬地开始洄游,A正确;5月、7月、9月海水水温已经较高,不符合水温变暖启动的条件,BCD错误。故选A。
【点睛】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常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
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飞行者运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运动员从悬崖绝壁一跃而下进行翼装飞行时,一般会感觉到( )
A. 气温越来越高B. 气压越来越低C. 尘埃越来愈少D. 呼吸越来越困难
34. 若翼装飞行可从高层大气开始,滑降比明显增大的圈层是(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间层D. 高层大气
【答案】33. A 34. B
【解析】
【33题详解】
运动员从悬崖绝壁一跃而下,此时的翼装飞行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自高空向地面,气温越来越高,A正确;气压越来越大,B错误;空气密度越来越大,呼吸越来越顺畅,D错误;尘埃含量也越来越足,C错误。故选A。
【34题详解】
平流层温度下低上高,气流以水平运功为主,空气阻力小,而理想飞行状态的滑降比为3:1,故水平运动的气流可以增加横向移动距离,从而导致滑降比增加,B正确;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运动都没有对流层明显,AD错误;中间层又称中层,是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C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5. 对流层的厚度会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同一年中对流层最厚的季节是( )
A. 冬季B. 秋季C. 夏季D. 春季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流层是大气垂直对流运动为主的层次,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夏季地面受热多,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因此对流层最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共3小题,30分)
3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奥陶纪板块漂移,特殊的海陆分布使得地球进入了一个持续2000万年的冰河时代,冈瓦纳古陆腹地被冰盖占据,发生了约85%的物种灭绝事件。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导致我国扬子海域贝类生物大量灭绝,下图为奥陶纪早期扬子海域贝类生物分布图。
(1)说明冈瓦纳大陆冰盖形成时期,我国扬子海域海水性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2)推测贝类生物适宜生存的海域环境特征。
【答案】(1)大陆形成冰盖,说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海水温度下降;海水温度下降,海水在结冰时盐分析出,冰下海水盐度升高;海水分子距离减小,海水密度增大。
(2)气候变冷,海水温度降低,海平面下降,贝类大量灭绝,由此可知贝类生物适宜生存在温暖、深水的海域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冰河时代物种灭绝以及奥陶纪扬子海域贝类生物分布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性质,生物演化过程等知识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古陆腹地被冰盖占据,说明该时期全球气候变冷。海水的性质包括海水的温度、密度和盐度。气候变冷,海水温度下降,结冰导致盐分析出,冰面下的海水盐度和密度升高;由于海水温度降低,导致海水分子距离减小,海水密度增大。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奥陶纪早期贝类生存的海域海水较深,说明贝类喜欢深水的环境;晚奥陶纪时期,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海水大量结冰,使得贝类大量灭绝,说明贝类不适应寒冷的海域环境;同时海水大量结冰造成海平面下降,也对贝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可知贝类生物喜欢温暖、水深较大的海域环境。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研学活动小组研究我国北方某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并根据数据绘制了该城市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多年平均热岛强度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向和风速的异同。
(2)海陆风会引起城区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城区的热岛强度。一般海风会____(增强或减弱)城区的热岛强度。
(3)推测该城市热岛强度冬季与夏季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2)减弱 (3)我国北方城市热岛强度冬季要强于夏季,其原因是冬季取暖,释放热量比夏季多。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城市热岛强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强度较大,17时热岛强度较小,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温度高,气压低,郊区温度低,气压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7时、17时城区都是城区温度高于郊区,所以风向相同。
【小问2详解】
海风应当是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能够有效的给城区降温,从而减弱城区的热岛效应。
【小问3详解】
我国北方气温低,冬季城市采取取暖措施,冬季取暖,释放热量比夏季更多,所以城市热岛强度冬季要强于夏季。
3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北方果园多使用秸秆或杂草覆盖地表,以调节土壤和地表温度,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有利于果树的生长。下图为秸秆覆盖的果园景观图。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用秸秆或杂草覆盖果园可以调节土壤和地表温度的原理是:高温季节,反射____,起到削弱作用:低温季节,有效截留____,增强保温作用。
(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用秸秆或杂草覆盖果园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原理。
【答案】(1) ①. 太阳辐射 ②. 地面辐射
(2)用秸秆或杂草覆盖果园可以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减轻对土壤的冲刷。
【解析】
【分析】本题以秸秆覆盖的果园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环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用秸秆或杂草覆盖果园可以调节土壤和地表温度的原理是:高温季节,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避免高温对作物进行灼伤;低温季节,有效截留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保温作用,避免遭受冻害。
【小问2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百岁兰出现的地质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