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风俗,经济,国防,教育,制度,领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 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
A.母系氏族社会B.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C.奴隶制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2.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礼器,特别是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这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B.禅让制瓦解C.陶器开始使用D.统一国家形成
3.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个人观念淡漠
5.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
6.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C.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7.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把“朋友有信”纳入“五伦”之中;荀子认为讲诚信则政治公正清明。这表明当时儒家( )
A.顺应自然追求个性B.重视塑造忠君思想
C.力图维护伦理秩序D.积极建构文化认同
8.如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
9.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 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10.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宫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
C.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11.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 )
A.实行依法治国
B.百官胆小怕事
C.皇帝独裁专断
D.行政机构缺失
12.如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原因D.秦国制度创新
13.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郡县制首倡者
1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建立保密制度
B.震慑谋反之徒
C.维护皇帝权威
D.削弱丞相权力
15.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
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
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
1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17.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18.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判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19.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这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
20.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2.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根据材料,从秦朝至唐朝时期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3.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国)。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B项正确,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不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时期,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主要是阶级的存在、私有制出现和军队、宫殿、监狱、礼器等权力象征,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无法得出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可知,陶寺文化中期,阶级分化明显,故选A;材料不能体现禅让制瓦解,故排除B;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就开始使用,而不是陶寺文化时期才开始使用,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统一国家形成,故排除D。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
4.【答案】C
【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答案】C
【详解】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
6.【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已比较广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这是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的,故选A;我国在西周晚期已有铁器,而西周的统治范围已经包含中原地区,所以,在西周晚期中原地区就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故B项说法违背史实,可排除;材料只说明了通过考古证实了在战国时期的河南辉县出现了大量铁制农具,并不能说明在此之前其他地区就没有铁制农具,不能说明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所以C项说法是错误的,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其他的随葬品,没有比较,就无所谓主次,故D排除。
7.【答案】C
【详解】儒家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不仅提倡、肯定和维护和构建“诚信”的价值体系,而且孟子、荀子还将“诚信”与“五伦”、政治秩序相联系,可知,当时儒家提倡“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伦理秩序,故本题选择C项。;A项表述不符合儒家思想特征,故错误;B项以偏概全,不是材料共同主旨;题目未体现先秦儒家对文化认同观念的构建,故D项错误。
8.【答案】A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面对社会现实,构建何种政治秩序是当时各学派探讨的主题,A项正确;法家提倡变革政治,排除B项;法家不强调民本,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详解】从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可以得出,每个朝代记录的范围都比前代更加广阔,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是瘟疫的扩散范围,且内蒙古在河北、山东的北方,排除B项;材料只是记录了瘟疫发生地点,并未记录频率,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人口的迁移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中央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命,各官职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答案】C
【详解】皇帝独裁,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反映出秦朝皇帝独裁专断。故答案为C项。“上乐以刑杀为威”不能说明实行依法治国,排除A项;“百官胆小怕事”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B项;“行政机构缺失”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等信息可知,三则材料分别强调秦的“法律”、“郡县制”“秦的创制立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秦国制度创新,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国创立的新制度,没有强调秦国奠定霸业,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了秦的法律、政治制度和创制的立法,没有涉及秦始皇的个人品行,排除B项;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材料内容没有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知,郡县制度有利于秦始皇维护统一的其他措施的贯彻执行,故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A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的管理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存在,故统一并不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排除C项;中央郡、县这样的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详解】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详解】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逐渐都称为“汉人”,说明对“汉”的认同,由此可知到汉代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故选C;称呼上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国疆域是否确立和中央集权是否巩固发展,排除AB;政权分裂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消除,排除D。
1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可知,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后丧失了独立发表言论和发展的自由,说明儒学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项正确;儒学成为官方学问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儒学对教育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A项错误;儒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糅合了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其思想成分,无法得出吸收道家、法家等各派合理成分的结论,B项错误;儒学成为官方学问后服务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其成为维护统治工具的本质,D项错误。
1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得出当时各学派更关注人事,也就是现实的政治、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D项正确;A项“都具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神学迷信观念,排除B项;C项“完成了”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尚未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孔子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排除C;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排除D。所以选A
1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商鞅变法规定,民众要努力干好本业,奖励耕织,对于从事商业者及因怠而贫者,进行惩罚,说明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推动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是道家黄老之术,这是因为经过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为了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统治者奉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统治者需要统一思想以维护大一统局面。由此可知,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思想,都是统治者基于维护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王国势力强大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秦朝统一六国后,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
21.【答案】(1)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3)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1)不同:根据“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可得出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得出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2)原因:结合所学主要从孔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不同进行概括,具体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3)特点:根据“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得出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作用:根据“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2.【答案】示例:唐朝得分:制度;科技;经济
说明:制度——唐朝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如武则天设立的殿试制度;赋税上实行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科技——唐朝在科技上有大发展,出现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唐中期火药的出现并在唐末用于战争,改变了战争作战方式等。
经济——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等人的励精图治,经济得到发展并达到盛唐气象;唐朝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兴起,海外贸易发达;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海内外商人、学者等聚聚长安等。
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秦朝至唐朝时期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以唐朝为例。唐朝得分: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选择制度、科技、经济三个要素。说明: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主要的政治制度以及其影响。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具体而言,唐朝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如武则天设立的殿试制度;赋税上实行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科技——根据所学知识,罗列唐代在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其影响,如印刷术、火药技术等。具体而言,唐朝在科技上有大发展,出现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唐中期火药的出现并在唐末用于战争,改变了战争作战方式等。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时期来说明唐朝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列举唐代中外经济交流情况,尤其是海外贸易情况。具体而言,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等人的励精图治,经济得到发展并达到盛唐气象;唐朝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兴起,海外贸易发达;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海内外商人、学者等聚聚长安等。
23.【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解读探究型历史试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墓葬的情况,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观点进行解读说明,解读时可以从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解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政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风俗,经济,国防,教育,制度,领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陇南历史3docx、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