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多地区含答案)
-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01(统编版通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02(统编版通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云南专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五四制通用,上册1~6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北京专用,测试范围:上册第1~5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1 次下载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上海专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上海专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上海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全书+下册第13单元上海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上册全书+下册第13单元上海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上海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上海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上海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九上全册+九下第1~3单元(侧重九下第1~3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本题11分)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浓重的乡愁和戍边难归的句子: , 。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 , , 。
(4)《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 , , , 。
【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3)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归无计、遣、分麾下炙、弦、塞、列、烈。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4分)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号 居士。
3.(6分)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答案】2.东坡 3.C
【分析】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关于苏轼的知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与赏析。
C.“遣冯唐”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委婉而含蓄地表明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来重新起用自己。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建功立业的心情。
故选C。
(本题25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念,余因得遍观群书。
【丙】
凌晓楼先生曙①,嘉庆间江淮大儒也。先生以一孤童,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馀,读“四子书”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邻之富人,为子弟延经义师,先生乘夜狙②其轩外,听讲论。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先生憤甚,求得已离句③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
(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凌曙:字晓楼。著有《四书典故核》等。②狙:伺察。引申为觊觎。③离句:指剖章析句。
4.(4分)【甲】诗是由 (朝代)诗人 (人名)所写。
5.(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走送之( ) (2)而日中佣作如故( )
6.(5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7.(6分)请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写下表。
8.(6分)面对磨难,【甲】诗作者并未放弃追逐理想,而是以“ , ”(用原句)勉励自己。【乙】【丙】两文中宋濂和凌曙虽然都因“贫”造成求学艰难,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一心向学。这三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4. 唐代 李白 5. 跑 原来 6.因此人们经常把书借给我。 7.(1)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借书来抄
(2)劳作一空闲下来就默诵以前读过的书
(3)通宵达旦自学,白天正常劳作 8.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努力克服。
【解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这是其中之一。
5.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跑着送还回去。走:跑。
(2)句意:白天和原来一样照常做工。故:原来。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以是,因此;假,借给;余,我。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一空。宋濂“幼时即嗜学”,“嗜学”的具体表现为“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借书来抄。
第二、三空。凌曙“嗜学”的表现,一是“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劳作一空闲下来就默诵以前读过的书;二是“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通宵达旦地读书自学,白天正常劳作。
8.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第一、二空。面对困境,李白并没放弃理解,在短暂苦闷彷徨之后,作者在诗末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呐喊,意思是: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空。甲诗表现了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能够勇敢地航向前方。乙文和丙文写出了宋濂和凌曙在贫困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地坚持苦读,乐此不疲。这三篇诗文启示我们:面对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努力克服。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丙】
凌曙先生,字晓楼,是嘉庆年间江淮的大儒。先生幼年时丧父,居住在城市里,生活贫困,十岁进入书塾读书,一年多,还没读完“四书”,就到乡下去了,作杂佣以维持生计。然而他在工作间隙总是默默地背诵已经读过的书,苦于不明文义。邻居家是富人,为子弟请来讲经书的老师,先生在夜晚在窗户外觊觎,听他们讲论。几个月后,那位老师觉察到了,于是关闭外门,不记他进来。先生非常气愤,到市场买来已经剖章析句的旧书,私下里读到天明,白天和原先一样照常做工。
(本题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座次移转
①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座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
②拿座次安排来讲, 是家庭聚会 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 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里”就是“礼”,这是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拿个毛巾之类的,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
③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为尊。《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
④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堂一般用于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这时,座位就不是以东向为尊,而是以南向为尊了。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⑤清代凌廷堪根据古人记载,在其所著《礼经释例》中归纳:“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这也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
⑥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近些年来发掘出的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能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⑦西晋以后,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具相继出现,逐渐取代铺在地上的席子,传统席地而坐分食的习俗就受到冲击。后来,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终使传统饮食习惯转向合食。
⑧围坐合食,传统用八仙桌,以前几乎家家都有,在有些人家八仙桌甚至是唯一的大型家具。后来宴客又有了圆桌,这是为了满足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由于圆桌席位不好分出上下尊卑,每桌人数也松紧可调不固定。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⑨不过,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这就有点现代观念了。平等的观念,也可以算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些谈判就使用圆桌会议的方式,强调平等、对话、协商。
⑩在《水浒传》中,梁山之上,聚义厅中也设有一张大圆桌。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终也没有成为亚瑟王。
(选自《食色里的传统》,有删改)
9.(4分)第②段“ ”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而且……B.虽然……但是……
C.无论……还是……D.不是……而是……
10.(4分)阅读第②—⑨段,完成下列填空。
(1)现代,餐桌座次按以里为上的原则安排,原因是 ;
(2)汉到唐中期,古人宴客座次按 的原则定方位,原因是与当时的分食制有关;
(3)宴客使用圆桌后,座次安排能体现 的原则,原因是 。
11.(4分)对于文中所引用的资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为了说明项羽的形象特点。
B.第⑤段引用《礼经释例》中的话,总结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
C.第⑧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古人很难摆脱圆桌合食的习惯。
D.第⑩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体现一百单八将的地位尊卑。
12.(5分)以下文字应该放入哪两段之间,请简述理由。
据说,“圆桌会议”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英国亚瑟王,他让自己的骑士们以及罗马主教大人围坐圆桌,共商国事。骑士和君主间不排位次,平等沟通。每位骑士虽要为成为自由人而在战场搏斗,却有极强的尊严感,没有仰人鼻息的怯懦,而是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斗士。亚瑟王的圆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
放入第 段与第 段之间,理由是:
【答案】9.C 10. “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 亲疏尊卑 平等 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 11.B 12.⑨ ⑩,此段文字说明了“圆桌会议”的起源以及开创性的意义(创造了理想公平的世界);进一步说明第⑨段圆桌彰显平等原则(或承接第⑨段最后一句说明国际国内的一些谈判使用“圆桌会议”这一方式),也与第⑩段“宋江最终没有成为亚瑟王”相呼应(或也说明了第⑩段“宋江最终没有成为亚瑟王”的原因)。
【解析】9.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第②段“拿座次安排来讲, 是家庭聚会 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处应填入条件关系关联词。
A.“不仅……而且……”通常用于表示递进关系,即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或更强调,这与句意不符 ;
B.“虽然……但是……”用于表示转折关系,即虽然前面有一种情况,但是后面却有另一种情况,这与句意也不符;
C.“无论……还是……”则恰好表达了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座次礼仪的简化,这与句意相符;
D.“不是……而是……”则用于表示选择关系,即不是这种情况,而是那种情况,这同样不符合句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现代餐桌座次按照以里为上的原则安排,主要原因是“里”即是“礼”,体现了礼仪之邦的传统。在座次安排中,长辈和客人被安排在里面的座位上,以显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而外侧的座位则常作为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需承担一些服务工作,因此这个位置自然不能算作上座。
(2)汉到唐中期,古人宴客座次的安排主要遵循以东向为尊的原则来确定方位。这一原则的形成与当时的分食制紧密相关。在分食制下,每个宾客都有自己的案几,案几上的食物是独立的,没有共享的概念。因此,座位的方位成为区分尊卑贵贱的重要标准,以东向为尊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礼仪制度所确定的。
(3)宴客使用圆桌后,座次安排体现了平等原则。这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也不分正位、侧位,这样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围坐在一起。这种安排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体现了现代文明中的平等观念。因此,圆桌座次的安排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
11.本题考查引资料的作用。
A.有误,第③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是为了说明古人宴席座次安排注重方位;
B.正确,第⑤段引用《礼经释例》中的话,总结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
C.有误,第⑧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圆桌;
D.有误,第⑩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是为了与圆桌的平等观念作对比,说明平等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故选B。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其作用。
这段文字叙述了圆桌会议的起源和圆桌的象征意义,即圆桌不排位次,强调平等沟通,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这与第⑨段中关于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体现平等原则的内容相呼应,是对圆桌平等观念的进一步阐释。同时,这段文字也引出了第⑩段中《水浒传》中梁山聚义厅大圆桌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圆桌在现代与传统观念中的不同运用和体现。因此,这段文字放在第⑨段和第⑩段之间,既符合文章的逻辑顺序,又能够深化对圆桌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本题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窃贼
①我一直自诩拥有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技术,但自从遇到他之后,我才知道我那所谓高明的技术,跟他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②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我斜倚在广场栏杆上,装作若无其事地在人群里搜寻目标。突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我愕然回首,发现是一个比我还英俊帅气的小伙儿,正微笑地看着我。我一惊,转身要逃。他拽住了我的胳膊,“别怕,我跟你一样!”我惊讶于他竟然把身份就这么干脆的暴露,要知道干我们这行的最忌讳这个。
③“我不偷任何看得见的东西。”他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
④我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那,那你要什么?”
⑤“时光,我只偷时光。”他自信地说道。
⑥我摇摇头,觉得他在跟我开玩笑。
⑦“难道你不好奇我是怎么做到的?”他的话一下子挠到了我的痒处,没等我说话,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⑧“就在昨晚,我偷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时光。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佳的猎物,我只要倏地钻进他的体内,他就开始疯狂地打游戏、蹦迪——做那些快速燃烧生命的事。他的时光倍速前进,一夜之间,他就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等我从容地钻出他的身体,往你这儿溜达的时候,我的耳边还回响着那个少年——不,那个中年人看到镜中的自己后发出的狼嚎一般的哭声。”
⑨他看我有些半信半疑,接着说道:“好吧,再跟你分享一个我的胜利果实。就在上周,我四处寻找猎物时,遇到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女孩厌倦了父母的xū寒问暖和每天繁重的学习生活,她要去寻找诗与远方。我当然很乐于和她一路同行。她带我在外面游荡了七天,就在女孩决定要回家看看时,我果断地离开了她。你能想象得到,当她敲响斑驳的油漆大门,认出风烛残年的老人竟然是父母,而自己早已人过中年时,她爆发出的哭声,该是多么惊天动地。这多少会让我有些羞愧,毕竟是我偷走了她的年华……”
⑩我已经有些相信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了,他现在看上去似乎比我看他第一眼时更年轻了。
⑪他微微一笑,“我该走了,去人多的地方转转,没准儿会遇到更好的猎物。再见!”说完他转身大踏步地走了。看他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东方晨曦里,我若有所失地呆立着……
⑫这时,一个男人和一个小男孩经过我的身边。我的耳边清晰地传来父子对话。
⑬“爸爸,那个老爷爷太可怜了,我们给他一点钱吧?”
⑭“好孩子,给你,把这枚硬币给他吧!”
⑮我望望四周,没有看到城市流浪汉。小男孩却径直朝我走来。我不由得毛骨悚然:身上原本笔挺的西装竟然变成了一件肮脏得看不出本色的破烂货,而我的胡子竟然有一尺多长……
⑯我没有接住小男孩递过来的硬币,我原本矫健的身手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枚硬币“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滴溜溜打着转,它像一只陀螺快速地旋转着,旋转着……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3.(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xū寒问暖( )
14.(6分)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15.(4分)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时光窃贼锁定的“猎物”往往具有 、 的特点。
A.自私任性 B.不懂珍惜 C.优柔寡断 D.急于求成
16.(4分)第⑧段加点词“倏地”在文中表达效果是 ,下文与之作用相似的一个词语是 。
17.(3分)结合文中第②段、第⑪段加点的时间词,对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时间词暗示“我”和时光窃贼对话时时光消失速度快。
B.“我”原本身手矫健却接不住硬币,是因为窃贼偷走了“我”的高明技术。
C.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时光不断流逝特点,表达“我”对此的无奈无助心理。
D.文末省略号意味着言已尽但意无穷,警示世人要珍惜时光。
【答案】13.嘘 14.(1)他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做快速燃烧生命的事,浪费青春年华。(2)(有些)相信。(3)他让“我”变成流浪汉,最终潦倒。 15. A B 16. “倏地”意思是极快地,表示时光窃贼偷走猎物速度之快且悄无声息的特点,为这少年看到自己人到中年时的惊惶、后悔埋下伏笔。 果断 (竟然) 17.B
【解析】13.本题考查字形。
嘘寒问暖:xū hán wèn nuǎn,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问冷问热。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根据文章第⑧段“我只要倏地钻进他的体内,他就开始疯狂地打游戏、蹦迪——做那些快速燃烧生命的事。他的时光倍速前进,一夜之间,他就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可以概括出,时光窃贼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疯狂地打游戏、蹦迪,做那些快速消耗生命的事情,使得他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头发花白的中年人,这是浪费青春年华的典型表现。因此,这一空可以填写:他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做快速燃烧生命的事,浪费青春年华。
(2)根据文章第⑩段“我已经有些相信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了,他现在看上去似乎比我看他第一眼时更年轻了。”可以概括出,“我”在听到时光窃贼描述他的第二次成功经历后,对他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信任,认为他看上去更年轻了。因此,这一空可以填写:(有些)相信。
(3)根据文章第⑮段“我望望四周,没有看到城市流浪汉。小男孩却径直朝我走来。我不由得毛骨悚然:身上原本笔挺的西装竟然变成了一件肮脏得看不出本色的破烂货,而我的胡子竟然有一尺多长……”可以概括出,时光窃贼让“我”变成了流浪汉,穿着破烂的衣物,胡子也长得吓人,这是“我”最终潦倒的写照。因此,这一空可以填写:他让“我”变成流浪汉,最终潦倒。
1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在第⑧段中,时光窃贼描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成为他的猎物。这个少年沉迷于打游戏和蹦迪,做那些快速燃烧生命的事情。这种行为反映出少年的自私任性和不懂珍惜时光的特点。他们过于追求即时的快乐,而忽视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
其次,在第⑨段中,时光窃贼又描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成为他的另一个猎物。这个女孩厌倦了父母的嘘寒问暖和繁重的学习生活,想要去寻找所谓的诗与远方。这种心态同样体现了她的自私任性和不懂珍惜的特点。她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挑战,而是选择逃避和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
综上所述,从时光窃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锁定的“猎物”往往具有自私任性和不懂珍惜的特点。他们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从而成为时光窃贼的目标。
故选AB。
16.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1)第⑧段加点词“倏地”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倏地”一词表示动作迅速而无声,它生动地描绘了时光窃贼偷走猎物时光的速度之快,以及他行动时的悄无声息。这种描述不仅突出了时光窃贼的能力之强,也为后文中少年看到自己突然变老时的惊惶和后悔情绪埋下了伏笔。
(2)与之作用相似的一个词语是“果断”,这个词同样表达了迅速而坚决的意味,与“倏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竟然”一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出乎意料的迅速变化,与“倏地”在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两个词都能够在不同语境下与“倏地”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迅速而突然的氛围。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在文中,时光窃贼并没有偷走“我”的高明技术,而是偷走了“我”的时光,使“我”迅速衰老并失去了原本矫健的身手。因此,“我”原本身手矫健却接不住硬币,是因为时光窃贼偷走了“我”的时光,导致“我”变得衰老无力,而不是因为窃贼偷走了“我”的技术。
故选B。
18.(本题6分)某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
【答案】 严监生 周进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想起自己大半生追求功名不得,辛酸悲苦涌上心头。 示例一: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夸张描写,讽刺了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的社会现实,展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示例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随意挖苦,态度强势倨傲;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范进毕恭毕敬,谄媚恭维。这一对比,将胡屠户嫌贫爱富、庸俗势利的典型市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讽刺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
示例三:《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①在《儒林外史》中,这句话中的“你”指的是严监生,他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严监生是一个富有但极其吝啬的人,他对自己的财产极为看重,甚至在临终前还因为担心灯油的消耗而迟迟不肯断气。赵氏是他的妻子,她了解严监生的性格和习惯,因此能够准确地猜测出他的心事,并主动挑掉一茎灯草,以安抚他的情绪。
②这里的[甲]是《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心灵的腐蚀和毒害。因此,周进在文中哭个不停,不仅是因为他的个人遭遇,更是因为他对科举制度的深深痛恨和无奈。
周进之所以哭个不停,当他看到省城贡院的景象时,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以及未能获得功名的辛酸和失望,这种情感压抑不住,因此他号啕大哭。
③《儒林外史》通过高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等讽刺笔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
首先,高度的夸张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等特征推向极致,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其讽刺对象的特点。例如,在范进中举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范进中举后的疯癫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其次,强烈的对比也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场景进行对比,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其讽刺对象的特点。例如,在周进撞号板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对比周进前后的态度和行为,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摧残之烈。
最后,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等特征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其讽刺对象的特点。例如,在描写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时,作者通过对其语言、行为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胡屠户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示例一:周进撞号板哭到口里吐出鲜血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他的悲怆和绝望,又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酷迫害。
示例二:严监生临终前因点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这种夸张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在科举制度下的可笑、可怜、可鄙、可恶的种种病态表现,从而鞭挞了黑暗社会。
示例三:在范进中举前后,他的遭遇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举前,他饱受他人的白眼和嘲讽;而中举后,他却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甚至连之前对他不屑一顾的岳父也对他毕恭毕敬。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的深刻讽刺。
19.(本题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我也是个取水人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的世界就像一滩无形的水,深邃而神秘。而我,就是这片水域中一名孜孜不倦的取水人,用我独特的方式,去探寻、去体验、去汲取这无形的智慧之水。
我的取水方式,起初是阅读。书本,是我最初的取水工具。在书中,我遇见了古今中外的智者,他们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我学会了待人接物的道理;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懂得了困境中的坚持。阅读,让我拓宽了眼界,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彩多姿。
然而,仅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我另一种取水方式。我投身于社会,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每一次的志愿服务,每一次的社区活动,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践,让我增长了才干,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规律。我发现,每一次的成长,都离不开对未知事物的探寻。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尝试新技能,都需要我们敢于挑战、敢于尝试。同时,我也发现,每个人的取水方式都是独特的,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取水新手了。我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我还需要不断地探寻、不断地学习。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勇气,我就能够不断地汲取智慧之水,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作为一个取水人,不断地探寻、不断地学习。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这片无形的水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题的核心在于理解“取水人”这一比喻。从材料中“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可知题目中的“水”代表了生活中的各种知识、经验、智慧等无形资源,而“取水”则是指个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获取这些资源。“我”,表明要写的是自己,而非他人。因此,文章的主旨应聚焦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源,进而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第二,立意。注意围绕“我也是个取水人”,切不可面面俱到。 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探讨不同的“取水”方式,如阅读、实践、交流等,并分析它们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二是讲述自己在“取水”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与努力;三是表达对未来“取水”之路的展望和规划,体现个人的成长目标和追求。可以从自己的学习中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画面或典型事件,采用几个并列段的形式,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
第三,选材。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自身的遭遇,围绕“我也是个取水人”这几个字为主题来展开。可以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具体事例,如通过阅读某本书获得了新的认识,或者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某项技能等。这些事例应该能够具体地展现出“取水”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变化。开篇可以简要介绍自己对“取水人”这一比喻的理解;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开论述,分析不同的“取水”方式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最后,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对未来“取水”之路的展望和期许。评卷人
得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共11分)
评卷人
得分
二、诗歌鉴赏(共10分)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5分)
共同特点
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
“嗜学”
宋濂:
(1)
凌曙:
(2)
白天做工,夜晚在窗外听邻居家老师讲课
(3)
评卷人
得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38分)
时光窃贼的三次成功得手的经历。
“我”的心理
(1)
半信半疑
他让一个花季少女四处流离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浪费美好时光。
(2)
(3)
恐慌
评卷人
得分
五、名著阅读(共6分)
阅读策略
助读资料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①句中的“你”是 。
关注情节
【甲】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②【甲】“哭个不住”的原因是 。
关注手法
高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讽刺笔法。
③任选其一,举一例说说该作品的讽刺艺术。
评卷人
得分
六、作文(共60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重庆专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重庆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重庆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重庆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重庆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重庆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重庆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苏州专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苏州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下册13单元苏州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上册+下册13单元苏州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苏州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苏州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苏州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福建专用,上册全书+下册1~3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下册第13单元福建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上册下册第13单元福建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福建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福建专用docx、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福建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