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蓝月亮”应属于, “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共2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蓝月亮”应属于( )
A. 行星B. 恒星C. 彗星D. 卫星
2. “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A. 恒星B. 地球C. 行星D. 太阳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能够发光发热的为恒星,围绕恒星运行的是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是卫星,彗星是拖着长长尾巴的围绕恒星运行的特殊天体。据图可知,行星围绕恒星运行,蓝月亮为围绕行星运行的一个天体,因此其应该属于卫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蓝月亮位于图中恒星天体系统,该系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发热,行星与卫星不发光,因此光照来自图中的恒星,A正确。图中蓝月亮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外星天体,距太阳遥远,光照不可能来自太阳,地球和图中行星都不能发光发热,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是宇宙空间中运行的一切物质的总称,包括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散发着淡淡光亮的星云,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卫星,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天空一闪即逝的流星体和宇宙空间的一切杂质和尘埃。
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350~40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中国已经公布了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天体的个数是( )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4. 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
A. 距离太阳过近B. 公转周期太短C. 距离太阳过远D. 大气密度过小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自然天体,即地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在地球表面,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大气,大气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保护作用,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的部分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而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几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此,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会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极大,极端温度条件会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而地球刚好位于宜居带,距离太阳适中,既不远也不近,但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但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昼夜温差较大,不利于人类生存,D符合题意;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仅为400~450千米,与太阳的距离和日地距离没有明显差异,AC不符合题意;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昼夜更替过快,但比较稳定,公转周期太短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液态水、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成分等。
读下面北半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全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
A. 由北向南递减B. 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C. 由南向北递减D. 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递减
6. 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①为火山爆发提供能源②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要能量主要来源
③维持地表温度④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大气上界,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处获得太阳辐射最高(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高,辐射集中),随着纬度增加,年太阳辐射总量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变小,辐射逐渐分散),即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在北半球大致由南向北递减,在南半球大致地由北向南递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和碎屑通过火山口或裂缝喷出地表的地质现象,其能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而非太阳辐射,①错误。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其他生物过程,都离不开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②正确。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使得地球表面保持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内,③正确。 太阳辐射是推动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造成地表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时,太阳辐射也是水循环的驱动力,使得水在地球表面不断循环,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源源不断放射的能量。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极光为太阳风携带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两极高空稀薄的大气,使大气发生电离产生的特殊现象。极光多出现在极圈附近区域,但北京时间2024年5月11日凌晨,欧洲北部、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原因可能是( )
A. 气候变暖加剧B. 宇宙环境波动C. 太阳活动剧烈D. 太阳辐射异常
8. 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流多来自( )
A. 日冕层B. 日核C. 光球层D. 色球层
9. 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 )
①流星现象增多②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③有线电话信号中断④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7. C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光为太阳风携带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两极高空稀薄的大气,使大气发生电离产生的特殊现象,太阳活动剧烈,喷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增加,极光现象增强,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C正确;太阳辐射、气候变暖、宇宙环境波动不是产生极光现象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受太阳风影响,高能带电粒子冲入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A正确;日核为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属于太阳内部圈层结构,B错误;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为黑子,C错误;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日珥,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与极光无直接关系,有线电话信号是通过有线传输的,不受太阳活动影响,①③错误;极光是由太阳活动引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不仅可能产生极光,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也会加强,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藻(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如图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
A 冥古宙B. 太古宙C. 古生代D. 中生代
11. 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前为蓝藻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
A. 海洋更加广阔B. 陆地普遍抬升C. 温度逐渐升高D. 大气变得富氧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该图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距今37亿年为太古宙,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距今25亿年前为蓝细菌繁盛时期,释放的氧气数量大,此后地球大气变得富氧,但对大气温度影响不大,C错误,D正确。海陆变迁与生物要素和大气成分关系不大,AB错误。故选D。
【点睛】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沉积岩中有化石,化石是在沉积岩形成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
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白垩纪繁盛的植物是( )
A. 藻类植物B. 裸子植物C. 蕨类植物D. 被子植物
13. 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符合地球的演化和生物进化的是( )
A. 前寒武纪——三叶虫B. 中生代——蓝藻C. 古生代——鱼类D. 新生代——鸟类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地球演化历史可知,白垩纪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B正确;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A错误;古生代为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C错误;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古生代是鱼类和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C正确;前寒武纪是蓝藻繁盛的时代,三叶虫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AB错误;中生代出现了鸟类,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三叶虫生活的地理环境是( )
A. 温暖的海洋B. 温暖的陆地C. 寒冷的冰川D. 干旱的荒漠
15. 三叶虫生活时期( )
A. 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B. 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代
C. 迎来哺乳动物大发展时代D.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形成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早古生代海洋中,当时地球处于温暖时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海洋中,古生代早期也是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B正确;喜马拉雅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A错误;哺乳动物大发展时代是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出现和生活在中生代,联合古陆形成在晚古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可归纳如下:①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②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③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地质学家利用地震波在我国在塔里木盆地成功找到地下油气矿藏。2019年2月19日,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能表示塔里木盆地储有石油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7. 该钻井( )
A. 即将穿透地幔B. 已穿透岩石圈C. 未穿透地壳D. 深达莫霍界面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因为地震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当地震波横波由固态传输到液态时,横波会消失;地震波纵波可以在固液气态介质中传播,当由固态介质传播至液态介质时,纵波波速会明显减慢,图①符合地震波由固态传播到液态的波速变化特征,即该地有石油,A正确;图②呈现出横波速度快于纵波,B错误;图③呈现出横波和纵波波速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故可知该地应是固态密度变大,C错误;图④横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纵波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不符合介质与密度的变化,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km,而材料中钻井深度仅为8588米,因此没有穿透地壳,C正确;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其深度可达地下深度约2900千米处,因此钻井并不是即将穿透地幔,A错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其平均厚度为100千米,因此没有穿透岩石圈,B错误;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圈层的分界面,由于钻井没有穿透地壳,因此没有到达莫霍面,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的各圈层( )
A. 岩石圈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内部圈层B. 生物圈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 大气圈提供植物生存所需的氧气D.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9. 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 水循环B. 太阳辐射C. 热力环流D. 岩浆活动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地核,A错误;生物圈并非独立发展变化的,它与其他圈层,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都有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B错误;虽然大气圈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但植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并非全部来自大气圈,水圈中的藻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C错误;水圈确实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由地球上的水体组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这些水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水体系统,同时水体的分布和形态又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规则的特点,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联系各圈层,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B正确;热力环流和水循环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AC错误;岩浆活动只能促进地质循环,对促进四大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 占大气成分的99%B. 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 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D. 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21. 目前,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①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②新能源汽车的普及③植树造林④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C正确。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氮。并不是只有氮和氧,B错误;大气主要成分除了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固体杂质,氮和氧在干洁空气成分中约占99%,而不是在大气成分中占99%,A错误。氧气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森林、草原的植被数量大于农田,森林、草原吸收二氧化碳多,农田吸收的少,大量开垦成农田,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①正确。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新能源公交车普及会替换大量传统能源公交车,会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②错误。植物呼吸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植树造林可以减小二氧化碳浓度,③错误;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干洁空气主要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3. 图中大气层( )
A.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不利于高空飞行B.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C.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D.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60℃左右
【答案】22. A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层大气的高度介于12~50千米,应表示中纬度地区的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排除③④,CD错误;在平流层下部,气温随海拔升高的变化幅度不大,在平流层中上部,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曲线①符合该特点,A正确,B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中无电离层,C错误;平流层空气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AB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平流层底部与顶部温差约60℃左右(注意读①曲线),D正确。故选D。
【点睛】平流层的特点:(1) 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驾驶氢气球环游地球是许多人向往的事情。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1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读《飞屋环游记》剧照,完成下面小题。
24. 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 )
A. 越来越冷B. 越来越热
C. 先变热后变冷D. 先变冷后变热
25. 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
A. 一直平稳B. 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D. 一直颠簸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1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北极地区纬度较高,对流层高度约为8-9km,1万米的高空已经由对流层进入到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约为8—9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是对流最旺盛的区域,也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大气中的水汽,约有80%存在于对流层,因此它也是蒸发、云、雨等最经常出现的区域。平均而言,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逆辐射B. 地面反射作用C. 大气削弱作用D. 地面吸收作用
27.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
A. ①减弱B. ②增强C. ③减弱D. ④增强
【答案】26. C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由图中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所以形成图中箭头②比①细,C正确;与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和吸收作用无关,排除ABD。故选C。
【27题详解】
由图中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农民点燃田地里的秸秆,烟雾弥漫,增加了二氧化碳,加大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从而防止霜冻,故④增强,D正确;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人造烟雾影响,A错误;人造烟雾对穿越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会产生削弱作用,使②减弱,B错误;地面辐射受地面温度影响,不受人造烟雾影响,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读某半球近地面的等压线及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 )
A. 等压线数值L>MB. 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C. 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D. 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29. 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 VB. F1C. F2D. F3
【答案】28. C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读图,由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蓝月亮”应属于, “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