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精品课件
语文人教统编版13.1 迷娘(之一)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3.1 迷娘(之一)备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迷娘曲》,知人论世,诵读赏析,盛开的柠檬花,桃金娘,欧洲月桂,艺术手法,诗经·蒹葭,结构的相似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PPT模板: PPT素材:背景: PPT图表: PPT下载: PPT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 PPT课件: 语文课件: 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 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
《迷娘》这首诗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覆盖了德国18世纪70年代社会各阶层,囊括艺术、政治、宗教各种领域的小说,其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迷娘这一人物形象尤其引人关注,施雷格尔曾经评价她在这部小说中的重大意义,说她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内在发条”。她来自意大利,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在一个马戏班里,备受虐待和摧残,十三岁时被威廉搭救,在威廉的呵护和养育下出落成窈窕少女。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却拥有异于常人的舞蹈和音乐才能,她始终对自己幼时朦胧记忆中的意大利怀有深深的思念和渴慕,又对养育她的威廉怀有难以言明的恋慕情愫,最终由于两种渴望都无法实现而郁郁寡欢,染病而亡。
这首诗出现在小说第三卷第一章,当时威廉已经决定要离开那个令他迷惘的戏班团体,可也舍不得迷娘,决定以父亲之责带她上路。在确定能否继续跟随威廉同行的前后,“迷娘”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前是痛楚难忍、四肢痉挛、全身瘫痪,可想而知威廉的离去对她来说是巨大打击;后是满脸欣喜,心神安定。平日沉默的“迷娘”在颠沛流离之后形成了隐秘的性格,在此之前她对自己心事绝口不提,这是“迷娘”第一次对威廉吐露心声,在歌中她描绘了记忆中曾经生活的故乡意大利。
这首诗写于 1782年11月至1783年之间,亦即歌德前往意大利之前,因此可将其看作歌德对素未游历过的南方国度的想象。其中虚构与想象的成分胜过了作者对意大利的真实了解,比如对第三节艰险路途的描写则主要借鉴了他1775 年和 1779 年的两次瑞士之旅。1775 年,歌德在日记中曾经这样描绘瑞士的山区(阿尔卑斯山)景象:“雪、光秃秃的悬崖、沼泽、飓风、乌云,瀑布声深寂萧索,驽马奔啸,荒芜如临死亡之渊,其上白骨横陈。雾气氤氲的湖面……那里大抵被称作龙潭。”
真正好的诗,它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炼、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 ——徐复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龙、危崖、瀑布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写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迷娘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写出了迷娘想象中回乡路途的崎岖艰险,更表达出她渴望返回家乡的坚定执著。
诗篇既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深层次里也以象征和喻义的形式反映了歌德对艺术本质的解读和对意大利民族性格的感受。歌德通过对迷娘的塑造折射出了他所体会到的意大利的艺术、民族特性、历史和命运,并且让迷娘对精神故乡的渴望升华为超越现实的永恒,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威廉的爱,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
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爱人,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浓浓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深深的感激;父亲,则带来一种威严感,一种庇护感,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依赖。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爱人”——“恩人”——“父亲”
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 “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廉·迈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虚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
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怨,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怨、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
诗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每一节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你可知道”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强了想念的程度。每一节结尾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这种铺排方式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扩大,也表达了“我”前往的急迫心情。复沓叠唱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也使诗歌更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迷娘》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对话产生了显著的审美效果。以“你可知道……”的询问起,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情。以迷娘应答结,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不可抗拒的向往渴求。歌声中充满了恳求、催促、渴望、憧憬,如此三段重复,情绪一段比一段更强烈。
意大利之行是歌德一生的转折点,他曾屡次在书信中提到自己的“重生”。许多文学史都将1786年的意大利之行看作是德国古典文学的开始。歌德用温柔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刻画了迷娘这个悲剧人物,使迷娘成为歌德的南国情怀在小说中的一个人格化寄托,反映了歌德对“意大利”这一跨越地域、文化、宗教的概念在情感上的赞叹和文学上的升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课文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写作背景,阅读链接,课文探究,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易错字音,内容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简介,迷娘其人,迷娘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背景,迷娘曲子迷娘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