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57635/0-17332176852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57635/0-17332176853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57635/0-17332176853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6页,共100分,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9”为设计元素,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23分)
1.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②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③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⑦当好友被眼前顺境所迷惑时,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诫他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答案】 ①. 濯清涟而不妖 ②. 苔痕上阶绿 ③. 念天地之悠悠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⑦. 政入万山围子里 ⑧. 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濯、清涟、妖、苔痕、自缘、柳暗花明、化作、政入、围子”等字词容易写错。
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你积极参与。
2. 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们呱呱落地就和父母签dìng了陪伴一生的契约,在我们páng徨时,父母陪伴我们;在我们忧愁时,父母开导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体谅父母,孝敬父母,不让孝心迟到,不给自己留下遗hàn。
dìng( ) 契( ) páng( ) hàn( )
【答案】 ①. 订 ②. qì ③. 彷 ④. 憾
【解析】
【详解】签订(qiān dìng):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
契约(qì yuē):由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或租赁等事项的文书。
彷徨(páng huáng):徘徊不前的样子。比喻犹疑不决。
遗憾(yí hàn):余恨。多指没有如愿的事。
3. 小夏找到一副以“孝”为主题的对联,但是对联被打乱了,你帮忙重组。
常怀 三春雨 承恩 行孝 寸草心 不忘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上联:承恩不忘三春雨 ②. 下联:行孝常怀寸草心
上联:不忘承恩三春雨 下联:常怀行孝寸草心
上联:承恩三春雨,不忘 下联:行孝寸草心,常怀
上联:三春雨承恩不忘 下联:寸草心行孝常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根据上下联相同位置词性相对的原则,“承恩”与“行孝”在上下联同一位置;按逻辑顺序,“承恩”在上联,“行孝”在下联;
同理,“不忘”“常怀”在上、下联同一位置;
按内容分析,“不忘”与“三春雨”搭配恰当,在上联;“常怀”与“行孝心”搭配恰当,在下联。
根据以上分析,分组合对联为:承恩不忘三春雨;行孝常怀寸草心。或:不忘承恩三春雨;常怀行孝寸草心。或:承恩三春雨,不忘;行孝寸草心,常怀;或:三春雨承恩不忘;寸草心行孝常怀。
4. 父亲节前夕,你想制作一张感恩卡送给父亲。你找到一张童年照片(如右),准备再写一句和画面匹配的文字,表达你的心意。
【答案】示例:感谢爸爸,你的肩膀,托起我的未来。/最好的风景,在你的肩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照片中展现的是一个孩子坐在父亲的肩头欣赏着阳光的剪影,为图片配上文字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即可。
如:爸爸您肩膀托起了我的未来,谢谢您!
5.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小夏找到了全国“敬老月”的活动标识(如下图)。你写出这个标识中图形部分的设计理念。
【答案】①以重阳节的“9.9”为设计元素。②把圆点化作夕阳,寓意老年人如夕阳红。③圆点与中间两弧线构成手舞足蹈快乐无比的老人。④“99”二字的线条绕成心形,表示中国社会关爱老年人。(任答三点,意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全国“敬老月”的活动标识由文字(汉字和英文)和图形两部分组成。本题要求写出标识中的图形部分的设计理念。
图形部分即文字环绕的中间部分,由两条弧线一个圆点组成。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九日,两条弧线是由“9.9”变形而来,表示重阳节的日期;上部的圆点象征太阳,寓意“夕阳无限好”;“99”二个数字组成心形,表达了社会对老年人的用心关爱。“99”与圆点整体像一个人在挥舞着飘带跳舞,寓意老人在享受快乐的生活。
二、(39分)
(一)古诗阅读(5分)
6.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望岳
[唐]杜甫
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释】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人生好似攀登。甲乙两首《望岳》先后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诗人笔下的“岱宗”和“西岳”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相同:高大雄伟;不同:甲侧重写秀丽,乙侧重写险峻。情感:甲意气风发/昂扬乐观,乙失意/彷徨/苦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理解表达诗人的情感即可。
第一问:(甲)诗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乙)诗“西岳岐增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首联紧扣诗题,切合仰望华山之意。“尊”字,写出了华山的崇高、险峻和尊严。
从这里可以看出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高大巍峨。甲“造化钟神秀(神奇自然会聚了干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侧重写秀丽,乙“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可进了车厢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侧重写险峻。
第二问:结合诗句的意思来理解表达诗人的情感即可。
(甲)诗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乙)诗从“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写出了华山险峻难登,突出一个“险”字。“车厢”“箭”,以地名巧妙入诗,天衣无缝,又可看出山路艰难车不能回。这两句实际上是计划未能实行,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体现了诗人彷徨,想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二)古文阅读(15分)
活板
[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7.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8. 请按下表步骤,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10. 小夏描绘了他心中的活板“活”在何处。你结合原文内容,另外写了两条。
①
②
【答案】7.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8. ①. 向来,一向 ②. 靠近 ③. 完成 ④. 烧
9. (1)先设置一块铁板,铁板上用松脂、腊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住。
(2)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它的版面,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了。
10. 示例:活板“活”在排版。因为“密布字印”,可随时排用。
“活”在印刷。因为“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统筹用板,提高效率。
“活”在字印数目。因为“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
“活”在字印储存/选用。因为“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归类放置,便于取用。
“活”在字印做法。因为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
“活”在拆板。因为“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任答两点,意近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以手拂之”是动作,“其印自落”是结果,“殊不沾污”是补充说明。故可断为: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因此“素不相识”中的“素”是“平素、向来(一向)”的意思。“又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意思与此相同,也是“平素、向来(一向)”的意思。
②根据字典中“就”的义项,联系“持就火炀之”的语境,可知意思是:拿它靠近火烧烤。因此“就”是义项①“凑近,靠近”的意思。
③结合“瞬息可就”的语境,可知应选择义项④“完成”。
④根据“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提示,可知“用讫再火令药镕”的“火”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火“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设:设置;以:用;和:混合;冒:覆盖;
(2)以:用;砥:磨刀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任意造字印,可造印字印是活的;
根据“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可随时排版,可知排版是活的;
根据“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字归类放置,便于取用,可知字印的储存、选用是活的;
根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随时造字印,可知字印作法是活的;
根据“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排版迅速,可知用版法是活的;
根据“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拆版方便,可知拆版法是活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冯瀛王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三)现代文阅读(11分)
①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②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③我问她想去哪里。
④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笑出声来。
⑤“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⑥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⑦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⑧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⑨“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⑩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⑪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⑫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⑬我在草原上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⑭“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⑮“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
⑯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⑰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⑱“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⑲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⑳“……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节选自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11.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12. 伏笔是前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后文将要呈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请你找到文中的一处伏笔,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13. 请举一例,具体说说选文如何体现科幻小说“科学+幻想”的特点?
【答案】11. ①草原 ②小姑娘独自按研究计划进行探测地心工作
12. 示例:伏笔:前文中,当“我”说“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的话时,小姑娘“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表达效果:①这个沉默的反应为后文小姑娘是地航员而不是宇航员的身份/“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她在地心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做了暗示/铺垫;②叙事上张驰有度,美丽的草原和危机的地航事故构成强烈反差;③让读者对谜底——地航飞行的想象产生深刻印象;④让读者恍然大悟之余,陷入回味和反思/让谜底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任答两点,意对、言之成理即可)。
13. 示例1:对传感眼镜的想象,涉及了“超高频信息波”“脑电波”等科学知识,令人感到奇妙又真实。
示例2:根据科学理论,合理推测地心是一个失重的环境,“有一支失重的笔飘在空中”是在这个环境中的合理想象。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故事情节交错发展。明线,即故事叙述者“我”“带上她的眼睛”游历的事件。根据第⑥段中“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第⑫段中“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可知地点在“草原”。暗线,是“带上她的眼睛”的“她”乘坐“落日六号”进行科学考查的事件。根据第⑯段中“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第⑳段中“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可概括事件为:小姑娘独自按研究计划进行探测地心工作。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伏笔的分析。
伏笔是前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后文将要呈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据此提示,找出文中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
如,第③段“我问她想去哪里”、第④段“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笑出声来”,这处情节为后文“她”不是在太空舱而是在失去控制的地心探测器中埋下了伏笔;还为第⑯段“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第⑱段“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做了情节上的铺垫;用“我”的轻松愉悦旅行与“她”遭遇的可怕事故形成对比;让读者为“她”艰难的决定既恍然大悟,又感同身受;使故事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
再如,第⑩段中“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和第⑪段中”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也是伏笔;第⑭段中“‘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和第⑮段“热,热得像……地狱”同样也是伏笔。这两处伏笔的作用与上面分析的第③④段作用类似。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地心航行和传感眼镜目前还没有实现。小说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体现了科幻小说“科学+幻想”的特点。
如第②段中“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在地心环境中,会产生类似太空中的失重现象,这是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合理想象出来的;
再如,第⑧段中“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对传感眼镜的原理结合超高频信息波和脑电波进行了说明,有科学依据,令人感觉非常真实可信。
(四)名著阅读(8分)
阳光可以照到洋面下三十英尺的地方,这股力量真使我惊奇。太阳光强有力地穿过水层,把水中的颜色驱散,我可以清楚地分辨一百米以内的物体。百米之外,水底现出天蓝一般的渐次晕淡的不同色度,在远处变成浅蓝,没入模糊的黑暗中。真的,在我周围的这水实在不过是一种空气,虽然密度较地上的空气大,但透明的情形是跟地上空气相仿。在我头上,我又看见那平静无波的海面。
我们在很细,很平,没有皱纹,像海滩上只留有潮水痕迹的沙上行走。这种炫人眼目的地毯,像真正的反射镜,把太阳光强烈地反射出去。由此而生出那种强大的光线辐射,透入所有的水层中。如果我肯定说,在水中深三十英尺的地方,我可以像在阳光下一样看得清楚,那人们能相信我吗?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曾觉之译)
14. 小奇想在节选段落前加一句话,使语意连贯又有悬念,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 海底平原是如此美丽啊,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去散步啦!
B. 我们又听到加拿大人讽刺地对我们说一句:“好好地去打猎吧!”
C. 海底不是漆黑一片吗?我们真的能看清并获得猎物吗?
D. 穿上这身沉沉的衣服,被铅做的鞋底钉在甲板上,怎么能迈步?
15. “孤勇者”指身居困境仍心怀梦想、勇敢抗争的孤独奋斗者。请你结合原著内容,说明尼摩船长是不是“孤勇者”。
【答案】14. C 15. 示例:我认为尼摩船长是孤勇者。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乘“鹦鹉螺号”潜入海底,攻击侵略自己祖国印度的英国侵略者的军舰;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A.阿龙纳斯在海底漫步以前,并不知道海底平原的美丽,因此本句放在段落前不合适;
B.加拿大人说的这句话,与这两段内容没有联系,因此不适合放在段落前;
C.这是两个问句,是阿龙纳斯海底漫步前的疑问,能领起下文中对海底景象的描述,并造成悬念,因此适合放在段落前;
D.这两段写的是海底的迷人景色,与“怎么能迈步”无关,因此本句不适合放在段落前;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
根据题目中对于“孤勇者”的解释:身居困境仍心怀梦想、勇敢抗争的孤独奋斗者,结合相关名著的情节表述即可。
尼摩船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表面看来,他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因此尼摩船长称得上“孤勇者”。
三、(38分)
16. 请选择一种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120字左右的片段。
【答案】示例:二月兰是花中“平民”。它花朵不大,身姿单薄,单个看来极不起眼,但它们总是成片开放。每到花期,在春风召唤下,二月兰在草地上、墙角边、石缝里勃发着惊人的生命力。远远看去,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开得淋漓尽致。这份平凡而顽强的生命力,不正如每一个活出自己生命色彩的普通人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片断写作。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或“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如选择“红梅”为写作对象,写作时可以有这样的行文内容:红梅有什么样的品质?表达出自己怎样的志向?
示例: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梅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永远学习!
17. 根据要求写作。
科技进步,万象更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围绕“变化”这一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
科技带来大变化
转眼间,人类社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多元”社会。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气息,比如:智能手机、电脑、电视机、学习机等;就连小朋友的玩具都功能各异:可以一分为三的陀螺、可以手动加速的陀螺、手抓住都不会停止旋转的爆旋悠悠球。
科技造福了全人类,也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外公望着我给他盛来的香甜可口的米饭,不禁感叹道:“现代科技多么发达呀!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生活。我们那时,每天能喝到一碗稀粥就满足了,吃树皮树叶的都有呢!现在的稻谷和各种蔬菜、瓜果都种在大棚里,不分春夏秋冬,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营养价值高的食品。”
妈妈也很赞同外公的看法,连忙点头说:“是呀,我们小时候虽然比你外公那时生活条件要好些,但如果饿了,哪还有什么营养食品吃呀,冷干饭泡开水就是我们最喜欢的了。哪比得上现在喝的牛奶都经过了高温灭菌,包装也用的是无菌的。我们当时想喝都喝不着呢!”听了外公和妈妈的一番话后,我也学着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体味生活。
那次“五一”期间,爸爸带我到科技馆观看国防教育展览。进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巨大的“中国大阅兵方阵”及“中国大阅兵武器装备”览图片。看着“陆海空”三军组成的仪仗队,心中不由赞道“威武、雄壮之师”。展出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有28种之多,其中19种是新设备,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而正是这些武器装备的显示,使我国在浩瀚的军事科技天地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十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出现在面前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杨利伟叔叔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就是靠火箭送入太空的吧?通过一幅幅图片的介绍,我明白,原来,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国的火箭理论,成为世界打开天门的一把钥匙。
同学们,我们在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争做科技小能手,好好学习,善于发现和创造,将来为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话题作文。
一、审题。什么是变化?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要写变化,就要有对比,这是一种规律性质的东西。提示语“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提示我们“变化”的话题,可以写社会生活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变化,祖国的变化,校园和班级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变化等等,但要注意与“科技发展”有关。
二、选材。可以写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变化:教室里的多媒体,英语学习点读笔,电子书,学习APP,疫情居家用电脑上网课……可以写生活中科技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各种便利,如在线支付、地铁出行触屏设备、无人机、穿戴式健身追踪器……写“变化”这一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时代气息、科技的力量,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三、写作方法: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变化的大;采用“面——点”结合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适当运用一些好词好句;文章结构要完整有开头有结尾,中间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本文要求写成记叙文。
方法
原文
过程
含义
前后勾连
又有奇字素无备者
素不相识
素:①____
字典查找
持就火炀之如
义项:①凑近,靠近;②到,开始从事;③被,受;④完成;⑤只,仅仅。
就:②____
瞬息可就
就:③____
词类活用
用讫再火令药镕
饭疏食(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火:④____
地点
事件
明线
①
“我”带着她的“眼睛”一起游历。
暗线
“落日六号”
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南京溧水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面图片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学校教学楼东南角有一曲廊, 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按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南京栖霞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