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每题4分,共40分)。
1.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3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进行分析、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甲、乙、丙3种细胞最可能是( )
注:表中“√”表示“有”或“能”,“×”表示“无”或“不能”。
A. 蘑菇、老鼠、颤蓝细菌B. 猪、念珠蓝细菌、玉米
C. 色球蓝细菌、果蝇、蘑菇D. 绿藻、蚂蚁、发菜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没有核膜和核仁。真核生物中,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真菌和植物具有细胞壁,同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无细胞壁。
【详解】甲细胞中无核膜,为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含有细胞壁,即甲为颤蓝细菌、色球蓝细菌等蓝细菌;乙细胞中有核膜,为真核生物,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含细胞壁,最可能为动物细胞,即乙为蚂蚁、老鼠、果蝇、果蝇等;丙细胞中有核膜,为真核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含细胞壁,最可能为真菌,即甲为蘑菇等,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研究发现一类被称为“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肽通过折叠可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从而具有某项生理功能
B. “分子伴侣”溶于盐水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
C. “分子伴侣”具有多项生理功能如构成细胞结构、运输和催化
D. “分子伴侣”和其他蛋白质一样,空间结构的改变是不可逆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天然蛋白质因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使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蛋白质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即由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并不发生改变。
【详解】A、多肽通过折叠可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结构决定功能,从而具有某项生理功能,A正确;
B、“分子伴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溶于盐水中不会改变其空间结构,因此不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分析伴侣”具有识别作用和转运多肽的作用,所以“分子伴侣”具有信息传递和转运的作用,而不具有构成细胞结构和催化作用,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 “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D错误。
故选A。
3. 细胞器既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也需要与细胞中其他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一些生命活动,例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具体过程如图所示,a~d表细胞示相关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位素标记法可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B. 氨基酸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a上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
C. 该过程中内质网b、高尔基体c的膜面积变化分别为减小、增大
D. 囊泡的运输及蛋白质胞吐出细胞的过程均需要线粒体d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这段多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修饰,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转运到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基酸的转移途径进而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A正确;
B、多肽链首先在游离核糖体a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合成,而后转移到内质网b上继续加工,B正确;
C、在此过程中b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小,c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大,C错误;
D、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D正确。
故选C。
4. 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以蔗糖的形式经筛管不断运出。蔗糖分子利用H+形成的浓度差提供的能量借助蔗糖载体与H+同向跨膜运输,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属于主动运输
B. 图中ATP酶既具有催化功能也具有载体蛋白的功能
C. 低温会影响叶肉细胞与筛管间H+浓度差的维持
D. 蔗糖和H+从叶肉细胞到筛管的同向运输,其运输方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K+运输到筛管,动力是ATP,属于主动运输;蔗糖运输到筛管,需要蔗糖载体,动力是H+浓度差,也是主动运输。
【详解】A、K+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根据图示,ATP酶既作为K+、H+的载体,又可以催化ATP的水解,B正确;
C、叶肉细胞与筛管间H+浓度差的维持属于主动运输,低温会影响该过程,C正确;
D、蔗糖从叶肉细胞到筛管,需要蔗糖载体,动力是H+浓度差,属于主动运输,H+从叶肉细胞到筛管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D。
5. 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以下光合作用的部分探究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希尔反应为离体叶绿体在适当(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光照)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
【详解】A、过滤收集光合色素滤液时,应在漏斗基部放置单层尼龙布,不选用滤纸和纱布,避免过滤时色素吸附,A正确;
B、恩格尔曼的水绵第一个实验时,制作的临时装片先置于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B错误;
C、希尔的实验在离体的叶绿体悬浮液中没有添加CO2,C错误;
D、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这两组都是实验组,一组标记C18O2,一组标记H218O,D错误。
故选A。
6. 我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并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与工作。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下列有关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
B. 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
C. 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
D. 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据此可推测,航天服能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A正确;
B、太空中有宇宙射线的存在,而航天服能起到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的作用,B正确;
C、航天服的生命保障系统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进而可使航天员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D正确。
故选C。
7. 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 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乙后促进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作用于丙。
【详解】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选B。
8. 如图是水稻花粉母细胞(2n)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初步判断:A至D为减数分裂Ⅰ,E和F为减数分裂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是A→B→C→D→E→F
B. 在该水稻花粉母细胞的所有显微镜视野中,可能观察到4种染色体数目的细胞
C. 处于图B、C、D的细胞均可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D. 细胞进入F后,虽然着丝粒分裂,但同源染色体对数依然为0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的过程:
(1)减数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面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Ⅱ: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②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出现新的核膜、核仁,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A至D为减数分裂Ⅰ,E和F为减数分裂Ⅱ,A图中染色质还未变成染色体,说明刚进入减I前期,B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为减I前期,C图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减I中期,D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I后期,E图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细胞且染色体排列散乱,为减Ⅱ前期,F图中即将形成4个细胞,为减Ⅱ末期,故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是A→B→C→D→E→F,A正确;
B、在该水稻花粉母细胞的所有显微镜视野中,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能观察到2n、4n、n,共3种染色体数目的细胞,B错误;
C、水稻花粉母细胞处于图B、C、D的细胞均在减数分裂Ⅰ,均可称为初级精母细胞,C正确;
D、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就已经分离,所以细胞进入F(减Ⅱ后期或末期)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虽然着丝粒分裂形成两条形状相同的染色体,但这两条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故同源染色体对数依然为0,D正确。
故选B。
9. 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
D. 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变异,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能杂交产生一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是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A。
10. 研究发现,AGPAT2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湖羊尾部蓄脂量小,而广灵大尾羊尾部蓄脂量大。研究人员以若干只两种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为材料,检测AGPAT2基因启动子区7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两种羊脂肪组织中AGPAT2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B. DNA甲基化直接阻碍翻译过程实现了对AGPAT2基因表达的调控
C. 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差异是影响AGPAT2基因表达量的关键因素
D. 两种羊中AGPAT2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DNA分子的碱基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详解】A、基因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A错误;
B、由柱形图可知,DNA甲基化后,基因转录产物mRNA减少,因此甲基化影响转录过程,间接影响翻译过程,B错误;
C、由第一幅图可知,相对于广灵大尾羊,湖羊组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程度较高,导致AGPAT2基因mRNA较少,因此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差异是影响AGPAT2基因表达量的关键因素,C正确;
D、相对于广灵大尾羊,湖羊AGPAT2基因甲基化程度较高,转录受阻,该基因表达量较小,由此可知,两种羊中AGPAT2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负相关,D错误。
故选C。
11. 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收缩力下降
B. 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C. 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D. 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 A、由题干和分析可知,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影响Na+势能,从而导致Ca2+无法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使得细胞质中Ca2+浓度升高,导致心肌收缩力升高,A错误;
B、由于该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导致细胞内Na+浓度增高,K+浓度降低,B错误;
C、动作电位期间Na+的内流量与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Na+-K+泵功能受到抑制,因此Na+浓度差减小,Na+的内流量减少,C正确;
D、由题干和分析可知,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影响Na+势能,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减弱,D错误。
故选C。
12. 黎科植物异子蓬能在绿色组织的单个细胞中完成整个C₄光合作用,颠覆了C₄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依靠两种细胞共同作用的观点。光合细胞与大气接触的叶表面附近几乎没有叶绿体,维管束附近有叶绿体密集区,其光合作用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固定的CO₂来自苹果酸的分解和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
B. 丙酮酸转化成PEP过程消耗的ATP来自叶绿体
C. 叶绿体中NADPH可作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剂并提供能量
D. 叶绿体总是紧靠线粒体分布,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CO₂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中水经光解变成O2和[H],暗反应阶段中CO2进行CO2的固定形成C3,C3再经过还原变成有机物和C5。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酸分解产生CO2,同时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也可被叶绿体固定,A正确;
B、卡尔文循环过程消耗的ATP来自叶绿体,丙酮酸转化成PEP过程消耗的ATP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叶绿体中的NADPH可作为三碳化合物还原的还原剂,同时也为该过程提供能量,C正确;
D、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需要CO2做原料,线粒体作为呼吸作用的场所能产生CO2,叶绿体紧靠线粒体分布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CO2,D正确。
故选B。
13. 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下图是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阻断Ⅰ需在培养液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不可逆地抑制DNA复制
B. 解除阻断时应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的时间控制在大于S即可
C. 阻断Ⅱ处理与阻断Ⅰ相同,经过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应停滞在期交界处
D. 可根据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阻断I会导致细胞停留在S期,当解除阻断I时,细胞周期可以正常进行,说明阻断I是抑制DNA的复制。
【详解】A、阻断Ⅰ需在培养液中添加毒性较强的DNA合成抑制剂,抑制DNA复制,去除DNA复制抑制剂后,能解除抑制作用,使得DNA复制可继续进行,说明这种阻断是可逆的,A错误;
B、解除阻断时,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去除阻断剂,培养的时间应大于S,小于G2+M+G1,保证所有细胞不在S期内,B错误;
C、阻断Ⅰ和阻断Ⅱ处理都是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经过两次处理后,所有细胞就都停留在S期的开始点,即所有细胞都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S期交界处,从而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C正确;
D、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后,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此时观察不到染色体形态,D错误。
故选C。
14. 研究表明果蝇的眼色性状遗传有剂量效应。已知果蝇眼色红色(V+)对朱红色(V)为显性,杂合体XV+XV表现为红色,但基因型为XV+XVV的重复杂合体(如图所示),其眼色却与XVXV一样是朱红色。假设染色体重复不影响果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均可育且后代均可存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V+XVV的重复杂合体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
B. 该实例说明2个V基因的作用超过了V+基因
C. 基因型组成为XV+XVV的朱红眼雌蝇在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不能配对
D. 可选用多只红眼雄果蝇与同一只朱红眼雌果蝇交配,鉴定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分析题目可知,XV+XVV重复杂合体的出现是染色体重复了一个区段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基因型为XV+XVV的眼色与XVXV一样都是朱红色,该实例说明2个V基因的作用超过了V+基因,B正确;
C、在减数分裂联会时,正常染色体和含有重复片段的染色体能配对,只是重复片段不能进行配对,出现弧状结构,C错误;
D、一只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VXV、XV+XVV和XVVXVV,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V+Y,若基因型为XVXV,则子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朱红眼,若基因型为XV+XVV,则子代雌雄均为红眼:朱红眼=1:1,若基因型为XVVXVV,则子代雌雄均为朱红眼,D正确。
故选C。
15. 番茄的单式花序和复式花序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决定。番茄花的颜色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决定。将纯合的单式花序黄色花植株与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单式花序黄色花。将F1分别作母本和父本,进行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和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番茄的单式花序和黄色花为显性性状
B. 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F1自交后代中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占1/16
D. 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可能有2/3不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纯合的单式花序黄色花植株与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单式花序黄色花知,番茄的单式花序和黄色花为显性性状。根据F1分别作母本和父本,进行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和数量得出,没有性别差异,故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由于F1作父本时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少,而F1作母本后代四种比例为1:1:1:1,合子无致死现象,所以F1作父本时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少的原因是F1的花粉ab部分致死或不育所致。
【详解】A、由于纯合的单式花序黄色花植株与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单式花序黄色花,所以番茄的单式花序和黄色花为显性性状,A正确;
B、F1作母本后代四种比例为1:1:1:1所以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由于F1的花粉ab有2/3致死,F1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及比例1/4AB、1/4Ab、1/4aB、1/4ab,雄配子种类及比例3/10AB、3/10Ab、3/10aB、1/10ab,F1自交后代中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aabb占1/40,C错误;
D、F1作母本后代四种比例为1:1:1:1,合子无致死现象,F1作父本时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减少2/3,原因是F1的花粉ab有2/3致死或不育,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 储存水果时应尽量降低其呼吸强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为探究草莓果实的适宜储存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称取三等份同一品种、大小一致、成熟度相同的草莓果实分别装入容积相同的瓶内,密封后置于不同温度下储存,每隔12h测定各瓶中CO2的生成速率。
(1)上述实验属于__________(选填“对比”或“对照”)实验,其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
(2)草莓细胞中能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可以用__________溶液检测CO2的生成,其现象是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3)检测发现实验初期瓶中气体的压强基本不变,后期压强逐渐增大。请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__。
(4)某同学发现,随着实验时间的继续延长,各瓶中CO2的生成速率又都有所上升,据此认为应该在盛放草莓的保鲜袋上扎几个小孔后再冷藏,储存效果更好。你是否支持该同学的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答案】(1) ①. 对比 ②. 处理温度和时间
(2) ①.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②. 溴麝香草酚蓝
(3)实验初期O2浓度高,草莓果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量相同,装置中气体量不变,因此实验初期瓶中气体的压强基本不变;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增加,O2浓度减少,草莓果实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消耗O2但可产生CO2,导致装置中气体量增加,压强逐渐增大
(4)在盛放草莓的保鲜袋上扎几个小孔后可减少CO2的浓度,抑制其无氧呼吸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细胞呼吸也受温度影响。
【小问1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时间,因此每一组都是实验组同时又是其他组的对照组,因此上述实验是对比实验,其中的自变量是处理温度和时间。
【小问2详解】
草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二氧化碳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小问3详解】
检测发现,实验初期,O2浓度高,草莓果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量相同,装置中气体量不变,因此实验初期瓶中气体的压强基本不变,随着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由于草莓果实进行细胞呼吸需消耗O2释放CO2,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增加,O2浓度减少,草莓果实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消耗O2但可产生CO2,导致装置中气体量增加,压强逐渐增大。
【小问4详解】
随着实验时间的继续延长,草莓果实的无氧呼吸增强,各瓶中CO2的生成速有所上升,在盛放草莓的保鲜袋上扎几个小孔后可减少CO2的浓度,抑制其无氧呼吸,再冷藏,储存效果更好。
17. 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 ①. 突触小泡 ②. 减少 ③. 降低 ④. 丙 ⑤. 负反馈 ⑥.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⑦. C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详解】(1)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3)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在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图的分析和理解,强化了学生对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18. 某地将茶树种植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来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对A、B、C三个茶园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黑刺粉虱是茶树害虫,蜘蛛捕食黑刺粉虱。
(1)茶园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茶园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__________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整体。黑刺粉虱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调查每株茶树上蜘蛛密度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喷洒除草剂能达到除草的目的,也会导致小昆虫的丰富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4)蜘蛛捕食黑刺粉虱等茶树害虫后,被捕食的黑刺粉虱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研究人员发现,黑刺粉虱和蜘蛛的生物总能量基本相同,从能量流动规律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非生物环境 ②. 消费者
(2)样方法 (3)除草后会使小昆虫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减少,导致部分小昆虫的死亡
(4) ①. 被蜘蛛同化、流向分解者 ②. 能量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逐渐降低,但蜘蛛不限于捕食黑刺粉虱,黑刺粉虱也可能不限于被蜘蛛捕食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茶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黑刺粉虱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加快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维持生态平衡、传递信息等。
【小问2详解】
蜘蛛活动能力弱,调查蜘蛛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可随机选择多个样方,统计样方内蜘蛛的个体数量,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然后通过计算平均值估算蜘蛛的密度。表格中描述丰富度采用等级进行划分,因此统计茶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小问3详解】
使用除草剂后会导致草本植物死亡,小昆虫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减少,导致部分小昆虫的死亡,种类减少,丰富度降低。
【小问4详解】
蜘蛛捕食黑刺粉虱等茶树害虫后,被捕食黑刺粉虱体内有机物一部分被蜘蛛同化,未被同化部分的能量以遗体残骸或者粪便形式流向分解者。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该特点是统计相邻营养级所有生物同化能量相比较,获得的结果。蜘蛛不限于捕食黑刺粉虱,黑刺粉虱也可能不限于被蜘蛛捕食,因此导致黑刺粉虱和蜘蛛的生物总能量基本相同。
19.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面对当前玉米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如何在我国有效的耕地面积内提高玉米的产量成为玉米育种的核心问题。科研人员筛选到了一株叶片变窄的纯合突变玉米植株(nb)。围绕该突变体,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
(1)将nb植株与正常叶的野生型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正常叶的植株有167株,窄叶叶片植株有59株。可得出两个结论:①控制该窄叶和正常叶的等位基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②野生型和nb植株叶的宽度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G/g),且窄叶为隐性性状。将F1和nb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初步检测出nb窄叶基因位于1号或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分别在玉米1号和2号染色体上挑选能够区分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分子标记(SSR)用于基因定位。以正常叶的野生型植株、nb植株、F2的50.株正常叶植株混合样本、F2的50株窄叶植株混合样本的DNA作为模板,设计SSR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电泳鉴定,其中部分材料的电泳条带如图1所示。请在答题卷上画出支持“g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F2窄叶混合植株样本电泳条带图_____。
注:SSR为短串联重复序列,如…(CA)n…。根据不同品系、不同染色体上(CA)重复次数不同,且和待测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进行基因定位。
(3)接下来科研人员对nb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1号染色体进行有关基因测序,测序结果如图2:
基因G/g转录时,mRNA合成的方向是__________(填“5'→3'”或“3'→5'”)。由基因测序结果推测,与蛋白G相比,蛋白g的变化是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4)玉米叶的宽度只有窄叶和正常叶这两种相对性状。科研人员又发现一株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窄叶单基因隐性突变体(dn),请在野生型、nb植株、dn植株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设计杂交实验验证该窄叶隐性突变基因不在1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互换)。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
【答案】(1) ①. 遵循 ②. 正常叶:窄叶=1:1
(2) (3) ①. 5′→3′ ②. 肽链变短 ③. g基因缺失2个碱基,使mRNA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肽链变短;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4)实验思路:将dn植株和nb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叶型(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F2中正常叶:窄叶=9:7
【解析】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的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
【小问1详解】
①分析题意,将nb植株与正常叶的野生型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正常叶的植株有167株,窄叶叶片植株有59株,比例接近于3∶1,说明控制该窄叶和正常叶的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②野生型和nb植株叶的宽度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G/g),且窄叶为隐性性状。将F1和nb杂交,F1(基因型是Gg)和nb(基因型是gg)杂交,子代Gg∶gg=1∶1,表型比例为正常叶(或野生型):窄叶=1:1。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分子标记(SSR)可用于基因定位,若“g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以正常叶的野生型植株(GG)、nb植株(gg)、F250株正常叶植株(GG、Gg)混合样本、F250株窄叶植株(gg)混合样本的DNA作为模板,设计SSR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电泳鉴定,由于野生型不含g基因,则F2中1号染色体对应的SSR应来自nb染色体,2号染色体可来自野生型植株和nb植株,故F2窄叶混合植株样本可绘制图形如下:
【小问3详解】
在转录过程中,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端向5′端;mRNA链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结合图示可知,突变基因缺失2个碱基(AT),以其模板链转录得到的mRNA序列为5, UUC UUU UAG ,,从而使终止密码子(UAG)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故与蛋白G相比,蛋白g的变化是肽链变短。
【小问4详解】
若要设计杂交实验验证该窄叶隐性突变基因不在1号染色体上,即证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可将dn植株(设为ddGG)和nb植株(DDgg)杂交得F1(DdGg),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叶型(表型)比例,应为D-G-∶D-gg∶ddG-∶ddgg=9∶3∶3∶1,即F2中正常叶:窄叶=9:7。
20. 采矿污染和不当使用化肥导致重金属镉(Cd)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土壤中的Cd富集到植物体内,进行后续处理(例如,收集植物组织器官异地妥善储存),可降低土壤中Cd的含量。为提高植物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研究者将酵母液泡Cd转运蛋白(YCF1)基因导入受试植物,并检测了相关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扩增YCF1基因,已知A位点和B位点分别是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基因位置,扩增基因选用的引物组合应为__________。扩增过程中DNA聚合酶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YCF1基因以b链为转录模板链,为了使YCF1基因按照正确的方向与质粒连接,在引物1的___________端添加__________的酶切位点。
(2)将YCF1基因序列插入Ti质粒构建重组载体时,构建的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标记基因等,标记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研究者进一步获得了转YCF1基因的不育杨树株系,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__________。
(4)将长势一致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杨树苗移栽到Cd污染的土壤中,半年后测定植株干重(图1)及不同器官中Cd含量(图2)。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对Cd具有更强的__________(填“耐性”或“富集能力”);据图2可知,对转基因植株的__________进行后续处理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
(5)已知YCF1特异定位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据此分析,转基因杨树比野生型能更好地适应高Cd环境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引物1和4 ②. 耐高温(热稳定性) ③. 5' ④. PstI
(2)便于筛选含有重组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5′→3′;肽链变短;g基因缺失2个碱基,使mRNA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肽链变短;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3)防止外源基因传给其他植物,造成基因污染)
(4) ①. 耐性 ②. 叶
(5)转基因杨树细胞把Cd运入液泡中,防止Cd破坏细胞核以及各种细胞器,减少Cd对细胞的损伤
【解析】
【分析】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包含该物种的全部基因,cDNA文库是部分基因文库。2、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据图2可知,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
【小问1详解】
已知A位点和B位点分别是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基因位置,因此扩增基因选用的引物组合应为引物1和4;PCR为体外DNA复制,用的DNA聚合酶为Taq DNA聚合酶,具有耐高温的特性;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3,端,因此在引物1的5,端加入Pst I的酶切位点,在引物4的5,端加入Sma I的酶切位点,这样有利于对目的基因和载体进行双酶切后重组载体的连接。
【小问2详解】
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含有重组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
【小问3详解】
农杆菌容易侵染双子叶植物,其质粒中的T-DNA可转移并插入到受体细胞DNA中,将含有YCF1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受试双子叶植物印度芥菜,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可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
【小问4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说明转基因植株在Cd污染的土壤中生长较好,即对Cd具有更强的耐性;据图2分析,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因此对转基因植株的茎、叶进行后续处理,可使转基因植株持续发挥富集Cd的作用,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
【小问5详解】
核膜
核糖体
细胞壁
光合作用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操作或现象
分析、结果或条件
A
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实验
过滤收集滤液时放一块单层尼龙布
过滤不用滤纸和纱布
是因其会吸附色素
B
恩格尔曼
的水绵实验
制临时装片:水绵+需氧细菌,装片需
先置于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恩格尔曼第二个实验发现需氧
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C
希尔的离体叶绿
体悬浮液实验
在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
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₂O和CO₂)
希尔反应证明了水的光解和糖
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
D
鲁宾和卡门的同位
素示踪实验
对照组是C¹⁸O₂和H₂O
实验组是CO₂和H₂¹⁸O
该实验需要在适宜的光
照和温度条件下进行
处理温度
不同时间测定的CO2生成速率(mL·kg-1·h-1)
12h
24h
36h
48h
60h
15℃
47
43
40
38
37
10℃
24
21
19
17
16
5℃
4.9
3.7
2.8
2.5
2.5
类型
A茶园
B茶园
C茶园
管理方式
不喷洒除草剂和杀虫剂
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每季度喷洒杀虫剂1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1次,每月喷洒杀虫剂1次
蜘蛛密度
35
16
7
黑刺粉虱密度
75
28
18
物种丰富度
多
较少
很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9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9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9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