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科学家欲采用示踪方法研究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物质中可改造成示踪分子的是( )
A. 油脂B. 葡萄糖
C. 氨基酸D. 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详解】科学家欲采用示踪方法研究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即DNA的变化,那么需要将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进行标记再追踪,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今年9月开幕的杭州亚运会,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作为办赛理念,其中,“绿色”被摆在首位。以下关于“绿色”亚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B. 竟赛场馆建设中推行可循环、可再生材料
C. 为了个人卫生健康,尽量多使用一次性用品
D. 公交地铁出行观看比赛,爱护场馆一草一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详解】A、分析题意,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A正确;
B、竞赛场馆建设中推行可循环、可再生材料可减少材料的浪费,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B正确;
C、多使用一次性用品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C错误;
D、公交地铁出行观看比赛,爱护场馆一草一木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D正确。
故选C。
3. 鱼、蝶螈、海龟、鸡和人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如图所示。这一事实为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
A. 化石证据B. 胚胎学证据
C. 细胞学证据D. 比较解剖学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据图可知,图中比较鱼、蝶螈、海龟、鸡和人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属于胚胎学证据,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证据,B符合题意。
故选B。
4. 早期的中心法则如图所示,它不能用于解释下面哪种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
A. 人B. 酵母菌
C. T2噬菌体D. HIV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所要阐述的内容就是生物界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但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发展后的中心法则又增添了从RNA流向RNA和从RNA流向DNA,即RNA复制和逆转录。
【详解】据图可知,图中的中心法则过程包括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人、酵母菌和T2噬菌体均属于遗传物质是DNA的生物,可发生上述过程,而HIV属于逆转录病毒,不能用上图表示,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 斑子麻黄是维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样地(分别记作S1、S2、S3、S4各样地的面积相等)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
B. 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明显
D. 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与S1、S2样地中的种群相比,S3、S4样地中幼年个体的比例却较高,老年个体比例相对较低,说明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
【详解】A、图中数据显示了海拔与龄级的关系,无法说明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A错误;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图中数据无法说明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C错误;
D、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D正确。
故选D。
6. 酵母细胞的内质网产生双层膜的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之后,自噬体外膜与液泡膜融合,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内、外的自噬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B. 自噬体与液泡膜相互融合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C. 酵母细胞分解自噬体可以实现物质的再利用
D. 酵母细胞液泡功能与动物细胞的内质网相似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发生在几乎所有细胞中。
【详解】A、由题意可知,液泡外的自噬体具有双层膜结构,自噬体外膜与液泡膜融合,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所以液泡内的自噬体具有单层膜,A错误;
B、自噬体与液泡膜相互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B错误;
C、自噬体内物质被水解后可为营养缺乏的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故酵母细胞分解自噬体可以实现物质的再利用,C正确;
D、酵母细胞液泡的功能将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其功能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相似,动物细胞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D错误。
故选C。
7. 某实验小组研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锥形瓶为反应小室,甲注射器用于注射反应试剂,乙注射器用于收集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小室需依次注入H2O2溶液、酶悬液和pH缓冲液
B. 乙注射器的读数即为反应小室的氧气释放速率
C. 实验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各pH组的氧气释放量不同
D. 增加H2O2溶液的浓度可增加各pH组的氧气释放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溶液的酸碱度是要研究的且可人为改变的量,溶液的酸碱度是自变量,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是因变量。
【详解】A、实验过程中,应在反应小室中,先后加入相应pH值的缓冲溶液和H2O2溶液,最后加入酶,A错误;
B、乙注射器的读数应为氧气的释放量,B错误;
C、每组H2O2的总量是相同且有限的,因此该反应最终释放的氧气的量是相同的,C错误;
D、增加H2O2溶液的浓度即为增加了反应底物的浓度,可增加反应速率即氧气释放速率,D正确。
故选D。
8. 相对多度是指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甲、乙和丙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30~50年乙种群密度变小
B. 该群落最终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C. 群落演替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指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
【详解】A、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相对多度下降,但该时间段内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变化未知,因此不能确定乙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群落演替会受到外界环境、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如环境不适宜或人类干扰,该群落不一定演替为森林,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指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C正确;
D、人类活动对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
故选C。
9. 在我国云南地区生活着一种突眼蝇,眼睛在长长的眼柄顶端,两只眼的眼间距很大。研究表明,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但雌性更青睐眼间距大的雄性容眼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眼性状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 眼间距大的雄突眼蝇具有更多的繁殖机会
C. 雄蝇为了吸引雌蝇突变出突眼性状
D. 眼间距大有利于突眼蝇个体的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所以该变异不适应环境,所以突眼性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错误;
B、雌性更青睐眼间距大的雄性容眼蝇,所以眼间距大的雄突眼蝇具有更多的繁殖机会,B正确;
C、突眼蝇的出现是不定向变异的结果,C错误;
D、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即眼间距大不利于突眼蝇个体的生存,D错误。
故选B。
10. 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细胞周期的大致阶段。研究人员用某种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家鼠(2N=40)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a峰与b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
C. b峰细胞可能含有80条染色单体
D. b峰细胞数低于未用抗癌药物处理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细胞周期的大致阶段,用某种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家鼠(2N=40)癌细胞,会使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数目发生变化。
【详解】A、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a峰与b峰细胞中发生了DNA分子复制,核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不变,B错误;
C、b峰的细胞中DNA含量加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故可能含有80条染色单体,C正确;
D、用抗癌药物处理后DNA复制被抑制,故b峰细胞数低于未用抗癌药物处理组,D正确。
故选B。
某工厂拟制备苹果醋,设计了一个简要的酿造过程如图所示。(注:有时需向原料中加入一些糖以保证发酵产物的浓度,称为调整糖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1. 苹果醋的制备过程中,酵母菌和醋酸菌进行了细胞呼吸。关于发酵过程中两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两者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相同
C.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并不都能产生ATP
D. 发酵过程持续通入O2会增加发酵液中苹果醋的浓度
12. 下列关于苹果醋制作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前,需分别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出高产的菌种
B. 破碎打浆是为了增加发酵菌和原材料的接触面积
C. 发酵过程中需监控发酵液的温度、溶氧量等参数
D. 提纯后的剩余残渣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才能废弃
【答案】11. C12. A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1题详解】
A、醋酸菌为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其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而醋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ATP较多,故两者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不相同,B错误;
C、酵母菌厌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只有在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ATP,C正确;
D、据图可知,苹果醋的酿制是在果酒基础上进行的,而果酒制作时需要无氧(厌氧)条件,D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A、发酵工程中,无需用液体培养基再分离培养菌种,A错误;
B、破碎打浆是为了增加发酵菌和原材料的接触面积,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B正确;
C、发酵过程中需监控发酵液的温度(利于酶促反应进行)、溶氧量(影响细胞呼吸)等参数,C正确;
D、提纯后的剩余残渣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才能废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
故选A。
13. 神经细胞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浓度高于细胞溶胶的乙酰胆碱浓度,其转运机制如图所示。若将突触小泡离体培养在与神经元细胞溶胶成分相似的培养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小泡
B. 膜蛋白A、B功能相同且在发挥作用时都发生构型变化
C. 适当增加培养液pH,可提高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
D. 加药物增加膜对H+通透性,可提高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可知,突触小泡外的乙酰胆碱浓度低于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即乙酰胆碱逆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小泡,又需要膜蛋白A运输,H+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提供能量,所以乙酰胆碱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小泡。
【详解】A、由题干可知,突触小泡外的乙酰胆碱浓度低于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即乙酰胆碱逆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小泡,又需要膜蛋白A运输,所以乙酰胆碱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小泡,A错误;
B、膜蛋白A的功能是运输作用,膜蛋白B的作用是运输和催化作用(ATP合成),所以膜蛋白A、B功能不完全相同,都是载体蛋白,在发挥作用时都发生构型变化,B错误;
C、适当增加培养液pH,突触小泡外的H+浓度增大,通过膜蛋白B进入突触小泡的H+增多,所以从突触小泡通过膜蛋白A出去的H+增多,H+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增加,所以对乙酰胆碱的摄取速率增加,C正确;
D、加药物增加膜对H+通透性,突触小泡进出的H+相同,所以突触小泡内的H+浓度不变,所以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不变,D错误。
故选C。
1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 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调节性T细胞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D. 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详解】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挥作用,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该过程没有发生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白细胞介素-10(IL-10)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IL-10是白细胞介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D正确。
故选B。
15. 乙烯可促进香蕉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用乙烯利对香蕉催熟,下列关于探究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应用起来不方便
B.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分解释放出乙烯
C. 可以用还原糖含量、果皮颜色等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
D. 实验材料应选择成熟程度相近且完全成熟的香蕉果实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3、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详解】A、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应用起来不方便,A正确;
B、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当溶液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鸭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