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全套
-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附解析) 教案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Word版附解析) 教案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Word版附解析) 教案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Word版附解析) 教案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Word版附解析) 教案 0 次下载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Word版附解析),共32页。
考点1 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典型自然灾害分析
(1)寒潮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天气较少外,其他地区均有明显寒潮天气,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影响较大。
寒潮是一种大型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会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和人体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然而寒潮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寒潮也有益处:①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5] 热量 的交换。寒潮挟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亚热带地区移动,使地表进行大规模热量交换。②寒潮可缓解冬季旱情。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干旱,但寒潮南侵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③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杀死大量潜伏在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1.并非最冷的时候寒潮最频发:11月寒潮天气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2.为何隆冬时节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季少呢?春秋季属于季节转换时段,夏季风与冬季风切换,天气系统及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气温起伏比较剧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础气温比较高,一次冷空气开始之前往往会出现明显升温,冷空气影响后降温幅度非常大,容易形成“断崖式”降温,相对容易达到寒潮标准。而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冷空气来袭时降温幅度有限,达到寒潮标准的情况就相对较少。
(2)洪涝灾害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情境1 台风“杜苏芮”
受台风“杜苏芮”残余势力等多种因素影响,2023年7月29日到8月1日,华北遭遇历时多日的特大暴雨。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超700 mm,突破历史极值,多条河流超历史最高水位。
海河流域,东临渤海湾,西倚太行山,南临黄河流域,北接内蒙古高原,天津地处海河入海口,防洪压力巨大。
(1)从大气、地形角度分析本次华北特大暴雨的形成原因。
【提示】结合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答案】 台风带来大量水汽,其中心附近气流强烈上升使水汽凝结,形成暴雨;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与台风“杜苏芮”中心气压差大,偏东风(东南风)势力强盛,强风输送水汽能力强;水汽受太行山、燕山地形阻挡,抬升形成暴雨;副热带高压延伸到华北以北地区,阻碍台风向北移动。
(2)为减轻天津防洪压力,说出在流域上游山区和中下游平原区可采取的工程措施。
【提示】结合不用区域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下游平原区: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划定蓄滞洪区,分流洪水;开挖入海运河,分流入海。
情境2 欧洲干旱
当地时间2022年8月23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研究显示,欧洲可能正面临至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该洲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预警和警戒状态,内河运输、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整体堪忧。
(1)推测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
【提示】注意与干旱相关。
【参考答案】 降水量,土壤湿度,气温。
(2)分析欧洲西部多国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
【提示】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西风势力弱,降水减少。
情境3 “白灾”
雪灾对北方地区农牧业影响较大,气象上俗称“白灾”。 2022年11月11日至12日,内蒙古东部地区多地迎来大暴雪和“断崖式降温”寒潮天气,最大降温幅度超20摄氏度,最大降雪量达30.8毫米。
分析内蒙古畜牧业预防和应对“白灾”的措施。
【提示】根据雪灾可能带来的危害对症下药。
【参考答案】 建立草料库,在入冬前备足草料,以解决雪灾期的饲料问题;在雪灾发生后实行牲畜圈养,避免暴风雪直接危害;若在放牧转场途中,则要利用避风向阳、干燥的地形,垒筑防风墙、防雪墙,尽可能做到避寒防冻,以减轻暴风雪的危害;机械破雪和除雪;加强预警,有关部门应严密监视可能引发暴风雪的天气形势,提前预报暴风雪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并发布相关预警信号,提前防御。
命题点 气象灾害分析
[2023湖南地理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D )
A.尼罗河流域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尼罗河流域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流域内积雪量极少,A错误;中南半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总体上积雪量少,B错误;北冰洋沿岸位于高纬度地区,亚洲中部大致位于30°N—60°N,由表中数据可知,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30°N—60°N的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综上,亚洲中部融雪洪水灾害多发,C错误,D正确。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A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题思路】 春季气温较低,地表积雪较多,①正确;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积雪快速消融,夏季气温达到最高,积雪大量消融,秋季气温缓慢下降,加上可融雪量少,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减少,②正确;北半球秋季(9—11月)气温高于春季(3—5月),③错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由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可知,秋季雨水多于春季,④错误。A正确。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解题思路】 在积雪快速融化的时段出现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降雨在形成径流的同时会加速积雪融化,引发的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C正确;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洪水频次指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洪水次数,洪水频次高与洪水破坏力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影响水流力量的因素主要是坡度和径流量,其与水流的来源关系不大,B错误;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说明混合型洪水和升温型洪水中都会夹杂着冰凌和融冰,D错误。
命题拓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预测我国西北干旱区融雪洪水( D )
A.发生期推后B.发生频次减少
C.灾害风险降低D.雨雪混合型洪水增加
【解题思路】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平均气温升高,西北干旱区冰雪融化的时间提前,融雪洪水发生期提前,A错误;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融雪洪水发生频次增加,灾害风险增加,B、C错误;平均气温升高,降水中降雨的比例增加,使得雨雪混合型洪水增加,D正确。
考点2 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分类
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震等自然界固有的强力释放,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如工程开挖、砍伐植被等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质环境,形成外力作用,引发地质灾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自然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会位置,自然灾害分布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
②地形多种多样,多山,地壳运动强烈。
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环流不稳定。
④生态破坏严重,生产活动不合理。
情境1 摩洛哥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摩洛哥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23时10分58秒(北京时间2023年9月9日6时10分58秒)发生地震,震级为6.9级,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1度,西经8.55度。
(1)指出此次地震发生后,当地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
【提示】围绕“立即”分析。
【参考答案】 及时抢修道路,以便救援人员与物资进入。
(2)国际应急救援人员紧急驰援摩洛哥,说出其最需要携带的物品。
【提示】灾区急需生存物资。
【参考答案】 食品、医药。
情境2 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一种灾害可能引发多种其他灾害。读我国某地区灾害链图(图1)及等高线地形图(图2)。
图1
图2
(1)分析图1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自然灾害。
【提示】根据灾害链图分析判断。
【参考答案】 从图示灾害链分析,地震能引发其他自然灾害,而其他自然灾害不能引发地震,所以①为地震;崩塌、滑坡能引发泥石流,但泥石流不能引发滑坡和崩塌,所以②③表示滑坡、崩塌(可互换),④表示泥石流。
(2)该地如果发生泥石流,推测受灾最严重的村落。
【提示】泥石流一般沿河谷流动,根据等高线可判断甲、丙、丁三村离河谷有一定距离。
【参考答案】 乙村位于河谷,易受到泥石流侵害。
命题点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021山东地理卷,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 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参考答案】 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断层破碎物。(4分)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夏季暴雨集中,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分别是冰川搬运堆积物、岩石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和断层破碎物。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2分)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2分)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了泥石流的通过速度。(2分)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AB段等高线密集,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2分)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2分)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2分)
【解题思路】 自然原因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方面分析。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其挟带着泥沙、砾石甚至巨大的石块,破坏力极强。海巴洛沟流域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该地地势起伏大,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命题拓展
(1)从地质角度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参考答案】 多断层,多地震;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地质不稳定,易形成滑坡面。
(2)指出当地预防地质灾害需要加强监测的主要地理现象。
【参考答案】 地壳运动(地质变化);天气变化(降水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植被变化。
考点3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
遥感技术(RS)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1] 远距离 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工作过程图示如下: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2]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卫星不间断地发送各自与定位相关的参数和时间信息,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得出其所在点位的三维位置、运动速度和时间等信息。如下图所示:
3.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3] 管理 、[4] 查询 、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主要是判断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领域,总体上要抓住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三种技术的主要区别与联系如下图所示:
1.“点”与“面”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5] 定位 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为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2.“想”与“看”区分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6] 地图 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是对于大范围、人类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技术。
3.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技术:“获取”。(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精确”“精准”等。(3)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处理”“查询”“预测”等。
情境1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23年7月5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说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属的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根据其名称及应用领域分析。
【参考答案】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情境2 青子坪滑坡
2023年9月28日8时许,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空山镇龙池村六组青子坪发生滑坡灾害,因预警及时,提前转移全部受威胁群众,避免了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滑坡预警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
(1)分析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能够监测滑坡体位置变化的技术。
【参考答案】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指出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
【提示】分情况分析。
【参考答案】 处在滑坡体上时,应跑向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争取不被滑坡带走。
情境3 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图
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是台风天气预警中的重要内容。阅读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你会发现预报图中有一条彩色的线,那便是预计台风中心前进的路线。
分析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图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
【参考答案】 预测台风路径需要用到GIS,确定或预测台风的中心位置及影响范围需要用到RS。
命题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3广东地理卷]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下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A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解题思路】 图中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软岩抗侵蚀能力弱,更容易被侵蚀,软岩层被侵蚀后其上部的硬岩层支撑力大幅减小,在裂隙和重力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易崩塌,A正确,C错误;岩层密度越大、厚度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重力与岩性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硬岩层的抗侵蚀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D错误。
2.下列预防崩塌危害的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B )
A.岩土变形预警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D.游客行为监管
【解题思路】 可以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点观察岩土的位移情况,并用GIS进行分析,作出岩土变形预警,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可以运用RS进行监测,并用GIS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报,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GIS完成,D不符合题意。
命题拓展
该区域易发生崩塌,为防治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归纳总结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名师提醒灾后恢复的内容及目标
热点情境 土耳其地震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37.15°N,36.95°E)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300千米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当日13时24分在土耳其(38.00°N,37.15°E)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之后余震仍不断发生,救援极其困难。下图为土耳其位置及两次震中示意图。
探究设问 (1)说明土耳其地震多发的原因。
(2)从气象角度分析本次救援极其困难的原因。
(3)推测本次震区最为急需的救援物资及其配送方式,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 (1)地震多发主要与该地地壳运动活跃相关。(2)可从气温、降水、风力、光照及其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方面分析。(3)震区受灾人口多,受伤人数多,且正值冬季,气温低,雨雪天气多,天气变化大,因此最为急需的救援物资为帐篷、棉被、药品、食品等。急需物资要保证时效,空运速度快,且此时陆路交通被破坏,空运效率更高。
【参考答案】 (1)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境内有地震断裂带及地震多发点。
(2)处于冬季,气温低,室外救援困难;属于地中海气候,此时正值雨季;降水不仅直接增加救援难度,还会诱发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加大救援困难。
(3)帐篷、棉被、药品、食品等。空运。此时为冬季,气温低,雨雪天气多,天气变化大,急需帐篷、棉被、药品、食品等;属于急需物资,要保证时效,需空运;陆路交通被地震破坏。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和2月6日18时24分,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两次7.8级地震,震源深度均为20千米。两次地震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是两侧地块总体平行于断层方向移动引起的强震活动。截至当地时间3月1日,地震已经导致4万多人遇难,超过16万栋建筑倒塌或严重损坏。据此回答1—2题。
1.这两次地震属于( A )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
C.诱发地震D.人工地震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两次地震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是两侧地块总体平行于断层方向移动引起的强震活动,属于构造地震。选A。
2.这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大的主要原因是( A )
A.双强震、震级高、震源浅
B.双强震引发强降雪,救援难度高
C.第二次强震发生在傍晚,人们多在家休息
D.当地经济落后,建筑防震等级低
【解题思路】 两次7.8级大地震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地震强度大,震源深度浅,破坏力强,A正确;地震不会引发强降雪,B错误;根据时间计算可知,第二次强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3时24分,不是傍晚,C错误;当地经济落后、建筑防震等级低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选A。
读图归纳 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叠加示意图的判读
首先要明确地理信息系统叠加的图层是由哪些专题图层组成的,其次要明确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最后要明确图层叠加之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
典例 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下图示意某专题研究中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据图完成(1)—(2)题。
(1)该专题可能是研究
A.城市建设B.旱涝灾害
C.寒潮灾害D.地震灾害
(2)如果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及受灾情况,应增加的图层是
①大气污染 ②地形、地质
③人口密度 ④民族构成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读图指导
【解题思路】 (1)由图可知,该专题研究是将雨量站信息和行政区进行图层叠加,可以根据不同区域降水量大小,研究旱涝灾害,B正确。寒潮主要是短时间内剧烈降温,与降雨关系不大,C错误。研究地震灾害需要叠加地质地貌图层,D错误。研究城市建设需要叠加地形、水系等图层,与雨量站信息图关系不大,A错误。(2)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研究自然灾害及受灾情况,需要叠加地形、地质和人口密度图层,②③正确。大气污染主要与工业生产等有关,与自然灾害关系不大,受灾情况主要与经济和人口密度有关,与民族构成无关,①④错误。
【参考答案】 (1)B (2)C
[2021浙江6月选考]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次相关要素评估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下题。
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A )
A.④⑦B.⑤⑧C.②③D.⑥⑨
【解题思路】 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据此可判断,在降水强度图层中,④⑥⑦地块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在地形坡度图层中,④⑦地块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在植被覆盖图层中,④⑥⑦地块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综合三个要素,④⑦地块最易发生地质灾害,故选A。
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境内有多条入海河流。这些河流给荷兰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便利的航运条件。荷兰虽然淡水水系发达,但是由于海拔较低,淡水系统常会被倒灌的海水破坏。为此,荷兰人修建了须德海大坝,并在莱茵河河口修建挡潮闸等水利设施。据此完成1—2题。
1.荷兰修筑拦海大坝等围海工程的原因有( A )
①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
②受西风带影响大,风暴潮多发
③防止海水倒灌,保护淡水系统
④增强内河自净能力,保护水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修建大坝等围海工程可保护土地资源,①对;荷兰位于西欧,受中纬西风带影响大,风暴潮多发,修筑拦海大坝等围海工程可减小风暴潮对当地的影响,②对;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修筑拦海大坝等围海工程可防止海水倒灌,保护淡水系统,③对;修筑大坝对内河自净能力影响不大,④错。
2.在莱茵河河口修闸而不修坝,更有利于( D )
A.蓄水发电B.拦沙蓄水
C.围海造田D.保障通航
【解题思路】 莱茵河位于欧洲西部,流经地区地势低平,水能资源少,不利于发电,A错误。莱茵河流速慢,且流经地区植被较茂密,含沙量小,B错误。修闸和修坝都可以起到挡潮的作用,都利于围海造田,C错误。莱茵河水量丰富且稳定,流速较慢,流经区域经济发达,运输量大,挡潮闸可根据具体情况打开或关闭,更利于保障通航,D正确。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A.坡度大,且多分布有断层
B.人类活动多,植被遭到破坏
C.全年降水多,雨水不断冲刷
D.经济发达,人口分布集中
【解题思路】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当地地形、地质、气候条件、植被覆盖度及人类活动强度有关。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断层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石裂隙发育,碎石多,海拔落差大,地形坡度大,A对;该区域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B错;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C错;图示地区海拔落差大,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D错。
4.为有效减少滑坡、泥石流对甲城市造成的危害,下列措施较为合理的是( B )
A.将人口全部移居至安全的区域
B.修建护坡工程,加固地表基岩
C.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D.对所有土地进行退耕还林
【解题思路】 甲为城市,人口较集中,经济较发达,人口整体搬迁费用高,修建护坡工程,加固地表基岩可有效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A错、B对。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并不能减少滑坡、泥石流对甲城市带来的危害,C错。对所有土地进行退耕还林不符合实际,D错。
5.[2024江西赣州检测,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我国降水量总体偏少,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与此同时,局部地区的暴雨异常频繁,因而洪涝灾害严重,部分流域出现汛情。下图示意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量与往年均值相比的变化率)逐月变化及部分省级行政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1)指出2022年我国发生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的主要地区和时间。(4分)
【参考答案】 长江中下游地区;(2分)夏秋季节。(2分)
【解题思路】 发生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的主要地区和时间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即可,具体分析如下:
(2)说出2022年最可能出现局部洪涝灾害的地区及出现汛情的流域。(4分)
【参考答案】 辽宁、吉林;(2分)松花江、辽河流域。(2分)
【解题思路】 从图上可以看出,辽宁、吉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说明降水较往年偏多,因此辽宁、吉林可能出现局部洪涝,两省所处的松花江流域及辽河流域可能出现汛情。
(3)分析2022年我国旱涝灾害的总体格局及形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总体格局:北涝、南旱。(2分)原因:2022年夏季风势力强,快速北上,在北方停留时间长、南方停留时间短,造成北涝、南旱。(2分)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和前两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2022年我国旱涝灾害的总体格局是北涝南旱。原因可从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等角度分析。
考点1 气象灾害
[新角度/2024江苏盐城调研]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图表示2000—2019年中国各月沙尘暴平均次数。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6—9月沙尘日数最少,主要原因是( C )
A.风化作用弱B.气温日较差大
C.植被覆盖率高D.土壤含水率低
【解题思路】 我国6—9月沙尘日数最少,主要是因为6—9月为夏秋季节,此时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状况好,因此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C正确。风化作用是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形成许多的松散物质;我国6—9月沙尘日数最少并非当时风化作用弱,A错误。气温日较差大会导致风力较大,利于沙尘天气发生,B错误。我国6—9月降水较充沛,土壤含水量较高,D错误。故选C。
2.沙尘暴虽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是也能带来一些好处,这些好处有( B )
①减少农耕区病虫害的发生 ②为海洋生物提供养分
③减轻沙尘沉降区土壤酸化 ④为工程建设提供沙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 根据沙尘暴的内涵可知,其减少农耕区病虫害发生的作用较弱,①错误。我国沙尘暴的沙尘多源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物质主要是岩石的风化破碎物质,含有矿物质,被风力运输到海洋沉降,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养分,②正确。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挟带土粒当中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削弱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③正确。工程建设使用的沙源主要来自人工制砂,沙尘暴沉降的沙源分散,并非工程建设的主要沙源,④错误。故选B。
[2023云南曲靖二模]土耳其高原某区域最高海拔3 627 m,平均年降水量288 mm,冬季1月均温在0 ℃以下。该区域小流域众多,各河流在山区和平原均出现洪水高发带。下图为该区域位置及小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该区域小流域众多,反映出其地形( C )
A.总体北高南低B.向单一方向倾斜
C.总体起伏较大D.围绕高地中心辐散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土耳其高原,南北部均有接近东西走向的山脉,总体上地形起伏较大,河流数量众多,C正确;该区域南北部均有山脉分布,故该区域不是总体北高南低,也不是向单一方向倾斜或围绕高地中心辐散,A、B、D错误。选C。
4.推测该地洪水多发生在( B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冬季1月均温在0 ℃以下,同时该地区距离地中海和黑海较近,位于40°N附近,冬季易受西风带影响,降雪量较大;冬季气温较低,积雪得以保存,到4月份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冰雪融水集中补给河流,易使当地发生洪水,A错误、B正确。该区域海拔高、平均年降水量小,推测为半干旱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少,C、D错误。选B。
5.该地区在山区和平原均出现洪水高发带,分别是由于( D )
A.集水广 汇流快B.排水快 降水多
C.降水多 集水广D.汇流快 排水慢
【解题思路】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山区易出现洪水高发带,主要是因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汇聚速度快;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流速慢,积水多,排水速度慢,导致洪水多发,D正确。
6.[202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津市是我国冰雹灾害多发地区。研究表明,天津市冰雹的发生与强对流天气和东北冷涡活动(5—6月最活跃,易导致高空出现冷气流)密切相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天津市0 ℃等温面的高度明显抬升,这对天津市冰雹灾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天津市1961—2020年各月冰雹天气出现的累计日数。
(1)分析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灾害集中出现在春末夏初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春末夏初伴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天津市气温回升快,(2分)东北冷涡最活跃,(2分)近地面和高空大气对流频繁;(2分)东北冷涡促进高空冰雹的形成。(2分)
【解题思路】 天津市冰雹的发生与强对流天气和东北冷涡活动密切相关。从强对流天气角度看,春末夏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天津市太阳辐射持续增强,气温迅速回升,近地面大气受热,对流旺盛。从东北冷涡活动看,5—6月东北冷涡最活跃,易导致高空出现冷气流,近地面大气受热上升遇高空冷气流,水汽易凝结并不断壮大,形成冰雹灾害。
(2)预测未来天津市冰雹灾害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趋势:冰雹灾害总体减少。(2分)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抬升了0 ℃等温面的高度),不利于空中结冰;(4分)形成的冰雹更易融化。(4分)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可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角度进行预测。由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天津市0 ℃等温面的高度明显抬升,水汽结冰的空间减小,水汽在空中凝结的冰粒减小,冰粒容易融化,因此冰雹灾害总体呈减少趋势。
考点2 地质灾害
[生活情境/2024江西九校联考]岚皋县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境内山高坡陡,河流众多,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仅有地方性公路沿河谷分布。2022年银百高速公路经过该县,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境内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多变,地质灾害众多。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该县域内滑坡多发生在( B )
A.陡峭的山顶
B.河谷两侧的坡地
C.河漫滩上的沙滩地
D.人口集中的乡镇地区
【解题思路】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下滑的现象。岚皋县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地区,地形起伏大,河谷两侧的山坡坡度较大,加上地方性公路沿河谷分布,河谷两侧的坡地受道路建设的破坏影响,易发生滑坡灾害,B正确。山顶处发生滑坡的概率小于山坡地带,A错误。河漫滩海拔低且地势平缓,不易发生滑坡,C错误。山区的乡镇地区一般布局在地势平缓、自然灾害少发的地带,D错误。
2.在暴雨过后的晴朗天气,也会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当地人称为“走方”,其主要成因是( B )
A.土层水分饱和,山体质量增大
B.水分蒸发,土壤松软,土层结构破坏加剧
C.地下径流破坏了地下土层结构
D.坡面径流冲刷土层
【解题思路】 “走方”发生在雨后的晴朗天气,主要因为晴朗天气气温回升快,土壤因水分蒸发而变得松软,土层结构破坏加剧,从而诱发滑坡,B正确。雨后土层水分因蒸发而不再饱和,A错误。暴雨的降水强度大,坡面径流流速快,下渗进入土层的水分少,产生的地下径流也少,对地下土层结构影响不大,C错误;坡面径流冲刷土层发生在暴雨时,D错误。
3.高速公路的建成有利于沿线的经济发展,银百高速公路在该县选择( A )
A.修建桥梁,沿河道布局
B.沿原有公路布局,降低工程难度
C.避开地质灾害带,沿山脊分布
D.保持线路平缓,沿山体等高线分布
【解题思路】 为保障安全通行,高速公路线路一般都比较平直,在山区多沿地势平缓的河流分布,跨河路段常修建桥梁,A正确。当县已有的地方性公路等级较低,沿原有公路布局难以满足高速公路行车需要,B错误;山脊高低起伏大,不宜修建高速公路,C错误;保持线路平缓,沿山体等高线分布会使线路蜿蜒曲折,D错误。
[2023山东菏泽统考]由土石组成的河岸、湖岸受流水冲刷,在重力作用下土石失去稳定性,沿河岸、湖岸的岸坡产生崩落、崩塌和滑坡的现象,叫作崩岸。长江荆江段崩岸多发,2002年荆江突起洲河段发生崩岸险情。下图为荆江突起洲河段深泓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2002年崩岸险情发生处最有可能位于图中( A )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解题思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2002年深泓线北移,流水对甲处河岸侵蚀作用变强,易发生崩岸,A正确;丙处深泓线南移,流水对丙处河岸侵蚀作用变弱,崩岸险情发生的概率减小,C错误;流水对乙、丁处的影响变化不大,B、D错误。选A。
解题关键 甲处河道变深,水流速度加快。
5.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运行,对图示河段崩岸总体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是( D )
A.减弱,来水量减小
B.加剧,枯水位提高
C.减弱,丰水位降低
D.加剧,来沙量减小
【解题思路】 荆江河段上游的三峡水库运行后,部分泥沙在库区淤积,荆江河段来沙量减小,冲淤平衡被打破,流水侵蚀河床和河岸的作用相对增强,使崩岸加剧。选D。
6.治理图示河段崩岸的有效措施是( D )
A.清淤河道B.修蓄洪区
C.拓宽河道D.加固河岸
【解题思路】 崩岸是河岸的岸坡崩塌,清淤河道可能会使河水流速加快,侵蚀增强,导致崩岸加剧,A错误;修蓄洪区和拓宽河道对崩岸影响不大,B、C错误;加固河岸可以增强河岸土石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预防崩岸,D正确。选D。
7.[2024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模拟,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心腹地带,是位于中亚东北部的内陆国,境内多山,1/3的地区海拔3 000—4 000米。该国东北部和西南部均有高大山脉,低地仅占土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河谷地带。纳伦河是其最大的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下图为吉尔吉斯斯坦地理位置示意图。
(1)描述吉尔吉斯斯坦的地形特征。(8分)
【参考答案】 地形以山地为主;北部和南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势起伏大;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每点2分)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2)纳伦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试根据等高线特点分析纳伦河流域的水能空间分布特点及水能开发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6分)
【参考答案】 特点:分布不均;东部等高线比西部密,东部落差大,西部落差小,水能资源东多西少。(每点2分)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纳伦河流域东部等高线比较密集,表明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比较丰富;西部等高线分布稀疏,主要流经费尔干纳盆地,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水能不丰富。由此可知纳伦河流域水能丰富的河段地势起伏大,水能开发需建设大型工程,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
考点3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4江苏泰州调研]2021年8月14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图1为海地位置图,图2为海地某次地震前和地震后的遥感影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海地( C )
A.大部分地区位于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丰富
C.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
D.8—10月多飓风,易诱发强烈地震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可知,海地大部分地区位于西半球的低纬度地区,A错误;海地地处北半球,受东北信风影响明显,B错误;读图可知,海地山地比重大,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C正确;强烈地震主要是板块运动造成的,与飓风活动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2.通过该遥感影像图可以( A )
①对比了解道路、房屋受损情况
②统计受灾人口,减轻灾害损失
③快速动态监测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
④预测震中位置,防止地震灾害发生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题思路】 读图2地震前和地震后遥感影像图可知,地震后道路沿线色彩变化最大,说明根据遥感影像变化可以了解道路、房屋受损情况,①正确;遥感影像图能及时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因此比较不同时间遥感影像图可快速动态监测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③正确;统计受灾人口需要到现场进行,无法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获得,②错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不能防止地震灾害的发生,④错误。故选A。
[2024陕西统考]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联合某科技公司推进无人机新监测手段业务化,应用在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领域。基于无人机的二维多光谱航测影像及三维重建影像,可及时跟踪灾害情况,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无人机技术在赤潮监测、渔业污染调查等方面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据此完成3—4题。
3.与遥感卫星相比,无人机监测赤潮( A )
A.方式和时间更灵活
B.不受天气状况影响
C.监测的分辨率更高
D.监测的范围更广
【解题思路】 遥感卫星运行有固定周期和时间,无人机在作业方式和时间上更加灵活,A正确;大风、阴雨等天气不利于无人机作业,B错误;分辨率高低与传感器灵敏度有关,C错误;无人机飞行高度低,监测范围小,D错误。选A。
4.结合相关知识推测,无人机在赤潮监测及灾害防治方面多用于( D )
①灾前基础数据获取
②灾情实时跟踪
③赤潮发展方向预判
④灾后损失评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无人机运用二维多光谱航测影像及三维重建影像,可及时跟踪灾害情况,故主要用于灾情实时跟踪和灾后损失的评估,②④正确;基础数据一般利用遥感技术获取,①错误;赤潮发展趋势预判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③错误。选D。
5.[真实情境/2024山西部分学校联考,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8月17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遭遇暴雨袭击,出现山洪和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该县受灾严重,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大通县三面环山,东西较为狭长,总体上呈桑叶状,大通河贯穿该县全境。下图是大通县2022年8月8日至8月19日的降水曲线图。
(1)分析此次大通县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降水强度大,(2分)降水次数多;(2分)山坡受流水冲刷作用强,易引发泥石流;(2分)该地区位于山谷,地表径流汇聚,易引发山洪。(2分)
【解题思路】 此次大通县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的原因主要可从地形、降水等方面分析。地形方面,大通县三面环山,位于山谷,水流容易汇聚,出现山洪,同时山坡受流水的冲刷作用强,易引发泥石流。降水方面,此次大通县降水强度大,并且降水次数较多。
(2)说明大通县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危害较重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山洪和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影响范围大;(2分)影响范围内人口较多,生命和财产损失大;(2分)该地区常年降水较少,人们应对山洪和泥石流灾害的经验较少。(2分)
【解题思路】 大通县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危害较重的原因主要从影响范围与人口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大通县三面环山,东西较为狭长,总体上呈桑叶状,大通河贯穿该县全境,多次强降雨后,河流水位暴涨,山体地表物质松散,所以大通县受山洪和泥石流影响范围大,并且影响范围内人口较多,对生命和财产威胁大,造成的危害较重。大通县位于青藏高原,常年降水偏少,人们对此类自然灾害应对经验不足。
(3)结合实际,针对暴雨带来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提出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8分)
【参考答案】 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2分)加强安全宣传教育;(2分)组织防灾演练;(2分)修建固坡工程。(2分)
【解题思路】 防灾减灾措施从预警、安全宣传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即可。
(4)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说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山洪和泥石流灾害中的应用。(4分)
【参考答案】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山洪水位变化和泥石流的范围;(2分)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防范山洪和泥石流提供最佳方案。(2分)
【解题思路】 主要结合遥感技术的实时监测功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分析。
综合训练
[角度创新/2024辽宁名校联考]矿区未做防护的边坡常因失稳威胁生产生活安全。某矿区采用智能化边坡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边坡风险,提前加固边坡,保障了生产安全。下图为该矿区一个矿坑的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系统利用布设在边坡的传感器的位移量监测边坡风险,其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B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④5G技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题思路】 遥感技术是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对于监测边坡位移作用不大,①错误;计算边坡传感器位移量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②正确;据材料可知,监测边坡需要布设传感器,需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统,③正确;5G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④错误。故选B。
2.为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行,传感器的布设应( A )
①避开断层和破碎带 ②尽量在一条直线或一个平面上 ③尽量远离开采区 ④尽量集中放置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题思路】 该系统是实时监测边坡风险,断层和破碎带会影响传感器监测,故要避开,①正确;边坡是具有一定坡度的倾斜坡面,故传感器很难布设在一条直线或一个平面上,②错误;开采区的震动会影响监测,故要远离开采区,③正确;据图可知,传感器均匀分散放置比较合理,④错误。故选A。
3.传感器数量精简化和适宜的排列方式是地面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该地边坡形态,最适宜的传感器布设形式是( C )
A.B.
C.D.
【解题思路】 据图中等高线判断,边坡形态为环形,故选择环型布设形式以达到精简化目的,其他形式均不适宜该边坡形态。故选C。
[2024河南三门峡联考]据悉,春茶品质好、产量低、价格高,嗜茶之人皆以春茶为贵。2021年3月,浙江建德发布霜冻蓝色预警,该地农产品公司组织员工抢摘茶叶,以减少损失。但当寒潮袭击武夷山的茶园时,茶农却不悲反喜。据此完成4—6题。
4.嗜茶之人皆以春茶为贵是因为( D )
①春季降水多,茶树生长快 ②春季气温低,茶树生长慢 ③茶叶品种好,质量优 ④茶树过冬后,养分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题思路】 以春茶为贵的原因是春茶产量低且品质高。产量低是因为春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茶树生长慢,①错误、②正确;嗜茶之人皆以春茶为贵,并未涉及某一特定品种的茶叶,③错误;春茶品质高是因为茶树经过漫长的冬季,营养物质损耗少、养分积累多,④正确。
5.霜冻蓝色预警之后,为了降低霜冻对茶树嫩叶的危害,除抢摘茶叶之外,茶农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C )
A.铺设鹅卵石B.建保温大棚
C.茶园洒水D.茶树根部培土
【解题思路】 霜冻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低温冻害,因此,茶农需要采取措施减小霜冻的降温幅度。铺设鹅卵石为增大昼夜温差的手段之一,并不能降低霜冻对茶树嫩叶的危害,A错误;建保温大棚可以抵御霜冻,但在霜冻预警发布之后短时间内大面积建保温大棚不现实,B错误;茶园洒水可以提高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增大空气比热容,减小霜冻的降温幅度,从而降低其对茶树嫩叶的危害,C正确;茶树根部培土可以减小霜冻对茶树的不利影响,但是对茶树嫩叶的保护作用较小,D错误。
6.当寒潮袭击武夷山茶园时,茶农却不悲反喜的原因是( C )
A.该区域茶树为抗寒品种,寒潮对其几乎无影响
B.寒潮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
C.降温可杀死越冬虫卵,提升茶叶品质
D.寒潮可以带来丰富降水,避免出现干旱
【解题思路】 寒潮侵袭一般属于灾害性事件,但是此处茶农不悲反喜,说明寒潮产生了积极影响。材料中并未提及该地茶树为抗寒品种,且此地位于亚热带,受寒潮影响小,品种抗寒能力强的概率并不大,A错误;寒潮会导致降温,并不一定会增大昼夜温差,B错误;寒潮侵袭会导致低温,能冻死虫卵,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提升茶叶品质,C正确;武夷山位于福建,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湿润地区,年降水量较大,干旱出现频率较低,D错误。
[2024重庆调研]下图所示区域自1900年以来发生过7次8级以上的地震,大地震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震遗迹等至今仍保存完整、清晰可见。据此完成7— 9题。
7.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C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大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D.区域多断层且呈东北—西南走向
【解题思路】 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碰撞挤压区,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频发,C正确。
8.地震对该地自然环境的远期影响是( D )
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
B.产生滑坡,阻塞河谷,阻断交通
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位变化,使草木枯死
D.在断陷盆地形成肥沃的湿地草原
【解题思路】 地震发生时岩层破碎,陡崖岩层沿着断裂面崩塌下来,滚石遍布,会埋没坡底的草地;滑坡体进入河道,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滑坡体冲断道路,影响交通;地震诱发地层断裂,导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大量下渗,使河流断流,影响河流沿岸地区的生态等,这些都是地震发生时对当地的影响,排除A、B、C。地震会诱发断裂,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等,经过长期演变可形成土壤肥沃的湿地草原,D正确。
9.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C )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
C.岩性坚硬,抗外力侵蚀能力较强
D.生态环境良好,人类活动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的碰撞挤压区,并不是板块张裂地带,A错误;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但风力侵蚀较强,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断层附近多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D错误。
10.[实践探究/202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21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可燃物、火环境、火源是火灾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呼伦贝尔市地处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边境,辖区内多天然草场,是我国草原火灾的高发区。近年来该市采取计划烧除用火技术(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地用低强度火烧除部分可燃物)等多项措施,使草原火灾损失大幅度下降。下图示意呼伦贝尔市1990—2019年草原火灾月份变化。
(1)判断呼伦贝尔市最易发生草原火灾的季节,并分析该季节的火环境条件。(9分)
【参考答案】 春季。(1分)降水少;(2分)气温回升快;(2分)空气干燥;(2分)多大风天气,火势易蔓延。(2分)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4、5月份呼伦贝尔市的火灾面积、火灾频率是全年最高的两个月,因此推断春季是呼伦贝尔市最易发生草原火灾的季节。春季的火环境条件主要从气温、降水、风力等气候要素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市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加上降水少,空气和草场十分干燥;春季,南下冷锋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大风会加快火势蔓延。
(2)与高强度草原火灾相比,指出采用计划烧除用火技术对草场的有利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低强度烧除部分可燃物,可预防草场火灾;(2分)低强度烧除部分可燃物可适度提高地温、提高土壤肥力等,促进草场更新;(2分)减轻草场病虫鼠害,预防草场退化。(2分)
【解题思路】 如下图:
(3)为减少草原火灾,说明当地政府除计划烧除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采用机械化收割储存牧草(,减少可燃物数量);加强防火专业队伍建设;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火源监控及火灾预警;加强草原防火的宣传教育与管理;加强与邻国的国际协作。(任答3点得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 可燃物、火环境、火源是火灾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减少火灾发生可从这三方面入手,结合第(1)问分析可知,火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难以采取人为措施控制,可从可燃物、火源等方面采取措施。可燃物方面,可采用机械化收割储存牧草等措施,减少可燃物数量。火源方面,加强防火专业队伍建设,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火源监控及火灾预警,加强草原防火的宣传教育与管理;另外,呼伦贝尔草原与蒙古、俄罗斯相邻,为预防邻国火灾蔓延至该地,我国要加强与邻国的协作。
11.[2023武汉调研,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黄河穿城而过。兰州市境内黄土墚、黄土峁及深切河谷地貌发育,黄河两岸发育的滑坡有130多处,为地质灾害多发区。频繁的滑坡给兰州市居民带来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图甲示意黄河兰州段河谷地质剖面,图乙示意黄河兰州段河谷滑坡形成过程。
图甲
图乙
(1)分析黄河兰州段河谷多滑坡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交界附近;(2分)地壳运动活跃,断裂发育(,地形破碎);(2分)河谷两岸地表黄土疏松,节理发育多,易崩塌;(2分)地处黄河上游,河流侵蚀作用强,河岸坡陡;(2分)夏季多暴雨,雨水下渗严重,易引发滑坡。(2分)
【解题思路】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断裂发育,地形破碎;河谷两岸地表黄土疏松,节理发育多,易崩塌;地处黄河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侵蚀作用强,河岸坡陡。兰州市夏季多暴雨,雨水下渗严重,易引发滑坡。
(2)据图乙简述黄河兰州段河谷滑坡的形成过程。(6分)
【参考答案】 阶地地表黄土疏松,节理发育多,在雨水和重力的长期作用下,节理裂隙扩张;(2分)节理裂隙加深延长,上下节理裂隙贯通,形成滑动面;(2分)最后在雨水和重力进一步作用下,滑坡体下滑至低处,形成滑坡堆积物。(2分)
【解题思路】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阶地地表黄土疏松,节理裂隙发育多,在雨水和重力的长期作用下,节理裂隙扩张、加深,最后贯通,形成滑动面,滑坡体沿滑动面下滑至低处,形成滑坡堆积物。
(3)说明黄河兰州段滑坡发生时产生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滑坡的措施。(8分)
【参考答案】 危害:滑坡产生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毁坏地表植被;侵占农田;毁坏交通设施;堵塞河道。(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做好预报,提前组织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通过“截、排、引”措施,将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滑坡区;采用锚杆、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对滑坡体进行锚固和阻挡。(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题思路】 滑坡会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等。防治滑坡的措施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例如,管理措施方面,可加强监测,做好预报,提前组织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气象灾害分析
2023湖南,T11—13
2022浙江6月,T27
2022全国甲,T37
【人地协调观】
认识避灾、防灾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
从区域空间联系的角度,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认知】
认识典型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023福建,T15—16
2021山东,T18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3广东,T11—12
2022浙江6月,T1—2
命题分析预测
各区域突发的自然灾害增多,成为命题的热点情境
备考策略
复习自然灾害部分要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以及相互联系。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不同的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思维
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措施
洪涝
长时间、高强度的降水,[1] 排水 不畅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
兴修水利,
植树造林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2] 伏旱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台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3] 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等海域
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影响海上作业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准备
寒潮
[4] 强冷空气 入侵
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
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
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
温
型
混
合
型
升
温
型
混
合
型
升
温
型
混
合
型
升
温
型
混
合
型
升
温
型
混
合
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N—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N—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N—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N—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1] 地震波 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2]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和[3]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道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山喷发
地球内部热能释放,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4] 重力 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
降水量较大、[5] 植被覆盖 情况较差的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不同
发生部位
山体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体积
较大
较小
是否有水参与
可以无水参与
必须有水参与
相同
①具有突发性;②破坏力巨大;③主要发生在山区;④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开挖等人类活动、地震等可诱发
叠加图层内容
应用
人口密度与交通线路分布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泥石流易发区分析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
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地质、区域规划
深埋垃圾场选址
坡向、坡度分布、岩层倾斜
滑坡易发区分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Word版附解析),共3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解题思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共32页。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常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