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全套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3讲气压带、风带(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3讲气压带、风带(Word版附解析),共26页。
考点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并且以[1] 赤道 为轴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规律
①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6] 北 ,冬季偏[7] 南 ;(南半球相反)位置如下图所示:
②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一致。
③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
情境1 “秋老虎”
“秋老虎”发生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之后,是持续高温、晴朗的天气。下图示意1991—2020年立秋至秋分节气各城市平均高温日数排行。
(1)分析“秋老虎”形成的原因。
【提示】本题考查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 受南退的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大。
(2)推测“秋老虎”“独爱”重庆的原因。
【提示】“秋老虎”为持续高温、晴朗的天气,因此“秋老虎”最怕冷空气和降水。
【参考答案】 受地形影响,冷空气不易进入;距海较远,受台风影响小。
情境2 卡卡杜国家公园
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受气候影响,景观多样,一年中不断更换着自己的“容颜”。下表示意当地原住居民对一年内季节的划分。
(1)分析形成古吉格的主要原因。
【提示】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参考答案】 湿季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会出现怒吼的瀑布和咆哮的闪电。
(2)分析谷融最可能代表的时间段。
【提示】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干季所处的时间段分析。
【参考答案】 8—9月。
命题点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021浙江1月选考]如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 C )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甲风带为东北信风带,风向无明显季节变化,A错误;乙气流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受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丙风向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C正确;丁风带为东南信风带,受其影响,大陆西岸吹离岸风,无充足水汽,D错误。
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B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解题思路】 由丙风向的成因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印度洋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流动,A错误;北半球夏季为黄河汛期,河流流量大,中游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B正确;夏季,北半球大陆为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并不会被切断,C错误;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沿岸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D错误。
命题拓展
描述丙风向的形成过程,以及丙对非洲西部沿岸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 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丙为西南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给非洲西部沿岸带来丰沛的降水。
命题点2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021海南地理卷]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如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 500米)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此季节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其原因是( C )
A.中纬西风向南快速移动
B.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陆
D.北方冷空气快速向北退缩
【解题思路】 图中高空西风位置偏北,说明此季节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应为北半球夏季。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不断增强时,会北进、西伸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持续高温天气,C对;中纬西风位于副热带高压北侧,因此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影响,中纬西风一般会向北快速移动,A错;南海热带气旋活动一般影响不到内陆的江西和湖北地区,并且热带气旋影响下降水较多,会缓解因副热带高压影响而产生的高温天气,B错;夏季北方冷空气早已退缩,D错。
4.图示高空西风( A )
A.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
B.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C.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南侧是副极地低压
【解题思路】 图示高空西风为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流,随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最远可到30°N附近,A对;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影响的结果,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是地球公转引起的,B错;高空西风的形成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错;中纬西风南侧是副热带高压带,D错。
命题拓展
分析高空西风对祁连山区降水的影响。
【参考答案】 高空西风从大西洋挟带而来的水汽为祁连山区的降水提供了物质基础。
考点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高、低气压中心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连续的带状分布。
(1)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气压分布
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1] 快 ,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海洋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形成[2] 低压中心 。
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3] 高压中心 。
(2)海陆相间分布影响气压分布
①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切割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如下图所示。
海平面气压分布(1月)
海平面气压分布(7月)
②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及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冬、夏季海陆温度、气压形势出现较大差异,这就造成海陆分布形势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发生变化。下面两图反映了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压带的[4] 切割 作用。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这种切割作用在北美大陆等陆地上均有表现,只是强度有所不同。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其临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亚洲东部海陆[5] 热力 差异最为明显,所形成的气压场及冬、夏季风破坏了原有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格局,形成特有的季风环流。在亚洲东部以外也有类似季风的现象,但不能构成季风环流。
(2)东亚与南亚季风对比
情境1 “咆哮西风带”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 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于2022年10月出发,4次穿越西风带,两艘船总航程超6万海里。位于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有“咆哮西风带”之称,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
(1)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
【提示】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判断。
【参考答案】 西北。
(2)分析“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
【提示】根据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推断海况恶劣的原因。
【参考答案】 西风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雨雪天气变化频繁,常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情境2 副热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是对流层上层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副热带天气系统是动力成因下的深厚系统,其高层和低层气流方向和气压性质相似。研究表明,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会导致中亚降水增加。下图示意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的局部环流形势(H表示高压中心,L表示低压中心)。
(1)推测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对印度半岛季风环流的影响。
【提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印度半岛的高压势力范围较小。
【参考答案】 西南季风减弱。
(2)说明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导致中亚降水增加的原因。
【提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中亚低压势力强盛,根据低压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中亚低压势力强盛,中心气流上升,西南风势力强盛,使阿拉伯海的水汽输送量增加,中亚降水增多。
情境3 西风分速
西风分速是指在各风向风速中西风所占的分量。下图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图。
(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西风分速比夏季大,试分析主要原因。
【提示】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该季节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该纬度范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大;二是由于该季节北半球陆地降温快,为高压,海洋降温慢,为低压,大陆东岸盛行西北季风,也加大了西风的分速。
(2)分析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西风分速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示】从海陆分布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海陆分布。
命题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020浙江1月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Δ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Δ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完成1—2题。
1.T1、T2在( A )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题思路】 由于70°N纬度高,7月海洋和陆地气温差异小,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都较小,①正确;由于30°N纬度较低,1月亚欧大陆东岸冬季风南下对该纬度地区的影响较弱,海陆间平均气温差较小,图示1月30°N ΔT较小,说明同纬度大陆西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也较小,②正确;图示7月40°N ΔT较大,说明T1、T2差异大,其中必有一地较大,另一地较小,③错误;图示1月50°N ΔT最大,说明T1、T2差异大,其中必有一地较大,另一地较小,④错误。综上,选A项。
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Δ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
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
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题思路】 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ΔT较大的原因主要是T1变大和T2变小。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受亚洲高压控制,亚洲低压出现在7月,①错误;1月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使亚欧大陆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2变小,②正确;亚欧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冬季风对东海岸影响加强,扩大了东海岸45°N以北海陆间平均温差T1,③错误;冬季风的影响使亚欧大陆东部陆地降温强烈,扩大了45°N以北海陆间平均温差T1,④正确。故选C。
命题拓展
(1)丹麦和韩国是分属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的两个半岛国家,自然环境有着明显差异。韩国的气候冬夏差异较大,而丹麦的气候全年差异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B )
A.韩国地形南低北高B.韩国盛行风季节变化大
C.丹麦常年受西北风控制D.丹麦地形以平原为主
【解题思路】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东北高西南低,A错误;韩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受冬季风控制时气候寒冷干燥,受夏季风控制时气候高温多雨,故盛行风季节变化大,气候冬夏差异较大,B正确;丹麦位于日德兰半岛,境内多丘陵、山地,D错误;丹麦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的影响,C错误。故选B。
(2)柑橘是原产于我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在我国有4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橘逾淮而北为枳”大致反映了古人对柑橘分布的认识,目前淮河依然是我国柑橘分布的北界。柑橘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亚欧大陆西岸种植柑橘的最北界可以延伸到北纬40°。分析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柑橘分布北界的差异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差异:亚欧大陆东岸柑橘分布纬度比西岸低。原因:亚欧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柑橘种植北界的纬度位置更高。
规律总结
1.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2.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近地面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区域,近地面则为低气压带。
3.风带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
4.受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多阴雨天气。受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来自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方法技巧季风环流的判断
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季节:例如,30°N的陆地近地面有低压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陆地近地面有高压中心(9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断季节:偏北风为北半球冬季,偏南风为北半球夏季。
3.根据季节可判断30°N或60°N处气压分布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风向。
热点情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22年6月19日安徽省沿江地区进入梅雨期,7月11日梅雨期结束。与往年相比,2022年该地区入梅时间偏晚,出梅时间正常,梅雨期偏短,梅雨量显著偏少。下图为2022年梅雨雨带主要分布范围示意图。
探究设问 (1)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规律,简述图示区域梅雨天气的形成过程。
(2)推测2022年安徽省沿江地区入梅时间偏晚,梅雨量显著偏少的原因。
(3)简述安徽省沿江地区该年梅雨特点可能造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解题思路】 第(1)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其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南下冷气流的交汇地带,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重要的降水带。通常该降水带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热带高压作季节性移动。读图,明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分析冷暖气流的活动特点,说明梅雨的形成过程即可。第(2)问,由图文材料可知,梅雨期推迟是因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未能及时北上,后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又偏北,夏季风增强,冷暖空气交汇区北移,安徽省沿江地区位于水汽辐散区,气旋、锋面活动减少,降水减少。第(3)问,梅雨期降水减少,会造成旱灾。应对旱灾的措施可从加强监测和预警、兴修水利工程、节约用水等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 (1)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北纬20°—25°徘徊,高压北侧盛行北上的暖湿气流,其与中纬度南下的冷气流交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停滞不前,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在准静止锋控制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一带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偏晚,导致该地区入梅时间偏晚;后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夏季风偏强,冷暖空气交汇区北移,安徽省沿江地区降水量偏少。
(3)干旱灾害。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建设水利工程;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023河北保定检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移动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下图示意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和1983年7月15日至8月13日(历史上两个较具代表性的时段)副高脊线西端位置的变化状况,图中黑点为每天同一时间测得的副高脊线西端的位置。根据多年统计,副高脊线在每年7月中旬北移到25° N—30° N,7月底8月初越过30° N,并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由西进北上到东退南下的转变。据此完成1—2题。
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C )
A.8月1日至8月2日
B.8月12日至8月13日
C.8月3日至8月4日
D.8月14日至8月15日
【解题思路】 根据轨迹图可知,相邻点南北跨度大,则该时间段南北移动速度快,因此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8月3日至8月4日。选C。
2.与1980年相比,1983年8月1日后副高南北方向位置较为稳定,该特点造成降水增加的区域最可能是( A )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B.华北地区、江淮地区
C.江淮地区、华南地区
D.东北地区、华南地区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雨带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压脊北侧。读图可知,1983年8月1日副高脊线在30°N左右,8月1日后向北移动,在34°N左右,因此,雨带应影响北方地区,造成降水增加的区域最可能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A正确;江淮地区、华南地区降水增加的可能性较小,B、C、D错误。选A。
读图归纳 大气活动中心图的判读方法
典例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图示时间是北半球的
A.春季B.冬季C.夏季D.秋季
读图指导
【解题思路】 从图中经纬度的分布可知,①地位于亚欧大陆,②地位于北太平洋,结合两地的气流运动方向可知,①为高压中心,②为低压中心,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
【参考答案】 (1)A (2)B
[2023山东日照检测]下图为某年1月份某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M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多分布于60°N附近,其强度和位置对东亚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M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C )
A.与海陆热力差异无关
B.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
C.与冷暖气流相遇有关
D.与当地下沉气流有关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M为海洋上的低压中心;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后,暖湿气流上升形成的。
2.M大气活动中心偏强( B )
A.会导致东亚形成暖冬现象
B.会导致东亚出现灾害性天气
C.有利于南部海域航海
D.会导致西北季风减弱
【解题思路】 M大气活动中心偏强,与亚洲高压的气压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冬季风力加大,气温偏低,寒潮频发,且会影响海洋航行。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在杭州举行,其中赛艇项目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下图示意根据2010—2021年逐日和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预测的本次亚运会期间水上运动中心场馆所在地的降水量和平均风速逐小时适宜频率。其中,风速大于6米/秒时无法开展赛艇项目。据此完成1—2题。
1.杭州亚运会期间,风速和降水量适宜频率较高,主要得益于该时段( D )
①锋面雨带北移②东南季风减弱
③副高势力较强④台风影响较弱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举办,该时段锋面雨带已经南移至南海,①错误;该时段夏季风(东南季风)减弱,杭州雨季即将结束,②正确;该时段副热带高压已经退出大陆地区,③错误;秋季,台风对浙江地区的影响较弱,主要影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④正确。故选D。
2.从风速和温度的角度考虑,杭州亚运会赛艇项目比赛时段应避开( C )
A.8:00—10:00B.10:00—12:00
C.13:00—15:00D.16:00—18:00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13:00—15:00平均风速适宜的频率相对偏低,且该时段位于午后,气温较高,温度适宜度较差。故选C。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图示虚线箭头为风向,实线箭头为洋流流向。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风的形成主要是受( D )
①西风的控制 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④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题思路】 结合纬度和风向可以推出,该风为西南季风。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③④正确,故选D。
4.推测图示洋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该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分别是( B )
A.盛行西风 降温减湿B.极地东风 降温减湿
C.盛行西风 增温增湿D.极地东风 增温增湿
【解题思路】 根据图文材料可推知,该洋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洋环流的西侧,应属于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降温减湿;北半球的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与该洋流的流动方向不符,极地东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所以该洋流的形成主要受极地东风影响。故B正确。
5.[2024成都摸底,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年1月20日,我国“雪龙”号科考船从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出发,前往南极中山站,途中经历了一次强气旋天气。下图为“雪龙”号航线图,下表为随船工作人员穿越气旋区的天气实录表。
(1)指出此段航程中“雪龙”号依次穿越的气压带、风带。(3分)
【参考答案】 依次穿越南半球西风带、(1分)副极地低气压带、(1分)极地东风带。(1分)
【解题思路】 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可知,南半球西风带位于30°S—60°S,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S附近,南半球极地东风带位于60°S—90°S。图示“雪龙”号跨越40°S—70°S,依次穿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别为南半球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
(2)与7月份相比,分析此时段穿越该海区难度较小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月份,南半球正值夏季,(1分)海冰面积相对较小、厚度较薄;(1分)南北方向上温差较小,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弱,风浪较小;(1分)白昼时间较长,利于航行。(1分)
【解题思路】 极地海域航行受海冰、海浪、昼夜长短等因素影响。1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7月份为南半球的冬季,与7月份相比,1月份穿越该海区难度较小与海冰较少、海浪较小、昼长较长有关。
(3)根据表中信息,指出“雪龙”号科考船位于强气旋天气系统中心的方位和距离的变化,并阐释理由。(8分)
【参考答案】 21—25日,“雪龙”号科考船位于气旋中心北方,(2分)逐渐靠近气旋中心;(2分)26—27日,“雪龙”号科考船位于气旋中心西方,(2分)逐渐远离气旋中心。(2分)
【解题思路】 本问需要调动气旋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表中风向变化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气旋中心附近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合,即气旋中心北部吹西北风,西部吹西南风,南部吹东南风,东部吹东北风,并且越靠近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结合表格的天气实录可知,21—25日吹西北风,“雪龙”号应位于气旋中心的北部,且西北风逐渐增大到最大,所以“雪龙”号科考船逐渐靠近气旋中心; 26—27日盛行西南风,“雪龙”号科考船在气旋中心的西部,风力减弱(27日14:00离开风区),说明逐渐远离气旋中心。
考点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2023广东深圳三模]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和冬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单位:百帕)及盛行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南亚地区( A )
①夏季风比冬季风势力强
②夏季风由东南信风北移形成
③冬季风比夏季风势力强
④冬季风由东北信风南移形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南亚地区夏季等压线较冬季密集,因而夏季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冬季大,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①正确,③错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②正确;冬季在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下,亚欧大陆形成了强大的亚洲高压,南亚地区位于该高压南缘,吹东北风,④错误。故选A。
2.与夏季风相比,南亚冬季风与等压线夹角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地转偏向力较大
B.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C.气流湿度较小
D.风与地表摩擦力较大
【解题思路】 地转偏向力大小主要受纬度影响,同一地点的地转偏向力没有季节变化,A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南亚冬季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夏季小,B错误;气流湿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其对风向的影响不大,C错误;北半球冬季时,风从北部的高原山地吹向南亚,地表摩擦力较大,使得风速减小,风向偏转幅度小,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较大,D正确。
解后反思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同时也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太阳直射南半球,亚洲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即南亚的冬季风。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生活情境/2023辽宁联考]2022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高温地区为西起四川、东至上海的长江流域一带。气象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极端高温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和强度有关。据此完成3—5题。
3.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西侧多( A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西侧,向西流动的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故选A。
4.下列关于此次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和强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位置偏东,强度较强B.位置偏西,强度较弱
C.位置偏东,强度较弱D.位置偏西,强度较强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可知,高温地区为西起四川、东至上海的长江流域一带,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带应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因此此次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偏西;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说明副热带高压带强度较强。故选D。
5.究其根源,可能与此次我国南方的极端高温天气相关的地理现象是( A )
A.拉尼娜现象、全球变暖
B.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
C.臭氧层破坏、拉尼娜现象
D.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破坏
【解题思路】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我国出现“冷冬热夏”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得我国出现“暖冬凉夏”的现象,B、D错误;臭氧层破坏不会造成我国南方极端高温天气增多,C错误;气候变暖会造成气温上升,极端高温天气增多,综上,A正确。故选A。
[真实情境/2023湖南长沙联考]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尘源地之一,每年从这里吹出的沙尘超过1.8亿吨,这些沙尘随着强风影响多地。2021年,在撒哈拉沙漠沙尘暴活跃的时期,美国国家航天卫星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黄色的尘埃,哥白尼大气监测局监测到撒哈拉沙尘席卷了东欧多个国家。据此完成6—7题。
6.部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可影响到北欧的挪威和瑞典南部,导致其远距离传输的主导因素是( B )
A.季风环流B.大气环流
C.大洋环流D.水循环
【解题思路】 季风环流不会影响欧洲北部地区,A错误。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撒哈拉沙漠的细小沙尘被东北信风挟带至赤道地区,在赤道对流空气影响下上升,上升后由高空西南风挟带至副热带地区高空,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并随着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影响欧洲,故导致沙尘远距离传输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B正确。大洋环流和水循环主要通过海洋产生影响,对大气中的沙尘影响较小,C、D错误。
7.大量沙尘飘散各处,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 )
A.使光照减弱,降水增多
B.增大风力,增加风力发电量
C.减缓冰川积雪的融化速度
D.减少大气中CO2,抑制全球变暖
【解题思路】 沙尘影响大气透明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光照减弱,大气中凝结核增加,降水可能增多,A正确;沙尘会加剧风机磨损,影响风力发电量,B错误;沙尘覆盖在冰川积雪表面会加大其吸收太阳辐射的效率,从而加速冰川积雪的融化,C错误;沙尘增加不会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减少,故不会抑制全球变暖,D错误。
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使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温带急流位于中纬西风带的高层大气中,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下图示意某时段北美温带急流。据此完成8—9题。
8.与夏季相比,冬季北美温带急流( C )
A.位置偏北、风速偏大B.位置偏北、风速偏小
C.位置偏南、风速偏大D.位置偏南、风速偏小
【解题思路】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移动,温带急流也会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冬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偏南,北美温带急流位置也应偏南;北半球冬季温带地区地面温差较大,根据材料可知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温带急流风速也应偏大,C正确。
9.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往往象征着( B )
A.台风形成B.寒潮结束
C.沙尘肆虐D.对流加剧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图中温带急流位置偏南,应为冬季。图示区域温带急流先蜿蜒波动,在落基山脉东侧温带急流表现为由北向南流动,从而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向南移动,这类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的气流为冷气团南下,中部大平原地区易发生寒潮;当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冷气团南下运动被抑制,往往象征着寒潮结束,故选B。
考点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024辽宁模拟]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 )
A.1月、西北风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D.7月、东南风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北半球的风向分析可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说明陆地为高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可能为1月。M位于东亚,此时吹西北风。故选A。
2.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C )
A.赤道低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月亚欧大陆为高压,因此被切断的为副极地低压带。选C。
3.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B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解题思路】 M位于亚欧大陆,1月大陆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近海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7月大陆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近海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新素材/2023广东东莞一模]季风指数为某一地区季风现象的量值。澳大利亚季风指数为850 hPa纬向风在西北部(110°E—130°E,5°S—15°S)范围内的区域平均值。2019年2月5日,澳大利亚季风指数提前由正转负。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季风指数(2019年9月到2020年2月)。据此完成4—5题。
4.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季风风向为( C )
①偏西风为夏季风 ②偏东风为夏季风
③偏西风为冬季风 ④偏东风为冬季风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范围为(110°E—130°E,5°S—15°S),结合所学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可知,夏季(1月)随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为西北季风,影响其西北部,即偏西风为夏季风,①正确,②错误;冬季(7月)随气压带和风带北移,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控制,即偏东风为冬季风,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
5.2019年澳大利亚西北部( D )
A.冬夏季风均偏强
B.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C.冬夏季风均偏弱
D.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解题思路】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季风指数负值为偏东风,即冬季风;正值为偏西风,即夏季风;2019年2月季风指数提前由正转负说明冬季风开始早。读图可知,2019年澳大利亚季风指数负值总体较常年均值偏高,正值总体较常年均值偏低,说明2019年澳大利亚西北部夏季风开始晚、结束早,冬季风开始早、结束晚,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D正确。
[2023广东深圳质检]东亚夏季风是区域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的形成和演变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影响范围和势力强弱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影响着区域气候的变化。下图示意某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图中虚线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多年平均值。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特点是( C )
A.先弱后强再弱B.先强后弱
C.先强后弱再强D.先弱后强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特点是先强后弱再强,C正确。
7.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是( C )
A.北移迟缓,位置偏南
B.持久徘徊于华南地区
C.北移快速,位置偏北
D.长期滞留于江淮地区
【解题思路】 读图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强,我国东部雨带明显偏北,快速北移至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而江淮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少,C正确。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为青藏高原季风纬向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D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解题思路】 从图中看,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同海拔的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近地面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冬季高原面比周围同海拔的大气降温快,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高原面吹向四周,故高原季风的成因是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正确。
9.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C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解题思路】 东亚夏季风以东南风为主,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南亚冬季风以东北风为主,夏季风以西南风为主。结合上题分析可画出如下简图,从图中看,高原冬、夏季风的风向与东亚冬、夏季风的风向一致,风向叠加,可以加强东亚季风,同理,青藏高原季风会加强南亚季风,C正确。
综合训练
[生活情境/2024江苏模拟]2022年7月,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连续35 ℃以上的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均超过40 ℃。在高温侵袭下,欧洲大部分地区7月的降水量都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据此完成1—2题。
1.欧洲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B )
A.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B.副热带高压强盛且位置偏北
C.盛行西风势力较强劲
D.沿岸暖流增强的影响
【解题思路】 7月,副热带高压带势力强盛,北移幅度较大,位置异常偏北,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的法国、英国等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进而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A错误;盛行西风能带来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概率较小,C错误;沿岸暖流增强,增温增湿作用会加强,气温可能会上升,但不会出现极端高温,且降水量也会增多,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概率较小,D错误。
2.持续高温天气使得欧洲许多国家空调、电扇等家电热销,最有可能出现此类家电供不应求现象的两个国家是( C )
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法国 ④英国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题思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这两个国家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较大,往年7月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强,高温天气多发,因而很多家庭已经安装了空调、电扇等家电或采取了其他措施应对高温天气,因此出现空调、电扇等家电供不应求现象的可能性较小,①②错误;法国和英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正常年份夏季气温较低,许多家庭没有安装空调、电扇等家电,且缺乏应对高温天气的经验,因而为了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可能会有很多家庭购买制冷家电,因此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出现空调、电扇等家电供不应求的现象,③④正确。选C。
[2023吉林调研]下图为某大洋局部环流和气压带、盛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图示海域大洋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②洋流的形成受低纬信风影响
B.①洋流的形成受中纬西风影响
C.该大洋环流为副热带环流
D.③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增湿作用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气压带北侧风向向右偏转,处于北半球,南侧风向向左偏转,处于南半球,因此中间的纬线为赤道,图中气压带应为赤道低气压带,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表示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图示海域大洋环流表示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环流,②洋流为东南信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A正确。①洋流为北印度洋的夏季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并非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且该大洋环流也不是副热带环流,B、C错误。同一洋流不会同时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D错误。
4.由图示信息可知( D )
A.此时天山积雪下限海拔较低
B.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天气炎热干燥
C.①所在海域盛行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图示季节④所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解题思路】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天山积雪下限海拔较高,A错误。图中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高温多雨,B错误。①所在海域盛行风为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其主要成因,C错误。图示海域大洋环流表示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环流,④所在海域位于索马里半岛东岸,夏季此处盛行上升补偿流,形成季节性渔场,此时渔业资源丰富,D正确。
5.[2023合肥一检,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达加斯加岛中部为海拔1 000—2 000米的高原和山地,沿海多为平原和丘陵。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科研团队对该国进行了详细考察。考察发现:塔那那利佛省(阴影区域)为该国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区,7月甲地平均气温明显高于乙地。下图示意马达加斯加岛1月和7月平均降水量(单位:mm)分布。
(1)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析该岛1月平均降水量较大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月赤道低压带(热带辐合带)南移,该岛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3分)盛行上升气流,对流雨较多。(3分)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岛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量较大。
(2)与乙地相比,说明甲地7月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该岛中部海拔较高,甲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3分)东南信风越过山地高原后,气流下沉增温,气温较高。(3分)
【解题思路】 如下图:
(3)解释塔那那利佛省成为该国人口和城市最密集地区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该国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塔那那利佛省地处中部高原山地,地势较高,气候凉爽;(3分)降水较为适中,且晴天较多,便于人们生产和生活。(3分)
【解题思路】 主要从地形、气候两角度解释塔那那利佛省成为该国人口和城市密集区的自然原因。结合上面两小题分析和图文信息可知,该岛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而塔那那利佛省地处中部高原山地,海拔较高,因而气候凉爽;据图可知,塔那那利佛省降水较为适中,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故人口和城市分布最为密集。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021浙江1月,T11—12
【综合思维】
三圈环流的形成是热力环流、风的形成等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运用,而且是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知识逻辑性和思维综合性都较强。
【区域认知】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是有规律的,东亚、南亚气压中心的变化等都要从区域的角度去探讨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021海南,T19—20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
风带的影响
2020浙江1月,T24—25
命题分析预测
试题一般以区域图、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直接考查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的相关内容;难度大的试题以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复杂情境为背景,综合考查气压带、风带对自然地理事象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备考策略
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一直是难点,备考时不能机械地记忆气压带和风带,要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原理从简到繁、由虚及实构建地理思维过程。学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事物,运用等压线图、区域图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
成因和类型
气流
性质
气压带
极地
高压带
南北纬90°
附近
[2] 热力 原因。终年寒冷,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
低压带
南北纬60°
附近
[3] 动力 原因。南北两股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上升形成冷低压
上升
冷湿
副热带
高压带
南北纬30°
附近
动力原因。地转偏向力使流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在副热带下沉形成热高压
下沉
[4] 干热
赤道
低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终年高温,气流上升形成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极地
东风带
南北纬
60°—90°
极地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形成
吹向较
低纬度
冷干
中纬
西风带
南北纬
30°—60°
副热带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形成
吹向较
高纬度
[5] 暖湿
低纬
信风带
南北纬
0°—30°
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形成
吹向较
低纬度
干燥
季节
现象或特征
古吉格
怒吼的瀑布、
咆哮的闪电
班格伦
死水潭、水鸟众多
耶格
凉爽、晴朗
乌尔真
凉爽、晴朗
谷融
炎热干燥
滚弥冷
温度递增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
[6] 热带 季风气候
季节
(北半球)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7]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8]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高温干燥
炎热湿润
比较
冬季风[9] 强于 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依据
结论
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
季节
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
夏季的陆地,冬季的海洋
风向
夏季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气流的辐合辐散状况
气流辐散
气流辐合
等压线闭合中心的气压
中心气压较外围高
中心气压较外围低
日期
天气
21—22日
西北风增大到6级以上
23—25日
西北风达最大,阴雨
26—27日
西南风6级(27日14:00离开风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共37页。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2讲天气系统,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解题思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3讲气压带、风带,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