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书写的代表,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面貌。如图所示的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实物史料上的文字为甲骨文,而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遗址,即殷墟遗址,D项正确;元谋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当时还未出现文字,排除A项;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当时还未出现文字,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印证了夏朝的存在,夏朝时期并未出现甲骨文,排除C项。故选D项。
    2.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是墨家思想,“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映了墨家作为小生者的代表反对战乱,渴望社会社会安定的愿望,D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陈胜在大泽乡登高一呼,“奋臂为天下倡始”。“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全国迅速出现了一个“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浪潮。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B.反秦力量开始走向联合
    C.郡县制度不得人心 D.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因此陈胜、吴广起义才能得到大规模的响应,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起义的人越来越多,无法体现反秦力量的联合,排除B项;题干只能说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并不能说明“郡县制度不得人心”,排除C项;秦建立大一统国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4.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5.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政权
    创建

    起止年代
    三国

    曹丕
    220~265年
    南朝

    萧衍
    502~557年

    刘备
    221~263年

    陈霸先
    557~589年

    孙权
    229~280年
    北朝


    拓跋

    386~534年
    两晋
    西晋
    司马炎
    266~316年
    东魏
    元善

    534~550年
    东晋
    马容
    317~420年
    西

    元宝

    535~556年
    南朝

    刘裕
    420~479年


    高洋
    550~577年

    萧道

    479~502年


    宇文

    557~581年
    A.社会分裂动荡 B.文化多元发展 C.经济中心南移 D.士族实力强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表格可知,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两晋时期有西晋和东晋,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众多政权的并立,表明这一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频繁更迭,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A项正确;由于社会分裂和民族交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但表格中并未直接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一简表中也没有明确的相关信息来直接表明,排除C项;魏晋时期士族实力强大,但在表格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和相关数据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6.《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自开皇中期以后,“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储粮技术先进
    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D.国家财政充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财政充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只是说明了仓库物资充足,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指出粮食的储存情况或储粮技术,排除B项;备战备荒蔚然成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故选D项。
    7.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他“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因此两税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在两税法实行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已经瓦解,“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史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说明《齐民要术》是对各民族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充分反映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A项正确;BC两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 项与史实不符,贾思勰是北朝人,排除。故选A。
    9.北宋建立后,武将中只有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是因为北宋
    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统治秩序非常稳定
    C.科举取士名额增多 D.士人关心国家政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武将地位低下的原因是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0.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儿童,“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朱熹的这一主张()
    A.促使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表明了政府重视蒙学教育
    C.反映出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D.推动了理学渗透家庭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按照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行事,这推动了理学思想渗透进家庭教育之中,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无法体现理学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思想,不能反映政府对蒙学教育的重视,排除B项;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反映出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A.南北分治 B.等级森严 C.兵民合一 D.因俗而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反映的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符合当时女真族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C项正确;南北分治与辽政权契丹族的南北面官制有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出等级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是女真族的管理,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效能,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这体现了元朝
    A.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B.行政机构设置十分混乱
    C.集权与分治的有机统一 D.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忽必烈为了加强国家 统治效能,在腹里地区设立了中书省,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这体现了元朝集权与分治的有机统一,故C正确;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这体现不出行政机构设置十分混乱,故B错误;“彻底消除地方割据”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3.明朝规定,西南众土官欲合法袭替,必须亲自或遣使赴京朝贡受职;在三年一次的例行朝觐、朝贡时,西南土司需要向明朝中央述职,并接受都察院的一系列考察。明朝的这些规定意在()
    A.消灭割据 B.制约藩镇 C.笼络土官 D.强化集权
    【答案】D
    【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 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要求西南众土官亲自或遣使赴京朝贡受职,并且在三年一次的例行朝觐、朝贡时述职并接受考察。这一系列规定使得明朝中央能够直接对西南土司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是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D项正确;西南土司需要向明朝中央述职,并不意味着土司成为了割据势力,排除A项;藩镇往往是军事将领在军事要地凭借军事力量,脱离中央控制,自行其是,并且具有很强的军事对抗性。土司并没有像割据藩镇那样强烈的对抗中央的军事意图,排除B项;土官赴京朝贡受职是明朝中央给予土官政治认可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增加土官对明朝的忠诚度,起到笼络土官的作用,但这不是明朝政府的主观目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
    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B.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清朝的奏折制度。根据材料“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说明清朝奏折要求通顺易懂,这样能够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奏折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与强化对官僚的控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否密切无关,排除AC两项;清朝的奏折制度确实具有保密性,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B选项。
    15.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A.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
    C.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但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说明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地矛盾,并非阶级矛盾,排除A项;清朝经济结构没有变化,依然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朝人地矛盾突出,未涉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 项。故选D项。
    16.如表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科技著作及主要内容。据此可推知,这些著作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 保守性和历史性 B.流行性和广泛性 C.文学性和系统性 D.总结性和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及材料“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可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关于医学、手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科技总结,具有实用性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保守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著作流行广泛,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文学性,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中朝官在汉武帝时开始参政,尚书、中书和门下经几百年的演变,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士族控制操纵国家政治,三公在这时名存实亡,实权已“事归台阁”。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宋代为了保证军费开支,适应战争的需要,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
    【答案】(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皇权统治。
    (2)体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皇权统治。
    (2)体现: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明朝废丞相殳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根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名称
    主要内容
    《本草纲目》
    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农政全书》
    全书12目,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以充饥的植物有414种。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
    《天工开物》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8卷,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材料二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2)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宗教交流;科技进步。(任答三点即可)
    (3)认识: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广泛开展沟通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并完善自身的文化制度与体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和古代亚洲。据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可知,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据材料一“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可知,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据材料一“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得出,交通较为便利;据材料二“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得出,开放的外交政策;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科技进步;据材料二“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传入中原”“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得出,文化自信与包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宗教方面分析,得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宗教交流。
    【小问3详解】
    认识:可围绕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发展本国文化、如何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如何便利和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回答。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郭广阔,户口繁盛,居民屋宇,接栋连檐。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绸缎、绢帛、粮食、水产、牛羊、果品、纸张、书籍、瓷器、金银器、铜铁器、珠宝、药材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等等,还有来自阿拉伯的香料、高丽的墨料、日本的折扇等外国商品。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出现了“瓦子”,内有酒肆、茶楼,大的瓦子里面还有“勾栏”(歌舞剧场),成为市民的娱乐中心。营业时间已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摘编自李天石等《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答案】(1)表现:商品种类繁多,商品化程度高;海外贸易繁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坊市制度被打破。(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 发展;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对外交流的扩大;货币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绸缎、绢帛、粮食、水产、牛羊、果品、纸张、书籍、瓷器、金银器、铜铁器、珠宝、药材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等等”可得出商品种类繁多,商品化程度高;据材料“还有来自阿拉伯的香料、高丽的墨料、日本的折扇等外国商品。”可得出海外贸易繁荣;据材料“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出现了“瓦子”,内有酒肆、茶楼,大的瓦子里面还有“勾栏(歌舞剧场),成为市民的娱乐中心”可得出城市出现娱乐场所;据材料“营业时间已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得出坊市制度被打破。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全国各地的绸缎、绢帛、粮食”可得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据材料“营业时间已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抑商政策松动;据材料“纸张、书籍”可得出文化科技的进步;据材料“阿拉伯的香料、高丽的墨料、日本的折扇等外国商品”可得出对外交流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发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公正和规范。
    论述: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必然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被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汉朝的察举制,开始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只看门第家世,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至隋文帝时此制才被废除。而隋唐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它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和政治的清明。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呈现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选官制度,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从材料中的选官制度的标准及趋势来看,可拟定论点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公正和规范。其次关于阐释可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标准和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相关试卷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以下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