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2份,原卷版+解析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02基础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02基础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02基础练原卷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02基础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02 基础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中的“服”,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衣冠”为衣帽,可判断其意为动词“穿戴”。B. “而复问其妾曰”中的“复”,以成语“周而复始”来印证,可知其意为“再,又”。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通过勾连“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中的“诚”,可理解为“真正,确实”。D. “王之蔽甚矣”中的“蔽”,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遮蔽”。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 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章“比美”环节,妻、妾、客的回答之语,虽语言简短,但不同的语气却能准确暗示人物的心理。如:妻子用了反问语气,体现她对丈夫的偏爱;而客人的回答用了陈述语气,表明他谨慎、逢迎的心理。B. 本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其说理方式是独特的,将抽象的治国之道从具体故事中引出,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 文章构思巧妙,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全文详细叙说了每个过程,让读者一目了然。D. 邹忌能够劝谏成功,除了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密切相关。齐威王能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各诸侯国前来朝见。4.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具体分析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方式和结果上的共同点。【链接材料】景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陛①侧阶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曰:“婴②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③月,疾者兼岁。【注】①陛:殿堂的台阶。②婴:晏婴(晏子)。③兼:两倍的。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陈涉世家(节选)司马迁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5.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固以怪之矣 怪:对……感到奇怪B. 等死,死国可乎 等:等待C. 今亡亦死 亡:逃跑D. 会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佣者笑而应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 扶苏以数谏故 以中有足乐者D. 怅恨久之 忠之属也7.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B. 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塑造了陈胜这位农民起义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C. 陈胜、吴广诈称扶苏、项燕,是为了寄托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D. 文章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出师表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8.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性行淑均 行收兵(《陈涉世家》)B. 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以战(《曹刿论战》)C. 奉命于危难之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D. 可计日而待也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A.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B.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C.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D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先从当前形势出发,寓情于议,向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接着寓情于事,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三段回忆。B. “报先帝而忠陛下”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的,表明了他的“老臣心”,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C. 该篇表文以抒情为主,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语言率直质朴,情感恳切忠贞,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D.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委婉劝谏,类比说理,重在以理服人。《出师表》中的诸葛亮书面直言劝谏,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二、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选自《后出师表》)【注释】 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寄:(2)躬耕于南阳 躬:(3)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4)而议者谓为非计 议者:12. 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②欲报之于陛下也B. ①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②登轼而望之。C. ①而议者谓为非计 ②时时而间进D. ①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②以告先帝之灵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4. 甲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哪三件有重大影响的事?其目的是什么?15.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名句,甲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16. 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结合有关句子评价一下作者。甲文中有关句子:乙文中的有关句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