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原卷版).doc
    • 解析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解析版).doc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原卷版)第1页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原卷版)第2页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原卷版)第3页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解析版)第1页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解析版)第2页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原卷版doc、浙江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诗词赏析经典好题4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经典常考题
    1.(2023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注释:①李益(748—829),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②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③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诗人此时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1)李益在《春夜闻笛》中借 和 等意象,抒发了与李白诗中相似的浓厚思乡之情。
    (2)[甲][乙]两诗表达思乡之情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诗的三、四两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1) 笛声 大雁
    (2)[甲]诗三、四两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写听到《折杨柳》的乐曲,无人不勾起怀恋故乡的深情,从他人反说,表现诗人的思乡之切;[乙]诗三、四两句间接抒情,借洞庭群雁在春回大地时,一夜间北飞,通过大雁归家心切,衬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详解】(1)考查诗歌意象。
    《春夜闻笛》诗歌大意: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诗人此时被贬谪。由此可知,诗人借笛声和大雁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2)考查写作手法。
    【甲】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为: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诗人直抒胸臆,以他人反说,抒发了谪居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意为: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诗人借洞庭湖上的大雁北归这一景象,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2023下·浙江绍兴·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B.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C.作者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总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
    D.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读《黄河颂》的声音气冲斗牛。
    【答案】B
    【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微不足道:微小得不值一提。正确;
    B.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与前面的“罕见”和“背后藏着”语境不全;
    C.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正确;
    D.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正确;
    故选B。
    (2023下·浙江宁波·七年级统考期中)
    3.根据诗歌的意象,判断【甲】【乙】两首诗分别对应是 、 季节。
    4.联系全诗,赏析【甲】【乙】两首诗中“爱”和“偷”字的妙处。
    【答案】3. 秋 夏 4.“爱”和“偷”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甲诗借写黄莺飞过山阴去纳凉,表露诗人心生凉意,化“物境”为“心境”。乙诗将“南风”当老友看待,在这“无人”来访之时,作者对“南风”心生亲切之感。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甲诗从“水满田畴”“稻叶齐”“黄莺”“新凉”可知,这是天气初凉,即将割稻的时候,故而是秋天;
    乙诗从“青苔满地”“绿树”“南风”可知,这是南风正猛,绿树繁茂的时间,故而是夏天。
    4.本题考查关键字词的赏析。
    “爱”和“偷”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甲诗“黄莺也爱新凉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
    乙诗“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心生亲切之感。
    (20233·浙江·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5.甲诗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 、 等景物,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6.小海发现【甲】诗“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与【乙】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5. 秀竹 闲云 6.甲诗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乙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营造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分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读懂诗歌,了解内容,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本诗通过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 、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6.本题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甲]诗“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句意:小船在这溪水间随波逐流,无人与我同行,只有伴着幽幽的月光而返,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乙】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句意: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2023下·浙江·七年级期中)古诗阅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7.同样都是以“清明”为题材,杜牧以“ ”展现时节特点,白居易则抓住“风”“ ”等表现清明时节的特征。
    8.杜牧的《清明》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字历来为人称道,真的是说“杏花村”非常遥远吗?请结合整首诗,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7. 雨纷纷 月 8.“杏花村”并不一定是真的遥远。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与前面的凄迷感伤形成前抑后扬的效果,对比交错,更有意境。
    【详解】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杜牧的《清明》,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不见阳光,只是细雨纷纷,通过“雨”点出了时令特点。
    白居易的《清明夜》写的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风是轻柔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作者抓住“风”“月”等表现清明时节的特征。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句内涵,从艺术技巧的角度解读诗句意境的精妙之处。
    “遥”,字面意义是远。遥指,这个是非常有妙处的一种艺术境界。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2023下·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②?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年正好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走向没落。当时杜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9.颔联以“ ”和“ ”来借代战争,一个“犯”一个“动”,写出诗人听到敌人入侵后内心的强烈冲击。
    10.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题目“岁暮”的理解。
    【答案】9.烟尘 鼓角
    10.一年的年末;唐朝走向衰落;作者杜甫年老。
    【详解】9.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烟尘”代表边境战争,与后句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10.考查对诗歌题目的理解。
    “岁暮”从时令上来说是指年底;从作者的年龄上,作者已经五十多岁,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从朝代的境况上来分析,唐朝帝国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2023下·浙江·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宋]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11.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通过不同的意象,描写了 的天气特点。
    12.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11.春季 雨后初晴
    12.表达了在外游子归家以后的无限喜悦与欣慰之情。
    【详解】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意为:初春的风吹得让人稍微感到寒冷,纷飞的柳絮扰乱了傍晚后的雨过天晴。据此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季。描写了雨后初晴的天气特点。
    1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意为:在外流浪的游子啊!从现在起,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以牵肠挂肚的了。因为此时,已回到了那日思夜想的故乡,在那熟悉的老家里,也传出了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归家之后的无限欣慰和喜悦之情。
    (2023下·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小文:“逐”字用得好妙!可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去赏析。)
    13.小语分析:诗歌的前两句,从“阴阴的杨柳”“ ”及“ ”等意象中可知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
    14.根据小文的提示,我对“逐”字的妙用,是这样理解的。
    【答案】13. “落尽的残花” “流莺” 14.“逐”字妙在化虚为实(拟人的手法或化无形为有形均可),以梦逐春风到故乡的想象,巧妙传达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春兴》中“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一句可知,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杨柳阴阴”、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残花落尽”“流莺”,写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体现暮春时的景象。据此可知,《春兴》一诗通过“杨柳阴阴”、“残花落尽”(或“残花”)、“流莺”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
    1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洛阳。“逐”是追逐的意思。“梦”和“春风”都是无形的东西,诗人运用化虚为实的写法,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有形可感的物象;又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梦以人的动作情态,追逐着春风飞回家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2023下·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家国古诗朗诵活动中,小州选了一首古诗来探究诗人情怀,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唐]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①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释]①勤王:尽力于王事。
    15.诗的一、二两联从“闻说”落笔,于 和 两个方面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环境恶劣。
    1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气候寒冷 路途遥远
    16.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不辞路途遥远艰苦,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详解】15.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一、二两联“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的意思是:听说在去轮台的路上,一年到头都能见到雪花飘飞。春风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里,朝廷来往的使者也很少到来。一年到头都能见到雪花飘飞并且春风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里,可见这里的气候寒冷;在去轮台的路上一年到头都能见到雪花飘飞,意味着在去轮台的路上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可见路途遥远。
    16.本题考查揣摩诗歌的情感。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勤于王事哪敢说道路遥远呢?只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乡。诗人向朋友表明心迹,即便道路艰险,即便北庭环境恶劣,即便使者稀少,也不能放弃家国责任心,要勇挑使命责任,勇赴边关,因为北庭依然属于大唐王朝,需要有人去戍守。在壮怀激烈的同时,诗人也有柔软的一面,在险恶的边关之地,他会思念起家乡,但为了为国尽忠,他选择暂时把乡愁藏在梦里。因此这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不辞路途遥远艰苦,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2023下·浙江金华·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①。
    【注释】①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②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17.诗歌的一、二两句对木兰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首句“弯弓征战”四个字生动地再现了木兰 (形象),第二句中梦里“画眉”巧借《木兰诗》中“ ”“帖花黄”的意境,又形象地表现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
    18.诗歌的三四两句通过细节表达了木兰丰富的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7. 驰骋沙场的英姿 理云鬓 18.诗歌的后两句抓住“思归”“把酒”这些细节表达了木兰在外征战的思乡之情,又借“祝明妃”表达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也借此表明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解析】17.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名句名篇背诵。
    “弯弓征战作男儿”的意思是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和驰骋沙场的英姿。
    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的意思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是说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作者正是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
    18.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
    第三句诗人发挥想象,精心刻画了木栏矛盾的内心世界:木兰在战斗中固然很有英雄气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几度思归还把酒”,“思归”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因“思归”不得而“把酒”,这是动作描写,“把酒”是为了缓解思乡的苦闷,这些细节表达了木兰在外征战的思乡之情。最后落在到“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此刻的木兰借“祝明妃”表达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2023下·浙江·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③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低回:徘徊。
    19.颔联中的“ ”和“ ”这两个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和无尽思念之情。
    2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9. 密 新 20.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描绘了一幅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感人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和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颔联“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意思是: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这两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2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三四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五六句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
    最后两句“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意思是: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这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
    模拟预测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晓过鸳湖①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②岸欲平。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④。
    注:①〔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南。②〔芜〕草地。③〔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④〔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
    21.作者通过 、 等景物,来表现春日风光。
    22.“晓风催我挂帆行”一句中“催”字用得妙趣横生,请加以赏析。
    【答案】21.春芜菜花 22.“催”赋予晓风人格化,风催着“我”挂帆郊游,其实是诗人自己赏春之心的急切与喜悦。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后两句写天晴过后,片片油菜田冲击着诗人的乡情。而“春芜菜花”等景物,表现了春日的风光。
    2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写出了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的画面。“催”字赋予晓风人格化,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晓风的催促,其实是作者自己在催自己,表达出诗人内心急切和喜悦。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宋·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①能令山俯仰,风船解②与月徘徊。
    【注释】①水枕:枕席放在水面上。②解:懂得。
    23.本诗通过 、 等景物来表现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24.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请结合全诗,品味“俯仰”一词的妙处。
    【答案】23. 鱼鳖 荷 24.示例:写法上,运用拟人,把山人格化,化静态为动态,既点出了题目中的“醉”字,也与后句中的“徘徊”相对照,可谓人景合一,情理共生;情感上,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醉意朦胧,悠悠自得。
    【解析】2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此题要求从诗句中找到能体现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的景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一句写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鱼鳖”跟着游人跑,“荷花”开得飘飘摇摇,体现了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24.考查炼字。“仰俯”一词在诗中是用来形容山,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这就赋予了静止的山以人的情态,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二字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诗句写得饶有情趣,写出了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情态。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①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匈奴:指西北边境的敌人。②貂锦:指唐军战士。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位于陕西北部。④春闺:指战死者的妻子。
    25.诗歌的一二两句分别写出了唐军战士的 和 。
    26.诗歌的三四两句为千古名句,震撼人心,请进行鉴赏,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25. 英勇无畏/英勇善战/视死如归,或类似的意思皆可; 战死沙场/身死他乡/客死他乡/葬身异乡,或类似的意思皆可; 26.这两句虚实结合,“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让人震撼,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意思是: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唐军战士为了抵御侵扰西北边境的敌人,守护国土,奋不顾身与他们斗争,众多战士死在了战场之上,表现了唐军战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26.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意思是: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河边骨”是指征战而死的战士化为的白骨,为实写;“梦里人”是写战死者的妻子思念丈夫,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为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梦中人”已成“河边骨”,形成对比,使人内心震撼,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入直①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②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注释】①入直:入宫值班。诗人时任右丞相。②敕使传宣:皇帝派使者传令,召诗人询问国事。③玉堂:指翰林院。
    27.本诗写得简约、真挚。“敕使传宣”“ ”“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清不寐”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 的心情。
    28.请描述“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现的画面。
    【答案】27. 坐赐茶 心绪起伏,难以入眠 28.示例:(诗人心潮起伏难以入眠)透过纱窗,看到弯弯的新月爬上半空,正照在庭院那丛紫薇花上,给紫薇花披上一层如梦般的轻纱。
    【解析】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本题,要从诗歌中所写的事物、景象或直抒胸臆的慨叹出发,通过分析事物、景象的特征,或找出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中第二、三句“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意为: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回到翰林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据此可知,“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都是直叙其事,“清不寐”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受到皇帝召见后心绪起伏,难以入眠的激动心情。
    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解答本题,应具体描写诗句中所写的事物、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月钩初上紫薇花”意为:只见窗前弯弯如钩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可据此拟写画面。
    示例:我心绪难以平静,径直来到窗前,透过纱窗,我看到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空中,皎洁的月光柔和的洒落,刚好照耀在庭院中的那从紫薇花上,为紫薇花平添了几分朦胧之美。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9.说说“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的妙处。
    30.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29.“分”用拟人手法,将芭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的优美画面,营造出一种优美、幽静的意境。 30.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芭蕉分绿与窗纱”句意为: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分”意为分给,意蕴深厚而不粘滞,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芭蕉以人的动作,将芭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芭蕉生长,绿荫映衬到纱窗上的美妙画面,营造出了优美、幽静的意境,流露出诗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3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表现了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
    【注释】①洛城:洛阳,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31.诗中“ ”—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3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一句中,“逐”字运用的十分高妙,试着简要分析。
    【答案】31. 枝繁叶茂 又 3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3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春天将去,夏天必来,“阴阴”字,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的景象;“又逐春风到洛城”中,一个“又”说明这种思乡之情曾多次出现。
    3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变得有形可依,有物可感,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①村路板桥斜。
    妇姑②相唤浴蚕③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①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②妇姑:嫂嫂和小姑。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33.诗歌前两句从 和 两个角度,写出雨后山村 的特点。
    34.诗歌最后一句中“闲”字运用精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33. 听觉 视觉 宁静幽美 34.示例: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桅子花的闲适自在,衬托人们的忙碌情景,富有情趣。
    【解析】3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意思是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由此可知,是从听觉和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首句是入山村前的所闻。因为是雨天,山村的轮廓在远处未必看得分明,但鸡鸣声却听得清晰,写诗人在村外的感受,显示山村之“幽”;次句“竹溪村路板桥斜”通过对一条引人入胜的山村小径的描绘,显示山居之“深”。一条溪水从山村流过,竹林夹岸,小径蜿蜒其间,小路尽处是一座用木板随便搭成的小桥。“竹”“溪”“路”“桥”四个名词连用,凸现了山行所见景致,写出雨后山村静谧、宁静幽美的特点。
    34.考查诗歌的炼字。“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意思是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桅子花的闲适自在,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花闲着,说明主人都忙农活去了,村中没有一个闲人。栀子花是一种花型硕大、色泽素雅、香气浓郁的花,又因为有“同心花”的别名,故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而现在,它被“闲”在中庭,无人欣赏采撷,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农忙时节山村里的居民们一门心思忙于农事,连谈情说爱的“闲”工夫也没有。这种侧面着笔的手法,把田家农忙的气氛表现得相当充分,以虚代实,妙趣横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①。
    【注释】①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35.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 、 的特点。
    36.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作者在本诗抒发的情感。
    【答案】35. 淡雅(朴素) 清秀和高洁 36.这首诗托物言志,间接抒情,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借梅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解析】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意思是: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梅花没有艳丽的颜色,而是淡淡的墨色,体现其淡雅(朴素)的特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体现其清秀、高洁的特点。
    36.本题考查抒情方式。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此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的鄙视,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情操。
    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37.诗歌前两句选取了鸣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早秋 、 (画面特点)风景画。
    38.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答案】37. 宁静 恬淡 38.前一句秋风微拂,溪水静谧流淌的静景,表现环境的宁静,后一句写了秋叶飘落,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的动景,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宁静心情。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画面在宁静安逸中更添灵动。
    【解析】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阅读诗句,抓住主要意象“秋蝉”,可以得知季节为秋,蝉鸣往往在夏秋时节,盛夏最为响亮,秋日渐凉,蝉鸣渐少,深秋至冬,则无蝉鸣,可以得知此时为早秋。《秋行》诗中“戛戛秋蝉响似筝”“小溪清水平如镜”描写了鸣蝉似筝,小溪如镜等秋日的景色,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听闲停柳边行”,纯然一派秋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适的心情。
    3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小溪清水平如镜”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所写是小溪清水如镜,这是静景。“一叶飞来细浪生”忽然刮起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所写是一片叶子飘落水面,这是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人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动景的描写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各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
    39.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 ”、“ ”来描绘梨花。
    40.看着梨花,诗人产生“惆怅”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9. 淡白 清明 40.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程度。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何其高尚。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40.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最后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春夜闻笛
    李益①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
    迁客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甲】
    新凉
    [南宋]徐玑①
    水满田畴②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 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南宋时温州诗人,“水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乙】
    新晴
    [北宋]刘攽①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②。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注释】①苏轼称赞刘攽“能读坟典丘索之
    书,习知汉魏晋唐之故”②梦余:梦后。
    【甲】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乙】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相关试卷

    (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8 作文(满分范文)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8 作文(满分范文)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8作文满分范文40题原卷版doc、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8作文满分范文4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4 《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4 《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4《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原卷版doc、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4《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2 名句默写(识记与理解)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2 名句默写(识记与理解)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2名句默写识记与理解40题原卷版doc、长沙专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专题02名句默写识记与理解4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