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65040/0-17332975917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65040/0-17332975918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65040/0-17332975918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65040/1-17332975978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65040/1-17332975979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465040/1-17332975979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 专题10 诸子第十-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1 辞赋第十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3 文第十三-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5 《经典常谈》选择题优选40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6 《经典常谈》阅读题优选40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2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doc、专题12诗第十二-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
\l "_Tc26741" 章节简介 PAGEREF _Tc26741 \h 1
知识网络1
\l "_Tc843" 原文+批注2
内容概括11
试题精选(共30题)12-42
章节简介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知识网络
原文+批注
内容概括
本章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模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以备传习唱奏,即“乐府诗”。
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不合乐的歌谣及模拟之作,成《乐府诗集》。
沈约《宋书 乐志》称汉乐府为“古辞”。
汉乐府的声调采用了“楚声”和“新声”两种调子。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楚声里整齐的五言,如《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成为五言诗的源头,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班固《咏史》是五言的拟作,未成熟。汉末五言最高成就就是《文选》所录《古诗十九首》,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三国魏阮籍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作《咏怀诗》八十多首。
晋代诗渐排偶化、典故化,左思《咏史诗》、郭璞《游仙诗》。玄言诗则孙绰、许洵是领袖.
然后依次介用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招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
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一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一贯的“和稀泥”),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
试题精选
1.填空。
⑴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以备传习唱奏,即“______”。
⑵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不合乐的歌谣及模拟之作,成《________》。
⑶沈约《宋书·乐志》称汉乐府为“____”。
⑷汉乐府的声调采用了“____”和“____”两种调子。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楚声里整齐的五言,如《白头吟》《_____》《怨歌行》成为五言诗的源头,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⑸三国魏阮籍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作《_____》八十多首。
⑹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以备传习唱奏,即“ ”。
⑺北宋 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不合乐的歌谣及模拟之作,成《乐府诗集》。
⑻沈约《宋书 乐志》称汉乐府为“ ”。
⑼汉乐府的声调采用了“楚声”和“新声”两种调子。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楚声里整齐的五言,如《 》《梁甫吟》《怨歌行》成为 的源头,汉乐府以 为主。
⑽班固《 》是五言的拟作,未成熟。汉末五言最高成就就是《文选》所录《 》,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⑾三国魏 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作《 》八十多首。
⑿晋代诗渐排偶化、典故化,左思《 》、郭璞《 》。玄言诗则孙绰、许洵是领袖,其下则陶谢。
⒀齐武帝永明间,“ ”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侧重技巧,到简文帝则专咏艳情,称为“ ”。宋鲍照《 》十八首则开辟新路。
⒁梁以来七言的发展,还跟着舞曲的路子,即宫体的谐调,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 。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 的体制。
⒂ 继往开来,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在“ ”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
⒃元稹、 新创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 ”。
⒄南宋三大诗家都是从 派变化出来的,他们是杨万里、 、陆游。
⒅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 ,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⒆唐代,李白用来诗歌抒写自己的生活, 用诗歌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20)宋初的诗专学 ,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
(21)宋诗散文化,到 而极。
【答案】 ⑴乐府诗 ⑵乐府诗集 ⑶古辞 ⑷楚声 新声 梁甫吟 ⑸咏怀诗歌 ⑹乐府诗 ⑺郭茂倩 ⑻古辞 ⑼白头吟 五言诗 叙事 ⑽咏史 古诗十九首 ⑾阮籍 咏怀诗
⑿咏史诗 游仙诗 ⒀声律 宫体 行路难 ⒁近体 律诗 ⒂杜甫 温柔敦厚 ⒃白居易 长庆体 ⒄江西 范成大 ⒅阮籍 ⒆杜甫 (20)李商隐 (21)苏轼
2.《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有一段话谈到“诗”发展到唐代出现的变化。请仿照示例作批注。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1)近体的律诗:如 。
(2)近体的绝句:如 。
(3)古近体的七言诗:如白居易《卖炭翁》。
(4)古体的五言诗:如杜甫的《石壕吏》。
提示:上题已出现的诗词不能选填。
【答案】 王维《使至塞上》 李清照《夏日绝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第一空,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第二空,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3.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B.《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属史书,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4.小文根据《经典常谈》梳理了“古诗发展史”,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源头是歌谣。春秋时,太师们记录下三百多篇唱词,遗称“诗三百”,便是后来的《诗经》。
B.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以备传唱,这些乐歌,后称为“乐府诗”。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C.魏晋时期,阮籍扩大诗的范围,正式成立抒情五言诗。陶渊明是将田园生活写在诗里的第一人。
D.唐代谐调发展,律诗绝句称古体;不谐调的诗,称近体。李白用诗抒写时代,杜甫抒写自己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
D.有误。唐代谐调发展,律诗绝句称称为近体,不谐调的诗称为古体,杜甫抒写时代。李白用诗抒写自己生活。
故选.D。
5.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
B.《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C.杜甫的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除“温柔敦厚”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D.最早的有系统的史书是《史记》和《汉书》,这两部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答案】A
【解析】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A.有误,“六书”不是由许慎创造的。“六书”是一个分类系统,用于解释中国古代文字的构造和使用规则。这个分类系统最初是由西汉时期的学者提出,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和普及。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这个分类系统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使得它成为了后世认识和研究汉字的重要参考;
故选A。
阅读与《经典常谈》有关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他辗转流落到成都,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材料二: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材料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自杜甫《石壕吏》)
6.请用材料三中的内容,证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7.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
8.结合材料二,分析杜甫对诗歌所作的贡献。
【答案】6.材料三中作者写安史之乱中,唐军到处抓壮丁,一家人十分恐惧,老翁逾墙而走,只剩下老翁和老妇,该诗反映了抓丁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证明了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这个事实。 7.①李白乐府居多,杜甫不大仿作乐府;②李白选材很广,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描写当时社会情形,如民间痛苦、社会问题、国家状况等;③李白作诗全任自然,杜甫注重写实,在诗中发表议论,引证经史百家,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用心组织律诗。(找出两点对应的区别即可) 8.①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②给诗创造了新语言。③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④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⑤开创了“沉着痛快”一派。⑥超越了王维孟浩然,用诗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⑦用心组织律诗。⑧穷尽了五言律诗体制的变化。(回答任意4点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该诗反映了抓丁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证明了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这个事实。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李白:根据材料一“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可知,乐府居多,选材广泛;
根据“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可知,全任自然自己生活;
杜甫:根据材料二“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可知,不大仿做乐府,但写实态度属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可知,注重描写国家社会;
根据“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可知,杜甫注重写实,在诗中发表议论,引证经史百家,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用心组织律诗;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二“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可知,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古体七言诗成立;
根据“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可知,五言诗在他手里变革,开“沉着痛快”一派;
根据“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可知,超越了王维孟浩然,用诗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用心组织律诗,穷尽了五言律诗体制的变化。
【材料一】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选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务、均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太师们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实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保存下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几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四)
【材料二】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夫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敕房瑁,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缴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犬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胡适《白话文学史》),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9.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
B.这本书对知识的介绍简洁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C.全书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重叠”是指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句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B.【材料一】中,歌谣与最初的诗仅在节奏要求上不同:前者主要依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C.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D.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再到唐诗宋词,高潮迭起,名家辈出,如唐朝的“诗仙”和“诗圣”。
11.【材料二】介绍了杜甫作品的写实风格,请结合学过的诗歌简要分析。
12.班级将举行古诗文推荐会,下面是小悦同学整理的部分作品,需帮他按照古诗文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推荐《经典常谈》中的几个章节来辅助理解。请《经典常谈》的目录给出组合建议和理由。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汉记》第九
诸子第十
词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①吴承恩《西游记》
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⑤《关雎》
⑥曹操《观沧海》
【答案】9.C 10.B 11.杜甫的写实手法对客观事物观察入微,抓住特点给予准确的描绘。《春望》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承接题目,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破”字诗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之景物,为全诗渲染了荒凉凄惨的氛围,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12.顺序:⑤⑥④②③①
建议《第四》与《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进行组合阅读。因为《(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文第十三》介绍了文从商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了解中国诗和文的发展过程。
【解析】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错误,朱自清先生在前面的序里这样说“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B.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费话……字数的均务、均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知,歌谣在有了文字后也有了字数的均务、均脚的协调的特点,后来记录下来才成为最初的写的诗;本项对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表述有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结合学过的诗文加以分析即可。
示例:《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首诗反映了“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民害怕战争,希望尽早结束战争,这是“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12.本题考查排序。
①吴承恩的《西游记》写于明代,属于《文第十三》;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于唐代,属于《诗第十二》;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于元代;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于唐代;⑤《关雎》出自《诗经》;⑥曹操的《观沧海》写于东汉。故排序为:⑤⑥④②③①。
这些篇目可以用《经典常谈》中的《诗》《文》辅助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专题。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经典常谈》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来排序,给出的篇目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①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式。一般作家却只大量地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别的诗家纷纷创作。大约因为当时输入的西域乐调宜于这体制,作来可供朝廷及贵人家奏唱。绝句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李白所作,自然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②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①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③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②。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的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份。
④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沈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注释】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②《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沈着痛快,指诗深厚稳健,直率而无拘泥之态。“沈”同“沉”。
13.下面诗歌中,不能证明第②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石壕吏》B.《望岳》
C.《春望》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4.请从下面所学诗歌中任选一首来阐述“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这一观点。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春夜洛城闻笛》
C. 《渡荆门送别》 D.《送友人》
15.第④段“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中的“造奇喻”让你想起《晚春》中的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16.请你结合上文的观点,探究《唐诗三首》中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选编在一起的原因。
17.“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下面选项中,你认为哪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受到杜甫的影响?请选择,并联系其诗作说明理由。
A.王安石 B.陆游
【答案】13.B 14.示例:选A,这首诗抒写了听闻好友被贬谪遥远的龙标后将愁心寄予明月,以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属于抒写自己的生活。 1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6.示例:①这三首诗都是写实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②这三首诗均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③这三首诗语言真诚自然。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继承了杜甫的诗风。 17.示例:我选B,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有许多表现社会现实的爱国诗篇,这一点和杜甫很像。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无论是写实上还是抒情上,都与杜甫的“沈着痛快”写实的诗风特别相似。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歌情感把握。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的内容可知,备选诗歌应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
A.《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B.《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C.《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故选B。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歌情感把握。从备选诗歌中任选一首进行分析即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B.《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C.《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D.《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示例:选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这属于抒写自己的生活。
15.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造奇喻”就是运用新奇的比喻,韩愈的《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句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此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1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主题。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④段中“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以及三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可得: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选编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社会意义。
17.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特点。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等可知,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社会意义。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饰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王安石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所以受到杜甫影响的诗人是陆游。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无论是写实上还是抒情上,都与杜甫的“沈着痛快”写实的诗风特别相似。
18.在班级“读名篇·传经典”读书活动中,同学们选择的诗文在《经典常谈》中都有提到,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
《诗》第十二 B.《尚书》第三
C.《诗经》第四 D.《战国策》第八
【答案】①C ②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①结合诗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可知,该诗选自《诗经·卫风·淇奥》,而《第四》就是讲解《诗经》的由来、发展历程等内容。
故选C。
②结合诗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可知,诗文讲述的是苏秦刺股的故事,而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曾经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而《战国策》就是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一本书。
故选D。
19.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请结合教材中《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中的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第十二》介绍从汉乐府诗至宋代诗歌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介绍了乐府诗到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诗歌受到的楚辞的影响。这三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义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将这三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20.你所在的小组开展“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组内同学做了以下两则摘抄,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摘抄1:
目录
序 三礼第五 诸子第十
《说文解字》第一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 辞赋第十一
《周易》第二 四书第七 诗第十二
《尚书》第三 《战国策》第八 文第十三
《诗经》第四 《史记》《汉书》第九 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摘抄2: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
(摘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1)为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你对《经典常谈》进行选择性阅读,以拓展对感兴趣的课文和某些问题的理解。请浏览摘抄1中的目录,将选择的阅读篇目填写在下表横线处。
(2)阅读摘抄2,结合你对《诗第十二》的理解,向组内其他同学简要谈谈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 《诗经》第四 诸子第十 文第十三
(2)①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后世诗人都直接、间接学他,发扬光大他。②韩愈跟着杜甫将诗进一步散文化;③元稹、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这些诗人又影响了后世各朝代的诗人。
【解析】(1)本题考查阅读积累能力。
①空,依据“诗的来源是什么?”可知,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诗经》(第四)这个章节的内容来回答。《诗经》(第四)主要介绍了诗歌的源头、发展历程等内容。
②空,依据“《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篇目名称可知,选自《诸子》(第十)。《诸子》(第十)中,第一部分叙述子书的性质、起源以及子书和经书的区别。第二部分主要评论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容及其特点。
③空,依据“《小石潭记》《马说》”“唐宋八大家”篇目名称可知,选自《文第十三》。本章详细主要内容是关于经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阅读和理解经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理念和生活哲学,强调了个人内在的重要性和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摘抄2中的“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可以概括为: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后世诗人都直接、间接学他,发扬光大他。
依据“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可以概括为:韩愈跟着杜甫将诗进一步散文化。
依据“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可以概括为:元稹、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
21.班级开展“读经典,悟常谈”专题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同意这一建议吗?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C
(2)同意。《〈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C.原文是:“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在古代,“礼”是社会行为规范,而“乐”则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乐”包括歌和舞,它不仅能够娱乐身心,还能够教人平心静气、尊重他人、遵守规矩等道德品质。“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依据《〈诗经〉第四》内容可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书中先谈到了诗经的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在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成为了最初的诗;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有节奏,用手舞脚蹈划节奏;但乐歌的节奏更有规律。
依据《《辞赋第十一》内容可知,主要介绍了屈原其人其事;《离强》的内容特色及其影响;影响屈原思想的流派;《离骚》的特点及影响,楚辞的成名及强体的形成。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的发展到“赋”的成名;“赋”的分类及发展,而且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诗第十二》主要介绍了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讲述了诗的来龙去脉。先从诗的来源、发展、变化、派别和成因开始介绍;介绍了历代各个诗派的代表及其诗歌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据此可知,《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所以,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2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千山鸟飞绝”中的“山”字属于造字法中的 。
(2)《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
(3)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答案】(1)象形
(2)A
(3)C
【解析】(1)本题考查造字法。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 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山”字属于造字法中的象形。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江雪》共四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绝句;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与文学常识识记。
C.《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属于史书;
故选C。
23.班级开展以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为主题的活动,请从下面《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篇目里任选一个,仿照示例,说说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备选篇目:《诗经》第四 《诗》第十二
【答案】示例1:《〈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示例2:《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结合《诗经第四》《诗第十二》的内容进行分析,谈自己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第四》专门介绍这一诗歌总集,先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起源;
《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再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24.《诗第十二》一章介绍了许多诗人及其诗歌的特点,小文向同学们展示了制作的读书笔记,请你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人与诗歌特点相符。
【答案】①韩愈②李白③陆游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经典常谈》中《诗第十二》原文“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可知,①处填“韩愈”。
根据提示“天上谪仙人”可知,该诗人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誉为“诗仙”。
根据提示“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可知,该诗人是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25.班级开展《经典常谈》读书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文文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2)任务二:如果你想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你应该选择的阅读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B.“四书”第七
C.辞赋第十一D.文第十三
(3)任务三:《诗第十二》一章介绍了许多诗人及其诗歌的特点,小文向同学们展示了制作的读书笔记。请你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使诗人与诗歌特点相符。
(4)任务四:小庄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发现“唐宋八大家”在作品中都展示个人情怀。小庄想选出其中的一位,结合学过的文言文分析作者的情怀。请你帮助小庄完成这项任务。(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答案】(1)日 月 水 牛
(2)C
(3) 陶渊明 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4)示例一:韩愈的《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最终只能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的遭遇,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意愿。
示例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名为写月景,实为写心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一词包含了赏月的欣喜、被贬的郁闷、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解析】(1)考查字形字义。
第一空: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他的本义是太阳。所以这是“日”字;
第二空: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与“日”对照,所以古人造字时,字形像半月之形,表示“月亮”之意。所以这是“月”字;
第三空:中间的曲线如同蜿蜒的河流,曲线左右的四个点如同飞溅的浪花,所以这是“水”字。
第四空: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所以这是“牛”字。
(2)考查名著内容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据此可知,想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应选择“辞赋第十一”;
故选C。
(3)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文学常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第一空,由“他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说明他亲近自然,不追名逐利;由“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可知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第二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的诗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4)考查名作赏析。解答时,结合“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一位,结合学过的文言文分析作者的情怀即可。
如,《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示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26.请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① ② ③ ④
【答案】 《经典常谈》 陶渊明 孙侦探 达雅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识记和名著情节的把握。
①首先由题干可知是朱自清的作品。结合“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知,这里把这本名著比作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指通过阅读该名著,读者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进而开始对经典感兴趣,主动去阅读。由此可知,“它”指的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②由“他是浔阳柴桑人”,可知他的籍贯;“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说明他亲近自然,不追名逐利;由“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可知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③语段中“原来他就是当年祥子被大兵拉走时的排长”以及“在他的敲诈、强迫下,祥子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是关键,回顾名著情节可知,在祥子第一次买车后,因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逮捕,后来车也不见了,当时孙侦探就是这些大兵的排长。曹先生遭到特务的跟踪,不敢回家,他让祥子去接他的老婆孩子。祥子刚到曹家,就被孙侦探抓住。孙侦探骗祥子说他与乱党曹先生串通,需要花很多钱疏通才能免罪,这样就把祥子攒下来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全部骗走了。所以这个人是孙侦探;
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讲述保尔从一个社会底层挣扎的贫苦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保尔一共有三段恋情,初恋冬妮娅是林务官的女儿,第二个恋人是布尔什维克党员丽达,第三个恋人是女工达雅,也是保尔的妻子。达雅是一个勤劳,积极向上、勤奋上进的人,她在保尔的帮助下入了党,逐渐在政治上变得成熟,成了保尔的伴侣及党内的同志。由题干“是保尔的妻子”可知,她是达雅。
27.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经典常谈》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书中具体阐述了“六书”的内容和起源。这里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和转注、 两种用字方法。
(2)班级开展以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为主题的活动,有人说,《经典畅谈》适合选择性阅读,你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吗?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篇目,说说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备选篇目:《<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答案】(1) 仓颉 说文解字 假借
(2)示例:同意选择性阅读方法,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人点。
《<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又日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结合《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的内容进行分析,谈自己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或选择性阅读就是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先读,或根据目的选书中最需要读的内容来读。《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每一篇都相对独立,所以,适合选择性阅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第四》专门介绍这一诗歌总集,先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起源;《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其次读它我们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浪漫主义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再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28.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填空。
(1)第四篇《诗经》中介绍,诗的源头是歌谣,到《诗经》时代,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 或叫复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诗序》的“大序”解释说“风”是 的意思。
(2)汉乐府以 为主,其中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东晋诗人 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唐代大诗人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写“民间实在的痛苦,社会实在的问题”,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答案】 重叠(重章) 风化(感化)、讽刺 叙事 陶渊明 杜甫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1)第一空:根据原著中的“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可得:重叠(重章)。
第二空:根据原著中的“《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可得:风化(感化)、讽刺。
(2)第一空:根据原著中的“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可得:叙事。
第二空:根据原著中的“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作了几回小官,觉得作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可得:陶渊明。
第三空:根据原著中的“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可得:杜甫。
29.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答案】 《楚辞》 乐府诗 陶渊明 杜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①《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②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
③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
30.第一中学举行“《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加,并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为了更加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汉字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定官方文字为“隶书”,汉字才逐渐大众化、统一化。
D.“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2)《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读完后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是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的,我们可以根据目录进行选择性阅读。
B.同桌学完《富贵不能淫》一课后,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你可以推荐他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史记〉第九》。
C.最初的汉字大多都是利用象形符号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来推断他们与哪类事物相关联,比如“酿、酌、酪、酬、醋”等与“酒”相关联。
D.《诗经》按内容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民风、风化”的意思,是民间各地方的乐调,所以你推测《式微》《子衿》都出自《诗经》的“风”篇。
(3)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内容和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C (2)B (3)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
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C.“规定官方文字为‘隶书’”有误,应为:规定官方文字为“小篆”。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不是《<史记>第九》,而是《<战国策>第八》。故选B。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依据《〈诗经〉第四》内容可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书中先谈到了诗经的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在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成为了最初的诗;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有节奏,用手舞脚蹈划节奏;但乐歌的节奏更有规律。
依据《《辞赋第十一》内容可知,主要介绍了屈原其人其事;《离强》的内容特色及其影响;影响屈原思想的流派;《离骚》的特点及影响,楚辞的成名及强体的形成。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的发展到“赋”的成名;“赋”的分类及发展,而且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诗第十二》主要介绍了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讲述了诗的来龙去脉。先从诗的来源、发展、变化、派别和成因开始介绍;介绍了历代各个诗派的代表及其诗歌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据此可知,《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
所以,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原 文
批 注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里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
李延年(?—公元前 101年),西汉音乐家,前112年春天为武帝所用。他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为倡家,李延年与其妹李夫人皆能歌善舞,容貌喜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负责饲养宫中的狗,后因擅长音律,故颇得武帝宠爱。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来封为李夫人,汉武帝死后李夫人被追封为孝武皇后。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该书辑录了先秦歌谣,汉代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作品。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汉乐府采用新的调子,分为“楚声”和“新声”,“楚声”更受大家的喜爱。】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然可以风靡一世。哀帝即位,却以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废了乐府,裁了多一半乐工——共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乐歌的。当时颇想恢复雅乐,但没人懂得,只好罢了。不过一般人还是爱好那些乐歌。这风气直到汉末不变。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像班固《咏史》。但这种五言的拟作极少;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钟嵘在《诗品序》里评为“质木无文”,是不错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质木无文,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mù wú wén,意思是文章或诗写得质朴,不有意修饰。也形容为人朴实无华。 出自《诗品》。
旧传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说“十九首”里有七首是枚乘作的,和苏、李诗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但据近来的研究,这十九首古诗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苏、李诗虽题了苏、李的名字,却不合于他们的事迹,从风格上看,大约也和“十九首”出现在差不多的时候。这十九首古诗并非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但都模拟言情的乐府。歌咏的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这些都算是普遍的题材;但后一类是所谓“失志”之作,自然兼受了《楚辞》的影响。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到唐为止,这是五言诗的标准。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具体在今何处有争议)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钟嵘(约468年—约518年),字仲伟,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魏晋名门“颍川钟氏”之后。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汉献帝建安年间(西元一九六—二一九),文学极盛,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两兄弟是文坛的主持人;而曹植更是个大诗家。这时乐府声调已多失传,他们却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体上。他们一班人也作独立的五言诗。叙游宴,述恩荣,开后来应酬一派。但只求明白诚恳,还是歌谣本色。就中曹植在曹丕作了皇帝之后,颇受猜忌,忧患的情感,时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诗中有了“我”,所以独成大家。这时候五言作者既多,开始有了工拙的评论;曹丕说刘桢“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便是例子。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在五言诗上下功夫但真正莫定五言诗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阮籍是老、庄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晋交替的时代,眼见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只得发泄在酒和诗里。他作了《咏怀诗》八十多首,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于鸟兽草木之名,主旨不外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年岁有限,一般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不知放怀远大,真是可怜之极。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忧思独伤心”一句可以表见。这里《楚辞》的影响很大;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谈。本来五言诗自始就脱不了《楚辞》的影响,不过他尤其如此。他还没有用心琢句;但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往难详。这许是当时的不得已,却因此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他是这样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就中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也取法《楚辞》,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郭璞是东晋初的人。跟着就流行了一派玄言诗。孙绰、许询是领袖。他们作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道德论”。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兰亭集诗》各人所作四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作了几回小官,觉得作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孙绰所做的玄言诗远远不及道林。后来东晋的文学作品,如《文选》等,都极力避开玄言诗。
谢灵运,宋时作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沈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让诗文作家注意。从前只着重句末的韵,这时更着重句中的“和”;“和”就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从此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侧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汉、魏文士仿作乐府,已经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见,后来舞曲里常有七言之作。到了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声容的不一样,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但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舞曲的路子,不跟着鲍照的路子。这些都是宫体的谐调。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声调音律的学说。在南朝之前诗人就注意到了声律现象,到南朝谢朓、沈约等人,诗的声律得到系统论述。沈约的观点影响最大,他提出“四声八病”论来指导诗歌创作。“四声”,即平、上、去、入;“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小纽)、旁纽(大纽)。“四声八病”说反映了中国诗人对声律和谐、文辞华丽的追求,对后世诗歌创作和骈文写作影响极大。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初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两联四句才是谐调的单位,可以称为周期。这单位后来写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谱。沈、宋在一首诗里用两个周期,就是重叠一次;这样,声调便谐和富厚,又不致单调。这就是八句的律诗。律有“声律”、“法律”两义。律诗体制短小,组织必须经济,才能发挥它的效力;“法律”便是这个意思。但沈、宋的成就只在声律上,“法律”上的进展,还等待后来的作家。
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式。他们的五言古体,模拟阮籍的《咏怀》,但是失败了。一般作家却只大量的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作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藉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别的诗家纷纷制作,大约因为当时输入的西域乐调宜于这体制,作来可供宫庭及贵人家奏唱。绝句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咏怀》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所作的五言诗。《咏怀诗》共82首,代表了作者的主要文学成就。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长庆体”之称始于宋人,缘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长庆四年十二月,元稹将白居易的诗文编定为五十卷,命名为《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题名《元氏长庆集》。 故“长庆体”即元白体之别名。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专用名词。“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一是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朝廷政治的得失。二是通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的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
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李一生辗转在党争的影响中。他和温庭筠并称;他们的诗又走回艳情一路。他们集中力量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切。但李学杜、韩,器局较大;他的艳情诗有些实在是政治的譬喻,实在是感时伤事之作。所以地位在温之上。杜牧作了些小官儿,放荡不羁,而很负盛名,人家称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然而都可以归为绮丽一派。这时候别的诗家也集中力量在律诗上。一些人专学张籍、贾岛的五言律,这两家都重苦吟,总捉摸着将平常的题材写得出奇,所以思深语精,别出蹊径。但是这种诗写景有时不免琐屑,写情有时不免偏僻,便觉不大方。这是僻涩一派。另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杂用俗语。这是粗豪一派。这些其实都是杜甫的鳞爪,也都是宋诗的先驱;绮丽一派只影响宋初的诗,僻涩、粗豪两派却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他不但讲究句律,并且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这些都是杜甫传统的发扬光大。王安石已经提倡杜诗,但到黄庭坚,这风气才昌盛。黄还是继续将诗散文化,但组织得更经济些;他还是在创造那阔大的气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所求的是新变。他研究历代诗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们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展到变化不测的地步。所以能够独开一派。他不但创新,还主张点化陈腐以为新;创新需要大才,点化陈腐,中才都可勉力作去。他不但能够“以故为新”,并且能够“以俗为雅”。其实宋诗都可以说是如此,不过他开始有意的运用这两个原则罢了。他的成就尤其在七言律上;组织固然更精密,音调也谐中有拗,使每个字都斩绝的站在纸面上,不至于随口滑过去。
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情性”,该是“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古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钞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情性”、“温柔敦厚”诸语,也当因历代的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朗读的诗文节选
《经典常谈》篇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①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②
感兴趣的课文和问题
选择性阅读的篇目
学完《诗经》二首,问题:诗的来源是什么?
①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
学完《小石潭记》《马说》,问题:朱自清如何评价唐宋八大家?
③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④诗第十二、《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诗人
诗歌特点
①
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
②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③
也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诗人
诗歌特点
①
他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道理,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到诗里的人。
李白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杜甫
②
陆游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作品或人物
描述
《 ① 》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它”指的是朱自清的哪一部作品?
②
他是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以上选自《诗第十二》,他是哪位诗人?
《骆驼祥子》
祥子刚到曹家门口,就被 ③ 抓住,原来他就是当年祥子被大兵拉走时的排长。在他的敲诈、强迫下,祥子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她 ④ 温柔体贴、勤劳上进,是保尔的妻子,悉心照顾生病的保尔,跟随保尔学习,积极加入妇女工会,走上革命道路。
诗词
卡片
名目
诗词溯源
内容
发展
情况
《诗经》和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① (作品名称)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源头。汉代②“ ”以叙事为主;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认识名家
诗词歌赋,流派各异,名家辈出。阮籍作《咏怀诗》八十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③ 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④ 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学他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春秋》三传第六-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6《春秋》三传第六-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doc、专题06《春秋》三传第六-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三礼》第五-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5《三礼》第五-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doc、专题05《三礼》第五-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诗经》第四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4《诗经》第四-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doc、专题04《诗经》第四-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