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原卷版).doc
    • 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解析版).doc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原卷版)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原卷版)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原卷版)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解析版)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解析版)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2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83题辽宁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半刀泥①
    ①若要跟随半刀泥的传承人老万去淘古瓷片,绝对要早起。早春,凌晨五点半,东方的云彩刚吐出一线深橘红,瓷器早市就开张了。老万守着摊贩将古瓷片从麻袋里倒出来的那一瞬间,在密集的“哗哗”声中,老万竖起他的招风耳。忽然,他耳朵上的茸毛竖起,他大喊一声:“停,停一下!”摊贩住手,老万眼疾手快,从一堆瓷片中挑出好几片来。他摊开它们,一一询价。摊贩直接把猛地看上去没啥花样的两片挑出来,递到老万手上:“都晓得你搞半刀泥已经着魔了,还跟我装。这样,480元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来买。”老万露出无奈的笑,付钱,背过身去却一脸愉悦,开始边走边哼唱虞姬的唱词:“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②他举起瓷片对着初升的太阳望。我终于瞧见了瓷片上暗藏的乾坤:瓷片虽是如冰似玉的青白瓷,看上去一无所饰,但对光一照,里面的虚实纹样都透了出来,果然有梅枝,有雀鸟,是一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老万说:“半刀泥技法的老祖宗,就是宋瓷,准确地说,就是这种南宋青白瓷。当年,匠人以刀作笔,在干燥后的素坯上刻画出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条,就像书法中的浓墨与枯墨一样,有深有浅,再施釉后高温烧成。这种刻法,让青白瓷对光一照,上头刻绘的莲花、竹叶、昆虫和小鸟,都好像纸窗上的投影,既活灵活现,又像浮动在虚空中,好比月光下的幻影。我淘了几百片宋瓷,再也瞒不了人。摊贩们也敬重手艺人,按时价给我打了8折,让我买得痛快。”
    ③我不免好奇:“宋瓷倒出来的声响与众不同?”老万说:“当然。就算与南宋同时代的金,留下的瓷片倒出来也会‘哗哗’作响。宋瓷细腻坚牢,倒出来是‘呼呼’声,听音可辨,这就像生西瓜和熟西瓜的区别。”
    ④青白釉上的半刀泥工艺,原本早已失传,是老万的师父在20世纪70年代,依靠翻阅史料、捡拾残瓷,一个人悟出门道后慢慢恢复的。这门工艺的难处就是:要让青白瓷发出美玉才有的透光感,利坯要利得极薄,而刻刀要在极薄的坯体上游走雕刻,还要一刀下去,刻出深浅有别的凹面来,考验的不仅是审美与刻工,还有匠人控制紧张感的能力。“这就像初学滑冰的人,上了冰面,越不想栽倒,越是容易打趔趄。我跟师父初学时,一拿起刻刀来就忍不住喉头咕咚咕咚作响。师父说,一感觉到自己在咽口水,手上的劲儿就有可能使偏了。所以,心无旁骛很重要,你一心一意去感受那些块面、那些线条,刻莲花时能闻到莲香,刻小虫时能感受到触须的弹动,能感受到秋虫的喜怒哀乐。你沉浸其中,就会忘了手上的刻刀有千钧重,忘了咽口水,你就逐渐上道了。”
    ⑤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20年前,小万跟着师父,四处去感受光影艺术的曼妙:看扎灯,观玉雕,玩剪纸,瞧得最多的竟是皮影戏。说实在的,皮影人偶的戏服、冠冕、动作,透过暖暖的光线投射到屏幕上,忽然让小万看到了各种运刀的可能性:挑、剔、顿、挫、拉圆、捺方,露锋起笔、侧锋运笔、出锋收笔。看完皮影,再回去看宋代的残瓷,更是豁然开朗,连千百年前匠人运刀时,心中是畅快还是愁苦,都一目了然。
    ⑥20年过去了,师父几乎已经退隐江湖,小万成了老万,也开始收徒弟。老万把自己收藏的瓷片归了档,学着师父的样儿,让徒弟观瓷片,写两个月的心得体会,再来跟他使刻刀。他两年前收的一位徒弟最有意思,徒弟本人是京都大学的教授,教了一辈子陶瓷史,62岁退休后,前来景德镇找寻宋代残瓷搞研究,见到老万卖给摊贩的笔洗,惊住了。立刻恭恭敬敬前来,要找老万学艺。老万约这位日本教授谈了3次,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后,才同意了。拜师当天,这位教授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老万平心静地行大礼、敬茶,老万挺直脊背,泰然地受了礼。
    ⑦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受这份礼,而是代表所有掌握了半刀泥技术的工匠在受这份礼,包括 的师父和那些技艺高超,高雅自在,技术精湛却不慕名利的无名匠人。
    【注释】①半刀泥:陶瓷刻花技法名称。景德镇称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技法为半刀泥。
    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表格。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摊贩直接把猛地看上去没啥花样的两片挑出来,递到老万手上:“都晓得你搞半刀泥已经着魔了,还跟我装。这样,480元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来买。”
    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终于瞧见了瓷片上暗藏的乾坤:瓷片虽是如冰似玉的青白瓷,看上去一无所饰,但对光一照,里面的虚实纹样都透了出来,果然有梅枝,有雀鸟,是一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4.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通读选文,在横线处写出两个表现师父性格或品质的词语。
    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受这份礼,而是代表所有掌握了半刀泥技术的工匠在受这份礼,包括 的师父和那些技艺高超,高雅自在,技术精湛却不慕名利的无名匠人。
    6.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1.A愉悦 B自信 C紧张 D观皮影戏悟瓷道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出摊贩直爽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半刀泥瓷器的喜爱(对老万技艺的肯定)。 3.乾坤本义是指天地,这里指瓷片中另有玄机(妙处),体现出制瓷技艺的高超以及瓷片上图案内涵丰富。 4.第⑤段是插叙,交代了20年前小万跟随师傅观看皮影戏领悟半刀泥运刀技巧的过程;表现了小万对技艺的喜爱,为下文20年后老万收徒弟让他们观瓷片、写心得再去学使刻刀的情节做铺垫。 5.一生痴迷“半刀泥”技艺;为“半刀泥”技艺奉献终身;关爱弟子,无私传艺。 6.“半刀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复活”表现出半刀泥技艺传承的难度与艰辛。
    【解析】1.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
    A空,结合①段中“老万露出无奈的笑,付钱,背过身去却一脸愉悦,开始边走边哼唱虞姬的唱词……”可概括为:愉悦;
    B空,结合③段中“我不免好奇:‘宋瓷倒出来的声响与众不同?’老万说:‘当然。就算与南宋同时代的金,留下的瓷片倒出来也会‘哗哗’作响。宋瓷细腻坚牢,倒出来是‘呼呼’声,听音可辨,这就像生西瓜和熟西瓜的区别’”的内容可概括为:自信;
    C空,结合④段中“要让青白瓷发出美玉才有的透光感,利坯要利得极薄,而刻刀要在极薄的坯体上游走雕刻,还要一刀下去,刻出深浅有别的凹面来,考验的不仅是审美与刻工,还有匠人控制紧张感的能力。‘’这就像初学滑冰的人,上了冰面,越不想栽倒,越是容易打趔趄。我跟师父初学时,一拿起刻刀来就忍不住喉头咕咚咕咚作响。师父说,一感觉到自己在咽口水,手上的劲儿就有可能使偏了。所以,心无旁骛很重要,你一心一意去感受那些块面、那些线条,刻莲花时能闻到莲香,刻小虫时能感受到触须的弹动,能感受到秋虫的喜怒哀乐。你沉浸其中,就会忘了手上的刻刀有千钧重,忘了咽口水,你就逐渐上道了’”可概括为:紧张;
    D空,结合⑤段中“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20年前,小万跟着师父,四处去感受光影艺术的曼妙:看扎灯,观玉雕,玩剪纸,瞧得最多的竟是皮影戏。说实在的,皮影人偶的戏服、冠冕、动作,透过暖暖的光线投射到屏幕上,忽然让小万看到了各种运刀的可能性:挑、剔、顿、挫、拉圆、捺方,露锋起笔、侧锋运笔、出锋收笔。看完皮影,再回去看宋代的残瓷,更是豁然开朗,连千百年前匠人运刀时,心中是畅快还是愁苦,都一目了然”可概括为:观皮影戏悟瓷道。
    2.考查描写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物局部细节的描写称为细节描写。
    结合第①段“摊贩直接把猛地看上去没啥花样的两片挑出来,递到老万手上:‘都晓得你搞半刀泥已经着魔了,还跟我装。这样,480元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来买’”的内容,由“挑出来,递到老万手上”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都晓得你搞半刀泥已经着魔了,还跟我装。这样,480元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来买”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两种描写方法共用,写出摊贩直爽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半刀泥瓷器的喜爱(对老万技艺的肯定)。
    3.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根据原意结合文章背景对词语进行分析。
    根据原文第②段“我终于瞧见了瓷片上暗藏的乾坤:瓷片对光一照,里面的虚实纹样都透了出来,果然有梅枝,有雀鸟,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可知,这里的“乾坤”指的是瓷片上刻画的梅枝、雀鸟的样子,小小的瓷片上有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样子,体现出制瓷技艺的高超以及瓷片上图案内涵丰富。
    4.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结合第⑤段中“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20年前,小万跟着师父,四处去感受光影艺术的曼妙:看扎灯,观玉雕,玩剪纸,瞧得最多的竟是皮影戏。说实在的,皮影人偶的戏服、冠冕、动作,透过暖暖的光线投射到屏幕上,忽然让小万看到了各种运刀的可能性:挑、剔、顿、挫、拉圆、捺方,露锋起笔、侧锋运笔、出锋收笔。看完皮影,再回去看宋代的残瓷,更是豁然开朗,连千百年前匠人运刀时,心中是畅快还是愁苦,都一目了然”的内容可知,本段内容交代了20年前小万跟随师傅观看皮影戏领悟半刀泥运刀技巧的过程,属于插叙,表现了小万对技艺的喜爱;
    结合第⑥段中“20年过去了,师父几乎已经退隐江湖,小万成了老万,也开始收徒弟。老万把自己收藏的瓷片归了档,学着师父的样儿,让徒弟观瓷片,写两个月的心得体会,再来跟他使刻刀”的内容可知,为下文20年后老万收徒弟让他们观瓷片、写心得再去学使刻刀的情节做铺垫。
    5.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④段中“青白釉上的半刀泥工艺,原本早已失传,是老万的师父在20世纪70年代,依靠翻阅史料、捡拾残瓷,一个人悟出门道后慢慢恢复的……”的内容可知,一生痴迷“半刀泥”技艺,为“半刀泥”技艺奉献终身;
    结合④段中“师父说,一感觉到自己在咽口水,手上的劲儿就有可能使偏了。所以,心无旁骛很重要,你一心一意去感受那些块面、那些线条,刻莲花时能闻到莲香,刻小虫时能感受到触须的弹动,能感受到秋虫的喜怒哀乐。你沉浸其中,就会忘了手上的刻刀有千钧重,忘了咽口水,你就逐渐上道了”,⑤段中“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20年前,小万跟着师父,四处去感受光影艺术的曼妙……”的内容可知,他关爱弟子,无私传艺。
    6.考查标题的作用。可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
    本文记叙了老万复活并传承半刀泥工艺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老匠人凭着专注和执着的匠人精神使中华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赞颂之情。
    “复活”表现出半刀泥技艺传承的难度与艰辛,“半刀泥”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老万复活并传承半刀泥工艺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老匠人凭者专注和执着的匠人精神使中华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凝练、醒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3·辽宁大连·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到壶口
    ①第一次去壶口是天旱水瘦时节。还没走到壶口岸边,先被脚下那黝黑的河床石惊呆了。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光滑圆润,闪乐着铜浇铁铸一般的光泽,不由得想起那些经年累月在黄河岸边拉纤的汉子,匍匐在地,砥砺前行,静如山,动若虎,吼一声山呼水应。再往河边走,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一道道顺着河流的走向排列,短的三五米,长的十多米,犀利而又静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
    ②后来当了电视台的记者,隆冬时节,我们去拍壶口。四五百米宽的晋陕峡谷之间一片冰阵,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造山运动,擎山拓谷,跌宕起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冬之神定格,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连被称为“九河之蹬”的玉门岛也深陷在冰阵之中。壶口上游的龙王辿河床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的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辿之间失去了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
    ③壶口有谚语:“小雪流凌,大雪插桥。”那奇观一般出现在深夜,山飞海立的流凌涌入十里龙槽后,如百舸争流,一旦前方的流凌受阻,后方的流凌就会飞立而上,形成冰坝,滔滔河水便会涌着流凌向两岸夺路而去。就这样,水涌冰阻,冰堵水,水结冰,层层叠加,势不可挡,一夜之间便是冰封大河,一派静默,仿佛天堑变通途。壶口岸边的老乡说,这冰面万万不可贸然涉足。
    ④待到惊蛰之际我们再去拍壶口,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搁浅在岸边的冰阵被泥沙覆盖,有的像古城堡的断垣残壁,有的则像巨兽一般张牙舞爪。壶口景区的朋友给我们每人手里塞了一条扁担,说能借力,跨越冰裂时要让扁担和裂纹走向呈十字交叉,一旦脚下落空兴许能救一命。听得人后背直起鸡皮疙瘩。我们上下攀缘,一会儿在冰盖下猫腰穿行,犬牙交错的罅隙里消融的冰水淙淙作响;一会儿又爬上冰峰,借助手中的扁担才能跃上另一道冰坎。冷风中出了一身热汗,终于可以望见瀑布了。朋友说,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大地回春,冰块都开始发酥了。我们现在站在石岸上方的冰块上,再往前,下面就是龙槽。
    ⑤站在这里看壶口,就像一个活火山口,只不过它升腾的不是岩浆而是水雾。整整一个冬季,那水雾一层一层地落在四周的冰面上,结成了冰,正对着壶口的那一面就形成了一座冰的悬崖,喷薄的水雾使悬冰下冰挂如林,远远望去酷似一尊金须飘飘的龙首。注目中忽听轰隆二声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这是地与天的呼应!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
    ⑥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才发现正中间顺着大河的走向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
    ⑦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这是一场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大河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凌汛期河水的秒流量可增加到一千立方米以上,最高时可达八千立方米。这个时期,恰逢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故称此时的凌汛为桃花汛。
    ⑧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
    ⑨春天来了,暖阳升起,沉睡了一冬的壶口醒了,冰岸崩塌如春雷震地,风吹落英像天女散花,彩虹飞舞似霓裳翩翩。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
    (文/刘江,有删改)
    7.本文题为“春到壶口”,前三段却写了其他时节到壶口所见,有何作用?
    8.从感官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9.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本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10.第⑧段表达了作者的观景感受,请写出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11.当地旅游局要宣传家乡景观。请依据本文内容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壶口桃花汛”。
    【答案】7.①前三段从三个时间分别写了旱水期、隆冬和深夜壶口瀑及河床沉默和蓄势待发的景象,多角度展现壶口瀑布的壮观;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春到壶口看到瀑布解封的生机活力做铺垫,形成对比;④点明正是水和冰造就了这种壮观美丽的奇景,丰富内容。 8.①听觉,冰岸塌陷的轰隆声,富有气势;②视觉,写冰岸塌陷入水中,水浪冲天、彩虹飞扬的美丽景象;③视听结合,描绘出冰岸解封、天地呼应的壮阔与生机的奇景;④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震撼,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9.①定点换景,作者站在石岸上方冰块上,景色由看壶口到看十里龙槽,所以是定点换景;②第五段写了壶口瀑布像火山,冰面解封的壮阔;③第六段视角转向十里龙槽像巨龙,冲破羁绊的气势;④多角度更有立体感和画面感,层次清晰,身临其境。 10.①此刻看到解封后的桃花汛的瀑布,我才恍然大悟,之前河床样貌的原因;②之前河床干旱期棱角全无、狰狞犀利又静默,正是为此刻解封和觉醒蓄势;③水的亲吻是河水侵蚀河床、冰的磨砺是冰块削砍着冰岸,展现了这是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造就了这种壮阔奇观;④表达了对澎湃生命力的赞美,照应首段,解答悬念,结构更完整。 11.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7.考查语段作用。
    首段记叙的是在天旱水瘦时节看到的壶口瀑布的景象,第②段记叙的是隆冬时节看到的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第③段记叙的是深夜看到的壶口瀑布的景象。联系首段中的“犀利而又静默”,第②段中的“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可知,前三段主要表现了旱水期、隆冬和深夜壶口瀑及河床沉默和蓄势待发的景象,从多个角度呈现了壶口瀑布的壮观。
    题目为“春到壶口”,作者在前三段却写了旱水期、隆冬和深夜壶口瀑及河床沉默和蓄势待发的景象,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联系第⑥段中的“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可知,前三段与后文看到壶口瀑布解封时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对比,同时也做了铺垫。
    联系第⑧段中的“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可知,点明正是水和冰造就了这种壮观美丽的奇景,丰富内容。
    8.考查赏析句子。
    画线句中的“注目中忽听轰隆二声巨响”是听觉方面的描写,响声如雷,富有气势。“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是视觉方面的描写。水浪冲天、彩虹飞扬,异常美丽。
    联系后句“这是地与天的呼应!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可知,视听结合,描绘出冰岸解封、天地呼应的壮阔与生机的奇景。
    从画线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震撼,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9.考查写作手法。
    根据第④段中的“我们现在站在石岸上方的冰块上,再往前,下面就是龙槽”,第⑤段中的“站在这里看壶口”,第⑥段中的“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可知,作者观察的地点并没有变化,都是在石岸上方的冰块上,先是由此看向壶口,再看向十里龙槽,所以这是定点换景的手法。
    联系第⑤段中的“站在这里看壶口,就像一个活火山口”“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可知,本段写的是壶口瀑布像火山,冰面解封的壮阔。
    联系第⑥段中的“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可知,本段写的是十里龙槽像巨龙,冲破羁绊的气势。
    先看向壶口,再看向十里龙槽,更有立体感和画面感,层次清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10.考查句子理解。
    根据第⑧段中的“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可得:此刻看到解封后的桃花汛的瀑布,我才恍然大悟,之前河床样貌的原因。
    根据首段中的“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犀利而又静默”可得:之前河床干旱期棱角全无、狰狞犀利又静默,正是为此刻解封和觉醒蓄势。
    根据第⑦段中的“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这是一场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可得:水的亲吻是河水侵蚀河床、冰的磨砺是冰块削砍着冰岸,展现了这是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造就了这种壮阔奇观。
    根据第⑦段中的“大河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可得:表达了对澎湃生命力的赞美。
    根据第⑧段中的“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可得:与首段中的“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首尾呼应,解释悬念,结构更加完整。
    11.考查拓展应用。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如:各位游客朋友,每年惊蛰之际,黄河进入凌汛期,河水的秒流量可增加到一千立方米以上,最高时可达八千立方米。这个时期,恰逢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故称此时的凌汛为桃花汛。
    (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耀眼的军装
    李金良
    ①母亲属牛,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②她这一辈子,心心念念,喜欢父亲和我们哥儿仨穿军装的样子。她说,军装,在村里“挺耀眼”。
    ③今年,年已古稀的她,身体依然硬朗,精力旺盛,保持着“老黄牛”的坚忍和倔强。父亲离开8年了,她孤身一人执意留在村里,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带人采摘,自给自足,怡然自得。而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父亲和我们哥儿仨都曾是军人。
    ④细究起来,母亲的军旅情结,该是打父亲身上产生的。父亲参军6年,是一名公安边防部队的警卫战士,高大英武,会武术,上世纪60年代驻守东北。
    ⑤回乡后,父亲经常与村里人油灯夜话,一年年,一遍遍,讲着他和战友们的故事。有他们战斗班化装潜入白山黑水,到山头阵地侦察,摸排敌情,多次智斗“黑瞎子”的故事;有东北的苞米成熟时,整个连队“吃蒸饭”,糊一锅茄子、几屉苞米,然后茄子捣酱做菜,就着啃苞米的故事;还有他们战友之间,以命相交,彼此照应,把牺牲的战友父母拜作亲生爹娘、养老送终的故事。凡此种种,激励自己一生坦然前行。
    ⑥印象中,自己上小学时,父亲带头在村里架起电线,搞起了乡里第一个电动磨面坊。那时,父亲的磨面坊经常被三里五村的乡亲排队围满。乡亲们拎着粮食袋,翘首挨个往前挪,等着用电动粗磨、细磨,把自己家里的玉米、小麦磨好,回去享用。还记得,自己每每去喊父亲回家吃饭,都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看到他从头到脚一身面粉,成为一个“白人”。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他骑车穿过整个村子。路上遇到的乡亲,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在他们的眼神里,都怀着敬意,我自己也因此而自豪。
    ⑦母亲起早贪黑,经年劳作,一边抚养着我们兄妹4个人,一边种地,春播、夏长、秋收和冬藏,很忙碌。她还养了老母猪,靠卖猪仔儿挣钱。她不仅把我们兄妹抚养成人、成家立业,还在村里盖了3座砖房,其中辛劳,不言而喻。至今记得,我考到县里中学后,入学时的8块钱学费、书本费,都是母亲找邻居借的。一次,我返回家里取干粮。从地里赶回来给我蒸馍的母亲,打发好我后,又匆匆返回地里干活。身材娇弱的她,脸上满满都是倦意,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后背上,清晰印上了两道农药喷雾器留下的金属痕迹。
    ⑧中学毕业后,母亲告诉我,男人不能待在家里,应该走出去干事业,最有出息的就是当兵扛枪、穿上军装,“耀眼”乡里。
    ⑨在她的鼓励下,我怀着斑斓的梦,背起绿色背包,在风雪飞舞的冬至,走进了军营,穿上“空军蓝”,一穿就是26年。其间,许是受到母亲不辞辛劳的激励,许是缘于拳拳报恩之心,许是无数英模的激励鞭策,一路走来,我在人民空军的大熔炉里,先后荣立4次三等功,经常获优评先,还考上了军校,入了党,走上干部岗位,最后留在北京工作。
    ⑩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母亲怀着对穿军装“挺耀眼”的心理,接着将二弟、三弟都送进了军营,并一以贯之地鞭策他们扎根军营、建功立业。
    ⑪于是,“一家四个兵,个个有军功”,成了乡亲们形容我们家的口头禅。
    ⑫与我不同的是,二弟当的是陆军,坦克驾驶员,在部队服役12年。退伍后,与战友搞起了养殖场,风风火火,事业有成。三弟当的是武警,担任过文书和炊事员,在部队服役16年。退伍后,与爱人开起了营养餐配送网店,天天忙活,日子过得很殷实。我们哥儿仨都是兵,但兵种不同。乡亲们时常调侃,说再把我的妹妹送到海军,我们家的军兵种就全了。令人遗憾的是,妹妹除了名字有个“海”字外,其他都与海军无缘。每次遇有乡亲调侃时,母亲总是满脸笑容。
    ⑬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以自己的坚忍支撑起这个家,敦促我们兄弟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现在,每当我们工作遇到坎坷,生活中有挫折时,便用母亲的教诲自勉,无惧风雨,步履轻盈。
    ⑭母亲不是军人,但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一直支撑着身边的四个军人。实际上,她的骨子里,既有千百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坚毅、朴实、勤劳、善良,又涌动着中国军人所具有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一个兵。
    ⑮母亲与共和国同龄,沐浴着祖国的阳光和雨露,在平凡中孕育着许多不平凡。而正是社会上这些无数平凡的个人,成就了国家的不平凡。我和兄弟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军人本色,以应有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跑好自己的接力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2.文章以“军装”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你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父亲保边防,一生坦然前行→① →② →三弟当武警,退伍日子殷实→母亲非军人,心有“军装”情结。
    13.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乡亲们拎着粮食袋,翘首挨个往前挪,等着用电动粗磨、细磨,把自己家里的玉米、小麦磨好,回去享用。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乡亲们时常调侃,说再把我的妹妹送到海军,我们家的军兵种就全了。
    15.本文标题中的“耀眼”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16.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一直支撑着身边的四个军人”,请说说母亲的这种情结是如何支撑我们兄弟三个的。
    【答案】12. “我”穿空军蓝,获优评先提干 二弟当陆军,退伍事业有成。 13.“挪”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亲排队磨面移动的缓慢,在这里写出了排队磨面的乡亲之多,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工作的忙碌和电动磨面坊生意的红火。(侧面衬托父亲生意好,突出了父亲军人生涯带来的影响。) 14.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开玩笑说“我”家兵种不全,还缺海军兵种,实际上表现了乡亲们羡慕和敬佩“我”家父子全部当上了兵,为国效力。 15.①军装穿在身上很精神,很耀眼;②当兵扛枪、穿上军装,是男人有出息的表现,能“耀眼”乡里;③乡亲们因我们家四个男人全部穿上了军装,而且军种不同,个个有军功而心生羡慕,故感觉军装耀眼;④军装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和军人的精神品质耀眼。(答出两条即可) 16.①母亲鼓励我们走出去干事业,当兵扛枪、穿上军装,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②母亲激励我们要建功立业;③母亲敦促我们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④母亲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等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意思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父亲保边防,一生坦然前行”的提示,找到⑨段“我怀着斑斓的梦……穿上‘空军蓝’,一穿就是26年。……一路走来,我在人民空军的大熔炉里,先后荣立4次三等功,经常获优评先,还考上了军校,入了党,走上干部岗位,最后留在北京工作”,可概括为:“我”穿空军蓝,获优评先提干;
    (2)根据题干“三弟当武警,退伍日子殷实”的提示,找到⑫段“二弟当的是陆军,坦克驾驶员,在部队服役12年。退伍后,与战友搞起了养殖场,风风火火,事业有成”,可概括为:二弟当陆军,退伍事业有成。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⑥段“乡亲们拎着粮食袋,翘首挨个往前挪,等着用电动粗磨、细磨,把自己家里的玉米、小麦磨好,回去享用”中的加点字“挪”本意是缓慢地移动,在此描写乡亲们排队等待磨面的情形,突出人多,侧面烘托父亲生意好,结合“。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他骑车穿过整个村子。路上遇到的乡亲,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在他们的眼神里,都怀着敬意,我自己也因此而自豪”可知,具体写出父亲军人生涯带来的影响。
    1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⑫段“乡亲们时常调侃,说再把我的妹妹送到海军,我们家的军兵种就全了”中的“‘调侃”有调笑的意思,这里表面看笑话“我”家兵种不全,还缺海军兵种,结合②段“军装,在村里“挺耀眼’”可知,表现出来的是羡慕和尊敬。
    15.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耀眼”意思是光线或色彩强烈,使人眼花。从“耀眼”修饰的对象“军装”看,军装穿在身上显得很精神;
    根据⑧段“母亲告诉我,男人不能待在家里,应该走出去干事业,最有出息的就是当兵扛枪、穿上军装,‘耀眼’乡里”,可知,穿上军装,是男人有出息的表现,能“耀眼”乡里;
    根据⑫段“乡亲们时常调侃,说再把我的妹妹送到海军,我们家的军兵种就全了。……每次遇有乡亲调侃时,母亲总是满脸笑容”可知,乡亲们因我们家四个男人全部穿上了军装,而且军种不同,个个有军功而心生羡慕,故感觉军装耀眼;
    根据⑭段“母亲不是军人,但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可知,军装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和军人的精神品质耀眼。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⑧段“中学毕业后,母亲告诉我,男人不能待在家里,应该走出去干事业,最有出息的就是当兵扛枪、穿上军装,‘耀眼’乡里”可知,母亲鼓励我们走出去干事业,当兵扛枪、穿上军装,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根据⑩段“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母亲怀着对穿军装‘挺耀眼’的心理,接着将二弟、三弟都送进了军营,并一以贯之地鞭策他们扎根军营、建功立业”可知,母亲激励我们要建功立业;
    根据⑬段“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以自己的坚忍支撑起这个家,敦促我们兄弟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可知,母亲敦促我们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
    根据“她的骨子里,既有千百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坚毅、朴实、勤劳、善良”和⑮段“我和兄弟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军人本色,以应有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跑好自己的接力棒”可知,母亲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等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2023·辽宁抚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家庭突变,父亲只要了儿子。儿子猜度,现在父亲口袋吃紧的很。他从父亲老沉着的脸上看得出。
    ②父亲每次引儿子去超市,儿子总说不要啥,但父亲还是咬牙给儿子买零食吃。慢慢,他发现儿子每次进超市,总在一堆整齐排放的小台芒前不走。父亲知道,这是南方水果,北方很稀奇,他没吃过,儿子更没吃过;儿子想吃,他也想吃。父亲知道儿子懂事,不会开口向他要。也明白儿子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想保护,不愿一丁点的戳破。父亲看看价,支吾着,说走——有点拉不动腿。儿子看看价,低头先走了。
    ③终于一天,父亲兴冲冲地拎回来一袋小台芒。进门就喊儿子,把小台芒举得高高的在儿子眼前炫耀。儿子咧开嘴笑了。父亲也嘴角上扬。儿子看见父亲笑了,笑得更欢了。他知道,长时间以来,父亲都是沉着脸的。父亲的笑很难得。看见父亲笑,他心里高兴。
    ④父亲像超市里一样,把小台芒整齐地摆在餐桌上。从边上取一个递给了儿子。剥皮,开吃。父亲看着儿子笑。儿子看着父亲也笑。笑着笑着,儿子不吃了,跑过去拿了个小台芒,递给了父亲。
    ⑤父亲不吃。儿子也不吃。父亲示意儿子。儿子也示意父亲。父亲勉强剥开装作吃,儿子眼睛狡黠地一闪,学父亲的样子。父亲开始小口吃,儿子也开始小口吃。父亲边吃边看儿子笑,儿子边吃也边看父亲笑;父亲开始大口吃,儿子也开始大口吃。父亲吃完看着儿子笑笑,儿子吃完也看着父亲笑笑。
    ⑥第一天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吃掉了两个小台芒。
    ⑦第二天,父亲早早起来出去了。他想把小台芒都留给儿子吃。
    ⑧儿子起床后,拿着小台芒却不吃。——他在等他。
    ⑨第一天吃小台芒的笑剧又开始上演。——但父亲没吃,儿子也就不吃。
    ⑩第三天也是如此。——父亲吃,儿子才吃。儿子一吃完,就去挪动小台芒,重新摆放,像拨弄自己的玩具。
    ⑪第四天,父亲坚决不吃,儿子也坚决不吃。——尽管小台芒越来越少,几乎不用摆放。越来越少的小台芒在餐桌上依然被整齐地摆着,像在超市卖时一样。
    ⑫小台芒就在父子这样的气氛中吃吃停停、停停吃吃。从小台芒买回来起,儿子吃一个,坚持让父亲吃一个;父亲不吃,儿子也坚决不吃。吃,父亲看着儿子笑,儿子看着父亲也笑;不吃,儿子看着父亲笑,父亲看着儿子也笑。——似乎小台芒一直有,总吃不完。
    ⑬……后来的一个早上,父亲起床后看餐桌上只有一个小台芒了,笑笑,嘟囔着说:小台芒真皮实,这么多天了,还怪好的,最后一个一定留给儿子吃!看着还在熟睡的儿子,写了张便条放在枕边,匆匆出门忙去了。儿子起床后,看看便条,看看那个小台芒,边揉眼睛边笑,拿起来嗅嗅,满鼻孔的苔香让他很想吃,但还是放下了。父亲回来后,看小台芒还在,看看儿子已自觉地在看书,哑笑。儿子看父亲回来,冲父亲笑笑,只管看书。
    ⑭一天两天……小台芒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儿子没吃。父亲也没吃。
    ⑮又一天早起。父亲起床顺便叫醒了儿子。父亲看着儿子笑,提醒今天必须吃掉小台芒,不要坏掉浪费了。儿子起床后,拿起芒果塞进了父亲的裤兜,仰脸冲父亲笑……
    ⑯第二天,儿子起床后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小台芒还静静地躺在那里。于是用小刀从苔尖顺苔核小心翼翼地剖开,等父亲……
    ⑰最后一个是在一人一半的笑声中被吃掉的。小台芒甜香的汁水流进了父亲的嘴里,流进了儿子的嘴里,父子把温暖和爱都流进了心里……算算,一共九个小台芒。
    17.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出拟题理由。
    18.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③段的画线句。
    19.你如何理解选文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狡黠”呢?
    20.简单的镜头,却使人泪目。细读选文⑬段画线句,请你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不少于50字)
    21.结合全文说说结尾⑰段有何作用。
    22.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开篇写儿子猜测父亲口袋吃紧得很,是为下文叙写有关小台芒的一系列事情做铺垫。
    B.选文②段中“说走——有点拉不动腿”表现了父亲口袋拮据,但又想满足儿子愿望的心情。
    C.选文⑪段尾句描写芒果的摆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子对小芒的珍视。
    D.选文⑮段加点词语“塞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希望父亲吃掉最后一个芒果,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答案】17.示例:九个小台芒;“九个小台芒”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九个小台芒”展开,表现父子情深的主题故事情。 18.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来芒果后的兴奋(激动)、喜悦(高兴)之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9.“狡黠”的含义是狡猾,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的聪明、机灵,表现出懂事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爱。 20.示例:唉,就剩一个小台芒了,儿子那么喜欢,咋还没吃呢?儿子心疼我,想让我吃,真懂事。儿子放心,咱爷俩好好活,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好儿子,爸爸爱你! 21.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传达出父子之间深切的爱,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22.C
    【解析】17.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
    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点明题旨的句子拟写标题。
    阅读全文可知,②段写父亲发现儿子喜欢小台芒;③④段写父亲拿回一袋小台芒;⑤—⑰段写父子吃小台芒。结合第⑰段“小台芒甜香的汁水流进了父亲的嘴里,流进了儿子的嘴里,父子把温暖和爱都流进了心里……算算,一共九个小台芒”可知全文的线索是“九个小台芒”,故事围绕“九个小台芒”展开,表现了父慈子孝的主题。因此,标题可为“九个小台芒”。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第③段画线句“拎”“喊”“举”“炫耀”是连续的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结合“兴冲冲地”“进门就喊”“举得高高的在儿子眼前”,以及前文“父亲知道儿子懂事,不会开口向他要。也明白儿子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想保护,不愿一丁点的戳破”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来芒果后兴奋、喜悦的心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9.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狡黠”是“狡猾”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儿子眼睛”,是贬词褒用的写作手法。结合“父亲勉强剥开装作吃,儿子眼睛狡黠地一闪,学父亲的样子”这个语境可知,“狡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的聪明、机灵,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现出懂事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爱。
    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前文多次提到的“父亲不吃,儿子也不吃”可知,父亲疼爱儿子,儿子关心父亲。围绕父慈子孝的主题,写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这小子,真能抗得住诱惑!好样的。放心吧,儿子,我们都努力生活,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小台芒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2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最后一个是在一人一半的笑声中被吃掉的”照应前文被吃掉的小台芒;“小台芒甜香的汁水流进了父亲的嘴里,流进了儿子的嘴里,父子把温暖和爱都流进了心里……算算,一共九个小台芒”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使文章结构紧凑,传达出父子之间深切的理解和爱。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选文⑪段尾句“小台芒在餐桌上依然被整齐地摆着,像在超市卖时一样”,这里的“像”指小台芒摆放的样子相似,没有本体,也没有喻体,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023·辽宁本溪·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①天刚亮,我便跟父亲划着船,驶向下洼村了。
    ②我们要去收冻梨。下洼村满山都是梨树,盛产甜梨。他们把秋天没卖完的梨子,窖藏在山洞里,待到冬天,再拿出来作冻梨卖。那些冻梨,在腊月里尤其好卖,因此父亲想趁着冬闲,去下洼村收些回来零售,从中赚些差价,好补贴穷困至窘的家。
    ③下洼村在山上,划船从河里走,一上午才能到。中间还要翻越一次圩埂,把船从内河里拖上岸,放到外河里去,再继续走。去时,恰好是顺风顺水,又是空船,一叶舟轻,双桨鸿惊,立在船头,无须太费气力,便觉船行似箭。中午时分,我们到了距下洼村最近的一个码头。靠岸泊船,父亲便挑起两个空竹筐,带着我走向下洼村,开始收梨。一番讨价还价,一担担冻梨被父亲挑上了船。
    ④路远,来一趟并不容易,父亲想尽可能地多收一些。船吃水越来越深,直到满船都是梨,他才停了手。父亲完全没有想到船重,回程时会很艰难。
    ⑤一船沉重的冻梨,又是逆风逆水。我跟父亲每人一只桨,不停地划呀划,但河水好似凝结了,即便每一桨我们都使尽全力,船还是行进得很慢。麻烦的还有,中途我们要将满载冻梨的船,从外河拖进内河。这可比来时困难得多,一船冻梨无法翻越圩埂,只能先卸掉些冻梨,等到把船拖上岸,推进内河,再把冻梨重新搬回船舱。
    ⑥等我们到内河里还没行多远,天便暗了下来,寒意袭来。但想着离家越来越近了,心里高兴,也能忍耐。但我们高兴早了,一个小时后,船慢慢进入了浅水区,浮行在浅滩上。由于吃水过深,船身经常会触碰到滩底,尽管我们使出浑身力气去划,可船却如蜗牛散步。
    ⑦这样下去,恐怕天亮才能到家,父亲说:“我去岸上背吧,你留在船上控制方向。”A 河堤上的父亲拽起船绳,搭在背上,当他转过去俯身前行时,船绳立刻绷起。B他的身躯缩成了一道弯弓,步履沉重的他,此时已是一位逆水而上的纤夫。一船冻梨,受了一股极大的拉纤之力,渐渐轻快,迎风向前。
    ⑧天色完全黑沉,不知何时,河面上竟然生出一层白亮亮的薄冰,夜空之下,满河生辉。船身撞上薄冰,沙沙作响,水里泛起了冰碴子。
    ⑨前行的阻力更大了。我和父亲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他背不动船了,我也划不动桨了。回到船上的父亲,又想到了一个办法——下河去推。“反正河水浅,你还是留在船上”,他边说边脱下鞋袜,卷起裤角下到河里了,河水瞬间淹到他膝盖处。
    ⑩父亲双手撑船,一步一推,横冲直撞的冰碴子犹如锋利的刀,划过他的双腿,河面上浮出一层血红。就这样,一条落满星辉的银河,在夜幕之下,开出了一朵一朵刺眼的红色的花。
    ⑪我也跳入河水中跟父亲一起推。一股寒流迅速侵袭身体,我的两腿很快失去了知觉。天地之间一片寂静,伴随船体破冰之声的,便是我与父亲一脚一脚、起起落落搅动河水的声音。月亮不知何时也出来了,冷冷地挂在空中,无边的清辉倾泻而下。我看见,那一船冻梨,竟在月光下熠熠闪光。
    ⑫夜里十一点,一船冻梨,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战的我们到家了。
    ⑬那船冻梨,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被父亲卖出了好价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新年。
    ⑭谁的生活没有逆水而行的时候呢?看清后,依然去用力设法解决,这或许是父亲想告诉我的。但这些道理,他又不是有意想告诉我的,自始至终,父亲没有说教一句,他只是在设法做事,做难事。那一船逆水而行的冻梨,让我终生难忘!
    23.请在下面两项中选择一项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收梨 B.一船冻梨逆水行
    选择 理由:
    24.阅读选文⑤一⑪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25.读选文⑦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A句中的“绷起”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②B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6.选文结尾说“那一船逆水而行的冻梨,让我终生难忘”,结合全文说说,让“我”难忘的是什么?
    2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③段写我们去下洼村时的轻快,是父亲没想到拉太多梨回程会艰难的一个原因。
    B.选文⑧段中的景物描写极力渲染河面结冰的情形,突出了行船的阻力和后文父子下水推船的艰难。
    C.从选文⑩段“夜幕之下,开出一朵一朵刺眼的红色的花”中,可以感觉到“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D.选文⑪段中“我”看见“熠熠闪光”的冻梨时,虽然两腿失去知觉,但内心充满希望。
    【答案】23.示例一:选A。 因为此标题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即“我”和父亲去下洼村收梨的事。
    示例二:选B。因为此标题更具体地概括了选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中看出行船的艰难;蕴含文末所讲“生活难免逆水而行”这个道理;同时也能与结尾形成照应。
    24.①满载冻梨的船,无法从外河拖进内河;②进入浅水区后,船身触碰到滩底,速度太慢;③父亲上岸拉船,(“我”在船上控制方向);④父亲(和“我”)跳下水推船。
    25.①用得好。“绷起”写出船绳被拉得笔直,表现了船身很重、父亲很用力。
    ②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写出父亲拉船时的辛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26.父亲和“我”历尽艰辛把一船冻梨逆水拉回家;遇到困难要用力去解决的道理;父亲以“身教”代替“言教”的教育方法。
    27.C
    【解析】23.本题考查标题的分析。开放性试题,任选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可以选A,因为本文记叙了“我”与父亲在逆风逆水时推着满载冻梨的船前行,这个标题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我”和父亲去下洼村收梨的故事,简单明了;
    也可以选B,因为此标题更具体地概括了选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时“逆水行”三个字,可以从中看出行船的艰难;联系第⑭段“谁的生活没有逆水而行的时候呢?看清后,依然去用力设法解决,这或许是父亲想告诉我的”可知,这个标题还蕴含了文末所讲“生活难免逆水而行”这一道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不畏艰险,要努力克服困难、逆流而上,点明文章主题;同时也能与结尾形成照应,结构严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第①空,根据题干“先卸掉些冻梨,再把船拖上岸”可定位第⑤段“一船冻梨无法翻越圩埂,只能先卸掉些冻梨,等到把船拖上岸,推进内河,再把冻梨重新搬回船舱”,再结合第⑤段“麻烦的还有,中途我们要将满载冻梨的船,从外河拖进内河。这可比来时困难得多,一船冻梨无法翻越圩埂,只能先卸掉些冻梨,等到把船拖上岸,推进内河,再把冻梨重新搬回船舱”可概括为:满载冻梨的船,无法从外河拖进内河;
    第②空,结合第⑥段“但我们高兴早了,一个小时后,船慢慢进入了浅水区,浮行在浅滩上。由于吃水过深,船身经常会触碰到滩底,尽管我们使出浑身力气去划,可船却如蜗牛散步”可概括为:进入浅水区后,船身触碰到滩底,速度太慢;
    第③空,结合第⑦段“我去岸上背吧,你留在船上控制方向”可概括为:父亲上岸拉船,“我”在船上控制方向;
    第④空,根据题干“天黑后,水里泛起冰碴,前行的阻力更大”可定位第⑧段“天色完全黑沉,不知何时,河面上竟然生出一层白亮亮的薄冰,夜空之下,满河生辉”,结合第⑪段“我也跳入河水中跟父亲一起推”可概括为:父亲(和“我”)跳下水推船。
    2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解答此题,首先回答:用得好,然后分析原因。“绷起”指撑开”或“拉紧”,这里写出父亲拽起船绳,船绳被拉得笔直,从侧面表现了船身很重、父亲很用力。
    ②“他的身躯缩成了一道弯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父亲的身躯比作“弯弓”,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拉船时的辛苦,也蕴含着“我”对父亲的心疼。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记叙了“我”与父亲在逆风逆水时推着满载冻梨的船前行,让“我”懂得生活中应不畏艰险,要努力克服困难、逆流而上的道路。联系第⑭段“但这些道理,他又不是有意想告诉我的,自始至终,父亲没有说教一句,他只是在设法做事,做难事”可知,父亲在教会“我”懂得生活中的困难要去努力克服这一道理时,并未通过语言来讲述,而是以“身教”代替“言教”,让“我”从中自行体会,教育意义更加深远。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C.根据第⑩段“夜幕之下,开出一朵一朵刺眼的红色的花”可知,此处采用比喻修辞,将父亲被冰碴子划伤流出的血比作红色的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碴的锋利和父亲的辛苦,从中可以感觉到“我”对父亲的心疼。选项中“可以感觉到‘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理解有误;
    故选C。
    (2023·辽宁葫芦岛·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迟来的汇款
    侯海霞
    ①他的父亲在电话里说,明天打款过来。可是过了好几天,他的账户里仍没有钱。他开始焦躁不安,甚至有些恼怒了。
    ②其实家并不远,从学校出发,坐四十分钟的公交汽车就可以到达,可他并不想回家。自从六岁失去母亲,那个塞满废品、阴暗逼仄的家,对于他来说成了一个符号。
    ③他的父亲是农民,田地被集体租赁建厂后,骑着三轮车收起了废品。儿时,他觉得好玩,常坐在三轮车里跟着父亲去收废品。一个断了臂的机器人、一本没了封面的小人书都会让他开心很久。可自从小伙伴带着鄙夷的神情,取笑他是父亲收废品收来的后,他就再也没跟父亲出去过,甚至下意识地疏远父亲。
    ④十岁那年,他在操场上玩耍时,突然听见校园外有人高喊他的名字。逆着光,他揉了揉眼才看清——瘦小、黧黑的父亲紧贴在栅栏上,手里举着一本书,冲他高兴地摇晃。同学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他慌了神,像受惊的兔子拔腿跑回了教室。
    ⑤那天,他磨蹭到很晚才回家。等在门口的父亲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把书塞给他,转身去了厨房。那是一本九成新的《十万个为什么》,父亲收废品时捡到的,想着儿子会喜欢,特地留下的。得到了心心念念的书,他却高兴不起来,抱着书呆呆地站着。那本书很沉,沉得他几乎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抱得住。
    ⑥那天,父亲并没责怪他,只是从此再没去过学校。
    ⑦时光如水,转眼他已是一名大一学生,穿上白T恤、牛仔裤,英姿飒爽。最近他有了女朋友,花销陡增,手头拮据,便想着各种借口找父亲要钱。父亲每次都会迅速地把钱打到他的卡上,而这次,他失望了。
    ⑧前些天,他和女友逛街时,一双新款运动鞋擦亮了女友的眼。她满怀期待地看着他,而他捏了捏空瘪的口袋,红了脸。女友失望地扔下他,转身走了。第二天,他打电话给女友,女友没接,他慌了,寻去她的学校,她还是不理他。这是初恋,他怎会轻易放弃。买鞋哄女友开心,是他想到的唯一办法,可是打电话给父亲,却一直打不通。
    ⑨父亲用的是老人机,四年了,油漆脱落,磕碰得变了形,还时常没有信号。他劝父亲换成智能手机,接打电话信号好,微信转账也方便。父亲却怎么也舍不得换:“手机还能用呢,换掉可惜了。”每次给他汇款,父亲还是不厌其烦地跑银行。
    ⑩他不想再等下去,匆匆回了家。院门上挂着一把锁,父亲不在家。
    ⑪“孩子,你咋回来了,你爸去医院了……”邻居大妈好心告诉他。“医院?”他问。他的心猛地一紧,怀疑自己听错了。大妈解释道:“你爸被车撞了,住院好几天了……”他的脑子里轰的一声响,乱成一团。
    ⑫悬着一颗心,他奔去医院。在走廊尽头,一个瘦小、佝偻、缓缓移动的背影。那人上半身几乎趴在拐杖上,右腿打着石膏,向前方斜伸出去,像个巨大的感叹号。他一点点艰难地向前蹭,每一步都摇摇晃晃。看得让他心惊。
    ⑬“你怎么下床了?做完手术才两天,快回去躺着……”一位护士见了责备道。“儿子读书急用钱,我要去下银行……”那人小心地解释着,沙哑的嗓音里透露出焦急和不安。
    ⑭他的心一酸,眼里泛起一片水雾。“爸……”他呼唤一声,快步跑上前去,挽起父亲的胳膊,一步一步向前走……
    ⑮后来,他删除了女友的电话,此后,他变了,长大了。逛街游玩少了,去自习教室学习时候多了,不再向父亲要钱。舍友问他是不是要做“学霸”,他摇头没有回答,他想争取奖学金,也给爸爸汇个款。
    (2022-08-24 14:18 德州日报)
    28.选文①段他为什么“焦躁不安”和“恼怒”呢?
    2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④—⑥段的内容。
    30.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⑫段的画线句。
    31.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他的心一酸,眼里泛起一片水雾。
    改句:他的眼里泛起一片水雾。
    32.结合选文⑮段,说说为什么说他自己变了,长大了?
    3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标题既是文章线索,又设置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④段画线句重在表现“他”跑的速度快,他对父亲到来感到羞愧。
    C.选文中的他是一个虚荣心强、自卑,但又能知错就改的人。
    D.选文⑬段中护士责备父亲,主要是突出父亲不听话,不好好治病。
    【答案】28.“焦躁不安”是因为账户里仍没打进来钱,不能给女朋友买鞋,怕失去女友;“恼怒”是因为父亲答应自己打款却迟迟不到账而生气。 29.收废品的父亲来学校给他送书,他怕同学嘲笑有意躲避,回家后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而且从此再没去过学校。 30.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瘦小佝偻的样子;走路的艰难;受伤的严重;他的吃惊、心痛,为下文他的改变做铺垫。 31.原句好,“心一酸”用了心理描写,能充分体现出他看到父亲伤势严重的心疼;父亲要给他到银行汇款的感动;不理解父亲内心的自责、愧疚。改句减弱了这种表达效果。 32.逛街游玩少了,不把精力用在恋爱上,而是去自习教室学习时候多了;他理解了父亲的不易,不在向父亲要钱;他想争取奖学金,也给爸爸汇个款。 33.D
    【解析】2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⑧段中“前些天,他和女友逛街时,一双新款运动鞋擦亮了女友的眼。她满怀期待地看着他,而他捏了捏空瘪的口袋,红了脸。女友失望地扔下他,转身走了。第二天,他打电话给女友,女友没接,他慌了,寻去她的学校,她还是不理他。这是初恋,他怎会轻易放弃。买鞋哄女友开心,是他想到的唯一办法,可是打电话给父亲,却一直打不通”的内容可知,“焦躁不安”是因为他处了女朋友,女朋友要买鞋,他没钱,女朋友不理他,他着急,怕女朋友离开他;“恼怒”是因为父亲汇款还没到,打电话给父亲,却一直打不通,内心对父亲埋怨,生气。
    29.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④段中“十岁那年,他在操场上玩耍时,突然听见校园外有人高喊他的名字。逆着光,他揉了揉眼才看清——瘦小、黧黑的父亲紧贴在栅栏上,手里举着一本书,冲他高兴地摇晃。同学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他慌了神,像受惊的兔子拔腿跑回了教室”的内容可知,收废品的父亲来学校给他送书,他怕同学嘲笑有意躲避;
    结合第⑤段中“那天,他磨蹭到很晚才回家。等在门口的父亲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把书塞给他,转身去了厨房。那是一本九成新的《十万个为什么》,父亲收废品时捡到的,想着儿子会喜欢,特地留下的。得到了心心念念的书,他却高兴不起来,抱着书呆呆地站着。那本书很沉,沉得他几乎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抱得住”,第⑥段中“那天,父亲并没责怪他,只是从此再没去过学校”的内容可知,回到家后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而且从此再没去过学校。
    30.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在走廊尽头,一个瘦小、佝偻、缓缓移动的背影。那人上半身几乎趴在拐杖上,右腿打着石膏,向前方斜伸出去,像个巨大的感叹号。他一点点艰难地向前蹭,每一步都摇摇晃晃”的内容,由“一个瘦小、佝偻、缓缓移动的背影。那人上半身几乎趴在拐杖上,右腿打着石膏,向前方斜伸出去”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瘦小佝偻的样子;由“艰难地向前蹭,每一步都摇摇晃晃”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突出父亲走路的艰难和受伤的严重;结合后文“看得让他心惊”可知,也突出了他的吃惊和对父亲的心疼,为下文他的改变做了铺垫。
    31.考查句子的赏析。
    结合原句“他的心一酸,眼里泛起一片水雾”的内容可知,原句比改句多了“心一酸”一词。心酸,意思是心中悲痛。“心一酸”采用了心理描写,结合上文“在走廊尽头,一个瘦小、佝偻、缓缓移动的背影。那人上半身几乎趴在拐杖上,右腿打着石膏,向前方斜伸出去,像个巨大的感叹号。他一点点艰难地向前蹭,每一步都摇摇晃晃”“‘儿子读书急用钱,我要去下银行……’那人小心地解释着,沙哑的嗓音里透露出焦急和不安”的内容可知,充分体现出他看到父亲伤势严重的心疼和内疚之情;以及看到父亲拖着病体,艰难地去银行给自己汇款时的感动;表现出对自己不理解父亲的自责和愧疚之情。该句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2.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⑮段中“后来,他删除了女友的电话,此后,他变了,长大了。逛街游玩少了,去自习教室学习时候多了,不再向父亲要钱。舍友问他是不是要做‘学霸’,他摇头没有回答,他想争取奖学金,也给爸爸汇个款”的内容可知,他逛街游玩少了,不在恋爱上浪费时间和金钱,而是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他理解了父亲的不易,不再向父亲要钱;他想为父亲减轻负担,争取拿到奖学金,也给爸爸汇个款。
    3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第⑬段中“‘你怎么下床了?做完手术才两天,快回去躺着……’一位护士见了责备道。‘儿子读书急用钱,我要去下银行……’那人小心地解释着,沙哑的嗓音里透露出焦急和不安”的内容可知,写护士责备父亲,主要是突出父亲为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
    故选D。
    (2023·辽宁丹东·校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认真活着的小杏树
    ①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搬进现在住的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于是出门抵近观看,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不禁感叹:从此住进杏花村啦!
    ②转年的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维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鱼,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会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犹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杏花小小的身子蜷缩在我手心里,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插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我不禁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④小杏树并不小,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棵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了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叉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吸食花蕊,一时间花蕊如雪片般坠落。有时,美丽的花枝还会被一些人折回家,放在花瓶里,轻嗅那淡淡的香气,也装点自己的房间。有时,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里啪啦坠落着,杏花也落了满地。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今年春天,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逆境,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浙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6日20版,有改动)
    34.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35.赏析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
    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
    3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
    37.选文写杏树时,为什么还写了它周围的大柳树、大香椿树、大柿子树。
    3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第⑧段加点的“那”指的是什么?
    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39.选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案】34.A感叹 B小杏树开花 C感动 35.“挤挤挨挨”形容树木繁茂 ,“掠”是抢夺的意思,这两个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柳树和大香椿树枝叶茂密将小杏树遮挡得严严实实,小杏树生存空间的狭小,表现了它生存的艰难,也表达了我对小杏树的同情。 36.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杏树在大风中依然挺立的样子,表现小杏树的无所畏惧,从容淡定,表达作者的赞美敬佩之情。 37.用周围的大树与小杏树形成对比,凸显出杏树的小。侧面写出了小杏树生存环境不好。表现了“我”对小杏树生存环境的无可奈何、怅然以及对小杏树的同情。 38.指的是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小杏树都认认真真、心无旁骛,顺应时节而且有规律有节奏地生长,这正是与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生活智慧。 39.交代了选文的写作对象:小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选文的中心:它具有生存智慧,与周围的一草一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成就,认认真真地努力生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表达了对小杏树的赞赏;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①段“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搬进现在住的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于是出门抵近观看,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不禁感叹:从此住进杏花村啦!”可概括为:感叹;
    根据②段“转年的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③段“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可概括为:小杏树开花;
    根据⑦段“今年春天,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可概括为:感动。
    3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挤挤挨挨”意思是形容多而杂乱,密密麻麻,此处形容树木十分茂盛。“掠”是抢夺、掠夺的意思。“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一句中的“挤挤挨挨”和“掠”两词,形象写出大柳树和大香椿树挤占小杏树的生长空间,将小杏树遮挡的严严实实的情形。表现出小杏树生长环境的艰难和恶劣,进而表达作者对小杏树的同情。
    36.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结合“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一句中的“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杏树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杏树在狂风中的从容姿态,表达出作者对小杏树顽强坚毅精神的赞美和钦佩。
    37.本题考查相关情节的好处。
    根据第⑤段“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在那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可知,文章写它周围的大柳树、大香椿树、大柿子树等,与小杏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杏树形体小,年龄也许并不小;
    根据④段“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可知,大香椿树、大柿子树树形很大,遮挡了小杏树的阳光,从侧面写出了小杏树生存环境的恶劣——空间有限;
    根据⑤段“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可知,表达了“我”对小杏树无可奈何的“怅然”,饱含对小杏树的无限同情和怜悯之情。
    3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那”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
    根据⑦段“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⑧段“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可知,尽管小杏树生存环境不好,但它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按照时令和自身生长的规律有条不紊地生存和成长,这正是与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生活智慧。
    39.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选文第⑥段“有时,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杏花也落了满地”、⑦段“今年春天,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⑧段“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等内容可知,选文描述了一株在风雨中坚强生长,努力开花结果的小杏树,标题“认真活着的小杏树”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
    结合选文第⑥段“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等内容可知,标题“认真活着的小杏树”点明小杏树与周围的一草一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成就,认认真真地努力生长,具有生存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标题“认真活着的小杏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杏树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小杏树努力成长,认真生活的赞赏和钦佩;
    此外,标题“认真活着的小杏树”新颖别致,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023·辽宁锦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心欢喜的不是花
    曹化君
    ①老家到处都是树。河岸,路旁自不必说,操场边,胡同口,房前,屋后,院落……走路稍有分神,就会和树撞个满怀。树,不仅是村庄的容妆,更是小孩子的乐园,粘知了,掏鸟窝,打红枣石榴……
    ②于我而言,树就是诗和远方。站在高高的枝丫上,望田野堤坝,望天涯海角,望远方……累了,就坐在树杈上,听小鸟唱歌,听云朵和风说悄悄话,或揪一片绿叶,放在嘴边学着样儿地吹口哨,两条腿耷拉着,一摆一摆,多么惬意、自在。而且,会爬树了,就不用拉着母亲去够扔到树上的沙包或书包了。于是我下定决心学爬树。
    ③一天,下课后,我跑到教室后面的一棵大树下,伸出两条胳臂,紧紧抱住树干,然后提起两条腿,盘在树干上,然后就一动不动地黏在树干上了。“用腿夹住树干,然后腾出一只手来,向上攀爬。”后桌男生指点我说。
    ④我得了秘笈似的兴奋不已,可是,手一松开树干,就滑了下来。怕后桌男生笑我笨,我找个借口跑掉了。
    ⑤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到我家西面小树林里的一棵大树下接着练,一连爬了十来次,都是一松手就滑下来。我一点儿不泄气,心想,爬到第一百次的时候,就不会滑下来了——我常常这样劝说自己,跳绳累了,就对自己说,再跳一百下就停下来。想赖床了,就对自己说,数到一百就起……我开始算一笔账,每天爬二十次,五天就学会了;每天爬三十次、四十次、五十次……我决定每天爬一百次,当天就学会了。
    ⑥可是,爬到第十五次的时候,天就黑了,而且也没了力气。第二天,胳膊疼得厉害,还有手心,皮都磨破了,一想起粗粝的树干,心里就打怵。然而,想要学会爬树的决心赶走了心里的“怕”,我用手绢把手缠起来,接着练。我接着上回爬的次数往下数,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第二十三次的时候,我松开的那只手竟然向上攀住了树干,我下意识地腾出另一只手,向上攀,再腾出另一只手,再腾出另一只……
    ⑦“我会爬树啦!”我蹦着高儿对大树喊,对小鸟喊,对风喊……忽然看见后桌男生,我大声朝他喊:“我会爬树啦!”他斜我一眼,不以为意地说:“会爬树有什么好高兴的。”仿佛一盆冷水浇到头上,把我的高兴劲儿给浇灭了,但很快,快乐的火苗儿又蹿上来,在心里一跳一跳。
    ⑧我奇怪,会爬树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呀,后桌男生怎么说“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⑨几天后,数学考试成绩出来,后桌男生终于及格了,老师表扬了他,并说放寒假时把进步奖的奖状发给他。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时高了好几个分贝,放学回家的路上,追着我说:“我得到奖状啦!”
    ⑩回到家,眼前仍然浮现着后桌男生激动的样子,我不解,他为什么那么高兴?母亲说:“他一定是下了苦功才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就像你学会爬树一样,不也高兴得追着这个说追着那个说嘛,鸡都被你追得飞到墙头上去了。”我似懂非懂。
    ⑪多年后,当我走进姹紫嫣红的花圃只是展颜一笑,却看着自己在花盆里种下的几粒花生破土,发芽,长叶,开花,而惊喜了好几个月,惊喜出一页页文字的时候,我懂了,让心欢喜的不是花,是奔向花儿的路途中,美好的期待在汗水中一点点长大的样子,是汗珠忽而盛开的惊诧和欣畅。
    40.请简要概括选文中让“我”和后座男生感到极欢喜的事情。
    (1) ;
    (2) 。
    41.结合选文第②段,说说加点词的含义。
    于我而言,树就是诗和远方。
    4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一天,下课后,我跑到教室后面的一棵大树下,伸出两条胳臂,紧紧抱住树干,然后提起两条腿,盘在树干上,然后就一动不动地黏在树干上了。
    43.第⑤段画线句作为插叙,表现了“我”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我常常这样劝说自己,跳绳累了,就对自己说,再跳一百下就停下来。想赖床了,就对自己说,数到一百就起……
    44.联系全文,揣摩文中第⑪段画线句的含义。
    让心欢喜的不是花,是奔向花儿的路途中,美好的期待在汗水中一点点长大的样子,是汗珠忽而盛开的惊诧和欣畅。
    4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标题“让心欢喜的不是花”运用否定句式,有暗示中心的作用。
    B.选文材料处理详略得当,“我”和“同学”各自经历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达中心。
    C.第⑦段“我”的狂喜与后座男生的不以为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对“我”的轻视。
    D.选文中的“我”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我”的两次不解都推动了文章情节的发展。
    【答案】40. “我”经过苦练终于学会了爬树 后座男生数学考试终于及格并得了奖状 41.“诗和远方”就是“我”站在树上所眺望到的远方美好的风景和坐在树上享受到的自在惬意的快活时光。 42.运用了动作描写,“跑”写出“我”想学会爬树的迫切心理,“伸”“抱”“提”“盘”“黏”一系列动作展示了“我”爬树笨拙、不得要领的状态。 43.自律、要强。 44.让人喜悦的不是简单的心愿达成,而是心愿在自己努力下一点点实现的过程,以及心愿实现后的惊喜和努力奋斗后的畅快。 45.C
    【解析】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⑥段“第二十三次的时候,我松开的那只手竟然向上攀住了树干,我下意识地腾出另一只手,向上攀,再腾出另一只手,再腾出另一只……”等描述可知,①处可概括为:“我”经过苦练终于学会了爬树;
    结合第⑨段“几天后,数学考试成绩出来,后桌男生终于及格了,老师表扬了他,并说放寒假时把进步奖的奖状发给他”等描述可知,②处可概括为:后座男生数学考试终于及格并得了奖状。
    4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结合第②段后文“站在高高的枝丫上,望田野堤坝,望天涯海角,望远方……累了,就坐在树杈上,听小鸟唱歌,听云朵和风说悄悄话,或揪一片绿叶,放在嘴边学着样儿地吹口哨,两条腿耷拉着,一摆一摆,多么愜意、自在”分析,“诗和远方”就是“我”站在树上能够望田野堤坝,望天涯海角,望远方;坐在树权上,听小鸟唱歌,听云朵和风说悄悄话,或掀一片绿叶,放在嘴边学着样儿地吹口哨,享受愜意、自在的快活时光。可简要概括为:“我”站在树上所眺望到的远方美好的风景和坐在树上享受到的自在惬意的快活时光。
    4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我跑到教室后面的一棵大树下,伸出两条胳臂,紧紧抱住树干,然后提起两条腿,盘在树干上,然后就一动不动地黏在树干上了”一句中,从“跑”“伸”“抱”“提”“盘”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跑”写出“我”想学会爬树的迫切心理,急切想学会爬树。而“伸”“抱”“提”“盘”“黏”一系列动作,充分写出“我”过于急切而不得要领的状态,爬树动作笨拙但决心很大。
    4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我常常这样劝说自己,跳绳累了,就对自己说,再跳一百下就停下来。想赖床了,就对自己说,数到一百就起……”这句话是插叙,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写出了“我”想学会爬树的决心之大,从中也能感受到“我”自律、要强的性格特点。
    4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让心欢喜的不是花”意思是让人喜悦的不是简单的心愿达成。结合第⑦段“‘我会爬树啦’。我蹦着高儿对大树喊,对小鸟喊,对风喊⋯……”和第⑨段“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时高了好几个分贝,放学回家的路上,追着我说:‘我得到奖状啦’”,以及第⑩段“回到家,眼前仍然浮现着后桌男生激动的样子,我不解,他为什么那么高兴?母亲说:‘他一定是下了苦功才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就像你学会爬树一样,不也高兴得追着这个说追着那个说嘛,鸡都被你追得飞到墙头上去了’”等描述分析,“是奔向花儿的路途中,美好的期待在汗水中一点点长大的样子,是汗珠忽而盛开的惊诧和欣畅”意思是:这是心愿在自己努力下一点点实现的过程,是下了苦功取得成绩后的欣喜,是心愿实现后的惊喜和努力奋斗后的畅快。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C.第⑦段“我”的狂喜与后座男生的不以为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心愿实现后的惊喜和努力奋斗后的畅快。并没有表现他对“我”的轻视,此项理解有误;
    故选C。
    (2023·辽宁营口·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蓑烟雨入梦来
    ①那一蓑烟雨,时不时就飘进我的梦里。
    ②梦里,一个被时光湮没了的村庄,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人,就恍惚地站在我的面前。感觉那个老人分明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历经沧桑、被锄头麻袋压得腰弯背驼的上一个世纪的农民,手里攥着镰刀,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而那一身蓑衣挂在墙上或披在身上,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一种生活,挥洒着一段历史。
    ③父辈们都喜欢秋天,走到田野里,抚着金黄的谷穗,眼里便蓄满了喜悦,凝望田地里火红欲燃的一洼高粱,沟壑纵横的脸上便流溢着满满的幸福。秋收时,如果赶上秋雨连绵,那些平时被冷落的蓑衣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塑料用品还是稀奇玩艺的时代,庄户人习惯了自力更生的简单生活,什么都是就地取材,当时,最普遍的遮风挡雨的东西大概就是蓑衣。
    ④编织蓑衣是父辈的拿手活儿,秋收时候父亲就选好叶子宽大的高粱秸,连叶带裤儿小心翼翼地扒下,在阴凉地里晾着。等秋收过后有了空闲时间,他就把那些带着裤儿的高粱叶子捆扎起来放在屋里,有时候还淋上一点水以使其保持潮润。待一切准备停当,父亲便安坐在木墩上,腰里缠着麻绳,悠然地编起蓑衣,高兴时便哼起乡间的小调儿。我曾经很好奇地观察过父亲的动作,穿针引线抑扬顿挫手法娴熟,就像一个巧媳妇在绣花袄做花鞋,就像一个乡村艺术家在用心描绘自己生活的图画。不过两天的工夫,一件似乎自然天成的艺术品就在父亲的手中诞生了。蓑衣上还洒着父亲的汗水,还散发着大地高粱的清香。
    ⑤从此,父亲就经常带着他的得意之作,刮风穿着挡风,下雨穿着挡雨,冬天穿着御寒,这真是一件适应性特强的“百变神衣”。在乡间的大路小路上,披着蓑衣荷锄而归的父辈们,流了多少细密如雨的汗,汗水透过布衣也浸湿了蓑衣,蓑衣便弥漫着青草的芬芳田野劳动的气息。
    ⑥后来我进城读书,读到张志和的《渔歌子》中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对父亲的蓑衣就更感亲切,回家时,见到南墙上挂着的蓑衣就像见到了父亲一样,那是一种不一般的温馨,那是一种异样的慈爱。
    ⑦我曾经穿着蓑衣去田里拔草,穿着蓑衣在北洼地值夜,那厚重的蓑衣便给了我风雨也褪不去的记忆。席地而坐,卷起来它就是敦厚的草垫;随地而卧,展开来它就是柔软的草床。铺在窝棚里,可以一夜酣眠,走在田埂上,可以防夜露湿衣。蓑衣给你从内到外的呵护。冬季,天寒地冻,我有时就脚穿“草窝”身披一袭蓑衣在后塘里溜冰,或在西河边闲逛,感觉像一个将军一样,有一种厚重,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威严。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不管泥路多么坎坷,只要穿上它,便觉得就能够“一蓑烟雨”走四方,便能够风雨兼程闯天涯。
    ⑧蓑衣给父亲的也曾给了我。有一次回老家,看见南墙上生了锈的锄头、镰刀,看见堆在床下蜷曲的那些草绳,我自然想起了那一挂蓑衣,找遍了西屋也不见它的影子,心里便有一种怅然的失落。
    ⑨我知道,什么也留不住的,就是那老屋那老树那老井现在都已经坍塌都已经枯败都已经尘封,那些“一蓑烟雨”的时光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告诉自己只能往前走,不能一再回头。
    (节选自《读者文摘》2023年3月8日,有删改)
    46.选文标题有什么妙处?
    47.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8.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在第⑧段中作者“失落”的是什么?
    49.有人说,选文的中心人物是父亲,第⑦段应该删去。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50.请给选文补个结尾,使之与标题、开头相照应。
    【答案】46.化用诗句,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蓑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含中心,表达了父辈们勤劳的生活态度带给我深刻影响。 47.比喻,把父亲编蓑衣比作巧媳妇绣花袄、做花鞋,艺术家描绘图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编蓑衣手法的熟练,表达出父辈们的勤劳和对蓑衣、对生活的简单的爱。 48.蓑衣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父辈们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49.不能删去,蓑衣在父辈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也带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蓑衣承载着几代人间的情感传递,为下文多年后我回到老家时对于蓑衣的怀念做铺垫。 50.参考示例:但是,那村庄里的一蓑烟雨,为什么总固执地闯进我梦里来呢?
    【解析】46.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好处。
    化用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桃花一夜满山开,烟雨江南入梦来”,充满诗情画意,吸引读者。
    结合第②段“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人,就恍惚地站在我的面前。感觉那个老人分明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历经沧桑、被锄头麻袋压得腰弯背驼的上一个世纪的农民”,第④段“编织蓑衣是父辈的拿手活儿”,第⑤段“从此,父亲就经常带着他的得意之作,刮风穿着挡风,下雨穿着挡雨,冬天穿着御寒”,第⑥段“回家时,见到南墙上挂着的蓑衣就像见到了父亲一样”等分析,“蓑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结合第⑤段“在乡间的大路小路上,披着蓑衣荷锄而归的父辈们,流了多少细密如雨的汗,汗水透过布衣也浸湿了蓑衣,蓑衣便弥漫着青草的芬芳田野劳动的气息”分析,“蓑衣”暗含中心,表达了父辈们勤劳的生活态度带给我深远的影响。
    47.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第④段画线句“就像一个巧媳妇在绣花袄做花鞋,就像一个乡村艺术家在用心描绘自己生活的图画”把父亲编蓑衣比作巧媳妇绣花袄、做花鞋,艺术家描绘图画,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编蓑衣手法的技术娴熟,表达出父辈们的吃苦耐劳和对蓑衣、对庄稼、对土地、对生活的简单的爱。
    4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梦里,一个被时光湮没了的村庄,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人,就恍惚地站在我的面前。感觉那个老人分明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历经沧桑、被锄头麻袋压得腰弯背驼的上一个世纪的农民,手里攥着镰刀,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而那一身蓑衣挂在墙上或披在身上,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一种生活,挥洒着一段历史”可知,“蓑衣”是我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结合第⑤段“在乡间的大路小路上,披着蓑衣荷锄而归的父辈们,流了多少细密如雨的汗,汗水透过布衣也浸湿了蓑衣,蓑衣便弥漫着青草的芬芳田野劳动的气息”,蓑衣在生活中的作用重大。
    第⑦段“那厚重的蓑衣便给了我风雨也褪不去的记忆。……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不管泥路多么坎坷,只要穿上它,便觉得就能够‘一蓑烟雨’走四方,便能够风雨兼程闯天涯”表达父辈们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如果没有了“蓑衣”,生活是失落的。
    4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首先表明态度,第⑦段不能删去。结合第⑦段“那厚重的蓑衣便给了我风雨也褪不去的记忆”“席地而坐,卷起来它就是敦厚的草垫;随地而卧,展开来它就是柔软的草床。铺在窝棚里,可以一夜酣眠,走在田埂上,可以防夜露湿衣。蓑衣给你从内到外的呵护”可知,蓑衣在父辈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也带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结合“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不管泥路多么坎坷,只要穿上它,便觉得就能够‘一蓑烟雨’走四方,便能够风雨兼程闯天涯”分析,蓑衣承载着几代人间的情感传递,带给我们安全感。为下文第⑧段“有一次回老家,看见南墙上生了锈的锄头、镰刀,看见堆在床下蜷曲的那些草绳,我自然想起了那一挂蓑衣”写多年后我回到老家时对于蓑衣的怀念做铺垫。
    50.本题考查补写结尾。要求使之与标题、开头相照应。
    本文开头写我梦中见到村庄和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父亲,表现我对儿时村庄、父亲、蓑衣的怀念之情,引起下文对父亲和蓑衣相关往事的回忆,点明题目。补写的结尾与之呼应,可围绕“我对‘一蓑烟雨’的温暖记忆的怀念;对父亲辛劳、坚韧、热爱生活的怀念与感激;对现在蓑衣不见的迷惘与失落;对寻找蓑衣和父亲的执着以及寻而不得的无奈伤感”拟写。
    示例:那村庄里的一蓑烟雨啊,多少次闯进我梦里来呀!
    (2023·辽宁阜新·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的玉米情结
    夏青
    ①我出生在黔北的一个小镇上,在我四岁时,弟弟出生了,父母只得把我送到乡下,让外公外婆帮着带我。到外公外婆家时,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那天,已是傍晚时分,外公外婆准备了一大桌饭菜等着我们。一路上的奔波让我早就饥肠辘辘,就在我大快朵颐时,突然闻到一阵香味从厨房传来,那种香味浓郁、强烈,完全盖住了满桌饭菜的香味。我放下碗问外公,这是什么香味?外公说,柴火烧苞谷。在我的家乡,苞谷就是玉米的别称。
    ②不一会儿,外婆端着一筲箕烧苞谷从厨房走进堂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烧玉米——外观焦黑,还沾着灰,那模样无法引起我的食欲,可我又无法抵挡那香味的诱惑。我拿起半截烧玉米,吹了吹表面的灰,啃了一口,嚼在嘴里嘎嘣脆,香酥脆嫩,咽进肚里,口中的回味有一点甘甜,让人沉醉。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
    ③外公家住在黔北群山深处的小村子中。初到农村的日子,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淌水的小河、稻田里的蛙叫、茅屋上升起的炊烟……每一件事物仿佛都在诱惑我探索这个崭新的世界。我白天和村里的孩子们跑到林中捡蘑菇、摘松子、拾柴火,要不就帮邻居家哥哥姐姐把牛羊赶到草坪上放养,放不到多久我又跑去和大一点的孩子们到河沟里摸鱼……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天地间任我逍遥。
    ④外公在地里耕种的时候,我大多数是在一边玩耍的。可是一到玉米播种的季节,我就来了兴致,在地里会帮外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着清除地里的杂草,用手在地里刨窝……等到出苗时节,我又用酒瓶装满水给玉米浇水。玉米秆拔节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看到一粒种子从出苗、分叶到拔节,一点点成长起来,我有种说不出的激动,眼看着玉米在我们爷孙俩的栽培下茁壮成长,我幼小的心里竟有了一点成就感。从抽穗期到花粒期,玉米地里常常会散发出一股香味,这香味甘甜、清凉,一直会持续到玉米的成熟期。玉米成熟后,玉米地的香味更加浓郁,饱满的玉米棒子,浅紫色的穗,在阳光的炙烤下,会散发一种近乎奶油的香味,这是我一年最欢快的时候。山间的天空格外地辽阔,一阵夏风吹过,四周都是玉米秆迎风的声音,被太阳暴晒的大地也散发出一种干燥的气息,混合着玉米的香气,随着空气的流动慢慢地散开。这让我倍感亲切,又无限怀恋。
    ⑤每年玉米丰收时,外公总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水煮糯玉米、柴火烧玉米、玉米粑……玉米粑是我最喜欢的,用石磨把玉米磨成蓉泥,加入白糖拌匀,捏成三角形状的玉米粑,用新鲜的玉米叶包上蒸熟,撕开玉米叶,玉米粑呈暗黄色,热腾腾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当我吃腻了玉米后,外公到镇上赶集时,有时会买些排骨、鲜肉回家,外公做的排骨炖玉米、玉米炒肉末,又重新点燃我对玉米的喜爱。
    ⑥我在乡下和外公外婆生活了三年时光,在半玩耍半劳动的状态下跟随外公种了三年玉米。我七岁时父母把我接回镇上念书,从那以后,外公和那块玉米地离我就遥远了,我只能在每年暑假回到乡下,和外公外婆短暂相聚数日,也在那块玉米地里寻找我童年的足迹。虽然走进玉米地的机会变少了,但是玉米在地里熟透的香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陪伴我至今……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5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2.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烙”的表达效果。
    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
    5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山间的天空格外地辽阔,一阵夏风吹过,四周都是玉米秆迎风的声音,被太阳暴晒的大地也散发出一种干燥的气息,混合着玉米的香气,随着空气的流动慢慢地散开。
    54.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外公的性格特点。
    55.选文标题“我的玉米情结”有什么作用?
    56.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答案】51.回忆了小时候“我”在乡下外公家生活的情景,重点讲述了吃玉米、种玉米、收玉米的经历,玉米地的香气始终陪伴“我”至今。(意近即可) 52.烙,是深深印刻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烧玉米的味道印象之深,表达“我”对玉米及玉米承载的外公外婆对我的爱、童真时光的眷恋之情。(意近即可) 53.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了夏日玉米田间的声音和气息,渲染了温馨、美好的气氛,烘托“我”对乡间的喜爱和怀恋之情。 54.慈爱:外公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勤劳:辛勤培育玉米茁壮成长。(言之有理即可) 55.充当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地揭示主旨,表达了“我”对玉米相伴的的童年美好时光的喜爱和对外公外婆的感念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6.结合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解析】5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内容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第①段中“在我四岁时,弟弟出生了,父母只得把我送到乡下,让外公外婆帮着带我”,可概括段意为:小时候“我”在乡下外公家生活;
    结合第②段“我拿起半截烧玉米,吹了吹表面的灰,啃了一口,嚼在嘴里嘎嘣脆,香酥脆嫩,咽进肚里,口中的回味有一点甘甜,让人沉醉”,可概括为:吃玉米;
    结合第④段“一到玉米播种的季节,我就来了兴致,在地里会帮外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玉米成熟后,玉米地的香味更加浓郁,饱满的玉米棒子,浅紫色的穗,在阳光的炙烤下,会散发一种近乎奶油的香味,这是我一年最欢快的时候”,可概括为:种玉米、收玉米;
    结合第⑥段“虽然走进玉米地的机会变少了,但是玉米在地里熟透的香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陪伴我至今”,可概括为:玉米地的香气始终陪伴“我”至今。
    把以上段落大意综合起来,即为本文的内容概括。
    5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第②段中“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句中的“烙”本义是用烧热了的器物烫,使衣服平整或在物体上印下标志,引申为深深地刻下印迹的意思。结合第①段中“一路上的奔波让我早就饥肠辘辘,就在我大快朵颐时,突然闻到一阵香味从厨房传来,那种香味浓郁、强烈,完全盖住了满桌饭菜的香味”、第②段中“我拿起半截烧玉米,吹了吹表面的灰,啃了一口,嚼在嘴里嘎嘣脆,香酥脆嫩,咽进肚里,口中的回味有一点甘甜,让人沉醉”,可知烧玉米的香味让“我”印象深刻,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表达了“我”对玉米的爱恋,以及外公外婆对“我”的疼爱之情,还包含着对童年时光的眷恋之情恋之情。
    53.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
    第④段中,“山间的天空格外地辽阔,一阵夏风吹过,四周都是玉米秆迎风的声音,被太阳暴晒的大地也散发出一种干燥的气息,混合着玉米的香气,随着空气的流动慢慢地散开”,写的是玉米成熟季节的景物,因此是自然环境描写。“玉米秆迎风的声音”“玉米的香气”描写了玉米田间的声音和气息,渲染了温馨、美好的气氛。结合前后句“这是我一年最欢快的时候”“这让我倍感亲切,又无限怀恋”,可知这句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我”对乡间的喜爱和怀恋之情。
    54.本题考查人物分析。注意结合人物的言行及相关事件分析。
    根据第④段“外公在地里耕种的时候,我大多数是在一边玩耍的”、第⑥段“我在乡下和外公外婆生活了三年时光,在半玩耍半劳动的状态下跟随外公种了三年玉米”,可知外公以务农为生,辛勤培育玉米等庄稼,可见外公的勤劳能干;
    根据第⑤段“每年玉米丰收时,外公总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外公常年劳作,还要兼顾照顾“我”,为“我”做各种好吃的,可知外公是一个慈爱的人。
    55.本题考查分析题目作用。
    题目“我的玉米情结”,“情结”指藏在心底的对玉米的情感,本文以吃玉米、种玉米、收玉米、思玉米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玉米的感激之情,因此题目“我的玉米情绪”充当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根据第⑥段“我只能在每年暑假回到乡下,和外公外婆短暂相聚数日,也在那块玉米地里寻找我童年的足迹。虽然走进玉米地的机会变少了,但是玉米在地里熟透的香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陪伴我至今”,可知指“我的玉米情结”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我”对故乡玉米的喜爱,还指“我”对外公外婆的思念,也指“我”对快乐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我的玉米情结”,玉米是极普通的粮食作物,“我”为什么为它有“情结”?题目还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56.本题考查阅读感受。
    可从故乡、童年、亲人、庄稼等某一角度或某此角度来谈,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如:童年是值得怀念的,是因为童年时光的快乐、无忧无虑。童年时自由自在地在农田边玩耍边劳动,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体验过的快乐“游戏”,是任何游乐场和游戏机所无可比拟的。有广阔的天地,有生机盎然的庄稼,更有疼爱我们的亲人,这才是最美的童年生活。
    (2023·辽宁辽阳·辽阳市第一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的饺子
    毕淑敏
    ①好受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一句俗话,前半句我以为是极正确的,后半句则“英雄”所见不同。但父母是正宗的山东人,有一种对饺子的崇拜。
    ②包饺子太麻烦。不是所有的菜都可以做馅,只有那些辛辣芳香的才好入选,例如韭菜、茴香。这种菜多叶嫩须长,需要“择”。“择”是很费时间的,掐去黄叶,裁掉老根……单调枯燥的过程把人的耐力磨得菲薄。
    ③然后是和面。因是偶尔为之,软了硬了就没个谱。该往肉馅里打水了。要顺时针方向搅拌,偷工减料可不行。直到手腕子像坠了铅镯子,才算勉强合格。
    ④终于可以包了。丈夫分管前期备料,我承包后期工程。揪面剂子可是个技术活。妈妈总说不能用刀切,有铁锈气。丈夫揪面剂子的手艺不灵:你说剂子小了,他就扔下来两个大的;你说大了大了,他马上又撕两个极小的……在我们的不断反馈调整中,饺子们三世同堂。丈夫擀皮的技艺也不敢恭维,最大的缺陷是不圆。包时稍一抻拽,就像成熟的石榴一般裂开,只不过露出的是绿色内容物。
    ⑤好不容易一个个包得了饺子,又需一锅一锅煮。开盖煮皮,捂盖煮馅……往锅里点上个三四回水,饺子就可以捞在盘里了。
    ⑥还有许多的小讲究。比如“挤”的饺子比包的饺子好吃。“挤”是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力一卡,使皮和馅的排列发生结构性的重组,浑然一体。吃时整体感觉很好。这是山东人的专利,非得高手才行,一般不在行。
    ⑦吃饺子多么地烦琐!于是,我们除非春节便不再吃饺子。
    ⑧我的妈妈在600里外的石家庄。有一天石家庄来人,说你妈托我带给你一样东西。我解开塑料袋,掏出一个盒子。揭开盒盖……
    ⑨满满一饭盒饺子!
    ⑩片刻间,我的泪水像海潮似的涨出眼眶。我赶快吃了一个饺子,可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喉咙口很热,像有一块火红的炭卡在那里,其他感觉都抵不过那热。
    ⑪“不咸,也不淡。正好。”我说。
    ⑫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只剩下妈妈一个人。我们在遥远的地方,无以尽孝道,妈妈还这样关怀着早已成年的女儿。在凄清的凌晨,一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擀几张皮,多了一个人包不过来,就皴了。妈妈是极讲究饺子质量的,这许多饺子她一定包了很久很久……
    ⑬“我过两天就回石家庄,我跟你妈说,你特喜欢吃她包的饺子。”来人很周到地对我说。
    ⑭“别!可千万别!”我慌得急不择言,“你就跟我妈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⑮“不能吧?”那人狐疑地俯下身,闻了闻,继续说,“没别的味呀!”
    ⑯我轻咬嘴唇,幽幽地说:“求求你,就这么说。不然我妈以后还会带饺子来。”
    ⑰他停了好一会儿,说:“就依你吧。”
    ⑱那盒饺子个个囫囵滚圆,是典型的“挤”饺子。饺子是一种时间的奢侈品,是家庭餐饮业中的豪举,是主妇功课里的长篇小说,是流淌在母亲指尖点点滴滴的爱……
    57.选文第⑦段说“吃饺子多么烦琐”。阅读②-⑥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理由。
    58.请赏析选文第⑫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凄清的凌晨,一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
    59.选文围绕“饺子”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0.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61.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破饺子比作“成熟的石榴”,生动地写出了饺子破裂的惨状,表现出了包饺子的不易。
    B.选文第⑥段介绍了“挤”饺子的技艺之难,用意在于突出山东人是做面食的高手。
    C.选文第⑨段中加点词“满满”,强调了饺子数量之多,突现了母亲对远方女儿的牵挂与疼爱。
    D.选文⑯段,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交代了“我”央求来人哄骗母亲的原因,既表达了“我”对母亲心疼,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年迈母亲对女儿爱的执着。
    【答案】57.做馅料麻烦,和面麻烦,包饺子技术不熟练,煮饺子环节复杂。 58.“孤零零”指孤独,无依无靠,连用两个,突现了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为远方的女儿包饺子的凄凉、辛苦,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爱的深沉、浓烈,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激。 59.表现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展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沉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感激与赞美),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推动情节的发展,使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60.内容:交代了母亲做的是“挤”饺子,表现出母亲高超的制作饺子的手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强调并深化中心,结构:总结全文,照应标题与开头,使结构完整严谨。 61.B
    【解析】5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②段“包饺子太麻烦”“不是所有的菜都可以做馅”“单调枯燥的过程把人的耐力磨得菲薄”可知做馅麻烦;
    根据第③段“因是偶尔为之,软了硬了就没个谱”“要顺时针方向搅拌,偷工减料可不行。直到手腕子像坠了铅镯子,才算勉强合格”可知和面麻烦;
    根据第④段“揪面剂子可是个技术活。妈妈总说不能用刀切,有铁锈气”“丈夫揪面剂子的手艺不灵”“丈夫擀皮的技艺也不敢恭维”“包时稍一抻拽,就像成熟的石榴一般裂开”可知包饺子不熟练;
    根据第⑤段“好不容易一个个包得了饺子,又需一锅一锅煮”“开盖煮皮,捂盖煮馅……往锅里点上个三四回水”可知煮饺子环节复杂。
    5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时,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
    “孤零零”意为孤单孑立,文中指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为早已成年的女儿包饺子。两个“孤零零”连用,更能体现出母亲独身一人在凌晨为孩子包饺子的的孤独、辛苦,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爱,也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心疼。
    59.本题考查重复出现“物象”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文中⑧至⑱写远在600里外石家庄的母亲凌晨一个人为“我”包了满满一盒饺子并托人给“我”送过来,表现出母亲勤劳、能干、爱孩子的特点,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我”想到母亲独自一人包饺子的不易让人告诉母亲不要再给“我”送饺子也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心疼、感激。
    结构:文章围绕饺子写了大家一起做馅、和面、包饺子、煮饺子以及母亲凌晨一个人为“我”包了满满一盒饺子并托人给“我”送过来的故事,所以“饺子”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6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内容:“那盒饺子个个囫囵滚圆,是典型的‘挤’饺子”照应前文第⑥段“‘挤’是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力一卡,使皮和馅的排列发生结构性的重组,浑然一体。吃时整体感觉很好。这是山东人的专利,非得高手才行,一般不在行”,表现出母亲包饺子手艺的高超,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饺子是一种时间的奢侈品,是家庭餐饮业中的豪举,是主妇功课里的长篇小说,是流淌在母亲指尖点点滴滴的爱”深化文章中心。
    结构:“饺子是一种时间的奢侈品,是家庭餐饮业中的豪举,是主妇功课里的长篇小说,是流淌在母亲指尖点点滴滴的爱”总结全文,并和文章开头“但父母是正宗的山东人,有一种对饺子的崇拜”、文章题目“妈妈的饺子”相照应,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严谨。
    6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用意在于突出山东人是做面食的高手”错误。第⑥段介绍“挤”饺子的技艺之难,既表现母亲包饺子技艺的高超,也在母亲托人给“我”送了慢慢一盒“挤”饺子情节中表现出母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同时,它也为第⑦段“吃饺子多么地烦琐!于是,我们除非春节便不再吃饺子”作铺垫。
    故选B。
    (2023·辽宁铁岭·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薯世家
    ①与人没结过死仇,但是,对于一种食物,一种平平常常、本性柔和的食物,我却记它的“仇”,记了好几十年,它就是白薯。
    ②不明就里的会问:你跟不通人事的白薯较什么劲啊?
    ③这当然要先给您讲明身份。就出身来讲,人家有“书香世家”“官宦世家”“豪门世家”。我呢?白薯世家!从我爷爷的爷爷往上数,就以种白薯吃白薯为传家之宝。由小到大,我的血管流淌着白薯催生的血液;我的性格恪守着白薯做派里的耿直和温婉。
    ④它养育了我,也蹂躏了我。浩茫心头,纠结不休的白薯,于我有恩,有爱,有苦,有乐,有愤懑,也有凄惶。
    ⑤爱与乐。我的爱与乐,都和母亲做出的白薯饭食有关。这么一说,童年的快乐情景就在心头跳跃。
    ⑥现今的儿童可能没听说过“糖稀”吧?在我心里那可是最具有诱惑力的食物。它是蒸白薯的副产品。蒸过的白薯挨个取出来以后,锅底会汪着一底儿黏液,颜色比蜂蜜颜色深,糨糊状带亮光儿,而黏稠度却甚于蜂蜜。扎下一筷子拔出来,糖丝拉得很长。守着铁锅,我一筷头一筷头蘸着它嘬。每每此时,母亲就笑眯眯地瞅着我。她收藏着我的快乐。
    ⑦从吃上寻到快乐,还有烤白薯。烤熟了的薯块香浓,紧绷绷的薯皮松开了,有的还向外流油,轻轻一剥,薯皮就剥下来了。一股香气直扑脑门儿。你会看见薯肉上边有红色经络,真跟肉儿一样。你得捧着吃,还得慢着吃,它烫,咬进一口热气嘘嘴。非要急着吃,咬入口的薯肉就得在嘴里倒换,从口腔左边移到右边。吃了两块烤白薯后,你会觉得手指发黏,粘连得快挣不开了。
    ⑧白薯干儿碾成的面粉也让我非常留恋。碾成的面是什么颜色呢?淡红色!用手指在面笸萝里蘸一蘸生面粉,舌尖舔一舔,它甜!若扑下身在碾盘满口地舔,干干的面粉甜得还有些呛嗓子呢。它以后做成的无论什么饭食,都脱离不了这个颜色和甜味。
    ⑨因为母亲有一双巧手,我感恩母亲,给我做过多种多样白薯干儿面饭食。擦格儿、捏格儿、摇嘎嘎儿,猫耳朵,还使白薯干儿面蒸窝头、做烙饼、切板条、包饺子等。不仅如此,她还会在传统模式上创新,让你更得下饭。她真是一个能持家的好手。
    ⑩怨与仇。白薯是亩产能够达三千斤以上的高产作物,为了多产白薯,爷爷和父亲,太辛苦了!栽白薯是一场大战,爷爷负责培埂、招坑儿、栽秧儿、埋埯儿,父亲负责换水、浇水。哥哥和我也去支援。我俩都挑不动水,就合着抬一桶水。别人家只浇一遍水就得,我们家为了薯秧保活,浇两遍水,并且哪遍水都浇足。头遍水全渗了,才给浇第二遍水。记得一桶水浇一次,只能浇二十几棵。几千棵秧苗,需要担多少次的水啊!光是小嫩肩膀抬水,把我都抬怕了。
    ⑪收白薯时,全家是欢腾着的,而往后的日子,七个多月时间吃的都是白薯,这是我最憷的事情,要知道,白薯吃多了,烧心,口里常控出酸水儿。而且它不禁饿,没多大时辰,肚子就空空如也。但是,有它,就不至于饿死。
    ⑫母亲也看出我吃白薯,喝白薯干儿渣稀粥的委屈,她在全家人面钱,眼神表现出小心翼翼,似乎做不出好饭食是她的罪过。
    ⑬我老早就知道为家庭生活出力了。中学毕了业,家里缺煤,我去很远的矸石山捡煤。去一天,带的干粮是蒸白薯,高山上,大风呼呼地刮,冷风从裤腿底下向上边灌,冷透了身子。手早拘挛了,鼻子和脸生疼。白薯冻得邦邦硬,抡起来完全可以当手榴弹。那也要吃。两颗兔子牙一般的大门牙,上口一啃,只会勒出两道白印儿。根本咬不下整口儿的来。想想比城市同龄人多得多的寒苦,悲愤啊!
    ⑭从那时起,我就仇视出身,仇恨白著。那一段漫长的经历,我谓之“苦大仇深”。
    ⑮又很多年,我手上也有城镇居民的购粮本儿了。凭个人不懈努力,最低纲领实现了,曾吃种田饭、转寻卖文钱的本人,更有名义消除白薯,更强化不吃白薯的信条。入超市上集市,一见白薯,心理上冷漠。
    ⑯可是啊,命运真捉弄人,老了老了反而想吃白薯了,重新回到本命食轨道上来。家里没地儿种,去超市或集市上买。见了烤白薯的小贩,从老远鼻子就一劲儿地吸溜。捧起来一块烤白薯,如见故人。
    (选自《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有删改)
    62.阅读选文⑥—⑨段,完成下面表格。
    63.本文为何以“白薯世家”为题?
    64.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一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
    栽白薯是一场大战,爷爷负责培埂、招坑儿、栽秧儿、埋埯儿,父亲负责挑水、浇水。哥哥和我也去支援。我俩都挑不动水,就合着抬一桶水。
    65.从修辞角度赏析⑧段画线的句子。
    白薯冻得邦邦硬,抡起来完全可以当手榴弹,那也要吃。
    66.文章开头说“我”记了白薯的“仇”,结尾却说“如见故人”,是否矛盾?为什么?
    67.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②段既是设问,又是反问,引起下文关于白薯的回忆。
    B.选文将“白薯世家”与“书香世家”“豪门世家”相提并论,巧妙点题。
    C.本文语言质朴中不乏幽默,使苦难的生活蒙上了温暖的色彩,读来令人感喟而不沉重。
    D.选文写与白薯有关的往事,母亲的形象着墨不多,也不鲜明,不写会使行文更简洁。
    【答案】62.A.嘬糖稀;B.吃烤白薯 63.写出自己出身、成长与白薯密不可分的关系;暗示中心,即表达“我”对白薯的复杂情感;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4.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全家人栽白薯的过程;写出全家人共度艰难岁月的齐心协力;表达了对那段生活的怀念之情。 65.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冻硬的白薯比作手榴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薯的坚硬程度;突出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苦。 66.不矛盾,前面的记仇是因为栽白薯的辛苦和长久吃白薯艰难生活的怨仇;“如见故人”则是表达对白薯伴随自己成长、度过苦难岁月的感激与怀念;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曲折,吸引读者,突出主旨。 67.D
    【解析】6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A.根据题干中“段落”是“⑥”的提示,找到第⑥段中“现今的儿童可能没听说过‘糖稀’吧”“蒸过的白薯挨个取出来以后,锅底会汪着一底儿黏液,颜色比蜂蜜颜色深,糨糊状带亮光儿,而黏稠度却甚于蜂蜜。扎下一筷子拔出来,糖丝拉得很长。守着铁锅,我一筷头一筷头蘸着它嘬”,可概括为:嘬糖稀;
    B.根据题干中“段落”是“⑦”的提示,找到第⑦段中“从吃上寻到快乐,还有烤白薯。烤熟了的薯块香浓,紧绷绷的薯皮松开了,有的还向外流油,轻轻一剥,薯皮就剥下来了。一股香气直扑脑门儿”,可概括为:吃烤白薯。
    63.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根据第③段“我呢?白薯世家!从我爷爷的爷爷往上数,就以种白薯、吃白薯为传家之宝。由小到大,我的血管流淌着白薯催生的血液;我的性格恪守着白薯做派里的耿直和温婉”可知,这个题目揭示了自己的出身、成长与白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第⑤段“爱与乐”,第⑩段“怨与仇”,第⑯段“可是啊,命运真捉弄人,老了老了反而想吃白薯了,重新回到本命食轨道上来。家里没地儿种,去超市或集市上买。见了烤白薯的小贩,从老远鼻子就一劲儿地吸溜。捧起来一块烤白薯,如见故人”可知,这个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表达“我”对白薯的复杂情感;
    根据第①段“我却记它的‘仇’,记了好几十年。它,就是白薯”,第⑭段“从那时起,我就仇视出身,仇恨白薯。那一段漫长的经历,我谓之‘苦大仇深’”可知,这个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4.此题考查词语赏析。
    “培”“招”“栽”“埋”“挑”“浇”“抬”都是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全家人栽白薯的过程,结合第⑪段“有它,就不至于饿死”可知,体现出全家人齐心协力,携手共同闯过难关;结合段首“怨与仇”可知,这句话表达了“我”对那段难忘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65.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从“抡起来完全可以当手榴弹”可知,把白薯比作手榴弹,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白薯坚硬的程度,冻得如此硬的白薯“也要吃”,突出了生活条件的艰苦。
    6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⑩段“几千棵秧苗,需要担多少次的水啊!光是小嫩肩膀抬水,把我都抬怕了”,第⑪段“要知道,白薯吃多了,烧心,口里常控出酸水儿。而且它不禁饿,没多大时辰,肚子就空空如也”,第⑬段“想想比城市同龄人多得多的寒苦,悲愤啊”可知,开头的“记仇”是因为栽白薯的辛苦和长久吃白薯艰辛生活的怨仇;
    根据第⑥段“现今的儿童可能没听说过‘糖稀’吧?在我心里那可是最具有诱惑力的食物”,第⑦段“从吃上寻到快乐,还有烤白薯”,第⑯段“见了烤白薯的小贩,从老远鼻子就一劲儿地吸溜。捧起来一块烤白薯,如见故人”写对白薯的喜爱,结合第⑭段“我谓之‘苦大仇深’”中“苦大仇深”用引号引起来,表达对白薯伴随着自己成长、陪伴自己度过艰难岁月的感激与怀念;
    由此可知,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能使行文波澜起伏,并突出了主旨。因而,开头说“我”记了白薯的“仇”,结尾却说“如见故人”并不矛盾。
    6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误,从第⑤段中“我的爱与乐,都和母亲做出的白薯饭食有关”,第⑥段中“每每此时,母亲就笑眯眯地瞅着我。她收藏着我的快乐”,第⑨段“因为母亲有一双巧手,我感恩母亲,给我做过多种多样白薯干儿面饭食”“不仅如此,她还会在传统模式上创新,让你更得下饭。她真是一个能持家的好手”,第⑫段“母亲也看出我吃白薯,喝白薯干儿渣稀粥的委屈,她在全家人面钱,眼神表现出小心翼翼,似乎做不出好饭食是她的罪过”等句子可知,母亲的形象比较鲜明,母亲的能干使“我”“从吃上寻到快乐”,突出了对白薯的喜爱之情,删去后会影响主旨的表达;
    故选D。
    (2023·辽宁朝阳·校联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68.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69.“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70.按照要求赏析下列两个句子。
    (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从描写角度赏析)
    (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从修辞角度赏析)
    71.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72.“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答案】68. ①第二年春天 ②新燕来 69.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70.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放下”“打开”“扛”“推开”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通道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71.内容上,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对家和家人的呵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结构上,照应标题和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72.示例:文章中有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内容上多次出现“春天”、“燕子是念家的”,所以,我认为燕子有恋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寓意。
    【解析】6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燕子来时”找到第⑦段“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可知时间为“第二年春天”;第二空,根据题干提示“有一年春天”“旧燕去”找到第⑧段“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的内容可概括为:“新燕来”。
    69.考查梳理情感变化。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
    根据③段“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可知,燕子刚刚来到“我”家筑巢的时候,我感到很好奇;
    根据⑦段“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可知,燕子第二年春天又回来了,使“我”喜出望外;
    根据⑧段“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可知,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心里稍感安定,缓解了“我”抑郁的心情。
    70.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时,先根据句子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在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1)联系“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的内容,结合“放下”“打开”“扛”“爬”“推开”等动词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第②段“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可知,这一系列动作把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下进门通道的行为描写的完整而具体,父亲这个特意的行动表现出对燕子回家的期待和重视。
    (2)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根据语句“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可知,此句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上文第⑩段中“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已将燕子作为家庭成员,可见我们对燕子的喜爱越来越浓烈。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根据语句中“在我的心里蔓延着”,运用了心理描写;结合下文第⑩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对燕子年年来到这里的期待,表现了我们对燕子的喜爱日渐加深。
    71.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理解句段作用时,应从内容,事物特点,作用,情感或寄寓的道理方面入手分析。注意句段对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可根据句段位置总结概述作用。
    结构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题目“燕子来时”;“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②段“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飞回“我”家的期待、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中“新芽”“新的春天”象征着新生,象征着希望,父亲为了家庭出门打工,表现了父亲对家与家人的呵护,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72.考查对意象的理解。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根据③段“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可知,燕子寓意着吉祥、勤劳;根据第⑩⑪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儿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可知,燕子寓意着春天使者,燕来到,代表天气转暖,春天即将到来;根据第②段“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可知,燕子寓意着对家的爱恋。
    (2023·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父母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一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父亲去火车站,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来送行。大家左一句叮咛右一声嘱咐,热热闹闹中,青涩的我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些茫然,有些期待,也有些恐惧。
    ③母亲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她又叮嘱我爸,哪个包里有贵重的物件,路上一定要小心照看,别被贼偷了。父亲站在一旁一直愣愣地点头,像个没开悟的和尚。
    ④车快发动了,母亲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我和父亲还在恍神中,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
    ⑤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母亲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眼睛水汪汪的少年。
    ⑥父亲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
    ⑧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母亲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母亲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⑨上了火车,父亲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为了省钱,父亲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他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那条校园里的小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第一次,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⑪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父亲说:“你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
    ⑫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
    ⑬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父亲依旧在那儿站着,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不敢再回头。生怕稍慢一些,自己就要被这离别的悲伤吞噬掉。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了,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⑭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⑮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人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读者》2023年第6期有删改)
    73.阅读全文,补写下面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
    7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中两个“跑”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5.请从修辞或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
    76.作者在第⑧段和第⑮段为什么都要强调“远去的人”“是我”?有什么作用?
    7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标题“时间不等人”点明了文章中心,与文中“父亲说:‘走吧,时间不等人。’相呼应,告诉读者岁月匆匆,要珍惜爱自己的人,珍惜当下的生活。
    B.选文运用顺叙,记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条理清楚。
    C.选文中很少与我交流的父亲送我入校,《背影》中父亲在特定背景之下艰难地过铁路爬月台给我买橘子;两文中的“我”都是在感情非常脆弱的时候,流下的都是激动的泪水。
    D.选文第⑪段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对父亲的不舍,而父亲坚持要让我先回去,说的话是朴素的,可是表达的情感却是深沉的。
    【答案】73.(1)困惑、懊恼(2)校园内,我送父亲返乡,回望身影 74.动词“跑”连续用了两次,通过动作描写,强调了母亲进院子拿花生出来给我们的速度之快,更能表现母亲面对我离家上学的关爱与不舍。 75.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色渐晚星空之美,反衬父亲连夜回家的不易和我与父亲离别的不舍。
    示例二:通过天色渐晚的环境描写,呼应标题“时间不等人”,突出傍晚来临,父亲还要坐火车回家的辛苦,渲染了我送父亲到校门口的沉默气氛,表现出我的恋恋不舍。 76.第⑧段写母亲站在路边送我上学,我走向新的人生道路。第⑮段写我送别父亲,从此将独立生活、学习,两次强调“远去的人”“是我”,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内容上表明原地站立的是父母,他们守护着自己的生活,而年轻的我们将与父母有了空间的距离,时间不等人,父母渐老,珍惜当下。 77.C
    【解析】7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从第⑧段“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母亲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母亲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可知“我”困惑、懊恼;根据第⑫段“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可概括情节为:校园内,“我”送父亲返乡,回望身影。
    74.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第④段“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此处“跑”连续用了两次,判断这里属于动作描写,刻画母亲进院子拿花生出来给我们的情景。在分别之际,母亲还想着用最快的速度回家给我拿花生,结合后面“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更能表现母亲面对我离家上学的关爱与不舍。
    7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注意先判断手法,再结合上下文分析特点、感情。
    从修辞上来看,星星“淘气”“眨着眼睛”运用拟人修辞,将“白星”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色渐晚星空之美,结合下文“为了省钱,父亲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和第⑫段“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反村父亲连夜回家的不易和“我”与父亲离别的不舍。
    7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⑧段“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此处写母亲站在路边送“我”上学,“我”走向新的人生道路,第⑮段“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人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此处写“我”送别父亲,从此将独立生活、学习,两次强调“远去的人”“是我”,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内容上表明原地站立的是父母,他们守护着自己的生活,而年轻的我们将与父母有了空间的距离,时间不等人,父母渐老,珍惜当下。
    7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两文中的‘我’都是在感情非常脆弱的时候,流下的都是激动的泪水”有误;本文很少与“我”交流的父亲送“我”入校后对“我”很是不舍,淡淡的言语透出浓浓的爱子之情;《背影》中父亲在特定背景之下艰难地过铁路爬月台给“我”买橘子,两文中的“我”流下的都是感动的泪;
    故选C。
    (2023·辽宁锦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油灯是坠落的星星
    刘玉林
    ①一条土街像扁担,一头挑着小学校,一头挑着村子里我们的家。我们背了书包三三两两往小学校跑,跑进校园,那口钟也像破锣一样响起了。其实挂在教室前大柳树上的那只铁疙瘩并非一口钟,而是某台机器上拆下来的旧缸套。老师每天都会敲响,声音像锅底被石头击碎时的尖刻与刺耳。
    ②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位老师就在这所小学校了。他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长辈。我的同学小伙伴当中有人喊他爷爷,有人喊他伯伯或老叔,这就跟我的小学同学当中很多人是我的姑姑或叔叔一样。他对我们很凶,如果钟声响起谁还没有走进教室,就会被他罚站,书包挂在脖子上,鼻涕拖得老长。
    ③七八岁讨狗嫌的年纪,他管教我们的方式有很多,最神奇的一点是,看见我们在课堂上不老实,他手指一弹,一截粉笔头就会飞过来正中你的眉心,生疼生疼的。我们有各种理由怕他,也有各种理由恨他,譬如晚自习。
    ④那时候乡村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房屋隐入黑暗,远山也只剩下剪影。北风卷着寒气,抽打着乡野间的杂草和石块,发出呜呜的声响。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点起小油灯,费力地辨着土路向小学校走去,洒下一路星光。我们人手一只小油灯,因为那时电灯泡还像月亮一样太过遥远。我们端着小油灯走进校园的时候,教室往往锁着门,老师还没来。我们熄灭了小油灯,把它放在校园里的乒乓球台上,双手插进袖筒,为了取暖时不时还跺着脚。那个用砖头砌起的乒乓球台只是一块凹凸不平的水泥台面,下边是一个鸡窝。
    ⑤因为有晚自习,我们都变得更加苦大仇深。于是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胖大头,在我们的眼神会意下,胖大头找了几根小柴棍塞进了教室门上的锁眼里。这事他干得轻车熟路,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向他保证,这一次再也不会把他供出来,或许老师打不开铁锁,就会把我们统统轰回家里的热炕头上。
    ⑥该上课了,老师的钥匙死活插不进锁眼,于是他回头冲我们咆哮起来,吼声把树上的许多鸟儿都惊飞了。那只被柴棍堵了无数遍的铁锁,终于让老师连门鼻子一块撬下来扔进了雪窝里,我们被赶进了教室……
    ⑦小油灯又一盏盏点了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这些小油灯多是老师用墨水瓶给我们制成的。那年月煤油需要供应,并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小油灯里多是生产队柴油机里的柴油,烟特别大。我们红着眼睛,盯着书本的字。小油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在了墙上,像山峦一样重叠起伏。那上边白灰正脱落出许多地图的形状,图案诡异而荒诞,在我们的心目中,外面的世界无非是这个样子。
    ⑧梦想被一盏盏星星般的小油灯点燃了。我们忽然觉得一些东西不再虚无缥缈,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蔓延,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在冬天布满了皴裂与雀斑的小脸蛋,这会儿在小油灯的映射下可爱了许多,都泛起蜡一样的光来。
    ⑨我们的老师端坐在讲台上,表情肃穆而庄严。我们无法得知他是什么样的心境。我们只知道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块钱,而生产队在没钱的时候会给他一棵树当酬劳。他是位老三届的高中生,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我们红着眼睛,卖力地做题,他的身影则融在灯光里。
    ⑩那所小学校我们很快就毕业离开了,老师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还有学生。但他——一个民办教师——一直在留守,那些被他踩塌了多少次的讲台被他用砖头垒了又垒,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被他钉了又钉。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
    ⑪多年之后,小油灯和许多日子的艰辛被他付之一笑。在他弥留之际,许多人围在他面前泣不成声,但他脸上却充满笑意。那些人不明白他的手为什么总是在空中乱划,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灯,灯……”
    ⑫我听说后立即明白了,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
    78.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表格。
    ① ② ③
    79.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0.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我们”在晚自习时“红着眼睛”的原因。
    8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
    82.请结合选文理解第⑩段的画线句的含义。
    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
    83.请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答案】78. 害怕 感动 敬佩 79.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冬季夜晚的漆黑寒冷。为后文不愿上晚自习、堵锁眼作铺垫。 80.(1)煤油燃烧的烟熏呛眼睛。
    (2)知道老师为我们付出后感动流泪。 81.比喻、反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教室读书的情景,强调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和重视。 82.老师将孩子们送达到知识的彼岸,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自己却留守在乡村,培养着一代代的新学生,带给他们希望。他也期待人们重视乡村教育,使家乡变得更好。 83.小油灯如星光照亮了我们的教室和上学的路。小油灯也点燃了我们的梦想,给我们以希望。老师也是一盏小油灯,教育我们成长,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解析】7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信息。
    结合图表中“被老师严厉地管教”和第③段“他管教我们的方式有很多,最神奇的一点是,看见我们在课堂上不老实,他手指一弹,一截粉笔头就会飞过来正中你的眉心,生疼生疼的。我们有各种理由怕他”可提取出:害怕;
    根据图表中“知道老师毅然返乡教书”和第⑨段“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可知,此时我们对老师的情感是:感动;
    根据图表中“听说老师坚持留守在小学校”和第⑩段“但他——一个民办教师——一直在留守,那些被他踩塌了多少次的讲台被他用砖头垒了又垒,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被他钉了又钉。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可知,此时我们对老师的情感是:敬佩。
    79.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作用。
    第④段画线句“那时候乡村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房屋隐入黑暗,远山也只剩下剪影。北风卷着寒气,抽打着乡野间的杂草和石块,发出呜呜的声响”是自然环境描写。“天黑得特别早。房屋隐入黑暗”“北风卷着寒气”写出了乡村冬季夜晚的漆黑、酷寒。为后文第④段“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点起小油灯,费力地辨着土路向小学校走去”,第⑤段“因为有晚自习,我们都变得更加苦大仇深”写我们不愿上晚自习、几个伙伴堵锁眼作铺垫。
    8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⑦段“那年月煤油需要供应,并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小油灯里多是生产队柴油机里的柴油,烟特别大。我们红着眼睛,盯着书本的字”理解,煤油燃烧的烟熏呛眼睛,所以眼睛会红。
    结合第⑨段“他是位老三届的高中生,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我们红着眼睛,卖力地做题,他的身影则融在灯光里”理解,我们知道老师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为老师的辛苦付出而感动流泪。
    8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将“闪烁的灯火和学习的我们”比作“老师的庄稼”,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伴随着煤油灯在教室读书学习的情景,突出表现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厚爱和珍视。
    8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
    “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将老师比作摆渡人,老师教授孩子们知识,送他们走出乡村,走进大城市。结合第⑩段“那所小学校我们很快就毕业离开了,老师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还有学生。但他——一个民办教师——一直在留守,那些被他踩塌了多少次的讲台被他用砖头垒了又垒,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被他钉了又钉”分析,老师自己却留守在乡村,默默奉献,把一代代的新学生,带出乡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缕黎明前的曙光”写他期待家乡的人们都重视乡村教育,重视知识的力量,使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好。
    83.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
    结合第④段“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点起小油灯,费力地辨着土路向小学校走去,洒下一路星光。我们人手一只小油灯,因为那时电灯泡还像月亮一样太过遥远”分析,小油灯伴随我们,如星光般照亮了我们上学的路,照亮我们的课本,让我们学习知识。
    结合第⑧段“梦想被一盏盏星星般的小油灯点燃了。我们忽然觉得一些东西不再虚无缥缈,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蔓延,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分析,小油灯也点燃了我们的梦想,给我们以希望。
    第⑨段“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第⑩段“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将老师比作一盏小油灯,引领我们走上知识的道路,教育我们成长,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遇到的困难
    一船的梨很重,又逆风逆水。


    天黑后,水里泛起冰碴,前行的阻力更大。
    解决的办法
    我和父亲一人一桨使劲划。
    先卸掉些冻梨,再把船拖上岸,推进内河,然后把冻梨重新搬回船舱。


    时间
    十多年前的冬天
    转年的农历二月
    去年夏天
    今年春天
    主要内容
    初遇小杏树
    B
    小杏树被遮挡生存空间
    给小杏树浇水
    心情
    A
    惊异
    怅然
    C
    段落


    ⑧—⑨
    主要内容
    A
    B
    吃白薯干儿面饭食
    燕子来去③——⑨段
    时间
    事件
    三年级时的春天
    燕筑巢——捅燕巢——燕离去
    (1)( )
    燕归来
    有一年春天
    旧燕去——(2)
    去年
    盖新房——盼燕来
    故事情节
    人物心理
    家门口,读大学待出发,热热闹闹
    茫然、期待、恐惧
    道路边,母亲送我离开,难分难舍
    (1)
    (2)
    悲伤
    事件
    我们对老师的情感
    被老师严厉地管教

    被要求上晚自习
    怨恨
    知道老师毅然返乡教书

    听说老师坚持留守在小学校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7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70题(深圳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7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70题(深圳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7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70题深圳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7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70题深圳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