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诗词五首》鉴赏(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诗词五首》鉴赏(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分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请分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的表达效果。
2.全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但平淡的叙述背后,却处处流露出百姓对战争之“痛”,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痛”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案】1.①这句话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②为下文抒情蓄势,将哀情推向了极致。(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松柏”和“冢”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侧面表现主人公盼与家人团聚,但是愿望落空的失望、痛苦的心情。
示例二:“兔”“雉”“旅谷”“旅葵”四种景物表现主人公家中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平淡中体现出主人公内心彻底失望的无言之痛。(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意思是: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结合“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可知,家里已无亲人,突出了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惨状;结合“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可知,为下文抒情蓄势,同时也将悲哀之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根据“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中的“松柏”和“冢”可知,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结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等来的却是“冢累累”和冢上的青松,内心的凄苦和思念无处表达,痛苦的心情无以言表。
根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中的“兔”“雉”“旅谷”“旅葵”四种景物刻画了主人公家中荒凉寂静、无人可寻的惨状,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主人公内心绝望的极度痛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十五从军征
(选自《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诗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4.“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表达了老兵怎样的人生感受?
【答案】3.景象:目之所及,皆是荒凉的废墟,庭院、井台到处长满野生的谷子和葵菜。作用:描写了家中空无一人的荒凉凄楚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下文老兵的悲伤流泪做铺垫。 4.表达了老兵暗然无措的心绪,抒发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情。
【解析】3.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诗意为: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这是老兵从军多年以后回到家中见到的破败景象。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老兵因为战争而从军,家乡庭院因为战争而荒芜。所以这两句诗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是因为老兵看到此种景象,所以才会有下文的“泪落沾我衣”。所以这两句诗还有为下文老兵的悲伤流泪做铺垫的作用。
4.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这句诗意为: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老兵做好了饭,却不知道让谁吃?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前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可知,老兵离家多年,家中亲人多已离世。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所以这两句诗表现了老兵茫然无措的心情,表达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情。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咏雪”为主线,不断变换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景写春景,设喻新颖,写出边塞风光。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既点明环境,又渲染送别氛围。
D.“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丽形象,体现戍边将士不畏艰苦、昂扬勇毅的精神风貌。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5.B 6.运用留白(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解析】5.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B.“以冬景写春景”有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雪后树上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形象。故应为:以春景写冬景;
故选B。
6.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这两句诗意为: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朋友离去,朋友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相送,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运用寓情于景或是留白手法,“空”字一语双关,指眼前大雪茫茫之时,友人离开,眼前已空无一物,但诗人仍注目远送,引人无限遐思;“空”字还体现出友人离开自己,诗人依依不舍的停留在原地的失落感,表现了诗人因朋友归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内心充满惆怅。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
8.【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7.A 8.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联系词作,分析三雄之中作者为何偏爱孙权?
10.作者借“千古兴亡多少事”,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答案】9.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隅,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枭雄曹操都从赞叹、佩服他。 10.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千古兴亡多少事”意思是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结合下阕“生子当如孙仲谋”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可知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从而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收复山河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结合“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1.【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12.【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11.“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12.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11.本题考查炼字。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1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下面对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誓死明志而作。
B.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得比较概括。
C.诗歌当中的“惶恐滩”“零丁洋”都是作者虚设的,为的是有谐音的效果。
D.末两句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
14.从修辞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案】13.C 14.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形势危急、个人命运动荡不安的现实。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和“零丁”两个词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也指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的“惶恐”和“零丁”的痛苦心情。本项“都是作者虚设的,为的是有谐音的效果”有误。故选C。
14.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诗句语境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此句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可见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絮,把自己的命运比喻成雨中的浮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个人命运的动荡不安,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这两首诗皆在结尾表明诗人心志,但引出途径有差异。《塞上曲二首·其二》由“①______”的场面描写引出诗人的壮志豪情;《过零丁洋》前三联将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②______之情,最后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
16.有位已经在抗击新冠疫情前线奋战了几个月的医护人员,在别人劝他申请调回休息时,引用了《塞上曲二首·其二》中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两句诗来回应。他选用这两句诗是否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5. (汉家)旌帜满阴山 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担忧(悲愤) 16.示例:合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丈夫愿以此生报效国家。在目前新冠疫情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该医护人员引用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不怕疲累,愿意继续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①处要填的是《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场面描写的词句,“汉家旌帜满阴山”的意思是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这句诗描写了唐朝的军容之盛,引出下面表明诗人渴望效力祖国的宏伟志向的诗句。
故①处填:(汉家)旌帜满阴山。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支离破碎好像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表达了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担忧(悲愤)。
故②处填: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担忧(悲愤)。
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先表态:合适,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实际情况来说明原因。“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该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奋战了几个月,当人劝他申请调回休息时,引用此诗句正好可以表达他愿意继续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报效国家的决心。
(九)阅读下面一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洁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7.“峰峦如聚,波浪如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18.如何理解画线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答案】17.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 18.示例: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谴责。
【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是聚拢、包围之意,“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这里指华山的山峰,描绘的画面是华山的山峰层峦叠嶂,从四方聚拢﹔“波涛如怒”中“怒”指波涛汹涌,描绘的画面是黄河的波涛像怒吼似的汹涌澎湃。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画面进行描绘即可。如:在通往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是集合到这里接受检阅。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的兽群。
1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词的中心句。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这首曲抚今追昔,作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作者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发出了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无论是兴盛还是败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因为: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谴责,深化了全曲的思想主题。
(十)阅读下面一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下列对这首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表里潼关路”句描绘了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B.作者在曲中表达了深深的悲愤伤感之情,他悲愤伤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潼关怀古”是题目。
20.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怒”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9.B 20.“聚”字,将峰峦化静为动,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动感;“怒”字,将河水人格化,烘托了作者因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B. “他悲愤伤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理解不正确,作者悲愤伤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故选B。
20.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的赏析角度。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字,然后结合句子整体意境来分析其妙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峰峦如聚”从视觉角度写潼关,用“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峰峦以生命意志,化静为动,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波涛如怒”写听觉角度写黄河,用“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将黄河水人格化,同样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一个“聚”字写出了山形气势;一个“怒”字写出了大河的水势和声势。“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小说阅读(含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根据提示完成表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海燕(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梳理文中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文末老人反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