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6 愚公移山(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6 愚公移山(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高万仞(______) 冀州(______) 穷匮(______) 孀妻(______) 箕畚(______) 始龀(______)
亡以应(______) 荷担者三夫(______) 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 一厝朔东(______)
【答案】 rèn jì kuì shuāng jī běn chèn wú hè chéng sè cu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荷hè。
2.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答案】D
【解析】
A.句意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正确的停顿: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句意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正确的停顿: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句意是: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正确的停顿: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句意是: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正确的停顿: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
【答案】C
【解析】
A.“惠”同“慧”,聪明;
B.“反”同“返”,往返;
D.“陇”同“垄”,田埂;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而山不加增 博闻而强识
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
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案】D
【解析】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两个“于”分别为“向”“到”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C项中两个“以”分别为“凭借”“把”的意思;D项中两个“之”都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答案】B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不已”的坚持不懈和被帝所感之“诚”。 同时,作品的结尾就是山被移走了,这样的结果就蕴含着作者(或者说文本所呈现的)的情感态度:对愚公移山肯定的和赞扬。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7.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B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承接。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B.何苦而不平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且焉置土石
【答案】D
【解析】
A.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B.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C.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D.古今义都是“放置”。
故选D。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杂然相许D.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C
【解析】
A.“面”:名词作动词,面向;
B.“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C. “许”:赞同。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
D.“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故选C。
10.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
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提示填空即可。注意“塞”不要写成“赛”,“陇”不要写成“拢”。
11.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 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示例: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解析】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学而不思则罔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欣然起行D.以君之力 静以修身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甚矣,汝之不惠。
1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案】12. (1)削减 (2)更替 (3)没有 (4)通达,这里指改变
13.C
14.(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2)你也太不聪敏明了。
1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解析】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句意是: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损:削减。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句意是: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
(3)“河曲智叟亡以应”的句意是: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亡:无,没有。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句意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而:表修饰,可不译/表转折,却;
B.焉:代词,哪里/助词,呀;
C.然,都是“……样子”;
D.以:凭借,凭/表目的,用来;
故选C。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凭借)、曾(连……都)、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甚(很,非常)、汝(你)、惠(同“慧”,聪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并注意这是全倒装句。
15.本题考查学生创意解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愚公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在高龄时仍坚决要“移山”,这体现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他的提议得到“杂然相许”,这体现出他做事依靠群众,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愚公面对质疑时,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体现了愚公目光远大,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虽年事已老,但依然不畏路途遥远、任务艰巨去行动,这体现了他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以及做事不畏艰险的精神。作答时,可结合愚公身上的精神品质来谈自己所汲取的营养即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媚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6.下列选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
C.河曲智叟亡以应D.叩石垦壤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于厅事之东北角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18.请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19.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公 从 之
20.下面是小明同学根据《愚公移山》一文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将导图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1.两文中,愚公的妻子和鲁公的妻子都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请结合下面句子,分析二位妻子关于事件态度的相同之处。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
22.愚公移山,感动天帝;鲁公建园,最终搁浅。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6.D
17.A
18.园子建成必定会增添仆妇,下人住的房子不够,这非常值得考虑。
19.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
20.(1)对比;(2)大智若愚;有远大抱负;对移山有坚强的信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3)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21.二位妻子分别对搬山、造园时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22.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鲁公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意志不坚定。
【解析】
16.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B.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C.句意: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同“无”,没有;
D.句意:凿石头,挖土。句中没有通假字;
故选D。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语境和用法进行分析辨析。
A.都为“结构助词”,都译为“的”;
B.副词,将近/连词,况且;
C.动词,担心/使动用法,使……受苦;
D.语气助词,表示反问/代词,他;
故选A。
1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必,一定;足,足够;甚,很,非常;虑,考虑。
1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为“曰(说)”的内容,“曰”后停顿;“筑径通之/设栏护之”是所提建议,句式一致,中间停顿;“公从之”为“公”听后之所做;
据此分析停顿节奏为: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甲】文“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愚公有远大的抱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对移山有坚强的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而智叟认为“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他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据此分析,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愚公有远大理想,不畏困难,有坚强的意志的形象。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二子背走了两座山,实现了愚公的宏伟抱负。据此我们可从“做事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要坚持不懈”等方面来谈寓意即可。
2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甲】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写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化的疑问,想知道如何处置在移山过程产生的土石,表现了自己的疑惑和对愚公的关心;
【乙】文中“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写鲁公的妻子担心“垒山”会让女儿跌倒;
据此分析可知,二位妻子分别对丈夫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甲】文中“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愚公有远大的抱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信念坚定,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乙】文中“公遂止”“公复止”“又欲行”“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以看出鲁公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容易动摇,意志不坚定。
【参考译文】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儿女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分类,散文的线索,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新闻阅读训练(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背影(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