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青海省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docx
    • 答案
      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语文试题二答案.docx
    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第1页
    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第2页
    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语文试题二答案第1页
    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语文试题二答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青海省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

    展开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文件包含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调研试题二docx、西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语文试题二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嶂 suō bǔ 伦
    (2)C
    (3)示例:在灯火璀璨中体验夜的浪漫 示例2:在古街老巷中感受史的韵味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重峦叠嶂(chóng luán dié zhàng):重重叠叠的山峰。
    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捕捉(bǔ zhuō):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手中。
    美妙绝伦(měi mià jué lún):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炙热(zhì rè):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灼热(zhuó rè):像被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炽热(chì rè):形容温度极高,也指(情绪等)热烈。
    结合“心中对自然的A之情”可知,此处形容的是一种强烈和热烈的情感,因此选择“炽热”更为合适,故选C。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开放类试题,仿写时注意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修辞一致。
    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而“江阴”中的江指的是“长江”,因此“江阴”位于长江的南边;
    故选B。
    3.
    五色交辉 (2)兴尽晚回舟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5)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6)月下飞天镜
    4.同学们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多与校园生活、美食、娱乐等有关,而与学习、读书相关的信息较少。
    5.小文,你好!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转发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传播网络谣言。因为谣言可能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希望你以后能谨慎对待转发的信息,好吗?
    6.示例:论一论,互联网的利弊;聊一聊,互联网的好处。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图表“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内容占比最大的是游戏战绩22%,其次是明星八卦19%,幽默笑话18%;而占比最小的是读书学习8%和家庭生活7% 。因此,明显可以得出同学们重游戏娱乐不重学习生活的结论。
    示例:大家分享的内容尽管非常丰富,但仍以游戏、娱乐内容为主。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题干,劝告同学审慎地转发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劝说时要有礼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示例:小文同学,你好。网络并非绝对自由空间,也是有法之地。所以,我们转发信息时要审慎,最好能实际查证一下。否则,则不要转发,努力做到坚守网络公约,不信谣、不传谣,遵纪守法。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结合题干可知是为互联网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要仿照示例“说一说,互联网的发展”可知要采用“动词+一+动词,互联网的XX”这样的格式。
    示例:画一画,互联网的关系;谈一谈,互联网的发展。
    7.无意所得、悠然忘我
    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看到日暮时,山间云气缭绕,飞鸟投林归来,此时,他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诗人热爱自然、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诗人日暮在江畔看到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一片凄迷,不禁心生愁绪,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9.(1)跟、随 (2)停止
    10.B
    [解析] A项,代词,代杞人;B项,和例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代词,代失道者;D项,动词,到。
    11.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12.视觉、听觉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13.①都抓住了山高峻、植被茂密的特点;②都通过多种感官进行描写,有视觉和听觉;③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山的生机;④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4.B
    【解析】“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中的“投资”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投资”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故选B。
    答案: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颁发时间、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情况。
    16. 答案:“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科学领域,像文中获奖者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环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文学领域,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类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传承文化,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在和平事业方面,为促进人类和平、解决冲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做出努力和贡献。(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7.①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②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③在日本的秋天
    18.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②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19.第一处,以明月相思,表达身居日本的“我”对故乡的怀念;第二处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20.②。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17.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⑦段“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第⑧⑨段“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
    根据第⑪段“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第⑫段“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可知,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
    根据第⑭段“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第⑮段“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可知,时间是:在日本的秋天。
    18.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由前文“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让“我”以为,去世的人都会变成蟋蟀来到亲人面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由前文母亲的表现可知,对于外公的去世,家里人都很怀念,外婆也不例外,所以,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19.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分析。
    第一处:根据前文“我去日本出差”及画线句中“却悬在他乡的夜里”可知,此时“我”身处异乡,看到月亮,以明月寄乡愁,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处:根据第⑭段“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第⑮段“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第⑯段“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可知,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应该选②朱自清《背影》。
    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如第③段“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表现出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⑥段“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第⑬段“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母亲和外婆的表现可知。《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21: ①察探蜗牛 ②击打外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可概括出第一空为:察探蜗牛;根据“它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可知第二空为:击打外膜。
    22.答案:示例:昆虫:螳螂 绰号:刽子手 理由:螳螂是肉食性动物,加上有两把大刀,它甚至敢捕捉比自己体型还大的动物。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对文本的概括。对于螳螂,《昆虫记》中说:“螳螂是肉食性动物,加上有两把大刀,说它是刽子手也不过分啊”,因此可拟写绰号:刽子手;对于红蚂蚁,《昆虫记》中说:“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红蚂蚁只好用不道德的方法去抢黑蚂蚁的幼虫放在家里喂养,等到那些黑蚂蚁长大了以后红蚂蚁就把黑蚂蚁当作奴隶”,可拟写绰号:抢劫犯;对于大头黑布甲,《昆虫记》中说:“把大头黑布甲捏在手里,使劲地摇晃,不久,大头黑布甲就‘死’了,过了一段时间,大头黑布甲‘复活’了”,可拟写绰号:装死专家。
    23.例文一:
    敲打与成长
    近日,一则男子敲打竹身积雪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我看到这视频的时候,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些涟漪,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经历。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北方的雪地里,和父亲一起砍柴。父亲手中拿着斧头,一下一下地砍在树上,而我则在旁边帮忙收集柴火。那时候,我年纪小,力气小,每次搬起木头都觉得十分吃力。父亲看在眼里,却没有伸手帮我,只是淡淡地说:“你要学会自己努力。”
    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帮我,却要我自己努力。我看着他,眼中充满了困惑。父亲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光芒,他指了指那些被砍倒的树,说:“你看,这些树之所以能被砍倒,是因为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经历了无数次的敲打,才能变得如此坚韧。你也一样,只有经历了敲打,才能变得更加坚韧。”
    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父亲的话,想起那些被敲打的树。我知道,只有我自己努力,只有我自己去面对困难,我才能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独立。
    如今,当我看到那个男子敲打竹身积雪的视频时,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行为。他是在用敲打的方式,让竹子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挺拔。就像父亲曾经对我说的那样,只有经历了敲打,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独立。
    我想,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我们需要经历敲打,需要经历挫折,才能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独立。而那些用力鞭策我们的人,正是帮助我们挺直腰杆,抬起头来的人。他们让我们明白,只有我们自己努力,只有我们自己去面对困难,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真正地独立。
    所以,我感谢那些曾经鞭策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独立。我知道,他们的鞭策并不是为了让我痛苦,而是为了让我成长。我会珍惜这些经历,让它们成为我成长的助力,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例文二:
    竹的启示
    在一个静谧的冬日早晨,村口的老竹林里,一位中年男子手持竹竿,轻轻敲打着覆盖在竹身上的积雪。每一声清脆的敲击声,都像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反思。
    这片竹林,对于男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从小在这里长大,这些竹子见证了他的成长。他记得,小时候每当自己迷茫或受挫时,都会来到这里,与竹子对话,从它们身上寻找力量。
    如今,他再次站在这里,敲打着积雪,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明白,这些竹子之所以能够在严寒中屹立不倒,正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敲打与磨炼。
    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鞭策他的人,不正是帮助自己挺直腰杆、抬起头来的人吗?他们或许严厉,或许苛刻,但正是他们的鞭策,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然而,他也明白,过度的鞭挞会让人心力交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就像那些被过度敲打的竹子,虽然表面看起来坚韧,但内心可能已经千疮百孔,再也无法挺直腰杆。
    男子深吸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竹竿,静静地站在竹林中。他感受着竹子的气息,聆听着它们的心声。他知道,自己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让自己既能够在鞭策中成长,又不会因为过度的压力而崩溃。
    在竹林的深处,一束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地上,照亮了男子脚下的路。他微笑着,向前走去,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勇气。他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阳光,就能够挺直腰杆,勇敢地面对一切。
    例文三:
    鞭策与折断:教育的双刃剑
    近日,一则男子敲打竹身积雪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个看似平凡的行为,却触动了人们对于鞭策与折断、教育与挫折的深层次思考。对此,有网友认为:“有时候用力鞭策你的人,才是真正帮你挺直腰杆抬起头来的人。”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过度的鞭挞可能让本来能挺拔的人,再也直不起身来。”这两种观点看似相反,却都有其合理之处,反映了鞭策教育的双刃剑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适度的鞭策对于个人的成长是有益的。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时候,正是那些对我们严厉要求、鞭策我们前进的人,让我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挺直腰杆,抬起头来。这种鞭策可能来自父母、老师、领导,甚至是社会的压力。它们如同一股推动力,驱使我们不断地向前进步,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适度的鞭策教育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然而,过度的鞭策却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当鞭策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可能会引发挫败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过度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挫折时彻底崩溃,无法再挺直腰杆。正如另一位网友所指出的,过度的鞭挞可能让本来能挺拔的人,再也直不起身来。这种过度的鞭策教育不仅无助于个人的成长,反而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障碍。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鞭策教育既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又不会过度压垮个体。这需要教育者、家长、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制订合理的教育策略。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挺直腰杆。
    总之,鞭策与折断、教育与挫折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适度的鞭策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是有益的,但过度的鞭策则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找到一种既能激发潜能又不致过度压力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鞭策与折断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既有韧性又有力量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材料中“有时候用力鞭策你的人,才是真正帮你挺直腰杆抬起头来的人”可知,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对我们施加压力、提出高标准、严格要求的人,往往是推动我们成长、激发我们潜力的关键因素。结合“过度的鞭挞可能让本来能挺拔的人,再也直不起身来”可知,过度的批评和鞭策可能会对个体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难以挺直腰杆。因此,在鞭策他人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平衡,避免过度,让鞭策成为一种积极而有益的推动力。据此立意即可。
    第二,构思选材。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写记叙文,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给予我们正面的影响。这个人可能身份平凡,这件事可能极其微小,但给我们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写作时,应围绕着自己先是沮丧颓唐,后来因为受到某件小事的激励重新变得积极奋进的过程来组织材料。一株小草在初春的寒意里努力生长,绽放出生机与活力;在街上看到一位虽然身有残疾,却仍努力工作,不辞辛苦送外卖;父亲带自己去爬城南的一座小山,用爬山的经历激励自己……这些事件都可以写入文中。写作时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心理描写表现自己心理转变的过程,以抒情或议论在作文末尾点明自己从这件小事当中感受到的激励。
    任务二: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故事转化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故事或情境,为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文学体验,需要借助想象的写法。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图中的人是自己。重点刻画自己与竹林的相处故事,说明鞭策往往是一种推动力。当我们面临困难、迷茫或者自我放纵时,那些对我们有所期待、对我们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找到方向、克服困难。他们的鞭策可能让我们感到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促使我们反思、调整,进而实现自我超越。无论写作什么内容,都需要运用想象的写法,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以此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
    任务三: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材料含义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结合“过度的鞭挞可能让本来能挺拔的人,再也直不起身来”可知,尽管鞭策和批评在很多时候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但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将观点确立为:“适度鞭策才能有助成功”。然后依托这个观点,重点论证“鞭策需适度”。在论证过程中应采用常见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如在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名人事迹作为论据,注意举事例不要拖沓,且要围绕论点叙述事例。建议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论证,丰富文章的议论内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最后,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阐述强调观点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发出号召。
    论证思路示例:
    首先,过度的鞭挞可能会打击个体的自信心。当批评和指责变得过于频繁和严厉,个体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够好,这种持续的负面反馈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难以挺直腰杆。
    其次,过度的鞭挞可能引发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过度的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他们难以专注于自我提升和成长。
    再者,过度的鞭挞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如果鞭策者过于严厉或不留情面,被鞭策者可能会感到被伤害或被忽视。这种关系中的紧张和不信任可能会阻碍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阻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和反应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能够从严厉的鞭策中找到动力和成长,而有些人则可能会因此而崩溃。因此,在鞭策他人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避免过度鞭挞。

    相关试卷

    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9页。

    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9页。

    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