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早 6时32分,戈壁滩满目霞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伴着朝阳出征。继神舟五号首次实现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船活动、神舟八号首次实现与天宫实验室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试验飞行后,神舟十二号任务终于将实现“神舟”系列飞船立项之初的终极目标——作为可靠的空间往返运输工具、支持我国载人空间站运行。
通过四次神舟飞船与天宫试验室的交会对接,我国已经充分掌握了航天器的对接技术。以往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是从后方追赶飞行器,直接对接;这次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接口在核心舱的前部位置,这就意味着发射入轨后,神舟十二号不仅要追上天和核心舱,还需要在空中翻一个跟斗,绕到核心舱的前方,才能开始对接。飞船和核心舱快速对接后,作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将开展一系列操作——先将核心舱这个新房子进行“软装修”,布置好他们的新家,建立工作生活环境。接着还要进行出舱准备,涉及舱外服的检测维护干燥等,执行出舱活动还涉及到机械臂的操作和团队协作。
腾飞碧空,浩瀚星海。我们将全力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在太空安家落户的梦想近在咫尺,这是我们长久探索追求的回响。从拓荒者到建设者,许多扎根戈壁的航天人,早就把这片土地当作了故乡。
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中国航天蹚出的这条自立自强之路,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让世人动容。
发射现场大家屏声敛息,电视机前的你目不转睛,全球目光共同守望。北京时间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每一次重大的航天发射任务,中国都向世界展现着大国风范,同时也振奋着国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记得 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乘组航天员翟志刚冒着危险出舱,作为辅助的刘伯明将一面五星红旗递给他——就算真的遭遇不测无法重返地球,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航天与家国,向来密不可分。徜徉在东风航天城,仿佛在品读一部中国航天史。理想与激情,梦想与光荣,每一处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我们不禁要问,在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到底孕育了怎样的精神力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种载人航天精神助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仅用 20多年时间就拉开了建设空间站的大幕。爱国爱民是航天精神的“根”与“魂”。航天精神庚续相传,中国航天也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于中国航天而言,每一个新成就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而传承中国精神也始终没有终点。
(摘编自《航天梦,家国情》)
材料二: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与预告时间分秒不差,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中国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这极具标志性意义——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和3个月的太空生活,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飞天梦想不仅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足音最有力。中国载人航天一路走来,证明了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增强了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神舟十二号以及此前的几次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 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人在执着坚守、默默付出。3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11年后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最动容。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飞天梦想映照大国担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从神舟五号首次实现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到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立项之初的终极目标将会实现。
B.能够在太空安家落户,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这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付出。
C.神舟七号任务乘组航天员翟志刚冒着危险出舱,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这是中国“神舟”系列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
D.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首批“太空访客”,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正因中国科技自力更生,中国航天走自立自强之路,才让凝结了中国人智慧和志气的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助推着中国航天梦圆。
B.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可以看出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叙议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作出分析。
C.材料二第三段中运用的一系列数字,既突出了中国航天员的刻苦训练和辛勤付出,又有力地印证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D.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所承载着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有力彰显,将助推我们伟大的祖国腾飞。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神舟八号→从后方追赶飞行器交会对接
B.神舟十二号→绕到核心舱的前方交会对接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航外服核心舱出舱活动
D.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核心舱工作生活环境出舱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磨盘山
闫耀明
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
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磨盘山去看看,采些草药回来,煮水喝,治她的病。
我听奶奶念叨要上磨盘山时,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红苹果,采草药。
母亲说,奶奶念叨去磨盘山,已经快念叨一辈子了。
我爬过磨盘山,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去玩。
从村子里望过去,磨盘山并不高大,圆滚滚的,我们觉得爬上磨盘山一定很容易的。于是我们决定去磨盘山上玩。
那是春天。我们几个男孩子走出村子,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来到磨盘山脚下。我看到的磨盘山挺高的,和我们在村子里望的磨盘山完全不一样。我们踩着一条小路上山,可是走了一阵,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小路。我们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我们走得很慢,也很吃力。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一下一下地跳。
其他小伙伴和我一样,也都受了伤。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继续登山。
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
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我站在山顶,觉得自己好高好高。我看到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绿绿的,平展展的,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一条公路在田地中间穿过去,不时有汽车无声地驶过,慢悠悠的。再远一点的地方是我家住的村子,长方形,横在田地的一边。一排排房子分布得很整齐,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把有些房子遮挡住了,却遮挡出我说不清的意味来。女儿河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弯向东边,和猫尾巴一样漂亮。更远的地方,还是农田,隐约可见一排电线杆在农田中起起伏伏。我把目光放得更远更长,我居然望到了一片影影绰绰的白色,不,是淡蓝色!我猛地明白了,那看上去在不停摇晃的淡蓝色,就是奶奶说的大海!
我望到了大海!
我连忙指着大海让小伙伴们看。
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
奶奶说得没错,到了磨盘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更为美妙的是,我看到的农田啊公路啊村庄啊河流啊,还有远方的大海,都是小小的,像玩具一样,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手里!
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
我已经十岁了,还头一次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呢。
我和小伙伴们在磨盘山上玩了大半天,才很不舍地下了山。
遗憾的是,我没有吃到红苹果,因为那是春天,山坡上的苹果树才刚刚长出绿叶来。还有,我也没有采到草药,因为我不认识草药。
回到家里,我给奶奶讲磨盘山,讲自己看到的好景致。
奶奶听着,① 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的。
我说,奶奶,你不是向往磨盘山吗?我领你上去看看吧。
② 奶奶没有回答我的提议,只是笑。③ 我看到奶奶脸上的阳光在她的笑声中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
④ 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
母亲说,奶奶辛苦一辈子,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把孩子们都养大了。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可是奶奶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去过磨盘山。
奶奶终于是来到了磨盘山上。奶奶的坟,就在山坡的东侧。
奶奶向往磨盘山,却一辈子没有上过磨盘山。现在,奶奶终于来到了磨盘山。
我对母亲说,奶奶终于看到了磨盘山上的好景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3分)
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了磨盘山和奶奶的关系。奶奶向往磨盘山,在小说中一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使小说叙事紧凑。
B.奶奶向往磨盘山的原因有很多,如看看磨盘山的风景、吃到山上的红苹果、采草药治自己的病等,但终其一生都未能成行。
C.文章写我和小伙伴们登磨盘山,登山的过程及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感均与我之前对磨盘山的想象不同,前后形成了强烈反差。
D.小说最后三行,连用三个“终于”,既有对奶奶死后葬在磨盘山也算实现愿望的宽慰,也有对奶奶不能在生前实现愿望的遗憾。
7.下列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句子①中奶奶“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生动表现出奶奶听我讲述好景致时的兴奋。
B.句子②中奶奶“只是笑”,表现出奶奶听到我要带她爬山后,为我的孝心深感宽慰。
C.句子③中阳光“滑落下来”,写出奶奶知道自己已无法登上磨盘山,感到无奈失落。
D.句子④中“阳光落了”,既照应了前文奶奶的心境,又暗示了奶奶生命力的流逝。
8.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是如何体现出十岁孩子的语言腔调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文本二: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唆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觚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①。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醴郁②,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释]①苴(jū):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②沉浸釀(nóng)郁:沉浸在内容醇厚的古籍中。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断开,每对1处给1分,超过3处不给分。 (3分)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舆”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字形像四只手抬着一副坐轿,本义指抬、举,引申指车,文中的“舆”指的就是车。
B.“假”字原作“叚”,意为“非原本的”“借的”,文中解释为“借助”。与蒲松龄小说《狼》中“乃悟前狼假寐”中“假”的意思相同。
C.晷:日影、日光。焚膏继晷的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现在用来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D.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与现在所说的“博士”意思并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文本一第二段连用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字的使用有力地回应了开篇的观点。
B.文本一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学习的作用。将“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里的“学”应该指利用外界事物,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从而改变人性“恶”的本质。
C.文本二首先假设国子先生教训诸生,引出全篇的议论:当今“登崇睃良”,有司明而公,业精行成,必能获选,学生们应努力进学。表明只要学生努力进学,必能得到朝廷重用。
D.文本二第二段是学生对先生“进学”教诲的反驳,本段借学生之口,讥讽执政者贤愚不辨,大材小用,抒发作者不被重用反遭贬谪的愤愤不平之气。
13.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14.文本二中“诸生”是从哪几方面赞扬“国子先生”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5.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______ (3分)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16.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劝学》中荀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______ , ______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道理。
(2) 《归园田居(其一)》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 , ______ ”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威武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①)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 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②)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 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立”在读者面前。
18.请在文中①②两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人物”和文中画波浪线句“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中“人物”,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 (3分)
A.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B.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C.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但在村里也是个人物。
D.茹志娟的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处理、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都很有特点。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C.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D.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 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诗歌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④从《芣苢》与《插秧歌》中,⑤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⑥如《插秧歌》中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劳动。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各司其职, A 。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甲)。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乙),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 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分)
2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分)
24.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 (2分)
A.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回答?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元生活的人群。
有人认为在职业选择中,比起多元的职业生活,我们或许更应倡导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C、C、、
【解析】(1)D.“成为首批‘太空访客’”错,结合材料二第一段“3名中国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分析,选项遗漏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这个修饰限制成分。
故选:D。
(2)C.“又有力印证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错,结合“实现飞天梦想,执着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人在执着坚守、默默付出。……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分析,选项解读牵强,无中生有。
故选:C。
(3)C.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先将核心舱这个新房子进行‘软装修’,布置好他们的新家,建立工作生活环境;接着还要进行出舱准备,涉及舱外服的检测维护干燥等等;执行出舱活动还涉及到机械臂的操作和团队协作”分析,选项中“检测维护干燥航天服”与“布置核心舱”顺序颠倒。
故选:C。
(4)材料二共有四段,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段为总说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和第三、四段为分说部分。分说部分又包含三层,从“自信”(第二段)“执着”(第三段)“担当”(第四段)三个方面阐明观点。
结合第一段结尾句“飞天梦想不仅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确定第一部分总说的观点为“飞天梦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结合第二段的观点句“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足音最有力”确定分论点一(第一层),关键词为“自信”。
结合第三段开头的观点句“实现飞天梦想,执着坚守最珍贵”确定第二部分的第二个层次,关键词为“执着坚守”。
结合第四段开头的观点句“探索浩瀚宇宙,担当最动容”确定第二部分的第三个层次,关键词为“担当”。
综上所述,材料二的结构脉络为总分式,先提出中心论点“飞天梦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然后分别从中国航天的自信、坚守、担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说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即中国航天的自信、坚守、担当三个侧面。
(5)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早6时32分,戈壁滩满目霞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伴着朝阳出征。欢送人群再次高声唱响《歌唱祖国》为英雄壮行,熟悉的旋律在大漠深处久久萦绕”分析,得出答案①新闻性强。选取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航天十二发射这一航天事件进行报道。
结合结尾三段“我们不禁要问,在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到底孕育了怎样的精神力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种载人航天精神助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仅用20多年时间就拉开了建设空间站的大幕。爱国爱民是航天精神的‘根’与‘魂’。航天精神赓续相传,中国航天也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分析,得出答案②典型性强。展现航天科技成果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突出了时代主题。
结合“我们汽车上最好的发动机是进口的,船舶上最大的内燃机是进口的,但是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自己的。’用戚发轫的话说,‘这都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分析,得出答案③感染性强。运用叙述(记得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乘组航天员翟志刚冒着危险出舱,作为辅助的刘伯明将一面五星红旗递给他——就算真的遭遇不测无法重返地球,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描写(发射塔架静静耸立,仿佛在诉说神舟飞船的过往。发射现场大家屏声敛息,电视机前的你目不转睛,全球目光共同守望)、抒情(徜徉在东风航天城,仿佛在品读一部中国航天史。理想与激情,梦想与光荣,每一处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飞向太空之前,便永远地倒下了,但他们始终并将继续注视中国航天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壮举)、议论(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于中国航天而言,每一个新成就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而传承中国精神也始终没有终点)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和航天人的可贵品质。
答案:
(1)D
(2)C
(3)C
(4)①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飞天梦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中国航天的自信、坚守、担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②局部采用并列式结构,即中国航天的自信、坚守、担当三个方面的论述结构并列。
(5)①新闻性强。材料一选取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航天十二发射这一航天事件进行报道。
②典型性强。展现航天科技成果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突出了时代主题。
③感染性强。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和航天人的可贵品质。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梳理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归纳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B、C、、
【解析】(1)B.“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采草药治好她的病”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可知,奶奶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她的愿望是登上磨盘山,但是并没有说其主要目的是采草药治好她的病。
故选B。
(2)C.“写出奶奶知道自己已无法登上磨盘山,感到无奈失落”错误,这句话艺术地写出了奶奶渐渐衰老的过程,不是写奶奶的心情。
故选C。
(3)划线句中“好高好高”“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词句稚拙、朴实、直白。没有任何的铺陈与渲染,手法符合十岁孩子的语言强调;
划线句中“好高好高”“大片大片的”使用重复的修辞,“绿绿的,平展展的”“一排排”“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影影绰绰的”多用叠词,口吻稚嫩,符合孩子说话的腔调;
划线句中“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和猫尾巴一样漂亮”等物象的选取,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事物进行比喻,这样的词句虽然做不到雅致新颖,但是贵在好懂,这页符合孩子说话的腔调;
(3)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就本篇文章来说,文章详细写了我登山的过程和快乐,略写了奶奶去世的情节。
①文章开头写“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所以详细描写“我”登山的经历以及山上所见到的美景,以我的视角来展现奶奶所向往的山顶的美景,更能增强对奶奶不能实现登山愿望的伤感以及我们的愧疚之情。
②文章写登山的经历,我与小伙伴结伴而行,虽然路途中遇到荆棘丛,受了伤,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一路上登去,直到山顶,之后“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登山的喜悦与快乐。但是对奶奶去世简单表述,这样安排使小说叙述保持平静的语调,情感表达深沉、内敛。哀而不伤。
③文章第8段详细描写了我跟小伙伴登山的过程“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踩着一条小路上山”“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走得很慢,也很吃力”“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一下一下地跳”“我”登山的经历,叙写细致,描写充分;文章10-17段写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思、所感,整个过程节奏很慢;而写到奶奶去世时,只用了“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这一段。这样安排使得前后节奏形成对比,使小说叙述节奏出现变化,避免了单调。
答案:
(1)B
(2)C
(3)①词句稚拙、朴实、直白。
②多用叠词和反复,符合孩子说话的口吻。
③描写时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事物比喻,不求雅致新颖,只求好懂。
(4)①详写“我”登山经历及山上所见美景,照应了奶奶登磨盘山的愿望,增强了对奶奶不能实现登山愿望的伤感以及我们的愧疚之情。
②小说详写登山的经历,多写喜悦与快乐,简写奶奶老去时的哀戚、悲伤,使小说叙述保持平静的语调,情感表达深沉、内敛。
③小说写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叙写细致,描写充分,节奏很慢,与后文在写奶奶老去时没有过多的停留、叙述节奏加快形成对比,使小说叙述节奏出现变化,避免了单调。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语言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10~14.【答案】B、C、、、
【解析】(1)“盖有幸而获选”大意是“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表意完整,其后断开;“诸生”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患”和“无患”引导两个句子,应在“无患”前断开,综上应断句为: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译文: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
(2)B.“意思相同”有误,“乃悟前狼假寐”大意是“才领悟到前面那头狼是假装睡觉”,“假”的意思是“假装”。
故选:B。
(3)C.“表明只要学生努力进学,必能得到朝廷重用”分析有误,文中未表明只要学生努力进学,必能得到朝廷重用,原文相关表述为“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唆良……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故选:C。
(4)①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见信,被动,被信任;跋前踬后,进退两难;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责或任何举动都受到指责。译文: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
(5)原文“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是赞扬其治学之勤恳;原文“觚排异端,攘斥佛老……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是赞扬他对儒学的功绩;原文“沉浸醴郁,含英咀华……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是赞扬他文章的境界,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原文“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是赞扬他为人的成功。
答案:
(1)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2)B
(3)C
(4)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
(5)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材料二: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D、
【解析】(1)D.“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说法错误。本诗中的女子形象只是一个剪影,没有琵琶女的形象丰满完整。
(2)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从“颜如雪”、“娉婷”、“十七八“可以看出这位歌女非常年轻,而且貌美娇艳,从“愁绝”、“泣”、“独”、“凄切”等词可以看出这位歌女孤独凄凉的悲惨境况。
答案:
(1)D。
(2)本诗塑造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凉的歌女形象。
译文: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的江月天色俱清澈。
听到邻船有唱歌的人,其歌调能使人愁煞。
唱歌完后继而是哭泣,还有抽泣兼哽咽。
寻声去见唱歌的人,发现有个妇人肤色如雪。
独自靠着船帆立,十七八岁十分美丽的样子。
而泪水却像夜里珍珠,双眼像是在坠明月。
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么凄切。
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
(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考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应把课内知识点掌握牢固。然后再精读本篇诗歌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仔细分析。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题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小题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故答案为: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尝、矣、须、臾、也)
(2)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重点字:吠、中、颠)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记诵,反复巩固,不错写、多写、漏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8~20.【答案】D、B、
【解析】(1)①修饰“楷模”和“新闻人物”,指这些人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可填“名闻遐迩(远近闻名、远近驰名、名满天下、名扬天下、赫赫有名、家喻户晓)”。
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远近闻名:名声传遍近的和远的地方。形容名气很大。
远近驰名: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
名满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名扬天下:形容名声极大。
赫赫有名:形容声名非常显赫。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②语境修饰袁隆平的精神,与“坚持真理、不断创新”呼应,可强调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填“孜孜以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持之以恒:指长久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文中“人物”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是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B.是人和物的意思。
C.是特指重要人物。
D.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故选D。
(3)文中“站立”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大师”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B.“送来”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引号是表引用。
D.“公书林”是图书馆名字,是特定称谓。
故选B。
答案:
(1)①名闻遐迩(远近闻名、远近驰名、名满天下、名扬天下、赫赫有名、家喻户晓);②孜孜以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2)D
(3)B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1~25.【答案】B、、、、
【解析】(1)A处,根据“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可知,一家老小全部参与劳动过程,各有分工。故可填“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同心合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B处,“晨曦初露”指早晨,“夕阳西下”为傍晚,所填成语要与前文“晨曦初露,夕阳西下”相呼应,强调了劳动者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可填“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2)③“众多诗歌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语序不当,应改为“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
⑥“呈现了一幅……的劳动”搭配不当,应改为“呈现了一幅……的劳动画卷”。
(3)甲处,根据前文“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可知,此处强调劳动者在城市中的重要性,故可填“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
乙处,根据“更在于”可知,补写处连接词应为“不仅仅在于”,表示递进关系;再根据前文“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可知,此处强调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故可填“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修辞是比喻,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作“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A.拟人,把“太平洋”人格化;
B.比喻,将官场比作“樊笼”;
C.借代,用“管弦”代音乐;
D.用典,引用“廉颇”的典故。
故选B。
(5)第一问:
由“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等可知,文本主要强调劳动的价值,故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解答第二问时,观点要明确。
如认为可以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分析Al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能够完整地阐释“劳动的价值”;
如认为不能解决,可以结合“清晨,当……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分析,这种抒情性很强的表述其实是模糊了真正的观点,使得概念不够清晰;还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等内容分析,只是从创造财富,丰富精神的角度回答,而且从论据的角度看,不够丰富充分,因此AI的答案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较为单一,而且理据不够充分。
答案:
(1)A.齐心协力 B.披星戴月
(2)③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
⑥如《插秧歌》中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劳动画卷。
(3)甲: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
乙: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4)B
(5)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既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较全面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各句的修辞手法,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推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再分析作答。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26.【答案】在多元与专一之间寻找平衡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斜杠青年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他们不再满足于专一的职业,而是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元生活,以寻求更广阔的人生体验和更丰富的自我实现。然而,也有人认为,在职业选择中,比起多元的职业生活,我们或许更应倡导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一。那么,面对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职业选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斜杠青年的优势。斜杠青年之所以备受追捧,是因为他们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展现了多元的能力和兴趣。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拥有多种技能和职业身份的人往往更具竞争力。他们不仅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灵活切换,还能够通过跨界合作创造新的价值和机会。此外,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自由和灵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实现更加个性化的人生追求。
然而,斜杠青年的多元职业生活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拥有多重职业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这对于个人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频繁的职业转换也可能导致缺乏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从而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相比之下,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一职业选择则有其独特的魅力。专一的职业选择意味着能够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和积累,形成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种深度和专注不仅能够带来更高的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还能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专一的职业选择也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职业关系和网络,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然而,专一并不意味着封闭和僵化。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精神,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因此,即使是选择专一职业的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多元思维和跨界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斜杠青年的多元职业生活和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一职业选择各有优劣。在选择职业道路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在多元与专一之间寻找平衡,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追求。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选择斜杠青年的多元职业生活还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一职业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