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原卷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都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 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只是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还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C.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思路并不相同。
D. 材料二中,读者要领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
2.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
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3. 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齐己欣然接受”原因加以分析。
郑谷点评齐己《早梅》诗,认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更好,齐己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
4. 班级计划开展“每日品诗”活动,希望通过品味古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所推荐诗歌的选择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
“他病得很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⑭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①!”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村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吧。”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
(写于1941年,有删改)
【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荒草”“峭峻的山顶”“乱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
B. 《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
C. 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
D. 《百合花》中新媳妇和《红棉袄》的姑娘有相似性,虽然没有具体的姓名,但都有鲜明的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
6.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
B. 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善良淳朴。
C. 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
D. 句子④姑娘眼里“闪烁着火光”,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认可,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7. 《红棉袄》中的“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8. 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场写文学短评活动。对孙犁的这篇文章,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红棉袄。乙组对文章第⑭段提出了一个赏析角度:细节描写。请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皋足下:自仆再来京师,足下守官鄠县,吏职拘绊,相见甚稀。及仆左降诏下,明日而东,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
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合朝震栗。仆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然仆始得罪于人也,窃自知矣。性又愚昧,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意者欲其易入而深戒也。不我同者,得以为计,媒孽之辞一发,又安可君臣之道间自明白其心乎?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乘权于内者,以仆介独不附己而忌。其馀附丽之者恶仆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以此得罪,可不悲乎?
足下视仆莅官事、择交友、接宾客何如哉?又视仆抚骨肉、待妻子、驭僮仆又何如哉?小者近者,尚不敢不尽其心,况大者远者乎?所谓斯言无愧而后发矣。亦犹仆之知师皋也。足下未应举时,尝充贤良直言之赋,其所对问,志磊磊而词谔谔,虽不得第,仆始爱之。然足下之美如此,而仆侧闻蚩蚩之徒,不悦足下者已不少矣。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此伯寮所以诉仲由,季孙所以毁夫子者也[注]。
师皋,人生未死,若不情恕于外,理遣于中,欲何为哉?欲何为哉!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多谢故人,勉树令德,粗写鄙志,兼以为别。居易顿首。
(节选自白居易《与杨虞卿书》)
[注]“季孙”应为“武叔”,语见《后汉书·列女传》“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
9.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
其馀附丽之A者B恶仆独异C又信D狺狺吠声E唯恐中F伤之G不获。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降,贬官,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词义相近。
B. 辞,推辞,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含义相同。
C. 安,怎能,表反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含义相同。
D. 顿首,指叩头下拜,旧时常用于书信、名帖首尾,表致敬之意。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与师皋本为相知好友,但异地为官,不常见面,故而以书信往来。
B. 当朝右相在大道上被刺客杀害,震惊朝堂,白居易当日就上书忠言直谏。
C. 白居易进封章后,又写诗讽谏皇帝,这些诗后来成为政敌构陷他的把柄。
D. 师皋为人志向磊落,言辞正直,受白居易欣赏爱重,被无知的小人嫌恶。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
(2)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3. 白居易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一首
刘克庄
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
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
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
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
【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
B. “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
C. 宝刀、芦管勾起了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只是他现在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是荡然无存。
D. 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忠诚,于细微处见深情。
15. 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颇为相似,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食野之苹
(3)元嘉草草,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最后,发出深沉感慨,以酒祭奠江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还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②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③一旦在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④炊烟带着一种独特的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⑤有点微微的涩,又有一股苦香在这涩中,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她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喜欢穿一条颜色鲜艳的曳地长裙,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但那双碧蓝的眼睛炯炯有神。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紫檀色长条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甲)——爱喝茶、吃蚕豆、嗑瓜子的家居常态。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颜色鲜艳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牵牛花。
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乙),并不知道脚的自由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的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绽放,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7.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百度百科邀请你为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释义。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文本中“脱颖而出”的释义方法,拟写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示例:
脱颖而出: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后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
课文备选成语:
百舸争流 对酒当歌 大江东去
(二)书写题(本题共1小题,4分)
20. 请将下面的内容(包括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要求准确规范、整齐美观。(4分)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主要源于自身的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如果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其实,“可塑性”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也有其作用。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以“可塑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滑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A4,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有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语文]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解析版),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