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第1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第2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
    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
    B.融贯说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纯真的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那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本体真相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终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很小,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两则材料认为了解真相是困难的原因。(4分)
    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上述材料中的哪些观点。(6分)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荣军鞋铺
    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荣军鞋铺”,吴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4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了。”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老兵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吴老兵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反转过来。团长他认识,当营长时就到他这儿来钉鞋。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背着包袱,不时停下来,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他经常抬起眼,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嘴里一遍遍唠叨着:把鞋穿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老兵在军营正门口对面开鞋铺,“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表现吴老兵的军人情结。
    B.军官们将刚发的皮鞋交给吴老兵钉上鞋掌,表现军人对鞋子的爱惜,体现军人的勤俭节约作风。
    C.吴师傅让修鞋人用纸条写上名字放在鞋窠里的习惯,既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D.吴老兵修鞋的时候就竖起耳朵来倾听收音机,忙完了活,仍然坐着听,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吴老兵,既写出了吴老兵身体特征和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大致形象,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吴老兵听到军营的音乐就收摊,“跛脚上车”“遁到暗夜里”,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
    C.小说通过设置“团长”这个人物,来揭开“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的谜底,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借助“吴老兵修鞋”这一核心事件,巧妙地将其过去与现在一系列经历串联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主题鲜明且意蕴丰富。
    8.小说开头简介了吴老兵的经历,却又在后文让“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小说中三处画线语句描写了吴老兵的神态,它们各有不同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孟子》善用譬喻推出结论,文章思路清晰,气势磅礴,对听者有很强的震撼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4分)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分)
    14.孟子长于说理,尤其善用排比句,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雪夜小饮赠梦得①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②,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
    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惬意。
    C.“呼作散仙”顶真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
    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沉浮、世事变化的阅历。
    16.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
    (3)《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________之感。一部作品的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________,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________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________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气呵成 画蛇添足 引人入胜 叹为观止
    B.一挥而就 狗尾续貂 引人入胜 拍案叫绝
    C.一气呵成 狗尾续貂 发人深省 拍案叫绝
    D.一挥而就 画蛇添足 发人深省 叹为观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4分)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项链》是一篇好小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① ,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② 。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 ),
    ( ),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③ ,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3分)
    22.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补充完整孟子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分析。(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
    古代优秀的士人,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
    而北大教授戴锦华也认为,知识分子与知识多少无关,而是一种社会担当。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级语文科答案
    1.A【解析】“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与材料一原文“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不一致,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2.C【解析】A选项只是命题假的其中一种可能,以偏概全。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可能是没有船、没有码头或者船不在码头上等多种情况,而不是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船停泊在那里。
    B选项“比逻辑真相更可靠”无中生有。文中材料一只是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逻辑真相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没有说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选项无中生有。
    D选项依据在材料二第四段“强调了揭示真相的难度,并指出人们的素质在这种揭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没有明确将揭示真相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选项于文无据。
    3.B【解析】材料二第二段认为: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因此,我们要找的是一个例子,它描述的现象并不直接支持“真假难辨”或者“揭示真相的难度”。
    A.《两小儿辩日》中的孩童根据直观感觉得出的结论,与科学事实不符,说明了直观感知可能误导人们对真相的认知,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杨贵妃的美与时代审美观有关,这反映了美的标准随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但与揭示真相的难度无关,更多涉及的是主观评价的变化,而不是客观真相的揭示问题,所以此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C.叶尾壁虎的例子展示了自然界中的伪装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增加了识别真相的难度,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虚假新闻”的存在使得公众难以分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直接反映了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
    4.①材料一认为,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材料二认为,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利害关系的缘故,难以把真相宣示出来。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实际上皇帝什么也没穿,这违背了本体真相。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称职或不愚蠢,做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判断。
    ②真相与假象的混淆:故事中的骗子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现象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从而造成了材料二中所说的真假难分的情况。皇帝和臣民们都陷入了假象之中,无法认清事实。
    ③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
    ④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真相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
    ⑤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错误,说明吴老兵对南方战事的关注以及对前方军人的牵挂。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凄惨孤独”错,应是写出了吴老兵对军营生活的留恋,突出强调了老兵的军旅经历。故选B。
    8.①后文的叙写对开头的简介作了补充,让吴老兵的人生经历更加具体、充实,也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②借青年军官的连缀侧面写出吴老兵不愿讲述过去经历、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对吴老兵的经历介绍得较为简单,后面“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是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补充,“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是对“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的补充,并且还交代“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让吴老兵的人生经历更加具体、充实,也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
    吴老兵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修鞋匠,但是通过青年军官的连缀让读者了解到他更多的人生经历,侧面写出吴老兵不愿讲述过去经历、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
    9.①表达了吴老兵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同时也勾起他对以往战场惨烈的回忆。②吴老兵已决定到烈士陵园给烈士去送鞋并悼念他们。③吴老兵始终想念着烈士,对他们怀有深深的关爱、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第一处,“没人认领的鞋”是牺牲的战士的,他“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表明他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是他由牺牲的战士想起了以前他参加战争时惨烈的情景,“定”表达出他对过去的回忆投入和专注。
    第二处,听到有军官说“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后,吴老兵的心也到了南方,“天边的某一个地方”指的就是南方的烈士陵园,“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看出老兵已决定到烈士陵园给烈士去送鞋并悼念他们。
    第三处,吴老兵从南方回来后,经常发呆,“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可以看出,他的心里终想念着烈士,这句话表达吴老兵对他们的关爱、崇敬之情。
    10.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D;
    “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D。故选A.
    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句意: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选C。
    1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选C。
    13.(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
    (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
    (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14.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运用排比句,句式工整,富有节奏感,突出强调了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顶真手法的使用,……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错误,“多被人呼作散仙\呼作散仙应有以”运用的是反复修辞,此句是写作者被他人称作“散仙”,并不是自己梦想要飞升成仙。故选C。
    16.①“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小酌酒巡销永夜”中,作为一个“懒慢”之人,作者能与友人小酌慢饮,销磨了一整夜时间,可见其闲适惬意。②“大开口笑送残年”“曾看东海变桑田”作者用“笑”来看待人生的暮年,也看尽了世事变化,可见他乐观豁达。这是诗歌主调。③“久将时背成遗老”中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这是一首记叙诗。
    根据“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中“懒慢园林客”可知,作者把友人和自己称为无事要做懒慢之人,足见此时的轻松闲适;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可见作者闲适惬意;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可见,作者并没有因为衰老而伤心,而是笑对残年,可见其乐观豁达,作者老年生活有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可见,诗人在别人眼中是“散仙”,因为自己人已暮年,看尽了世事变幻,早已能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一切。
    从整体上看,全诗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但“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中的作者现已暮年,虽看遍了“沧海桑田”,却“久将时背”,写出自己时运不济,没能遇明主赏识,没能建功立业,在诗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感伤。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3)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18.答案:C
    解析: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觉悟。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
    19.答案: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种种”修饰的是“艰辛”,二是“加深”和“深入”重复。
    20.答案:大前提:一个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
    小前提:《项链》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
    21.答案:①归谬法 ②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 ③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
    解析:第①空属于总起句,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结合下文“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可知,这种方法属于“归谬法”,故可填写“归谬法”。第②空属于照应句,结合“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可推断,填写的句子与“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构成转折,故可填写“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之类的句子。第③空属于总结句,“其实”承上文转折,意味着墨家和儒家没有必要“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即可以结合起来,故可填写“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之类的句子。
    22.答案: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解析: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本题的结论是“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大前提,结合“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故孟子认为: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小前提,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相关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题卷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