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 读,写 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10分)
(1)诗人笔下,神州锦绣。王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望》)描写了山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景象;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展现了塞外沙漠浩瀚、天地苍茫的风光;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月影如镜、云彩变幻的奇观。
(2)古人写景,常会因景生情。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落日、江雾等生发出游子的忧亲思乡之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由明月、竹柏等生发出赏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小题。(12分)
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jùn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一个好去处。使我 的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xiàn慕。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象长长的手指一样 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 地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湍( )急 险jùn( ) xiàn( )慕 缕缕( )青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洋洋得意 竖立 惊恐 B.惴惴不安 竖立 惊愕
C.惴惴不安 耸立 惊恐 D.洋洋得意 伫立 惊愕
(3)选文出自《 》, 语段中“一个年轻的农民”指的是 (人名)。(2分)
(4)选文好似不经意地描写了沿途所见,实际上作者是用场景语言来表达意义。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3.复兴学校在10月9日开展“看今朝风流人物”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3分)
(1)校学生会已联系好县图书馆蒋馆长10月9日下午3点给全校学生做当代风云人物讲座,安排王立华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你根据情境帮他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4分)
王立华: ①
蒋馆长:王立华同学,你好!
王立华:蒋馆长,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 ②
蒋馆长: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
王立华:谢谢您!我们期待着您的精彩讲座。
(2)在准备人物图片展览时,王立华同学为“袁隆平”拟写了一段介绍文字,请你帮他修改。(6分)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甲】一生得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乙】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20世纪70年代,我国组织以袁隆平等为代表的科研人员进行水稻品种攻关,努力提高水稻产量。袁隆平先生带领研究人员,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最终研发出杂交水稻,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大幅提高。既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难题,也帮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丙】为确保世界粮食供给和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③【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3)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王立华同学想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下联,请你帮忙补写。(3分)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地球“深探”(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
上联:袁隆平呕心沥血攻关“杂交水稻”显身手
下联:
二、阅 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静静的桃园
杨闻宇
①我们那个村庄叫杏园南村,四围远近却没有什么杏园,稀落的杏树只是分散在田野井台的周围。村子南部地势偏低,多为盐碱地,庄稼不肯长,那里便有我家的一个桃园,也是全村唯一的桃园。
②三十多株桃树一般高矮,两两相对,从北向南排列成整齐的两行。乍一看,这桃园倒是挺气派的。尤其是早春,两行红粉,明丽璀璨,村南的一大片天地似乎也一下子明亮了许多。我那时年纪小,因为绿树村边合,见惯了绿浪滔滔的庄稼,整天出没于大自然的锦绣堆中,面对这簇拥成阵的桃花阵容,倒也觉不出有什么新奇。
③桃花落而坐果,毛桃由小而大,生长迅速。桃园北端小路畔的两株,冠盖如帐,果实累累,压弯了枝丫,色泽鲜润的桃子分外诱人。可是,它们的味道酸里微甜,提不起我的兴趣。从北往南一株一株地数,数到第九株,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桃子不仅硕大,味道也脆甜多汁,但它们外表沁绿,被叶儿严严遮裹,轻易是不亮相的。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
④乡村贫穷,孩童们经常吃不饱,所以嘴馋。桃熟时节,常在一起玩耍的几个伙伴来到桃园,瞅着北畔树头累累的桃子,眼馋得不行,我摇手说这个不怎么样,好吃的在里边哩。他们迟迟疑疑,猜测我是舍不得眼前的好桃。待摘下几个品尝之后,才跟着我东张西望地朝里走,走到第九株桃树之下,摘下大桃,扯住袖头擦擦,刚咬得一口,立马就大声叫好。离开时,每人还要摘一个,兜里塞不进去,就用衣襟裹着……再经过北畔的桃树时,对方才留恋过的桃子,看也不看一眼,只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衣襟。
⑤父亲忙着在村东经营田禾,爷爷要在村西照看瓜田,母亲在家里家外忙活,他们顾不上来桃园。那时的乡村,没有经商的条件,农家也没有做买卖的意识。熟透的桃子无人摘收,自行跌落于地,很快就腐化入土,最后,桃树底下是一层干透了的褐色的桃核。这个时候,奶奶就拎个筐儿进桃园来了,她要拾掇遍地的桃核,提回去充当柴禾。
⑥到得第九株树下,奶奶问我:“这树下的桃核,怎么没有几个?”
⑦我说:“因为开春时节,这树上开的净是谎花,倒是蛮好看的,但花落后不坐果。”
⑧爷爷说过,园里这些桃树,尽是奶奶年轻时从娘家带来的苗儿栽下的,内里情由,她有什么不知道的呢?见我这样说,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
⑨桃核揽回家里,直接搁在灶房里烧饭。我见过的所有的果核里,最硬邦、最顽固的就是桃核,外表的纹络清晰、深沉,核里可能含有油脂吧,火旺,焰蓝。蒸的馍、煮的饭出锅之后,奶奶见我吃得美滋滋的,便笑着问道:“你尝这饭食是不是有股仙桃味儿?”
⑩那一座桃园,早在60多年前就消失了。我离家从戎后辗转多地,多少往事都如过眼云烟,为什么到了晚年,又记起那个桃园了呢?
⑪田园诗祖陶潜在《桃花源记》里写道,武陵渔人沿着桃花林行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眼前便展开了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绝美境界。此文确实好,可细想下去,总觉得有点儿玄虚,像是痴人说梦。虽然“源”与“园”不同,但每每读到《桃花源记》,我都会想起自家的那个桃园,觉得自己短暂的少年时代,福莫大焉,已经是处于实实在在的如桃花源一般的桃园里了。
⑫人生在世,总会在老年时忆起愈行愈远的往昔。美好的回忆,也永远是滋润人心的。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就介绍我家桃园的位置,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B. 第③④两段写桃园北畔桃子的色泽鲜润、分外诱人更加衬托出南畔桃子的脆甜多汁、持重沉稳。
C. “这树下的桃核,怎么没有几个?”从奶奶责怪我的话来看她是真的生气了。
D. “为什么到了晚年,又记起那个桃园了呢?”作者这是明知故问,表达了其深沉的情感。
5. 结尾说“人生在世,总会在老年时忆起愈行愈远的往昔”,文章回忆了“我”和桃园的哪些“往昔”?请简要回答。(4分)
6. 文章第⑪段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有些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7.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
8. 文章以“静静的桃园”为标题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二】(16分)
材料一:
春日花似锦,读书正当时。4月21日,“郑州图书雅集”在郑州图书馆开幕,这是中原首个图书主题文化雅集,吸引了无数读者前来参加体验。
本次活动以书为媒,搭建特色阅读场景,通过设置书海拾慧、古致雅韵、艺趣文创、巧手造物等五大主题分区,穿插书友沙龙、古韵表演、脱口秀表演等精彩节目,设置“啷哩个啷”运动会、小市场等特别活动专区的形式,串联起雅致古朴与时尚动感,打造特色属地文化IP集群。
图书雅集是郑州图书馆“阅享新时代”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开窗”篇,除此以外,郑州图书馆还同步举办见贤、文趣、阅见、知新、向美等系列读者活动,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名家讲座、名家雅集、少儿活动、线上互动、展览、荐书等多种形式的读者活动,为广大市民读者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摘自“学习强国”)
材料二:
材料三:
记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快阅读和泛阅读兴起,影响到一些孩子的阅读习惯,您如何评价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培养?
梁晓声:孩子应该从小感受到纸质书的魅力,构建正确的阅读观,而不是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是父母整日摆弄手机的形象。书籍在家里非常重要,父母如果花很多时间来读书,这些对于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到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从小对书籍产生亲切感。一个人面对一本书,能够静下来的时光,一定是最好的时光。我认为,家长通过读书,会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任何形式都不能取代亲子共读。我希望,下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家里有书架,看到爸爸妈妈读书的姿态,这样才能将优秀的家风和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阅读,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还有道德的陶冶和思维方式的养成。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可以尝试去读初中生看的书,阅读一本好书,一定是超龄的,不要把书籍当成娱乐。有些书籍需要用一生来读,但有些书籍只适合特定的年龄段阅读,比如小说,小说是人与书籍建立良好关系的媒介,很多人通过自幼看小说建立起终身跟书籍的亲密关系。
记者:在今天这个移动终端盛行的年代,专注阅读有些困难,您认为应该怎样进行专注阅读?
梁晓声:短视频传播图书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简要地传播书籍的内容,从而使更多的读者得以认知此书。另外,多媒体包含着对于书籍的部分讲解,让读者大致了解这本书,这些对于文学的繁荣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然而阅读有自己的方向,阅读不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放弃自己的原则,倒是人们在当今这一发展节奏较快的前提下,要调整自己接受短视频和阅读纸质书籍的关系,在这个时代里,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的。
在阅读的时间上,我并不反对“碎片化阅读”,比如旅途中花两三个小时读完一个故事,睡觉前阅读“枕边书”。今天,由于工作的缘故,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开卷有益,每天读几页,一个月读几本,乃至一年读几本……只要开始阅读,都是好事。
(《梁晓声:我对于书籍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摘自《人民周刊》)
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23年郑州图书雅集活动以书为媒,搭建特色阅读场景,吸引了无数读者前来阅读打卡。
B.材料二中世界读书日的宣传的主题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C.阅读纸质书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构建正确的阅读观。
D.从材料三来看,阅读一本好书,一定只看适合年龄段的书籍,不要是超龄的。
10.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3分)
11.通过阅读以上材料,请你就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纸质书阅读给社区、学校、家庭各提一点建议。(6分)
12.如果让你来采访作家梁晓声,你还想就阅读对他提出什么问题?(材料中问题除外,至少两个)(4分)
【三】(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绿嶂③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④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⑤被⑥径。风雨如晦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⑧。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干:连接。③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④企:祈求,盼望得到。⑤春罗:即女萝,也称松萝,一种地衣类植物。⑥被:同“披”,覆盖。⑦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晦,黑暗。⑧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沉鳞竞跃 竞: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
(3)千翼竞来 翼:______ (4)鸡鸣不已 已: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故 鄣 县 东 三 十 五 里 有 青 山 绝 壁 干 天 孤 峰 入 汉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16. 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记事陈情或写景。【甲】【乙】文段中,作者面对奇山异水,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三、写 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抓住了今天,你就抓住了生命,抓住了未来,你的青春就是美丽的。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马尔克斯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奥斯特洛夫斯基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35分)
1.(10分)
⑴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⑵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共10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字的,该空不得分)
2.(12分)
(1)(4分)tuān 峻 羡 lǚ(共4分。每空1分)
(2)(3分)B
(3)(2分)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 刘龙火(共2分。每空1分)
(4)(3分)选文描绘了一幅山路崎岖、高险、杳无人烟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流露了作者因担心害怕而惶恐不安的心理。(共3分。意思对即可)
3.(13分)
(1)(4分)(1)示例:①蒋馆长,您好!我是江口学校学生会的王立华。
②明天的讲座,您能按约定的时间来吗?
(第一空,问候语、自我介绍各1分;第二空,内容、表达各1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将“得力”改为“致力”。
②将书名号(或《》)改为双引号(或“”)。
③将“世界粮食供给”和“我国粮食安全”调换位置。
(共6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3分)示例一:黄大年殚精竭虑推动“地球深探”书传奇。
示例二:黄大年赤胆忠心全力“地球深探”写春秋。(共3分。意思对即可)
二、(55分)
【一】(23分)
4.(3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把握。从后文“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可见奶奶不是真的责怪,而是“嗔怪”,即假装责怪,更没有“生气”。所以,C项表述错误。
5.(4分)“我”对桃园桃树上的桃子如数家珍;“我”带小伙伴摘桃园桃树上的桃子;奶奶问“我”第九株树下的桃核不多的缘由;奶奶说桃核烧出的饭食有股仙桃味。(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6.(5分)以桃花源“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绝美境界衬托出“我”的桃花园的美好,表达自己对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桃园的思念。引用古文名句,有利于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5分。意思对即可)
7.(5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东风和桃子拟人化,既写出了东风对桃子的怜爱之情,又写出了桃子的娇羞之态,表现了桃子持重、沉稳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桃子的喜爱之情。(共5分。意思对即可)
8. (6分)“桃园”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桃园的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标题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运用叠词“静静”,极富亲切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6分。内容、结构和效果三个方面各2分。意思对即可)
【二】(16分)
9. (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来看,梁晓声认为“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可以尝试去读初中生看的书,阅读一本好书,一定是超龄的”,与D项观点恰恰相反,所以D项表述错误。
10. (3分)中原首个图书主题文化雅集——“郑州图书雅集”在郑州图书馆开幕。(共3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社区: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各种精彩的节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孩子吸引到阅读上来。
家庭: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从小对书籍产生亲切感,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共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示例一:在您的笔下,不少人物的命运改变都与阅读有关,谈谈您如何理解阅读?
示例二:您曾经提到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请结合您个人的成长谈谈您的阅读历史?
示例三:阅读对您个人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
(共4分。每个采访问题2分。两个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16分)
13.(4分)⑴争相,争着。⑵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⑶代指鸟。⑷停止。
(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4. (3分)故 鄣 县 东 三 十 五 里/有 青 山/绝 壁 干 天/孤 峰 入 汉(共3分。每处划分正确得1分。)
15.(4分)⑴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⑵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清澈的流水千折百回。(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6.(5分)两文都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鄙弃功名的志趣追求。【甲】文还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对世人不能欣赏山水之美的惋惜和能与谢公比肩的自得;【乙】文还写出了作者在清新绮丽的自然面前,一扫心中忧愁苦闷,陶冶性情,舒展心胸,灵魂得到净化。(共5分。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清澈的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这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叫声连续不断。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三、写作(55分)
17. 【写作指导】
本作文题是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抓住了今天”、“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不“虚度年华”“碌碌无为”等。而题干中又明确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
具体来说,从第一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抓住今天,才可能赢到未来”“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等;从第二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明天是今天的希望”等;从第三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等。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来分析。但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从要求看,题目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后”,谈自己的“联想、感触和思考”。“阅读材料后”,强调材料是写作的起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突出考生的主体性。因此,材料主要起引导作用,而非限定作用。也就是说,材料中对“今天和明天”关系的理解考生要辩证分析。但不管有何感悟和思考,都应建立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九年级上练习二答案pdf、语文pdf、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及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