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运用(3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强,燃起心中希望;奋斗,点亮人生华章,自强和奋斗相得益zhāng。勾践被俘吴国,仍恪守卧薪尝胆的承诺,最终三千越甲吞吴;欧阳修被贬滁州,仍心无旁wù治理地方,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苏轼流放黄州,仍潜心于诗词创作,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面对困境,不能自惭形秽。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达到看似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正如我们所敬仰的鲁迅先生。面对封建腐朽思想,他毫不妥协地激烈战斗。面对劣根深重的民众,他如严父一样,既愤又爱。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救国救民的勇气、坚持斗争的决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诗歌《自嘲》里的名句,表现了他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我们尊敬他, 是由于他的文学造诣, 是因为他的伟大人格。
    作为初三学子,做到自强和奋斗是我们提高自身学业水平的不二法门。这种精神品质在我们求学生涯中与日俱增,影响深远。如今,它们已根深蒂固地刻在了我们心底,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坚守初心,奔赴梦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得益zhāng( ) 恪( )守
    心无旁wù( ) 自惭形秽( )
    2.请在文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3.文段画横线的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B.不二法门C.与日俱增D.根深蒂固
    4.下列文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达到看似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B.面对封建腐朽思想,他毫不妥协地激烈战斗。
    C.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救国救民的勇气、坚持斗争的决心。
    D.表现了他坚决与反对派斗争到底。
    【答案】1.①彰 ②kè ③骛 ④huì
    2.不仅……更…… 3.C 4.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恪守:kè shǒu,严格遵守。
    心无旁骛:xīn wú páng wù,意思是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自惭形秽:zì cán xíng huì,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辨析。
    结合语境,“由于他的文学造诣”与“因为他的伟大人格”之间是递进关系,此处强调对鲁迅先生的尊重更在于其伟大人格。故应用:不仅……更……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使用正确;
    B.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使用正确;
    C.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不符合“这种精神品质”的语境,使用对象错误;
    D.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使用正确。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斗争到底”后加上“的精神”。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B.雨果(1802——1885),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在文中指的是文章辞藻。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D.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雨果是法国作家,不是俄国作家。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实际上,如今的抖音已然超越了“软件”的范畴,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亲密伴侣”。
    ②这也意味着,世界上的美好都能通过抖音被看到。
    ③前不久,抖音发布了《2018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已突破2.5亿人次,国内月活跃用户已突破5亿人次。
    ④抖音是一款可以拍短视频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
    ⑤根据应用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抖音下载量达4580万次,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软件应用。
    A.③④①⑤②B.④③⑤②①
    C.③⑤④①②D.④①⑤③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④句是对抖音的定义,应该是引出话题的句子,所以④句为首句;
    ①句是对抖音进一步的描述,是在④句介绍抖音是软件的基础上,说明抖音的地位已经超越软件范畴,所以①句承接④句;
    ⑤句通过数据来证明抖音的受欢迎程度,是对抖音受欢迎情况的说明,承接①句中抖音超越软件范畴的内容,进一步说明抖音在软件应用中的地位;
    ③句也是通过数据来展现抖音的活跃用户情况,是对抖音受欢迎程度的进一步补充说明,所以③句承接⑤句;
    ②句是对前面抖音用户众多情况的总结,说明抖音的影响力,所以②句承接③句。
    综上,句子顺序排列为④①⑤③②。
    7.名著阅读。
    (1)艾青,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成名作《________》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________》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2)阅读《煤的对话》,回答问题。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
    【答案】(1)①大堰河——我的保姆 ②我爱这土地
    (2)煤具有深藏地下、热能巨大、一旦燃烧便烈火熊熊的特点,这和被压迫民族有着某些相似点,因此以煤作为这首诗的意象十分妥帖。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煤的特点,明确煤和我们的民族的共同点。可以从经受历史、形象特点及未来分析。
    根据“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可知,煤深藏地下。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的民族有着煤一样的历史,有着煤所遭受的灾难,又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热量,并和煤一样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通过树木被埋到地层深处变成煤后,渴望在烈火中再生的诉说,歌颂了被压迫的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九(1)班将于本周五(10月25日)上午10点,在班内举办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拟写一则开场白。(80字左右)
    (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人,他们都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请列举一个人物并说说他的故事。
    【答案】(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继续传承这一美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次主题班会。
    (2)示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这是一种极其耻辱的刑罚,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发愤著书,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境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
    紧扣“自强不息”的主题,可以引用与“自强不息”相关的名言警句开头,增加文采和感染力。要简要阐述“自强不息”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同学们对班会的兴趣。注意字数限制。
    示例: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探讨“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下面,我宣布九(1)班“自强不息”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概括。
    首先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自强不息的人物,如司马迁、勾践、匡衡等。简述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如司马迁遭受宫刑等。重点描述人物是如何自强不息、克服困境的,如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等。最后可以总结人物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启示。
    示例: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并学习了针灸等医术。她还自学多门外语,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展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9.古诗文默写
    (1)欧阳修《醉翁亭记》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乐观豁达是治愈苦闷的良药。面对仕途艰难,李白选择“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坚定信心重新起航;面对人生缺憾,苏轼吟唱“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美好祝愿。
    【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 (2)在乎山水之间也 浮光跃金 (3)静影沉璧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古诗文阅读(1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诗的开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11.请任选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妙句。
    【答案】10.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11.示例:用“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乐观精神,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情感赏析。
    第一问,注意重点词语: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荒凉地方。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第二问,从“凄凉”中可知诗人身处荒僻之地,从“二十三年”中可知时间长远,从“弃置”可知诗人不被重用。因此此诗表达的是诗人长期被贬谪、遭弃置的痛苦和愤懑的心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解答此题,首先要从修辞手法入手,“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上下句对偶。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胸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
    (二)(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选自袁宏道《西湖》)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拏一小舟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甲】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试结合文本内容比较【甲】【乙】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答案】12.(1)消失
    (2)撑(船)
    (3)哪能
    (4)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3.(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14.甲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15.①《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写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二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二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单线条勾勒简洁明快。②《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3)句意: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4)句意: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手法及情感赏析。
    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在大雪纷飞、人鸟声都消失的寂静环境下,选择在更定时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种在清冷环境中的独往体现出他的孤高,也流露出一种清高自赏的情绪。
    根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眼中的西湖雪景是一片苍茫洁白,自己和其他事物在这广阔的雪景中显得如此渺小。作者沉浸其中,这种对雪景的痴迷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眷恋。这种对雪景的描绘,在展现自然宏大的同时,也凸显出自己的孤独,隐隐有一种淡淡的愁绪。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在描写雪景时,没有过多地渲染色彩和细节。他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天地间一片白色的景象,如“上下一白”直白地写出了雪后天地浑然一体的白色。对于湖中的景物,只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样简单的词语来描绘长堤、湖心亭、小舟和舟中人,简洁地勾勒出西湖雪景的轮廓,没有过多的修饰,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单线条地展现出雪后西湖的空旷、寂寥和冷寂之美。
    根据乙文“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可知,作者在描写西湖景色时,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山色比作美女的眉毛,形象地描绘出山色的青黑和柔美;将花光比作少女的面颊,生动地展现出花的艳丽和光泽;把温风比作酒,让人能够感受到微风的轻柔以及那种微醺的舒适感;将波纹比作绫,体现出西湖水波的细腻和柔软。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西湖的景色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驼背李的春天
    侯海霞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鸟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瘆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菊的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⑦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严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部。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
    ⑧孩子去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一日,趁驼背李不备,她悬梁自尽,追随孩子而去。儿子病逝,妻子离去,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⑨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⑩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一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⑪当我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偶遇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⑫那一天,是寒冬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二勇的家在哪?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⑬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矮蘑菇下。进到黑暗的屋子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年轻人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您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抬起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年轻人,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竟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⑭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⑮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⑯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
    ⑰春天来了,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也来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驼背李,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甚至还看不起他。
    B.第⑨段划线句子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驼背李获得男孩的感恩回报做铺垫。
    C.读完全文,我们知道驼背李是一个样子瘆人、贫穷但非常善良的人。
    D.善良的驼背李,为了给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捐钱,决定到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
    17.通读全文,依次找出村民对驼背李态度变化的词语。
    可怜和鄙夷 → ___________ → 唏嘘感叹 → ___________→ 羡慕
    18.文章开头部分写孩子们怕他、大人们不喜欢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语言品析。
    (1)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从修辞角度)
    (2)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从加点词角度)
    20.文章结尾村民们说“驼背李的春天也来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6.D
    17.①调侃(或嬉笑) ②赞许和敬佩
    18.欲扬先抑,通过写驼背李样子的瘆人,与下文写他倾其所有资助男孩读书形 成巨大反差,赞颂了驼背李善良的高贵品质。(意对即可)
    19.(1)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一个即可)。将村民们的小洋楼与驼背 李的砖瓦房进行对比,并把驼背李低矮的砖瓦房比作黑蘑菇,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驼背李家的破落, 表现了驼背李的落寞孤独(意对即可)
    (2)运用了(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孩对驼背李细心体贴地 照顾,表现了男孩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意对即可)
    20.一是指季节上寒冬过去,春天来了;二是指没有亲人陪伴、受村民鄙夷的驼背李有了亲人(男 孩)的陪伴和村民的理解、尊敬,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意对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D项内容与“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不相符。故选D,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找出村民对驼背李态度变化的词语。结合“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得出“可怜和鄙夷”;结合“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得出:调侃(或嬉笑);结合“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得出:赞许和敬佩;结合“春天来了,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也来了”得出:羡慕。
    【18题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文本意在突出“驼背李的善良与乐于助人,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先写驼背李样子的瘆人,村人对他的可怜与鄙夷,这是“先抑”,后写村人得知驼背李利用打工赚来的钱甚至是拾荒赚钱资助贫困学生时的赞许和敬佩,从而更加突出驼背李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
    【19题详解】
    (1)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将村民们的小洋楼与驼背李的砖瓦房进行对比,采用了对修辞。“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低矮的红砖房”比喻成“一顶黑蘑菇”。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加点字“扶、搭、递、聊”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孩对驼背李无微不至的照顾。结合“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可知:体现了男孩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
    【20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主旨分析。结合“春天来了”得出:季节上寒冬过去,春天来了。结合“驼背李的春天也来了”分析得出:运用比喻修辞,喻指驼背李身体逐渐好转精神焕发,开始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二)(13分)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与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古诗词热的一个缩影。而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使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读者的心灵,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深契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意味”。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而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径,以记诵为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21.作者针对“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背诵”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见解?
    2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3.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4.下面那一则材料适合作本文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我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的成长。
    材料(二)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颗百年的古树。有位诗人得知后,便在树上题一首诗云:“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荫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知府读过之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撤销了砍树的命令。
    【答案】21.①着力记诵,体会其中的“意味”。②这些“意味”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③“意蕴”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22.首先用熟悉的话题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提出“普及”的指向问题,指出真正的普及在于诗词中的“意味”;接着阐述了这些“意味”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举例论证诗词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最后指明诗词普及的方向,点明中心论点。
    23.举例论证。列举了名家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证明了长期的吟诵与体会,诗词中的意蕴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24.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列举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指出吟诵古典诗词,能让人在审美愉悦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对心灵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符合第④段的观点。
    【解析】
    【21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中的观点分析。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可以理解为“对于诗词除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做什么”。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概括得出:记诵古诗词,并体会其中的“意味”;结合“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概括得出:诗词可以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结合“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概括得出: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22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此文②段的“首先”,③段的“其次”都是层次转换的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如本文首先用熟悉的话题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指出真正的普及在于诗词中的“意味”;接着阐述了这些“意味”的影响并举例论证诗词的积极作用;最后点明中心论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23题详解】
    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显然是运用了举例论证(例证)的方法,“如”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标志性的语言。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观点句,即下文的“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24题详解】
    要求学生首先写出是否适合。然后结合文本观点和材料观点是否一致分析。材料一是赏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看出,吟诵古典诗词,能让人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对心灵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和选文第④段中的观点相契合。材料二中所举的诗词,只体现出诗词在知府欲砍掉百年古树这件事中的作用,不符合文本的观点,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四、写作(50分)
    25.按要求作文。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人的一生,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轰轰烈烈,有过失败的考验,也有过成功的喜悦。爱与恨,悲与喜,恼爽皆过程。于是生命之美在于旅途中美丽的风景,在于坚强地走过坎坷,在于生命意义之真谛。
    请以“过程之美”为话题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注意细节、思想健康;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字数在600字左右。
    【答案】略。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四句,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4页。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卷pdf、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x、参考答案docx、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