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成为支撑我国能源自给、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又一“定海神针”。
    多年来,我国石油增产主要来自海上的开采。2023年国内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其中海洋原油产量占总增量的七成。
    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波涛之下,潜藏着庞大的油气资源。渤海油田的一代代海油人承担着在茫茫大海中找油的重任。过去5年,这个中国海上最大的油田持续焕发着青春活力——连续5年,每年发现一个亿吨级油田,成为我国油气增产的主阵地。
    喷薄而出的活力背后,是一支支青年突击队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不倦地探索。他们把青春深深扎进海底,托举起中国经济大船稳稳向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如今的海油青年又踏上了攻关关键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向勘探“冷区”挺进
    渤海湾是典型的“油型盆地”,此前多年勘探持续发现大型气田。2018年,华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气荒”,寻油找气刻不容缓,渤海油田勘探人主动挑起了这一重担。
    21世纪前10年,在渤海西部海域的渤西探区,由于一直未获规模性发现,一度被认为是勘探“冷区”。渤海油田的勘探青年组建起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向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吹响了“冲锋号”。
    没有经验,就探索创新。先锋队通过查阅万余篇中外文献,整合多专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形成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颠覆了“渤海湾天然气先天条件不足”的传统论断,在渤中凹陷西南部低位潜山部署钻探首口预探井,钻遇气层324米,成功发现渤中19-6气田。
    (A)
    年轻人又乘胜追击,经过上百天的奋战,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一举问世,探明天然气超千亿方。他们用青春建功挺起了能源报国的精神脊梁,渤海油田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也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迈向更深、更远、更高产
    持续创新技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产的方向奔跑,成为这里的年轻油田人把储量变产量的青春誓言。
    在钻井行业中,总井深超过6000米的井被称为超深井。相较于陆地钻井作业,海上深井由于平台位置受限,井眼轨迹复杂,面临更大的作业难度和技术挑战。渤海油田首口超深井BZ19-6-D1井,就是海油人勇于“挑战不可能”的印证,自此他们把海油人的脚印踏在了6088米深海。
    在近6100米的大海深处,地层温度超过180摄氏度,既有漏失风险段,又有异常压力层,还要经过两座地下潜山。为破解温度高、井内压力系统复杂、井下工具易失效等问题,钻井总监谢荣斌在项目启动伊始就联合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反复推敲每个技术细节,创新采用自研的抗210摄氏度高温高润滑钻井液,配合精细控压设备,力求将井下压力波动控制到最小。
    任何闪失都可能给整个钻井过程带来致命伤害。他们发现井壁出现掉块,这意味着井壁已出现失稳征兆,若处置不当将面临卡钻风险,严重时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井眼报废。谢荣斌立刻叫停钻进,立即与现场、陆地专家开展讨论,快速制定应对措施,最终恢复正常钻进。
    (B)
    在一批像谢荣斌、孟岩这样的年轻人的守护下,渤中19-6凝析气田D1井成为一口名副其实的高产井、明星井。其日产油当量约1044立方米,相当于海上常规油气高产井产量的10倍。目前,气田已建成6座海上平台,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及生产运营。
    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地处北纬40度冰区的渤海湾北部,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超3亿吨。中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就扎根在这里。自1993年投产至今,绥中36-1油田是名副其实的“老油田”,还是典型的稠油油田,油气开采面临冰冻期、原油流动性差等一系列挑战。可就在这里,油田青年成就了“我国第一个累计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1亿吨原油,相当于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的一半,可供千万级大型城市人口使用约20年。
    为了完成“向老油田要油”的目标,他们采用储层电加热技术,提高地层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提高超稠油井的采收率。
    (C)
    让采出的油平稳运抵陆地,才能走进千家万户,真正造福于民。而海底管道就成了连接陆海之间能源保障的生命线。海底管道,被喻为“海上油气田的血管”,在保障海洋油气平稳输送的同时,也可能会遇到“血栓”阻塞或“斑块”腐蚀等问题。
    为了确保这些“血管”的安全畅通,海上油气田会定期开展清管作业。如果突发卡球、管线刺漏等“疾病”,上游平台必须全部停产,将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海管内检测青年突击队反复测量清管球尺寸,精确计算通球时间,确认磨损程度,形成了一套标准化通球作业流程。他们自主创新了流程优化操作方式,提高作业效率近4倍,让原油外输海管的内检测变得高效可靠。
    24岁的后备仪控工程师扎西才让是仪表技术骨干。他加入中控系统国产化升级青年突击队,和同事大胆尝试运用最新的现场总线技术和网络技术,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80余条。
    (D)
    就这样,一大批海油青年持续不断向更高的技术高峰攀登,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今年1月以来,渤海油田日产油气当量保持10万吨高位平稳运行,成为国家能源安全稳稳的“压舱石”。
    (摘编自胡春艳《青春挺进深海》,2024年09月19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10亿立方米,这一事件具有深远意义,既造福百姓,又有国际影响。
    B.我国石油生产主要都来自海上开采,仅2023一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就占到当年国内原油产量的七成。
    C.海上深井作业难度和技术挑战很大,海油人克难攻坚,使BZ19-6-D1井最终成为渤海油田首口超深井。
    D.文中在介绍青年突击队时使用“探索”“扎”“托举”“踏”等一连串动词,使油田青年刻苦攻关的形象深入人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海上最大的油田持续焕发着青春活力,一语双关,既指连续5年每年发现一个亿吨级油田,又指青年突击队的不倦探索。
    B.文中在说明石油产量变化和钻井深度时使用了大量数字,体现了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数据背后也传达出作者对海油人的钦佩。
    C.因为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探明了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所以他们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D.油田青年采用储层电加热技术来向绥中36-1这一老油田要油,落实了三中全会《决定》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策略。
    3.好的报道会采集不同材料,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你觉得下列材料放回原文(A)(B)(C)(D)哪个位置最合适?
    33岁的孟岩负责生产监督。他紧盯施工进度和质量,大到管线连接方式,小到压力表朝向,都要严格把关。他牵头建立攻坚队,不断探索作业新思路、管理新模式、生产新技术,科学优化作业方案,确保新井按时投产。
    4.文中有多个比喻句,请任选一句分析该句比喻的作用,并简要赏析文章使用大量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5.角度的选择,对新闻报道非常重要,面对“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这个事实,本文选择的报道角度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报道角度?
    【答案】1.B 2.C
    3.放回(B)处位置最合适。(B)处与下文段紧密联系,最为符合。
    4.①选句: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成为支撑我国能源自给、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又一“定海神针”。
    作用: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渤中19-6气田”比成“定海神针”,能够更好地体现渤中19-6气田在我国石油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能源自给、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②表达效果: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比如将“渤中19-6气田”比成“定海神针”、将“渤海西部海域的渤西探区”比成“勘探冷区”、将“海底管道”比成“海上油气田的血管”等;
    这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我国潜藏的庞大的油气资源,更能表现出背后不断探索的青年突击队克难攻坚的伟大精神,使得文章语言颇有趣味且通俗易懂;
    大量使用比喻,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和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形成更好的引导效果。
    5.①报道角度:渤海油田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
    ②原因:相对于直接描述“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这个事实,本文另辟蹊径,从人的角度进行报道,更能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颖别致,角度清奇但合情合理;
    从“渤海油田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这一人的角度来报道,更有利于进行人文关怀,回归人本身,透过新闻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投射到人的关注上,写出了喷薄而出的油田活力背后的不倦探索的青年先锋队;
    表现青年先锋队勇挑重担、挥洒青春、攻坚克难、探索创新,把青春深深扎进海底,托举起中国经济大船稳稳向前,更能传递青春建功、能源报国的伟大精神,印证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攻坚诺言,宣扬走进千家、造福于民的光辉形象;
    使油田青年的形象深入人心,激发青年持续不断向更高的技术高峰攀登,挑战一个又一个 “不可能”。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我国石油生产主要都来自海上开采”“我国海洋原油产量就占到当年国内原油产量的七成”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多年来,我国石油增产主要来自海上的开采。2023年国内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其中海洋原油产量占总增量的七成”可以得出,我国石油生产并非都来自海上开采;原文中表述为“总增量的七成”,选项中的为“原油产量的七成”,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因为……所以他们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错误。由原文第八段“他们用青春建功挺起了能源报国的精神脊梁,渤海油田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也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及文中列举的多项成就可以得出,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能够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是一系列努力的结果,并非单纯依靠渤中19-6气田,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进行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谢荣斌立刻叫停钻进,立即与现场、陆地专家开展讨论,快速制定应对措施,最终恢复正常钻进”可知,该段主要在展现谢荣斌这样的年轻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成员的光辉事迹,顺势而下,材料里的33岁的孟岩也是年轻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成员,且该材料也在展现他的光辉事迹;
    再由“在一批像谢荣斌、孟岩这样的年轻人的守护下……”可知,该段为总结段,提到了谢荣斌和孟岩这两位年轻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成员。
    故此,(B)处位置最合适。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该题第一问为开放题,任选文中其中一处比喻句即可。
    如“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成为支撑我国能源自给、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又一‘定海神针’”。
    将“渤中19-6气田”比成“定海神针”,比喻句式结构完整,使用了暗喻的比喻形式;“渤中19-6气田”地位颇高且作用巨大,既能支撑我国能源自给,又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运用“定海神针”这一源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经典《西游记》中的东海龙宫的珍宝的体型巨大、威震东海、充满神气的特征,将气田“神化”,更能反映气田的重要作用。
    该文大量使用比喻句,将与大众较为遥远的油气领域用最为浅显、通俗易懂的文字体现出来,不论是“定海神针”还是“海上油气田的血管”,种种此类比喻句,把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营造了易于和广大读者产生共鸣的语言氛围,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年突击队的克难攻坚的伟大精神,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本文的报道角度与众不同。相较于直接描述气田的发展情况、以气田为主做介绍,本文选取的渤海油田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更有意义,从他山之镜映射事实,据此能够得出:更能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颖别致,角度清奇但合情合理。
    其次,本文围绕渤海油田的天然气勘探青年先锋队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从三个角度“向勘探‘冷区’挺进”“迈向更深、更远、更高产”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来步步深入阐述,据此可以得出:透过新闻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投射到人的关注上,写出了喷薄而出的油田活力背后的不倦探索的青年先锋队。
    此外,根据第四段“他们把青春深深扎进海底”、第五段“渤海油田勘探人主动挑起了这一重担”及后文“让采出的油平稳运抵陆地,才能走进千家万户,真正造福于民”等多个段落内容,可以分析得出:表现了青年先锋队勇挑重担、挥洒青春、攻坚克难、探索创新,把青春深深扎进海底,托举起中国经济大船稳稳向前,更能传递青春建功、能源报国的伟大精神,印证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攻坚诺言,宣扬走进千家、造福于民的光辉形象。
    通过讲述青年先锋队的故事,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油田青年的形象深入人心,激发青年持续不断向更高的技术高峰攀登,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2年前的24小时
    铁凝
    (1)1976年初秋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张岳村第十生产队干活儿。我的乡村好友素英对我高喊着:“铁凝,你看看谁来啦!”我向地头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红黑方格罩衣的小女孩站在素英身边正对我笑,是我妹妹。这个小学五年级女生,就这么突然地、让人毫无准备地独自乘100多华里的长途汽车,从我们的城市来村里看我了。
    (2)张岳村离县长途汽车站还有8华里,妹妹下了汽车本是决心步行8华里独自进村的,路上正巧碰见进城办事的素英,素英便用自行车将她带回了村里。
    (3)我走到地头,望着妹妹汗津津的脑门和斜背在身上的鼓鼓囊囊的军用挎包,我想,这是一个多么胆大的人哪!而我的父母居然能够同意她独自一人出远门。妹妹对我说,不搭素英的自行车她也能找到张岳村,她已经听我说过许多遍这村的位置了。妹妹还告诉我,她身上的挎包里都是带给我的好吃的,她要看着我吃好吃的,然后和我玩一天——她就是来和我玩儿的。
    (4)我和妹妹半年多没见面了。春节离家回村时,她抱住我不放,坚决要求为我把票退掉。和村里潮湿的凉炕、苦涩的干白菜汤相比,我实在不愿抛开家里的温暖,还有我那与我同心同德的妹妹。当我一次又一次买回返村的长途汽车票时,是她一次又一次毫不犹豫地为我退掉。对于退票,开始我的态度是半推半就,好像我本是要走的,是妹妹她偏不放我离开的。到了后来,便是我主动请求妹妹了:“你能不能给我再退一次票?”在家的日子一天天拖下去,暗算一下,原来妹妹已经为我退了8次票。这个春节的8次退票,是我和妹妹之间的一个小秘密。之所以没有第9次退票,是因为我想到了我的知青副组长的身份,虽然乡村并无部队那样严格的纪律,可也不能超过返村的日期太久。
    (5)妹妹来的目的单纯而又明确——和我玩一天,可是我的农药还没喷完呢。我怎么能在这大忙季节和妹妹“玩”一天呢?社员们却围拢过来了,这群善良而又乐观的人,他们是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们要我领我妹妹回宿舍,他们说,这老大一片地,不缺你这一个半个劳动力,谁知他们越是劝我,我越是不肯离开,好像在利用我妹妹到来这件事接受考验;看看我的大公无私吧,看看我铁心务农的一片赤胆忠心吧……我把妹妹扔在地头,毅然决然地在棉花地里干到中午再收工。
    (6)当我领着妹妹回到村里的宿舍时,她一遍又一遍地问我:为什么你不跟我玩儿呢?我只是反复对她说,我太忙了。吃过午饭,我们刚回到宿舍就下雨了。妹妹说,下雨了你们就不出工了吧。我说是的,不过我们一向利用下雨的时间开会。妹妹说,我来了你还开会啊!我训导她说这是在村里不是在家里,你应该懂事。妹妹说,早知道这样我才不来看你呢。
    (7)下午,我们集中起来开会近两个小时,又有人开始读报。这时我发现妹妹站在门口。她挑衅似的冲着我们全体、也冲着我说,要我陪她出去玩。她这种不管不顾的态度使我有点下不来台,我把她领出门去,说开不完会我就不能和你玩。妹妹说你开完会就再也看不见我了!我并不重视她的气话,一心只想着怎样保护自己的形象,甚至当主持人宣布散会时,我还故意要求再读一段报纸。
    (8)会终于散了,我回到宿舍却发现妹妹不见了。这时我才真的害怕起来:天下着雨,她能到哪儿去呢?我披上雨衣就跑出门外,同院知青也随后帮我去寻人。
    (9)我们找遍村子又找出村子,最后在旷野上,我看见一个朦胧的小红点在跳动,她正向县城的方向跑着。当我要追上她时,她又钻进了一片玉米地。我也钻了进去,一边拨开茂密而又刺人的玉米叶,一边央求她跟我回村,并答应从现在开始就和她玩儿。她却头也不回地跑着,边跑边报复似的大声说,“我要揭发你8次退票的事!”我追赶着妹妹,心想我是多么应该被揭发啊,玉米叶划破了我的手脸,我想它们也正刺伤着妹妹的皮肤。我哭起来,妹妹就在这时停住了脚,是我的眼泪使她妥协了。我的战友们也赶到了,素英不由分说把我妹妹放在车子大梁上带着她就走,她说她回家要给我妹妹烙白面饼卷腊肉。
    (10)这晚妹妹在素英家享受了贵宾的礼遇:素英给她说笑话解闷儿,给她喝姜糖水祛寒,吃平时农家很少动用的白面烙饼卷腊肉。
    (11)第二天清晨,我骑着自行车把妹妹送到县长途汽车站,送上回家的车,她上车时正是头天素英带她进村的时间,整整24个小时。这乱糟糟的24小时让我心里很难过,却不知该对我妹妹说些什么。她倒很豁达,隔着车窗对我挥挥手说:“放心吧,我什么也不会告诉爸妈!”
    (12)22年过去了,我们早已长大成人。我从来没有为那年秋天的24小时向妹妹说过“对不起”,我知道“对不起”这三个字用在亲人身上是多么没有分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看看谁来啦!”突出妹妹的到来出乎意料,因为妹妹只是五年级的小女孩且来到张岳村路途遥远,侧面凸显妹妹的勇敢和不易。
    B.在退票的问题上我和妹妹“同心同德”,始终保持一致要坚决退票,一方面是我不舍得离家,另一方面是妹妹舍不得我离开。
    C.文中妹妹下着雨就跑了的情节,写出了妹妹对我的不满;在玉米地里追妹妹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深深自责。
    D.文章描写社员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社员的群像描写,也有对素英个体的细致描摹,展现了社员淳朴热情的精神风貌。
    7.关于文中第(2)、(3)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两次写“8华里”这个数字,是为了通过妹妹无惧8华里突出她来看我的决心。
    B.妹妹遇到我的好友素英是一个巧合,并且与后文素英又一次用自行车带回妹妹相呼应。
    C.面对妹妹脑门的汗和鼓囊的挎包两处细节,我竟首先埋怨她胆子太大,可见我的冷漠。
    D.妹妹来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和我玩一天,为下文妹妹没能实现愿望而出走做了铺垫。
    8.本文第(6)段姐妹对话情节中,妹妹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以“22年前的24小时”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案】6.B 7.C
    8.妹妹的心情经历了“期待——失望——希望——委屈”的变化。最初,妹妹满怀期待,希望姐姐能陪她玩。然而,得到的却是姐姐忙于工作的回复,让她失望。后来下雨了,妹妹又有了希望,可是姐姐告诉她下雨天要开会,她变得委屈,表达了对自己探访不如愿的不满和无奈。
    9.标题“22年前的24小时”起到了三个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强调这段经历的短暂,却充满情感波澜。②引起读者对那一天发生的故事的好奇,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叙事悬念。③“22年前”与“24小时”的时间落差,突显了时间的流逝和姐妹间深厚且不变的情感,使得这份情感在时空上有了更深的意味。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在退票的问题上我和妹妹‘同心同德’,始终保持一致要坚决退票”错。在退票问题上,我和妹妹并非始终“同心同德”,开始时是妹妹坚持退票,我是半推半就,后来则是我主动请求妹妹退票。说明并不是始终保持一致。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C.“我竟首先埋怨她胆子太大,可见我的冷漠”错。“我”表面上“埋怨她胆子太大”,实际感慨妹妹的勇敢,不是体现“我”的冷漠,而是心疼妹妹。
    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第(6)段中,妹妹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问我“为什么你不跟我玩儿呢?”,可见她预期姐姐应该陪她玩,充满期待,“我只是反复对她说,我太忙了”,她开始失望,无法理解姐姐为什么如此忙碌。后来下雨了,妹妹说“下雨了你们就不出工了吧。”妹妹重新燃起希望,认为姐姐忙里偷闲可以陪她。然而,在听到姐姐仍然要开会的答复后,妹妹表达了“早知道这样我才不来看你呢”,显示她的委屈与不满,因为她明白姐姐依然无法给予她期待的陪伴和关心。段落中的对话呈现了妹妹心情的流转,细腻地表现了久别重逢带来的复杂情感。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题目中的“22年前”直接点明了文章所叙述事件的时间跨度,“24小时”则强调时间的限制,增添紧迫感和戏剧性。它让人关注到在短暂的24小时里,姐妹之间的情感波动与冲突,这是文章的核心。
    ②以“22年前”开头,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好奇心,“22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24小时內又发生了什么?使作品充满悬念。
    ③文章要表现的是一段对于“我”和妹妹来说都极为特殊的经历,这24小时充满了感情的冲突、亲情的考验和自我的反思;“22年前”与“24小时”的时间落差,成为人物成长和情感的重要见证。标题中特别突出“时间”,让文章有了回忆色彩,表明岁月的沉淀让一切都显得弥足珍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①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郊,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书数,皆极其妙。晚节尤好礼,为冠婚丧祭法,适古今之宜。不事生产,买第洛中,仅庇风雨。有田三顷,丧其夫人,质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自以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欲以身徇天下,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曰:“诸葛孔明二十罚以上皆亲之,以此致疾,公不可以不戒。”公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谆谆不复自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
    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翰林词草》三卷,《注古文孝经》一卷,《易说》三卷,《大学中庸义》一卷,《家范》四卷,《游山行记》十二卷,《医问》七篇。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初,公患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遂约战国至秦二世,如左氏体,为《通志》八卷以进。英宗悦之,命公续其书,置局秘阁,以其素所贤者刘攽、刘怒、范祖禹为属官。凡十九年而成,起周威烈王讫五代,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载。其是非疑似之间,皆有辩论。一事而数说者,必考合异同而归之一,作《考异》以志之。神宗尤重其书,亲为制叙,赐名《资治通鉴》,诏迩英读其书。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及拜资政殿学士,盖有意复用公也。夫复用公者,岂徒然哉?将必行其所言。公亦识其意,故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呜呼!若先帝可谓知人矣,其知之也深。公可谓不负所知矣,其报之也大。
    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
    (摘编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注】①公,司马光,字君实,死后追封温国公。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没A其家B得遗奏C八纸D上之E皆手札论F当世G要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到,与《诫子书》“将复何及”的“及”意思不相同。
    B.信,信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用法不同。
    C.“无益之文”与曹操《短歌行》“食野之苹”的“之”用法不相同。
    D.为,创作,与《琵琶行并序》“为君翻作琵琶行”的“为”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品行端正,求知若渴,不慕浮华,天下人都相信他;退居洛阳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对他很推崇,如果有不好的行为,会担心被他知道。
    B.司马光在洛阳的住宅仅能遮蔽风雨,妻子去世时,卖了田地才能安葬;他终生都是靠粗劣的衣食度日。苏轼记述这些是为赞美司马光的高尚品节。
    C.司马光认为遇到了圣明的君主,想要竭尽全力报效朝廷,大小事务都亲自处理,他的宾客们看到他身体衰弱,引用诸葛亮的例子劝他要保重身体。
    D.司马光著述颇丰且内容广泛,苏轼认为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其各类著作都有很大的价值,编著过程中曾得到两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陕郊,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
    (2)一事而数说者,必考合异同而归之一,作《考异》以志之。
    14.苏轼认为司马光“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宋神宗敬重司马光?请简要概括。
    【答案】10.ADE 11.C 12.D
    13.(1)司马光在陕县城外来回走动,陕县、洛阳两地都被他的德行感化,学习他的学问,效仿他的节俭。(2)对于有多种说法的一个事件,司马光一定会考察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总结概括出来,创作《考异》来记录相关事件。
    14.(1)神宗对司马光的不同意见并不反感,反而更加信任;(2)《资治通鉴》受到极高重视,皇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要求近臣学习其内容。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去世之后,他的家里得到他的遗留下来的奏章一共八封,进献给皇上,都是亲手所写的谈论当事要务。
    “既没”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因此在A处断开;
    “得”为谓语动词,“遗奏”为宾语,“八纸”为形容词,定语后置,句意完整,因此在D处断开;
    “上”为谓语动词,“之”为代词,充当宾语,句意完整,因此在E处断开。
    故选ADE。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至,到/来得及,赶得上。句意:从小时候到年老。/又怎么来得及。
    B.正确。动词,信任/副词,实在,确实。句意:天下百姓都信任他。/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C.错误。均为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句意:没有实际作用的文章。/悠然自得啃食原野上的蒿草。
    D.正确。创作/为,替。句意:创作《通志》八卷来进献给君主。/替你创作一篇《琵琶行》。
    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编著过程中曾得到两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错误。从原文“英宗悦之,命公续其书”和“神宗尤重其书,亲为制叙,赐名《资治通鉴》”可知,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得到了两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而不是他的所有著作。
    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化”,教化;“师”,学习;“法”,效仿。
    (2)“数”,多个;“归”,概括,总结;“志”,记录。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从原文“神宗尤重其书,亲为制叙,赐名《资治通鉴》,诏迩英读其书”可知,神宗非常认可司马光创作作品《资治通鉴》,亲自为它作序和赐名。
    (2)从原文“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可知,神宗了解司马光不同意见的背后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奉献,因此对待他更加亲近和优厚。
    【参考译文】
    公侍奉君主忠诚,侍奉父母孝顺,友爱兄长,恭谨俭约,为人正直,这些美德都属于天性。从小到老,他的话从未虚妄过,他的好学如同饥渴需要饮食一样,对于财利纷华如同厌恶恶臭,他的诚心自然流露,天下人都信任他。他退居洛阳后,往返陕郊,陕洛之间的人都受他的德行感化,学习他的学问,效法他的节俭。若有不当行为,人们会说:“君实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广博的学识无所不通,音乐、历法、天文、书法和算术都非常精通。晚年尤其注重礼仪,制定了一套适合古今的加冠婚丧祭祀仪式。他不从事农事生产,买的房产在洛阳,仅能遮风挡雨。有三顷田地,妻子去世时,还是靠抵押田地来安葬。他以简陋的衣食终其一生。自认为遇到圣明的君主,君主对他言听计从,他常常想要为国家献出生命,亲自处理各种事务,废寝忘食。宾客看到他身体虚弱,说:“诸葛亮对二十罚以上的事都亲自处理,因此积劳成疾,您不能不注意。”司马光回答说:“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病重时,公反复念叨,意识不清醒,像梦中说话一样,但说的都是关于朝廷天下的事情。去世之后,他的家里得到他的遗留下来的奏章一共八封,进献给皇上,都是亲手所写的谈论当事要务。京城的百姓描绘他的画像,刻印出售,每家都买一本,饮食时必定祈祷。四方都派人到京城购买,当时的画工有人因此致富。
    司马光有文集《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翰林词草》三卷,《注古文孝经》一卷,《易说》三卷,《大学中庸义》一卷,《家范》四卷,《游山行记》十二卷,《医问》七篇。其文章如黄金宝玉粮食布匹和药石一样,必定适合使用。对没有实际价值的文章,从未提及。当初,司马光觉得历代史书繁琐,学者难以通读,更何况君主,于是简化了从战国到秦二世的历史,按左氏的体例,编写了《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对此很满意,命司马光继续编写,设立编书的机构,并把他一贯推重的刘攽、刘怒、范祖禹作为属官,历时十九年完成,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其中的不确定对错模糊的事件,都会有辩论。一件事有多种说法的,必定考证分析异同而归纳为一种,写作《考异》来记录。神宗特别重视这部书,亲自为其撰写序言,赐名《资治通鉴》,诏令近臣上朝前学习这本书。
    司马光历仕四朝,都受到君主的尊敬。神宗最了解司马光,司马光也常常思考有所报答,常引用孟子的话说:“责问君主叫做恭敬,陈述善言和屏除邪恶叫做敬重,说君主不能这样做的叫做误害。”因此,虽然他的议论有时违背神宗的政见,而神宗识破了他的本意,待他更加厚重。当司马光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显然是有心再次起用他。再次起用司马光,怎么可能只是没有价值呢?肯定是要实行他所建议的政策。司马光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当政之时,自信而不怀疑。唉!如果先帝可以说能够识人,他对司马光的了解很深,而司马光也可以说没有辜负先帝,他的报答也很大。
    苏轼跟随司马光游学二十年,了解他的一生,因此记录他的主要事迹作为行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寄友人
    姚合
    独在山阿里,朝朝遂性情。
    晓泉和雨落,秋草上阶生。
    因客始沽酒,借书方到城。
    诗情聊自遣,不是趁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诗人独自居住在山间,平和宁静,悠闲自在。
    B.诗人在山间不被世俗所扰,每天随心随性地生活,展现出了闲居的乐趣。
    C.诗人平日闭门读书,但友人来访他会沽酒款待,需要时也会到城里借书。
    D.诗人喜爱作诗,想趁着自己声名还在的时候,通过诗歌来记录山居生活。
    16.有人认为姚合诗歌“工于描摹,平浅近人”,请结合颔联简要赏析。
    【答案】15.D
    16.①“工于描摹”的体现:诗人对景物的刻画十分细腻,“晓泉”点明时间是早晨,将这时候的泉水与雨结合起来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山间清晨那种湿润的氛围。一个“上”字用得极为精妙。它生动地描绘出秋草生长的态势,好像秋草是有生命的,慢慢地沿着台阶向上蔓延生长。这两句诗就像一幅工笔画,精准地勾勒出山间居所的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间秋景图。
    ②“平浅近人”的体现:这两句诗的语言非常平实浅易,“晓泉”“雨”“秋草”“阶”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读者很容易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自然场景,让读者感觉亲切自然。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想趁着自己声名还在的时候,通过诗歌来记录山居生活”错误,诗的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写作并非为了追求名声,而是出于内心的情感宣泄。通过诗歌,诗人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选项与原诗意思相悖。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工于描摹”的体现:颔联描绘了山中清晨的景象。诗人对景物的刻画十分细腻,“晓泉”点明时间是早晨,泉水在这个时候流淌,而且是“和雨落”,将泉水与雨结合起来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山间清晨那种湿润的氛围。雨水和泉水一同落下,有声有色,仿佛能让人听到那清脆的滴答声。“秋草上阶生”一句,一个“上”字用得极为精妙。它生动地描绘出秋草生长的态势,好像秋草是有生命的,慢慢地沿着台阶向上蔓延生长。这两句诗就像一幅工笔画,精准地勾勒出山间居所的自然景象,将晓泉、秋雨、秋草、台阶这些普通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间秋景图。
    ②“平浅近人”的体现:这两句诗的语言非常平实浅易。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复杂的句式。“晓泉”“雨”“秋草”“阶” 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读者很容易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自然场景,如雨水落下、草的生长,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画面,感觉亲切自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何增强做人的骨气?我们可以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傲岸与风骨。
    (2)张爷爷老年孤苦、鬓发斑白、疾病缠身也不能饮酒,常吟《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怜自伤。重阳节时,我们去探望他,陪他散步、聊天,逗他开心。
    (3)古诗文中常见“月”的意象,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就有多处。如用“__________”一句表达离别的悲情,用“__________”一句表现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后夜间的寂静。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冬雪雪冬小大寒”到“春雨惊春清谷天”,根植于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蕴藏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A ,每一滴汗水都不徒劳,每一分努力都有收成。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即使手中的耒耜变成鼠标、眼前井田阡陌变成高架高铁,我们在空间站、潜水器甚至PPT或元宇宙里,仍然一年四季,耕作不辍。
    ①2024,愿没有一分努力不被辜负,也不应当被辜负。②2024必然有很多不确定性。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接受一切艰难险阻。④从故乡到异乡;⑤从少年到白头,春夏秋冬从不虚度。
    街头巷尾,线上线下,人们都在讲预期。“事不出于预期,人自难于早见”。汉字的“预”有预先之意,旧又同“与”,( 甲 )。预期不是 B ,而是挽起袖子干起来。如果说2024有什么预期,那必然是用奋斗创造奇迹。
    冰雪中的努力,是梅花绽放的暖意。寒风中根芽的努力,是春暖花开的暖意。冻土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夏丰秋收的暖意。我们生活中所有暖意,无不来自于努力。所有努力,都是寻求暖意。如果不是为寻求暖意,没有一个号角会吹响,没有一盏灯会点亮;如果不是为寻求暖意,没有一次旅程会开始,也没有一次归途会开启。
    努力与暖意是一体的,也是相互的。愿医生的努力成为病患的暖意;愿授业解惑老师的努力,成为娃娃及家长的暖意;愿走出校门青年的努力,得到招聘面试者的暖意;愿返乡回村者的努力,得到乡愁乡情的暖意;愿进城务工者的努力,得到城市的暖意……
    打开2024这扇门。无数默默的努力,( 乙 )。
    18.请仿照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复句,与前文构成排比。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一处标点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材料最后说“努力与暖意是一体的,也是相互的。”你觉得“愿医生的努力成为病患的暖意”中的“成为”能否换成“得到”?请明确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示例:如果不是为寻求暖意,没有一座灯塔会矗立,没有一艘船会起航;如果不是为寻求暖意,没有一条道路会开辟,也没有一个方向会明确。
    19.A.天道酬勤 B.袖手旁观
    20.① 愿每一分努力都不被辜负。
    ③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④ “从故乡到异乡;”改为“从故乡到异乡,”。
    21.甲:更有参与之意 乙:汇成无尽的暖意
    22.不能。①“成为”强调医生努力转化为病患的温暖,突出主动付出与给予,若换成“得到”,表意逻辑混乱,会变成医生收获暖意,不符合二者关系;②“成为”更契合文段积极奉献、传递温暖的语境,若使用“得到”,表达生硬,不能传达努力能为他人带来暖意的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给定的句子写一个复句,与前文构成排比。重点在于要保持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一致性,同时要围绕“努力”与“暖意”的关系展开,体现二者的紧密联系。按照“如果不是为寻求暖意,没有……,没有……;如果不是为寻求暖意,没有……,也没有……”的结构进行仿写,强调努力是为了寻求暖意,从不同角度阐述没有努力就没有相应积极结果这一内涵。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此处承接前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与后文“每一滴汗水都不徒劳,每一分努力都有收成”相呼应,意在表达只要人们能够勤奋努力做事,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可填“天道酬勤”。“天道酬勤”意思是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
    B.根据“不是……而是……”可知横线处与后文“挽起袖子干起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预期应该伴随着积极行动,不是消极等待,可填“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把手拢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标点的能力。
    ①“没有一分努力不被辜负”不合逻辑,“没有”“不”双重否定表肯定,改为“愿每一分努力都不被辜负”。
    ③“接受一切艰难险阻”搭配不当,把“接受”改为“克服”。
    ④“从故乡到异乡;”中分号错误,“从故乡到异乡”和“从少年到白头”是并列关系,共同作句子的状语,中间应用逗号。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汉字的‘预’有预先之意,旧又同‘与’”,可知此处要通过“与”的含义来关联,从后文“预期不是…… 而是挽起袖子干起来”可以看出,这里是在强调预期不是单纯的预想,还带有要参与其中、付诸行动的意味,可补写“更有参与之意”。
    乙处,文段前文先是阐述了努力与暖意的相互关系,列举了不同群体的努力会成为相应对象的暖意,最后这句话是在展望2024年,结合前文诸多关于努力能带来暖意的描述,可补写“汇成无尽的暖意”。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①“成为”强调的是一种转变、一种角色或状态上的转化,在“愿医生的努力成为病患的暖意”这句话中,着重体现的是医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让这份努力转化为病患可以感受到的温暖,突出了医生的付出给病患带来的积极影响,侧重于付出与给予后所产生的结果呈现。
    而“得到”更侧重于获取、收获的意思,若换成“得到”,句子就变成了医生的努力去“得到”病患的暖意,就变成了医生是收获方,表意逻辑混乱。
    ②“成为”一词用在此处,契合整个文段所营造的那种积极奉献、努力付出并传递温暖的情感氛围,能够很好地呼应前文所说的“努力与暖意是一体的,也是相互的”,展现出各个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去为相应对象创造暖意、传递温暖的美好情感。
    若使用“得到”,则破坏了这种和谐、温暖且符合逻辑的语境,使得语句情感表达变得生硬、别扭,无法准确传达出不同群体努力的价值以及所期望达成的为他人带来暖意的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喷薄而出的活力背后,是一支支青年突击队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不倦地探索。他们把青春深深扎进海底,托举起中国经济大船稳稳向前。”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的核心在于对材料中“青年突击队”的理解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活力”和“探索”精神。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明确其重点在于青年群体在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使命与贡献。
    材料中,以“喷薄而出的活力”描述突击队,可见他们的一往无前的斗志;以“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不倦地探索”,展现年轻人钻研探索的精神。审题过程中,需要突出青年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活力”和“探索”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的意义。讨论可以延伸到青春的力量、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实现个人和集体的梦想。
    写作时,文章应以青年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不懈追求为主线,体现出青年力量在国家大厦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文章可以从人生理想、国家发展、时代责任等角度立意,呈现出深刻的思考与展望,体现出时代背景下青年应有的使命感和担当。可以选择议论文,通过逻辑分析增强说服力;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如某个行业创新、青年的社会贡献等)来阐述青年的作用和影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现实感。也可以选择写散文,用情感和细节打动读者。
    立意:
    (1)青春的力量,时代的动力。
    (2)以不倦探索推动经济航船。
    (3)青年探索者的时代责任。

    相关试卷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亿元,用户数量突破5亿,68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