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德宏州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德宏州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德宏州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德宏州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德宏州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德宏州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1-3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1.5分,共45分;31-35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15分,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部分得1分,含错误选项不得分)
    1. 恩格斯曾经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并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 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
    C.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D
    【分析】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只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细胞,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该学说的建立经过了多位其他科学家的努力,B正确;
    C、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补充,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D。
    2. 科学的发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领域,请根据下图判断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④组合与②和③组合相比,看到的细胞数目少,视野亮
    B. 若玻片上是字母“b”,则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字母“d”
    C. 使物象甲→乙的操作顺序:升高镜筒→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 物象的放大倍数是指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
    【答案】D
    【分析】①②没有螺纹,表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即①为低倍镜;③④有螺纹,表示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①②没有螺纹,表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③④有螺纹,表示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①和④组合放大的倍数小于②和③组合放大的倍数,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数目多,视野亮,即①和④组合与②和③组合相比,看到的细胞数目多,视野亮,A错误;
    B、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像,因此若玻片上是字母“b”,则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则是字母q,B错误;
    C、使物象甲→乙,即为由低倍镜转化为高倍镜观察,不能上升镜筒,正确的操作顺序: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C错误;
    D、物象的放大倍数是指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蓝细菌、绿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蓝细菌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都含有光合色素
    C.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具有线粒体
    D. 绿藻和酵母菌的细胞中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C
    【分析】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颤蓝细菌、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蓝细菌、绿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蓝细菌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都含有光合色素以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B正确;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C错误;
    D、绿藻和酵母菌都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中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4. 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含量较多的有C、H、O、N等元素
    B. 甘氨酸、抗体、胰岛素所含元素不尽相同
    C. 水分子在常温下具有流动性,是因为水分子间有氢键这种化学键
    D. 玉米缺P,植株矮小,根系发育差,叶片小且呈暗绿偏紫色
    【答案】C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详解】A、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含量较多的有C、H、O、N等大量元素,A正确;
    B、抗体、胰岛素的化学均为蛋白质,二者所含元素种类不尽相同,但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甘氨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B正确;
    C、水分子在常温下具有流动性,是因为水分子间有氢键这种分子间作用力,C错误;
    D、P生物膜磷脂的组成元素,缺磷阻碍了玉米细胞类囊体的形成,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可能可能会使细胞的生长速度会减慢, 出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育差、叶片小且呈暗绿偏紫色的现象,D正确。
    故选C。
    5. 二硫键“—S—S—”是蛋质中连接两条肽链之间的一种化学键(形成过程可表示为:—SH + —SH→—S—S—)。如图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蛋白质完全水解需要277个水分子
    B. 该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比氨基酸减少了5008
    C. 该蛋白质含有2个羧基和2个氨基
    D. 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三方面决定
    【答案】B
    【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多肽盘曲折叠形成的方式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详解】A、由图示可知,该蛋白质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2条链状肽和1条环状肽,其中含有的肽键数为280-2=278,,因此该蛋白质水解需要278个水分子,A错误;
    B、该蛋白质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2条链状肽和1条环状肽,则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共形成280-2=278(个)肽键,即脱去了278个水分子,该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比氨基酸减少了278×18=5004,同时还产生了两个二硫键,即该蛋白质形成过程中减少的相对分子量为5004+2×2=5008,B正确;
    C、由图示可知,该蛋白质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2条链状肽和1条环状肽,一条肽链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羧基,因此该蛋白质至少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C错误;
    D、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故而该蛋白质的功能是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决定的,D错误。
    故选B。
    6. 随着冬季来临,流感进入暴发期,未来可能会出现同时患有流感和新冠的患者。下列关于导致人体患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RNA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症状感染者不会传染
    B. 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依赖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类型多与其遗传物质的结构特点相关
    D. 批量生产新冠疫苗需要将病毒接种于完全培养基上培养
    【答案】C
    【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
    【详解】A、无症状感染者也携带病毒,也会传染给其他人,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即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类型多与其遗传物质的结构特点相关,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新型冠状病毒只有在活细胞培养基上才能存活,D错误。
    故选C。
    7. 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人鼠细胞融合处理后荧光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性
    C. 选择人体成熟红细胞作为研究材料,是因为其没有核膜等膜结构,结果更准确
    D. 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分子称为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答案】B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科学家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并使之融合,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再根据这一实验及其他相关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但流动性是膜的结构特点,不是功能特点,B错误;
    C、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等结构,因此在提取纯净细胞膜时选择人体成熟红细胞作为研究材料,结果更准确,C正确;
    D、细胞膜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的糖类分子称为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D正确。
    故选B。
    8. 细胞膜的出现,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转运的分子或离子具有选择性
    B. 细胞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有关,与蛋白质的数量无关
    C.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体现了信息分子随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D. 甲紫溶液能使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着色,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答案】A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详解】A、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因此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转运的分子或离子具有选择性,A正确;
    B、细胞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直接途径,C错误;
    D、甲紫溶液能使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着色,是由于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甲紫溶液能进入细胞给染色体染色,因此甲紫溶液能使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着色,不能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控制作用,D错误。
    故选A。
    9. 科学家利用 3H 标记亮氨酸,注射到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探究胰蛋白酶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该过程能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B. 图中以胞吐的方式将胰蛋白酶分泌到细胞外
    C. 胰蛋白酶的合成是从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开始的
    D. 3H在细胞器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答案】C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 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的产生、融合等过程实现了膜成分的更新,A正确;
    BD、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将胰蛋白酶分泌到细胞外;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所以3H放射性在细胞器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D正确;
    C、胰蛋白酶的合成是从游离的核糖体开始的,游离的核糖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C错误。
    故选C。
    10. 如图为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②为核膜,是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成分之一
    B. ⑤为核孔,对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
    C. ③为核仁,与中心体的形成有关
    D. ④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①是内质网,②是核膜,③是核仁,④是染色质,⑤是核孔。
    【详解】A、②为核膜,核膜是双层膜结构,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A正确;
    B、⑤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但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不能通过,故对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B正确;
    C、③为核仁,与细胞中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④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D正确。
    故选C。
    11. 将人体红细胞分别置于浓度为0.9%、0.6%、1.2%的a、b、c三组氯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对其形态叙述正确的是( )
    A. a组细胞水分不进出,细胞形态也不发生变化
    B. c组细胞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
    C. b组细胞可能因渗透吸水而胀破
    D. 若向a组烧杯中加入适量蔗糖,细胞皱缩后又恢复原状
    【答案】C
    【分析】(1)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膨胀;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失水皱缩;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不改变。
    (2)由图可知:红细胞浸入a溶液中保持正常形态,说明a溶液浓度等于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红细胞浸入b溶液中吸水膨胀,说明b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红细胞浸入c溶液中失水皱缩,说明c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
    【详解】A、图a中红细胞放置于浓度为0.9% 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与动物细胞内液等渗,水分进出处于动态平衡,故红细胞浸入a溶液中保持正常形态,A错误;
    B、发生质壁分离的前提之一是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图中用的是人体红细胞,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故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错误;
    C、动物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允许水分子进出,b组细胞内液浓度大于外界浸泡液溶度, 浸泡过程中也有水分子从b组细胞渗出,但渗入的水分多于渗出的水分,故b组细胞可能因渗透吸水而胀破,C正确;
    D、若向a组烧杯加入少量蔗糖,则由于外界溶液浓度较高,细胞会发生失水,所以细胞会皱缩,D错误。
    故选C。
    12. 不同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同,下列出入方式与物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渗透作用
    B.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自由扩散
    C. 人体红细胞吸收Na+、K+-易化扩散
    D. 人体白细胞吞噬进入人体的病菌-胞吞
    【答案】D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
    【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可以是自由扩散,也可以是协助扩散,A错误;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为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能量,B错误;
    C、人体红细胞吸收Na+、排出K+为易化扩散,人体红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C错误;
    D、人体白细胞吞噬进入人体的病菌为胞吞,利用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不跨膜,需要能量,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叙述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是( )
    A. 大量合成胰蛋白酶的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较发达
    B. 生长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比结合水更高
    C.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有很多线粒体,有利于重吸收水分
    D.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答案】C
    【分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机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A、胰蛋白酶为分泌蛋白,与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发送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发达,因此,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较发达,A不符合题意;
    B、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代谢越旺盛,因此生长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比结合水更高,B不符合题意;
    C、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耗能多的部位线粒体的数量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但水分的重吸收是被动运输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符合题意;
    D、液泡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而根尖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此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协助扩散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协助。如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协助扩散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速度比载体介导的快得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B. 甲、乙两种方式均需要消耗能量
    C. 甲、乙两种方式在转运离子的过程中空间构象都不发生改变
    D. 甲、乙两种方式运输速率都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无关
    【答案】A
    【分析】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匹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详解】A、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匹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故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A正确;
    B、甲、乙两种方式均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故为协助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甲运输过程需要的是载体蛋白,需要与被运输的物质结合,会发生空间构象改变,C错误;
    D、甲、乙两种方式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运输速率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且都不能恢复
    C. 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
    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外也能起催化作用
    【答案】D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者偏低,酶的活性会明显降低;在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酶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A错误;
    B、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活性能恢复,B错误;
    C、酶催化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条件,高温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但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只能降低酶的活性,即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C错误;
    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外均能起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D。
    16. 如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中 ab段变化表明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B. 曲线A中cb段变化表明当温度逐渐降低酶活性逐渐增强
    C. 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D. 曲线B、C说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
    【答案】B
    【分析】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高温、过酸、过碱均会使酶失活,但是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变性。
    【详解】A、由曲线A可知,在达到最适温度前(ab段),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高温会使酶失活,A正确;
    B、酶在高温下会失活,因此曲线A中cb段变化不能表明当温度逐渐降低酶活性逐渐增强,B错误;
    C、分析B、C曲线可知,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C正确;
    D、由图分析可知,曲线B、C对应的酶的最适pH分别为2.0和9.0左右,反映出了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D正确。
    故选B。
    17. 下列有关酶及相关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其他物质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常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
    C. 探究酶的最适pH时,酶溶液和底物应先混合再调pH
    D. 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宜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A
    【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酶的专一性指的是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因此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其他物质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验证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不可用碘液进行结果的鉴定,因为碘液不能对蔗糖是否水解进行检测,B错误;
    C、探究酶的最适pH时,应先对酶调节pH后,再与底物混合后反应,C错误;
    D、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不宜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本身的分解过程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18.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c比b的转移势能高,在酶的作用下更易断离而放能
    B.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不能达到动态平衡
    C. 图2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D. 图2中的Pi能使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蛋白质活性和结构保持不变
    【答案】A
    【分析】图1中,A是腺嘌呤,五边形是核糖,方框里边是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1分子磷酸,构成了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P是磷酸基团,b和c是特殊化学键,其中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很容易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
    【详解】A、ATP中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很容易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因此图1中c比b的转移势能高,在酶的作用下更易断离而放能,A正确;
    B、ATP在细胞内的含量不多,但可以快速转化,所以人在饥饿时ATP和ADP仍能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
    C、图2中物质是可逆的,但能量是不可逆的,形成ATP的能量来自光能和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ATP中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C错误;
    D、图2中的Pi能使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蛋白质活性和结构都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19. 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的两套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A瓶中,左侧导管插入液面中的目的是让NaOH更好的吸收空气中的CO2
    B. D瓶连接后即可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进行实验
    C. 上述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D. CO2产生的多少还可通过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色时间长短判断
    【答案】B
    【分析】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也叫相互对照实验。该实验中第一个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其作用是吸收通入的空气中的CO2,减少其对最终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通入第二个锥形瓶(其中含有酵母菌)中的只有氧气(不考虑空气中其他气体),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通入第三个锥形瓶后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此装置可以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详解】A、A瓶中,左侧导管插入液面中,可以让NaOH更好的吸收空气中的CO2,A正确;
    B、D瓶连接后,当消耗完锥形瓶上方的空气后才能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进行实验,B错误;
    C、图中这两组均为实验组,没有专门设置对照组,因此这个实验是对比实验,最终C、E瓶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说明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进行了细胞呼吸,C正确;
    D、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可以根据其变色时间长短来判断CO2产生多少,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 酿酒前期通入空气,是为了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以利于大量增殖
    B. 中耕松土有利于根细胞有氧呼吸,从而促进对水的吸收
    C. 被锈钉扎伤,伤口较深易引起厌氧型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
    D. 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
    【答案】B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2)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
    【详解】A、酿酒前期通入空气,可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用于酵母菌增殖,A正确;
    B、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中耕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以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而水分吸收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伤口较深处氧含量低,利于厌氧菌繁殖,因此被锈钉扎伤,伤口较深易引起厌氧型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C正确;
    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避免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而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D正确。
    故选B。
    21. 下列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
    A. 研磨叶片时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加充分
    B. 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胡萝卜素
    C. 最宽的一条色素带中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D. 实验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束后用肥皂将手洗干净
    【答案】C
    【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研磨叶片时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得充分,A正确;
    B、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B正确;
    C、最宽的一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C错误;
    D、由于层析液中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因此,实验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且实验结束后用肥皂将手洗干净,D正确。
    故选C。
    22. 下面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H2O)+O2CO2+H2O+能量
    A. 过程①产生的[H]转移到H2O中,此过程只在线粒体中进行
    B. 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 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O来自H2O
    D.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过程②,动物细胞只能进行过程①
    【答案】D
    【分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产物为氧气、还原氢和ATP,还原氢和ATP可以参与暗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暗反应可以分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2)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详解】A、过程①为有氧呼吸,[H]转移到H2O中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真核细胞中的场所是线粒体,一部分的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A错误;
    B、过程①为有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
    C、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其中水中的氧全部转移到氧气中,显然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CO2,C错误;
    D、植物细胞能进行①有氧呼吸和②光合作用,而动物细胞只能进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D。
    23. 以下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科学的是( )
    A. 为了增加大田植物产量,应注意合理密植
    B. 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可避免因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而影响作物产量
    C. 为了使种植的植物果实又大又甜,白天应适当增加光照并升温,夜晚降温
    D. 植物的种子收获以后应储存在低温、密闭、干燥的环境中
    【答案】D
    【分析】(1)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减少植物呼吸消耗。
    (2)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夜间蔬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菜农常会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蔬菜的产量。
    (3)密闭的土窖中氧气浓度低,水果、蔬菜细胞呼吸速率慢,这样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能较好的保存水果、蔬菜,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详解】A、合理密植既可防止种内斗争,又有利于改善田间CO2浓度和光能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减少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提高农作物产量,A正确;
    B、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可避免因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而影响作物产量,B正确;
    C、大棚种植的植物,在白天适当升高温度,使有机物合成增多,晚上适当降低温度,使有机物分解减少,从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C正确;
    D、植物的种子收获以后应储存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D错误。
    选D。
    24. 甲、乙两图均为连续分裂的细胞周期图示,乙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b或c→d,图乙中A→A均可表示一个细胞分裂周期
    B. 图甲中b、d,图乙中的C→B时期细胞都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
    C. 高等动植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不同点只发生在前期和末期
    D. 有丝分裂使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C
    【分析】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A、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故甲图中a→b或c→d,图乙中A→A均可表示一个细胞分裂周期,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图甲中b、d表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图乙中的C→B表示后期,B正确;
    C、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中心粒移到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分裂末期:动物细胞通过细胞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细胞板向周围扩展形成细胞壁,进而形成两个子细胞。故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和末期,C错误;
    D、有丝分裂中,遗传物质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有利于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25. 下列关于下图细胞有丝分裂图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4条染色体
    B. 该图为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
    C. 该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
    D.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有1条染色体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着丝粒位于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
    【详解】A、图中有2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A错误;
    B、图中显示能看到中心体,因此是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B错误;
    C、图示细胞没有细胞壁,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像,C正确;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有2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26. 下列有关“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视野中观察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B. 始终要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全过程
    C. 漂洗是为了洗去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影响染色
    D. 实验操作顺序是: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答案】B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A正确;
    B、该实验解离时盐酸将细胞已经杀死,故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的连续进行,B错误;
    C、漂洗的目的是用清水洗去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影响染色,C正确;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是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D正确。
    故选B。
    27. 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是( )
    A. 皮肤被划破后,伤口重新愈合
    B. 壁虎受攻击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C. 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D. 胡萝卜组织经离体培养产生完整植株
    【答案】D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皮肤被划破后,伤口重新愈合属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错误;
    B、壁虎受攻击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错误;
    C、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不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胡萝卜组织块经过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28. 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总是同步进行
    B.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减小、细胞体积增大、酶活性降低
    C. 衰老细胞中由于酪氨酸酶无法合成,所以老年人容易出现白发
    D. 自由基攻击和破坏正常生物分子或端粒缩短导致DNA序列受损,都可能导致细胞衰老
    【答案】D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和机体衰老不是同步进行的,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减小、细胞体积减少、大多数酶活性降低,B错误;
    C、衰老细胞中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合成黑色素减少,所以老年人容易出现白发,C错误;
    D、自由基攻击和破坏正常生物分子或端粒缩短导致DNA序列受损,都可能导致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D。
    29. 下列关于细胞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异物刺入导致皮肤细胞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B. 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维持细胞数量的相对平衡
    C. 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D. 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清除都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分析】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对生物体有利,而细胞坏死是外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对生物体不利。
    【详解】A、异物刺入导致皮肤细胞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A错误;
    B、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与溶酶体有关,B正确;
    C、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C错误;
    D、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
    30. Zn2+是激活色氨酸合成酶的必要成分,缺Zn2+会影响生长素合成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变小呈簇生状,俗称“小叶病”。某小组欲探究小叶病是否由缺锌引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依据元素在细胞内含量划分,锌属于微量元素
    B. 本实验需设置对照组,但每组都应选用同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植物
    C. 为探究小叶病是否由缺锌引起,对照组应使用缺锌培养液
    D. 该实验观察指标是叶片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C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其中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C、H、O、N为基本元素,C、H、O、N、P、S这六种元素的含量占到了细胞总量的97%,称为主要元素。微量元素有:Fe、Mn、B、Zn、M、Cu。
    【详解】A、依据在细胞内的含量划分,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锌属于微量元素,A正确;
    B、本实验需设置对照,但每组都应选用同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植物,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B正确;
    C、为探究小叶病是否由缺锌引起,实验组应使用缺锌的完全培养液,对照组应使用完全培养液,C错误;
    D、该实验观察的指标是叶片生长发育状况,预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2种,若实验组出现小叶病,说明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若实验组正常,则说明小叶病不是由缺锌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31. 不同的生物结构层次不同,细胞的结构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噬菌体都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 蓝细菌、霉菌、破伤风杆菌都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C. 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集中存在的区域
    D. 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细胞的多样性
    【答案】AC
    【分析】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不包括分子、原子、噬菌体等,A正确;
    B、蓝细菌、破伤风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霉菌是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B错误;
    C、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都以DNA为遗传物质,C正确;
    D、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AC。
    32. 汉堡包制作的原料有鸡胸肉、面包、鸡蛋、生菜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面包中含有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
    B. 生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磷、铁、镁等能被消化吸收
    C. 鸡胸肉中含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D. 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可直接承担人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AC
    【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纤维素属于植物中的多糖,由于人体消化道内没有纤维素酶,因此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糖原是单位细胞的多糖,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形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详解】A、面包中的磷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
    B、纤维素是植物多糖,于人体消化道内没有纤维素酶,因此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B错误;
    C、单位中的多糖是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C正确;
    D、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形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AC。
    33. 如图1~4表示物质浓度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进出细胞运输速度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可用图2、3表示
    B. 图4曲线起点应从坐标的原点开始
    C. B、D两点的限制因素相同
    D. 图4表示的运输方式只能为主动运输
    【答案】BCD
    【分析】图1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图2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可能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物质的运输速率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需要能量,可判断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图4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能量和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主动运输。
    【详解】A、图2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可能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物质的运输速率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需要能量,可判断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因此可用图2、3表示,A正确;
    B、图4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能量和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主动运输。由于无氧呼吸也能产生能量,因此氧气浓度为0时,也能进行主动运输,故图4曲线起点不应从坐标的原点开始,B错误;
    C、B点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不足,而D点的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因此B、D两点的限制因素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图4表示的运输方式消耗能量,而消耗能量的除主动运输,还有胞吞和胞吐,因此图4表示的运输方式不只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BCD。
    34. 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如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
    B. 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
    C. 在图中两个CP点处,植物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图中M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
    【答案】ABD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进而合成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变量为CO2吸收速率。
    【详解】A、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需要从外界吸收的CO2减少,A正确;
    B、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升高主要原因是光合酶的活性增强,净光合速率上升,B正确;
    C、CP点代表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图中M点处CO2吸收速率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等于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值,也就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D正确。
    故选ABD。
    35. 下图是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图甲中A表示细胞增殖,B表示细胞分化
    B. 图甲中b、c、d、e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
    C. 图乙中细胞有8条染色体,①和⑤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D. 图甲中,若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一般不能合成血红蛋白
    【答案】ABD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 A 过程细胞数目增多,因此A 表示细胞增殖过程;B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因此B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图甲中b、c、d、e 都是由a 分裂,分化而来,所以它们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b、c、d、e 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乙图可知所示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有8个着丝粒,就有8条染色体,其中①和⑤、②和⑥、③和⑦、④和⑧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新的子染色体。
    【详解】A、甲图知 A 过程细胞数目增多,因此A 表示细胞增殖过程;B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因此B表示细胞分化过程,A正确;
    B、图甲中b、c、d、e 都是由a 有丝分裂、细胞分化而来,所以它们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b、c、d、e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B正确;
    C、乙图可知所示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有8个着丝粒,就有8条染色体,其中①和⑤、②和⑥、③和⑦、④和⑧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新的子染色体,C错误;
    D、图甲中b、c、d、e 都是由a 分裂,分化而来,所以它们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b、c、d、e 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若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一般不能合成血红蛋白,D正确。
    故选ABD。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40分)
    36. 图甲表示某细胞在电子显微镜视野下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10表示细胞结构);图乙表示当细菌或病毒侵入机体时,溶酶体参与降解的部分过程及分泌蛋白A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图甲细胞是否死亡常用_____________染液,该细胞的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是多种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2)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获取图甲中不同的细胞器。
    (3)图乙中囊泡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_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①和②之间的物质交换是相互的,在②中一些蛋白质错误修饰后不能运出细胞,可以通过_________运回①。溶酶体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还能够分解_______________,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4)图乙中分泌蛋白在图甲细胞内的____(填序号)上合成,氨基酸经过_______过程形成多肽链,囊泡包裹着蛋白质A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反映出生物膜具有______的特点。
    【答案】(1)①. 台盼蓝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细胞代谢和遗传
    (2)差速离心
    (3)①. ② ②. COPI ③.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4)①. 7 ②. 脱水缩合 ③. 一定的流动性
    【分析】(1)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 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
    (2)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 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如在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时,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 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 心管中,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3)分析题图:图甲中1表示细胞膜、2表示线粒体、3表示内质网、4表示高尔基体、5表示中心体、6表示细胞质、7表示核糖体;图乙中①表示内质网、②表示高尔基体。
    【小问1详解】
    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 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图甲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可以用台盼蓝染液鉴别。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多种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小问2详解】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如在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时,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常采用差速离心法获取图甲中不同的细胞器。
    【小问3详解】
    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分析图乙可知,①表示内质网、②表示高尔基体,图乙中囊泡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②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由图乙可知在②中一些蛋白质错误修饰后不能运出细胞,可以通过COP I 运回①。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图乙可知溶酶体可以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除此之外还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小问4详解】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图甲中7表示核糖体,则图乙中分泌蛋白在图甲细胞内的7(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为: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一条肽链或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过程形成多肽链,囊泡包裹着蛋白质A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反映出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37. 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一昼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当光照强度大于6klx时,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若超过呼吸作用最适温度,a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是________mg/100cm2/h,此光照下,该植物根尖细胞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知,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_点。 若突然停止光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5的含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____(填“增加”或“不变”或“减少”)。向该密闭的玻璃温室中充入14C标记的14CO2,在植物体内最先检测到含有14C标记的化合物是________(不考虑14CO2)。
    (4)据图乙分析一昼夜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______(“增多”或“不变”或“减少”)。
    (5)据科学探测火星大气中的CO2占95.3%,地球大气中CO2占0.03%,自然条件下火星上能否种植蔬菜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CO2浓度 ②. 向上
    (2)①. 6 ②.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3)①. h ②. 减少 ③. C3(三碳化合物)
    (4)减少
    (5)①. 不能 ②. 无法保证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
    【分析】(1)分析图甲: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a点表示呼吸作用速率;b点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c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表示光饱和点。
    (2)分析图乙:曲线表示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下降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图中f、h两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小问1详解】
    当光照强度大于6klx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其净光合速率不变,此时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此时温度最适宜)。若超过呼吸作用最适温度,则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减弱,a点的移动方向是向上。
    【小问2详解】
    植物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代表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是0+6=12mg/100cm2/h。植物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该植物根尖细胞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小问3详解】
    从图乙中可以看出,f~h段CO2不断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会释放氧气,h点以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会从外界吸收氧气,所以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h点。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抑制了暗反应C3的还原,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5的含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减少。暗反应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故在植物体内最先检测到含有14C标记的化合物是C3。
    【小问4详解】
    据图乙分析一昼夜后,密闭玻璃温室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初始值,说明在这段时间中,植物表现为向空气中净放出二氧化碳,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多于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浓度,因此,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减少。
    【小问5详解】
    由于自然条件下火星上氧气极少,不能保证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故不能种植蔬菜。
    38. 已知甲图为某生物的细胞有丝分裂部分时期的示意图;乙图表示该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核 DNA 含量、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关系;丙图表示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含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根据甲图可判断出该细胞为_________细胞;Ⅱ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有_________个DNA分子。
    (2)图乙中表示核DNA含量的字母是________,甲图中Ⅱ在丙图中处于_____段,丙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丙图中AB段表示细胞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导致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1→2;若某种原因导致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不能形成,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_____________。若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会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恶性增殖的癌细胞。
    【答案】(1)①. 动物 ②. 中 ③. 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④. 8##八
    (2)①. c ②. BC ③. 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3)①. DNA复制 ②. 加倍 ③. 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中细胞Ⅰ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Ⅱ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乙图: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①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②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
    分析丙图:AB表示间期,BC表示前期和中期,CD表示后期着丝粒分裂,DE表示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甲图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故为动物细胞,Ⅱ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小问2详解】
    图乙中b的数量可为0,说明b为染色单体,染色单体的数量与DNA的数量相同,则c为DNA的数量,分析图丙可知,BC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可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故甲图中Ⅱ在丙图中处于BC段,CD段是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有2变为1的过程,形成的原因是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小问3详解】
    丙图中AB段表示细胞中由于DNA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1→2。纺锤体的作用为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但纺锤体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加倍。若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细胞发生癌变,就会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的癌细胞。
    39. “云南昭通丑苹果”,外表粗糙不起眼,但肉质细脆、甜酸适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靠近果核周围有较多糖分堆积而成的“冰糖心”。现提供以下实验材料:
    a.新鲜的普通苹果研磨液 b.新鲜的昭通冰糖心丑苹果研磨液
    c.质量浓度为0. 01 g/mL苏丹Ⅲ染液 d.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
    e.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 f.蒸馏水等各种必需的试剂与仪器。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苹果细胞中含有蛋白质,某同学在实验室忘记将新鲜的昭通冰糖心丑苹果研磨液做标记(其他试剂均已做标记),与另一份外观相似的其他样液混淆了(不含蛋白质)。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区分:
    ①选择并配制检测试剂:取d作为A液,用蒸馏水将e稀释至0.01g/mL的CuSO4溶液作为B液的具体配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检测:__________________;将2mL两个样品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先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双缩脲试剂____________1mL,摇匀;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双缩脲试剂_________________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③得出结果:样品变为紫色的为新鲜的昭通冰糖心丑苹果研磨液。
    (2)为检测昭通冰糖心丑苹果中是否含有脂肪,可用试剂_______(填序号)进行检测。
    (3)已知昭通冰糖心丑苹果口感非常甜,是因为该种苹果中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苹果,为验证该结论,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将其完善。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还原糖含量越高。
    方法步骤:
    ①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普通苹果研磨液2 mL,乙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昭通冰糖心丑苹果研磨液 2mL。
    ②_____________(填所选试剂序号及具体的使用方法)后取1 mL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③将甲、乙两支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2 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并比较_________的深浅。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取4mL蒸馏水加入1mL e中并摇匀 ②. 取两支试管,分别标注1号,2号(有分组编号即可)③. A液 ④. B液
    (2)c
    (3)①.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 砖红色越深(沉淀越多)③. 将 d、e等量混合均匀 ④. 砖红色 ⑤. 昭通冰糖心丑苹果研磨液中出现的砖红色较深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小问1详解】
    本实验应该通过检测溶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来判断是否为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研磨液,则需要用到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d),由于没有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则将e液稀释至0.01g/mL后使用。则实验方案如下:①取d作为A液,用f将e稀释至0.01g/mL后(取4mLh加入1mLe中)作为B液。②取两支试管,分别标注1号,2号。将2mL两个样品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先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小问2详解】
    苏丹Ⅲ可使脂肪形成橘黄色,则用质量浓度为0. 01g/mL苏丹Ⅲ染液(c)检测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中是否含有脂肪。
    【小问3详解】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砖沉淀,且还原糖含量越高砖红色越深(沉淀越多),则用斐林试剂检测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中还原糖的含量。斐林试剂的组成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d)、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e),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则实验步骤如下:①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普通苹果研磨液2 mL,乙试管中加入新鲜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研磨液 2mL。②将 de等量混合均匀后取1mL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摇匀。③将甲、乙两支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2min。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并比较砖红色的深浅。预期的结果: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研磨液中出现的砖红色较深。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