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含课堂练习)、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课前预习、课时练(答案)+生字解析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公开课说课教学习题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公开课说课教学习题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写读后感,知曹操→逼寨受箭,识地理→顺水行船,草船借箭,晓天象→以雾为障,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主题:走近中国古典名著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导言:走近中国古典名著
中国古典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观三国烽烟,群雄们各展其才,逐鹿中原;识梁山好汉,豪杰们替天行道,南征北战;叹取经艰难,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坚定西行;惜红楼梦残,豪门贵族兴衰沉浮,终为云烟……阅读名著,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握手,陶冶情操,获得心灵滋养。和诸葛亮一起草船借箭,你一定会惊叹于他过人的智慧、高妙的策略;欣赏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惊险画面,你一定会佩服他的英勇无惧、英雄气魄;随美猴王一起去水帘洞冒险,你一定能感受到古典神话的魅力;陪大观园中儿女一起放风筝,你一定能体验到春日的无限乐趣。古典名著魅力无穷,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永远不会被磨灭的经典文化,在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里收获智慧,提高素养。
①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点明周瑜刁难诸葛亮的原因,即“草船借箭”的原因。
问:“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开门见山,交代了周瑜要设计陷害诸葛亮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②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对话描写】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计害人。诸葛亮的回答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周瑜的不动声色,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表现了他的坚定果断。
问:诸葛亮很清楚周瑜的阴谋为什么还要答应如此难完成的任务,而且还主动要求缩短工期呢?
答: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这时只能团结周瑜,否则就会影响联吴抗曹的大计; 二是诸葛亮才智过人,他早已胸有成竹,相信自己会用计谋战胜 周瑜。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不要推却”足见周瑜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下来。他沉着应对,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本领。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语言描写】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威威胁诸葛亮,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毫不畏惧地回答,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中了他的圈套。
问:课文第2段中两人的对话反映了当时两个人怎样的心理?
答: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接受造箭任务,他不动声色的话语,反映了他的险恶用心。而诸葛亮沉着应对,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下来,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
写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一部分(1-2):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时间内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③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侧面描写】通过鲁肃之口说明按常理说,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使诸葛亮的造箭成为一个悬念。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语言描写】周瑜嫉贤妒能完全不顾大局,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
写周瑜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来陷害诸葛亮。
问:第4段写鲁肃和周瑜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一:说明按正常的办法造箭是无法完成的。作用二:揭露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是假,想借机杀掉诸葛亮才是真,表现了周瑜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卑劣。
④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màn)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对话描写】不让周瑜知道是计划完成的决定因素,诸葛亮猜想周瑜一定会让鲁肃监视自己,但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能顾全大局,所以此时他再次强调让鲁肃保密,也是要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
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守秘密。
问:鲁肃给周瑜的报告说明了什么?
答:鲁肃果然没有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己知彼。
⑤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Iing)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写鲁肃向周瑜汇报情况,决口不提借船的事。
第二部分(3~5):主要写诸葛亮不要造船材料,只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的准备。
⑥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词“私自”说明鲁肃帮助诸葛亮一事确实没有告诉周瑜,照应上文。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照应“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虽然情势如此危急,但诸葛亮却表现得特别沉着冷静,说明他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这也与第四自然段中“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照应。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对话描写】这几句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
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选择大雾天气?为什么用绳索把船连起来?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
答:选择大雾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放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让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的注意力;又是引曹军出来射箭,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写在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请鲁肃陪他一起去取箭。
⑦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品词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推测准确。
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zhài)。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Ii)鼓,一边呐(nà)喊。
品词“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的注意力;又是引曹军出来射箭,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写诸葛亮在谈笑间将船队逼近曹军水寨,并让军士们擂鼓呐喊。
⑧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写曹操因为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所以命令弓弩手放箭,与前面诸葛亮安慰鲁肃的话照应。
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多疑谨慎的性格让曹操不敢出兵,曹操的举动也印证了之前诸葛亮的判断,再次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写曹操在大雾漫天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以箭防攻。
⑨到雾快要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品词“顺风顺水”显示出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并能利用它。
问: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四个原因:1.识天。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2.知地。归来时顺风顺水,曹操来不及追赶。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3.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秘密;了解曹操的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兵。4.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诸葛亮将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摆开,两面受箭。安排草船,布置好草把子,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第三部分(6~9):主要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⑩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反衬周瑜的长叹照应了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同时,反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主要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第四部分(10):主要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起因:周瑜妒忌 → 设计陷害
结果:叹服 → “我真比不上他”
准备:识鲁肃 → 借助帮忙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明知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陷害他的情况下,将计就计,只用三天时间就从曹操的军营借得十万多支箭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是个有胆有识、才智过人的人。
语言描写又叫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本文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如课文的第2自然段,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双方的一番言语,突出了人物性格:周瑜面善心毒,暗藏杀机,为自己的计谋即将得逞而喜形于色;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不露声色。
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一、给下面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1.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2.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 )3.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 )
二、写出下列问句的类型。
三、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诸葛亮立军令状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诸葛亮开口 草船借箭
有借无还来得凶,败得惨尽是计谋面不改色心不跳糊里糊涂
提示:讲故事要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要设计陷害他。经过是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做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趁大雾漫天,擂鼓佯攻,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巧妙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三天造十万支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周瑜在故意为难诸葛亮,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他神机妙算,对借箭妙计已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因此不仅主动要求去赶造十万支箭,而且把时限缩短至三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周瑜看来,是自入圈套,到时候以军法惩治诸葛亮,他也百口莫辩。自己的计谋得逞,除掉心腹大患指日可待,周瑜自然很高兴。
文中类似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还有很多。例如: (1)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周瑜嫉贤妒能,想陷害诸葛亮,这几句话将他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谨慎多疑,绝不敢贸然出兵。他的镇定自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的英雄本色。)
提示:我们在学习课文前,可能已经读过或听过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故事,学习完本文后,相信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会更深入。比较之前和现在对人物的印象,进一步了解他们。
示例:读课文前,我已经在其他故事书中感受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但是对周瑜和鲁肃的认识较少。学完本课,我知道了周瑜虽有智谋,但阴险、自负、嫉贤妒能,我还了解到了鲁肃的忠厚、老实、守信。我还想知道更多《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如“空城计”“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等。
“阅读链接”中的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对应的是课文第8、9自然段。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作业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罗贯中,事情发展,快乐阅读,旁边好像没有人一样,大惊失色,告诉大家不要惊慌,神机妙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第二单元5 草船借箭课文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拼音写词语,军令状,理清课文脉络,草船借箭,便于统一行动,吸引曹军的注意力,神机妙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主题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草船借箭,三国形势图,诸葛亮,神机妙算,词语学习,按事情发展,分析人物的心理,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诸葛亮鲁肃在船内饮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