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复习练习卷(二)

    16471817第1页
    16471817第2页
    16471817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复习练习卷(二)

    展开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大连初中化学九年级期末复习练习卷(二)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哪个是化学变化?(  )A.洗涤小麦 B.晒干小麦 C.烘烤小麦 D.研磨小麦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3 B.O2 C.H2O2 D.MnO23.(2024•成都)空气受热实验如图。从微观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运动加快 D.分子种类改变4.某有机物6.2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5.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如碳元素就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等同素异形体。在生活生产中碳单质的应用广泛。下列有关含碳物质的性质或用途正确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木炭常温下化学性质很活泼 C.金刚石用作电极 D.石墨用作钻探机钻头6.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生活”。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B.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森林开发 C.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D.回收植物秸秆加工生产生物柴油7.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SO2和CO2﹣﹣闻气味 B.N2和CO2﹣﹣观察气体颜色 C.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D.H2和CO﹣﹣点燃,火焰上罩干冷小烧杯8.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白烟9.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成语,不正确的是(  )A.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C.煽风点火──增大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燃烧 D.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10.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B.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锶离子Sr2﹣ C.①和②两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③所示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二.工艺流程题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水安全。兴趣小组同学围绕水开展了相关的研学。【自来水厂净水】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操作1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玻璃棒、烧杯外还有    。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操作3的名称是    。(2)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此操作的作用是    。(3)净水不易,为了节约用水,你能做到的一点是    。【便携式净水】(4)对于长期在野外且需要时常变换地点的工作人群,为保障饮用水安全,使用“生命吸管”便携式净水器(如图),浑浊的泥水在其净化下变成澄清的水。水进入“生命吸管”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其好处是    ;高聚碘具有氧化性,它在杀菌时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水的利用】(5)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是清洁能源之一,但电解耗能过大。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新型催化剂改变条件,利用太阳能实现光催化制氢是势头较旺的方向。如图为光催化法制氢示意图,在助催化剂的作用下,光照射到半导体,能量被吸收,产生空穴和电子,产生的氢离子被电子还原为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    不变。若要生成4kg氢气,至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kg。三.科普阅读题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近一半存留在大气层,其它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达峰”和“碳中和”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舆论热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1)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    效应增强。人类活动排放的CO2有30%﹣40%会溶解于海洋等水体中。溶解的CO2中的一部分会与水反应,导致海水的酸性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2)“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填选项)A.碳原子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碳元素(3)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是否正确?   。(4)将CO2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 C2H6O 和一种液态物质,参加反应的 CO2 和 H2 的质量比为    。(最简单整数比)(5)从化学学科观念的视角,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认识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B.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C.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四.科学探究题(共2小题)1.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240℃;P2O5能溶于水,有毒性。【实验用品】药品:白磷、红磷、80℃热水;仪器:漏斗、橡胶导管、铁丝隔网等。【实验装置】如图组装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步骤】见下表。【讨论交流】(1)实验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Ⅲ中的操作    。(2)本实验选择白磷与红磷作实验药品的原因:红磷和白磷都是    ,但红磷与白磷的    不同。(3)本实验中使用80℃热水的作用是    、   。(4)实验现象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5)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反思】(6)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2.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化学试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实验小组对高锰酸钾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KMnO4溶液呈紫红色,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Ⅰ.探究高锰酸钾的不稳定性【进行实验】称取0.57gKMnO4固体放入试管底部,在酒精灯上缓慢加热,记录不同温度下剩余固体质量的数据如下表。Ⅱ.探究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进行实验】将新鲜鸡皮在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Ⅲ.探究蔬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实验】用四种蔬菜汁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蔬菜汁的用量。【解释与结论】(1)用KMnO4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2)Ⅰ中,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    。(3)Ⅱ中,得出的结论是    。(4)Ⅲ中,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    。(5)继续实验,发现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其实验方案为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答案】C【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答】解:A、洗涤小麦,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B、晒干小麦,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C、烘烤小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D、研磨小麦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故选:C。2.【答案】B【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A错误;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D、二氧化锰是由二氧化锰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D错误。故选:B。3.【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空气受热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加快。故选:C。4.【答案】C【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解答】解: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7.6g××100%=4.8g,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100%=1.2g,生成物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4.8g+1.2g=6g,6g<6.2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6.2g﹣6g=0.2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C。5.【答案】A【分析】根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故A正确;B.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木炭(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B错误;C.金刚石不具有导电性,不能用作电极,故C错误;D.石墨质软,不能用作钻探机钻头,而金刚石较硬,常用金刚石做钻探机钻头,故D错误;故选:A。6.【答案】B【分析】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A、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正确;B、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森林开发错误,会造成白色污染;C、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正确;D、回收植物秸秆加工生产生物柴油正确;【解答】解:A、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森林开发错误,会造成白色污染,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回收植物秸秆加工生产生物柴油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7.【答案】B【分析】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SO2具有刺激性气味,CO2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B、N2和CO2均没有颜色,用观察气体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若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则是空气,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D、H2和CO燃烧分别生成水、二氧化碳,点燃,火焰上罩干冷小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的原气体是氢气,没有明显现象的原气体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8.【答案】A【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法错误;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法正确;C、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说法正确;D、红磷在空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法正确;故选:A。9.【答案】D【分析】A、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B、根据促进燃烧的做法来分析;C、根据促进燃烧的做法来分析;D、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解答】解:A、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正确;B、火上浇油是增加可燃物,使可燃物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而不是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此选项不正确;故选:D。10.【答案】D【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B、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C、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8;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8,故选项说法错误。B、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锶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r2+,故选项说法错误。C、①和②分别是锶原子、氦原子,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两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③是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③所示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二.工艺流程题【答案】(1)吸附悬浮物,加快凝聚与沉降;漏斗;蒸馏;(2)吸附水中的色素、异味等可溶性杂质;(3)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4)能使水和净化材料接触更充分,净化效果更好;化学;(5)2H2O2H2↑+O2↑;化学性质;36。【分析】(1)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实验所需仪器来分析;(2)根据活性炭的性质来分析;(3)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来分析;(4)根据净化水的原理以及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5)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计算。【解答】解:(1)加入明矾是为了吸附悬浮物,加快凝聚与沉降,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漏斗、玻璃棒、烧杯,由流程图可知,操作3后得到的是蒸馏水,所以操作3的名称是蒸馏;(2)操作2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异味等可溶性杂质;(3)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等,可以节约用水;(4)水进入“生命吸管”的方向是从下往上,由下往上吸水速度较慢,能使水和净化材料接触更充分,净化效果更好,MIR高聚碘杀菌树脂杀菌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5)该反应是水在太阳光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设生成4kg氢气,至少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2H2O2H2↑+O2↑ 36 4x 4kgx=36kg。故答案为:(1)吸附悬浮物,加快凝聚与沉降;漏斗;蒸馏;(2)吸附水中的色素、异味等可溶性杂质;(3)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4)能使水和净化材料接触更充分,净化效果更好;化学;(5)2H2O2H2↑+O2↑;化学性质;36。三.科普阅读题【答案】(1)温室;含碳酸钙的坚硬外壳被酸化的海水溶解;(2)C;(3)不正确;(4)22:3;(5)A。【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性质来分析;(2)根据“碳中和”的含义来分析;(3)根据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4)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计算;(5)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解答】解:(1)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含碳酸钙的坚硬外壳被酸化的海水溶解;(2)“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其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故选:C;(3)碳循环过程中,有单质碳参与反应,如:,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此说法不正确;(4)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CO2和H2的质量比为(2×44):(6×2)=22:3;(5)A、光合作用由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氧原子总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C、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1)温室;含碳酸钙的坚硬外壳被酸化的海水溶解;(2)C;(3)不正确;(4)22:3;(5)A。四.科学探究题(共2小题)1.【答案】(1)红磷不燃烧;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2)可燃物;着火点;(3)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氧气);(4)可燃物与空气接触;(5)4P+5O22P2O5;(6)生成有毒物质,没有进行吸收。【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1)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实验Ⅱ中,温度80℃不到红磷的着火点,即使将红磷与空气接触,也无法看到红磷燃烧,所以实验现象为:红磷不燃烧。白磷的着火点是40℃,所以实验Ⅱ中,已经达到了80℃,想看到白磷燃烧,只需要将白磷与空气接触,实验Ⅲ操作为: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2)本实验选择白磷与红磷作实验药品的原因: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但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不同,便于探究燃烧的条件。(3)本实验中使用80℃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提升温度以及隔绝氧气方便探究燃烧是否需要空气。(4)实验现象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区别在于白磷是否与空气接触,所以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5)步骤Ⅲ中是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6)因为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性,生成后会逸散到空气里,所以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吸收生成的污染物。故答案为:(1)红磷不燃烧;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2)可燃物;着火点;(3)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氧气);(4)可燃物与空气接触;(5)4P+5O22P2O5;(6)生成有毒物质,没有进行吸收。2.【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2)220℃﹣240℃。(3)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青椒汁。(5)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分析】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220℃﹣240℃,是因为该温度范围内,高锰酸钾质量减小。Ⅱ中,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越多,需要的滴数越少。【解答】解:(1)用KMnO4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2)Ⅰ中,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220℃﹣240℃,是因为该温度范围内,高锰酸钾质量减小。故答案为:220℃﹣240℃。(3)Ⅱ中,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故答案为: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Ⅲ中,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越多,需要的滴数越少,因此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青椒汁。故答案为:青椒汁。(5)继续实验,发现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其实验方案为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故答案为: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 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白磷、红磷均不燃烧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     Ⅲ.    白磷燃烧温度/℃100140180220240260280300试管内固体质量/g0.570.570.570.570.540.510.500.50KMnO4溶液浓度0.002%0.01%0.1%1%鸡皮的变化无明显变化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全部变为棕色全部变为黑色实验操作蔬菜汁蔬菜汁用量/滴 黄瓜汁14青椒汁8芹菜汁15白菜汁11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