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1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2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3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4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5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6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7页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第8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件,共57页。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了解作者,积累“褶皱”“彗星”“追溯”“天衣无缝”等易考词语。梳理两篇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难点)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法。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艺术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其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恐龙无处不有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处处都有的事实。臀( ) 骨骼( ) 漂移流逝 褶皱( ) 携带两栖( ) 天衣无缝( )读读写写tún不要读作“diàn”。ɡézhěqīfènɡ注意右边不要多写一横。多音字( )压力( )压根儿压yāyà只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 【串句记忆法】 如果把地球当作一枚鸡蛋,那么,地壳( )就相当于鸡蛋的蛋壳( )。qiàoké形近字褶( )褶皱熠( )熠熠zhěyìzhěyì词语集注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不解之谜: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两栖: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也指非常寒冷的地方。近义词:滴水不漏。 反义词:漏洞百出。常见的两栖动物有蛙类、蟾蜍等。近义词:天寒地冻。恐龙“知识卡片”恐龙的物种信息生活时期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分为“鸟臀目”和“蜥臀目”。不适应①____________;喜热带和温带环境。寒冷的气候恐龙的分布分布现象:自贡发现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南极洲发现②________________——各个大陆都曾发现恐龙化石。分布原因:大陆的漂移使恐龙曾遍布于③_____________。恐龙骨骼化石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④____________: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火山喷发,厚重的尘埃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同时喷发。气候变迁说:地球温度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地磁变化说:地球磁场发生变化,导致对其敏感的生物的灭绝。撞击说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说说本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了联系,阐述的事理是什么。阐述的事理:“板块构造”理论 本文用“恐龙无处不有”验证“大陆漂移”学说时,有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请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学习任务单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大陆在漂移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早期恐龙出现并有机会分散各处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并随着时间流逝,继续分裂大陆完全分开,每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小结:本文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据的结论。常见的考查形式: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2)文中第×段与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技法: 1.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类型。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事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来介绍某一事物、事理。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形式:(续表)2.明确分析判断的方法。 (1)抓住语言标志进行判断。 (2)明确说明对象。说明事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答题模式: (1)本文使用了……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2)不能调换。选文采用从……到……(先……后……)的顺序说明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常理)。返回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 举例子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列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列数字,具体说明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的大概时间,表明理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打比方列数字(续表)作比较下定义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将南极生物的命运与其他同类相比较,强调了南极的寒冷,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影响。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对“泛大陆”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通俗易懂。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准确严密幽默风趣“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几乎”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大约”表估计,说明最后一次泛大陆的形成时间只是一个推测,不是确切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携带”“自己的”带有拟人化色彩,生动形象,把抽象的事理说明得通俗易懂。 以这篇短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思维。 ①联想。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联想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 ②科学假设、推理。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作者谈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板块构造”这一科学理论的正确。标题用双重否定形式,强调了恐龙处处都有的事实,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可以互换位置。本文说明事理以逻辑顺序为主,还兼用了时间顺序,思路清晰,说理充分。C 【解析】“漂移”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两个词分别适用于大陆与恐龙,不能互换。 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话?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同时成为全篇的逻辑基石。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使遍布全球、“无处不有”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因此,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而且也是其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值得深入体会。恐龙无处不有 本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文题设置悬念,新颖别致,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彗星( ) 潮汐( )劫难( ) 致密 陨石( ) 追溯( )读读写写huìxīnànyǔnsù注意“彗”下面没有“心”部。注意与“朔(shuò)风”的“朔”区别开。多音字( )结合( )结实结jiējié( )供应( )供奉供ɡōnɡɡònɡ形近字熔( )熔化溶( )溶化rónɡrónɡ陨( )陨石殒( )殒命yǔnyǔn词语集注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逆流而上称为溯洄。顺流而下称为溯游。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文章开头用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问题的争论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是怎么从“被压扁的沙子”推理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推理过程。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火山压力促其形成,高温致其解体斯石英的原子排列撞击 小结:本文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物种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用地质学中的发现作为证据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他们在1989年3月1日……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说明上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说明同体积的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找出文中几处加括号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第5段第7段第10段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即非常纯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幽默的一笔,体现了其思维的活跃。 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生成“斯石英”必备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加快“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条件是②__________________。超高压足够高的温度 第13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依据客观条件,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本文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逻辑顺序、深入浅出、层层剖析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严密准确、浅显易懂说明主旨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论据或得出新结论”的主旨。说明的侧重点《恐龙无处不有》说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是用“被压扁的沙子”来证明恐龙灭绝是撞击所致,恐龙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本文作者善于在貌似互不相干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基石。你认为应如何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基础上的。文中,科学家们正是在搜集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揭示事物的奧秘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始终对自然、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勤于观察,善于记录。 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我们在初中阶段,会逐步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不妨尝试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在思考中,如果能运用本课学到的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那就更好了。被压扁的沙子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分析问题撞击说火山说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斯石英形成原理斯石英出现地点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原因、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逻辑顺序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一生 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15岁留学日本,学习造船。16岁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先生送给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八个字,这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之后李四光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采矿,以期实业救国。一年后,他深感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地质科学,进而转学地质学。这“三级跳”的背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际,李四光排除万难从英国秘密回国,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他创建地质力学,发现了大庆等油田和一系列铀矿床,摘掉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曾说:“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他追求科学真理,心向祖国怀抱,为了热爱的祖国,倾其赤子忠诚,奋斗终生。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顺序。本课两篇短文都运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请你也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一种事理或一个事物。[写作策略]  ①运用一些提示性词语和关联词语:首先……其次……再次……,因为……所以……,等等。②把握逻辑顺序的几种形式: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写作实践]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也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展览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与恐龙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地质年代、恐龙的演化与分类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大山铺的各类恐龙化石,它们陈列在高大宽敞的装架厅里,厅中有十多副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而“天府峨眉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庞然大物;第三部分则是恐龙埋葬遗址,这里向人们展现了大面积的发掘现场。 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三大部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分类、发展及灭亡历程。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些看法。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