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课件+教案
《关山月》(教案)- 人音版(2012)音乐六年级下册
展开《关山月》一、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感受诗歌中苍凉雄浑的边塞风光和浓郁的思乡情怀。通过音乐元素增强对诗歌意境的感知,体会诗中的节奏和韵律。2.艺术表现:学习如何将诗歌与音乐结合,提高艺术表现能力。3.创意实践: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诗歌,或创作以"月"为主题的短诗。探索将诗歌谱曲或配乐朗诵的可能性。4.文化理解: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理解诗乐融合的文化传统。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征人的关切与对和平的向往,同时探索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典故的运用及其表达的深层含义。2.引导学生将诗歌意境与音乐元素有机结合。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诗歌配乐朗诵音频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背诵和“月”字有关的诗句?"3.引导学生分享,激发学习兴趣。4.过渡:介绍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李白的《关山月》,并探讨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这首诗的意境。(二)新课研究1.创作背景介绍《关山月》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边塞音乐有关。2.诗歌赏析与音乐元素结合a.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韵律。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的拍子相联系。b.分析诗歌结构,并联系音乐结构:首联:描绘边塞月夜景象(可比作音乐的前奏)颔联:运用典故表达战争的残酷(可比作音乐的发展部)颈联和尾联:刻画征人和思妇的相思之情(可比作音乐的高潮和结尾)c.重点赏析:"明月出天山":意象分析,探讨"明月"的象征意义。讨论如何用音乐表现这种意境,如用高音区的长音来模仿月光。"汉家秦地月":讨论典故的运用,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讨如何用音乐表现历史的沧桑感,如使用低沉的和弦进行。"戍客望边邑,思妇上高楼":分析描写手法,体会诗人的同情之心。讨论如何用音乐表现思乡之情,如使用婉转的旋律线条。d.音乐元素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如何转化为音乐元素。例如,"长风几万里"可以用快速的音阶跑动来表现。讨论诗歌的节奏如何影响音乐的节奏选择。探讨不同乐器如何表现诗中的意境,如用笛子模仿"戍客望边邑"的孤寂感。3.学生互动(15分钟)分组活动:每组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讨论如何用音乐表现。小组展示:可以是简单的旋律创作,也可以是声音模仿。全班讨论:评价各组的创意,探讨改进的方向。(三)课堂小结(15分钟)1.学生观看古琴弹奏的《孤勇者》观后感。2.教师点评,强调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征人的关切,以及诗歌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六、布置作业1.搜集一些以古诗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下次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