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展开9.《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重点句子,读懂文意。(重点)2.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概括桃花源之美。(重点)3.结合《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分析塑造桃花源的原因探寻陶渊明的志向。(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以自己独特的感悟大声朗读下面这些句子: 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 (老师:是的,我很重要!就像每棵小草碧绿了辽阔的草原,就像每朵鲜花灿烂了整座花园!平等对话的课堂,需要每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像左右手协调合绳一样努力配合,因为,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每个“我”都“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走进美丽的《桃花源》)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读得真准。(声音真好听,字正腔圆,请坐)二、[读懂桃源事](二) 找一找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请同学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我们可以按顺序来找,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每一个细节。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①生1,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师:你观察得仔细。②生2,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整齐的样子师:哦,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入,与原文不符。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还有吗③生3: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师:“交通”现代汉语是指交通运输,而古代汉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这种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截然不同,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古今异义。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你能举出1.2个例子吗?生3: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学会了搜集和整理。真棒!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师:还有哪儿有问题吗?④生4: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4:“并”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悉,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予变化。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虽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三、[品味桃源美]师: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从“ ”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 。生:我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平坦开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肥沃的农田,美丽的池塘,翠绿的桑竹,充满了田园气息)同学们为什么清晨我们能清晰的听到鸡鸣的声音,而在嘈杂的市场我们听不到一些具体的声音。生2: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师: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正是因为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幸福”和“快乐”“悠闲”“安适。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让我想象出了老人,小孩们尽享天伦之乐的幸福场景,一家人生活的好幸福呀!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几句话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下桃花源的美丽,宁静和平和幸福。《生朗读》师:声音真干净,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赏心悦目,我好像置身在一个美丽和平宁静的桃花源中了作者描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其实我们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也能捕捉到一些信息,谁来补充?好,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师:设酒杀鸡作食,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通老有姓能摆酒吃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富足)的世界,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对外人没有戒心…待人十份热情,这是一个热情纯朴的地方。生:余人各复还至其家,皆出酒食。只要一家人来了客人,全村人都来招待,非常热情,对渔人没有一点戒心,说明桃源人怎么样?朴实、纯朴,(丰年留客足鸡豚)刚通过大家的启发让老师知道了:师:桃花源不仅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更是一个美丽和平、幸福,纯朴和富足的世界呀!这让我想起了陆游的诗句: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民风纯朴[四]感悟桃源情 师:那么渔人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吗?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师:叹惋什么?生: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师: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师:你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信息,老师情不自禁地想为你的阅读功底竖大相指。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社会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正值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太元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战争) 没有停止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你看到了什么?生:到处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师:语言组级能动强,不愧是个小才子(女)生2:我看见,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了,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老幼妇孺,失声痛苦,老百姓过着家破人之,妻离子散的生活。(想象丰富,给我们呈现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让我好像穿越了时空,身临其境)师:那么如果你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桃源的什么美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师:如果你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师:如果你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老人和孩子快乐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师:由此可见太原年间,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动荡不安的社会里,那么渔人发现的这个美丽、和平,幸福,纯朴而富足的桃源胜地又怎么不让人向往呢?可是这样一个桃源胜地,在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他存在吗?生:不存在。师:文中是否有暗示?谁来说说你的看法。生:文章结尾写太守、刘子骥、渔人等人寻访桃源未果,其实就暗示了这样一处美丽的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嗯,分析问题有逻辑性。师:那既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请大家边看边听边思考,然后说说你们的看法 。短片中,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渔人种下了一颗什么?桃核(生)仅仅是桃核吗?认真的同学会发现在短片的最后渔人说:不再有人相信我的放事,只有我仍然相信总有一天还会找到那片桃花林……他种下的是什么? 希望,梦想”把梦去掉换个字组个词 一理想。他有什么样的理想?短片中,为什么渔人最后说不再有人相信我的故事,只有我仍然相信总有一天我还会找到那片桃花源……这是他的什么?理想 这也是陶渊明的理想。生:因为作者厌恶这种黑暗的现实,向往一种自由自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所以虚构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你是陶渊明的知音呀!不仅仅只有陶渊明有这样的理想呀!!(陶渊明替广大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心声)生2: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呀,繁重的赋税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残酷的战争逼得他们走投无路,师: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界,是作者乃至当时广大人民心中理想的世界,这种理想反映了作者乃至当时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的需求,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师:这样美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陶渊明只在文章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 后遂无问津者。 哎!后来就再也没有人寻找桃花源了) 师:深深的叹惋中,陶明远去了,但是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仅只是一朵美丽的花瓣而已。他追求理想的身影还在,他追求的脚步还在,他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已经在这片桃源生根,发芽,希望我们能追着陶公的脚步,追求我们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