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6473146第1页
    16473146第2页
    16473146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桃花源记》古文复习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品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文意,分析写法。悟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教学重难点: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常见句式。品味语言,理解文意,分析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全班同学有感情地背诵《桃花源记》后,教师引领: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到八年级下册的古文单元,复习《桃花源记》。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老师以前所讲的古文复习方法,然后跟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学生交流:文言文复习要注意朗读断句。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抓住重点词义,能翻译句子,做到文从字顺。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写法。二、诵读课文,积累词句。1.“词义接龙”环节: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识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义,结合自己整理的重点词句,完成多媒体上的重点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这个教学环节,采用“接龙”的方式,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进行PK,让学生依座位顺序快速作答,答对者该组加一分,答错者该组扣一分。这样尽量兼顾全班每一个同学,做到重点词义、翻译句人人过关。课件展示:(1)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②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④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2)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舍:便舍船(动词,离开)屋舍俨然(名词,房屋)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2.“你问我答”环节: 师:这个环节四个大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作答,两两组队,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将文中的三大文言句式找出来,并作答,答对的同学该组加一分;答错的同学该组扣一分。先同学问答,然后教师作补充。(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3)省略句: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绝地反击”环节:师:这个环节查验同学们的断句问题,由四大组中比分稍稍落后的两个小组作答。老师将在多媒体上展示已经去掉标点符号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我们常考的断句类型)请暂时落后的两个小组进行小组追逐抢答,答对组加一分,答错组不扣分。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交流作答。学生交流: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②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要断开。⑤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课件展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品读语言,理解文意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中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有哪些?学生抢答:①外部环境之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桃花源的美仅仅在于它的这些自然环境吗?还有哪些美呢?学生抢答:①人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师:回顾课文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在东晋时是不存在的,结合作者陶渊明的生活背景,我们再次倾听了他的心声。他写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写法?学生抢答:①本文是作者在战乱年代虚构的梦想家园,精神寄托地。②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处处设置悬念,讲述了探寻桃源仙境的故事。③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虚景实写,不存在的桃源写得很真实,真实人物刘子骥计划探寻桃源,使故事更真实。④采用以虚讽实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崇高品质。拓展延伸: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同步阅读作业单,阅读《秦时妇人》选段,按要求答题。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节选自《秦时妇人》【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⑪弊:压迫。1.下列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并衣草叶——联系本文“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推知“衣”的意义为“衣服”。B.僧具言之——联系本文“具答之”,可以推知“具”的意义为“详细”。C.并衣草叶——联系本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推知“并”的意义为“全,都”。D.不复至人间——联系本文“不复出焉”,可以推知“复”的意义为“再”。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2.下列对文中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B.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C.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D.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是相同的。B.《桃花源记》和《秦时妇人》在内容上相似,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C.寺僧再寻雁荡山山谷石洞和武陵渔人再寻访桃花源不得,都在暗示这样的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在战乱年代是不存在的。D.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将故事似虚似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艺术才能。把文中重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我)自从来到这里不知道年月,也不再回到人世间去了。课堂小结:积累词句,方法探究师:古文复习,重在平时的积累、阅读,在阅读中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我们在课内古文中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去。希望这节课通过《桃花源记》的复习,能够触发我们同学学习古文的灵思妙法。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回顾课文内容,分析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学以致用,在课外文言文中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回顾课文延伸课外理解文意,分析写法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