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六校联考高二(上)11月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473443/0-173336446828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六校联考高二(上)11月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473443/0-173336446831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六校联考高二(上)11月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473443/0-17333644683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六校联考高二(上)11月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六校联考高二(上)11月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鸭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西部,该地区的湖相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近年来,由于季节性洪水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鸭湖地区形成了“水上雅丹”景观。下左图为该地地貌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不同岩石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水上雅丹”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
A. ①B. ②
C. ③D. ④
2. 鸭湖“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湖水增多—水上雅丹
B. 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沉积作用—湖水增多—水上雅丹
C. 沉积作用—湖水增多—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水上雅丹
D. 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湖水增多—沉积作用—水上雅丹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雅丹地貌是湖相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可知构成水上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根据图中沉积物可知,②为沉积岩,B正确。①③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AC错。④应为变质岩,D错。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雅丹地貌是湖相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首先是流水沉积形成沉积岩;后由于地壳抬升,湖相沉积岩出露于地面,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近年来湖水量增加,湖水汇入形成水上雅丹,演化顺序为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湖水增多汇入-水上雅丹,A正确,BCD错。故选A。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8月,江西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早早进入枯水期,较近20年平均出现枯水期的时间提前69天。图(a)为正常年份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图(b)为长江与鄱阳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水体运动表现为( )
A. 正常年份长江全年补给鄱阳湖
B. 正常年份鄱阳湖全年补给长江
C. 正常年份7—9月长江补给鄱阳湖的水量最大
D. 正常年份7—9月鄱阳湖补给长江的水量最大
4. 2022年8月,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流域降水减少②长江上游来水减少③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增加④径流量季节变化大⑤高温时间长蒸发旺盛
A. ①②③B. ①②⑤
C. ①③④D. ②④⑤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图a信息可以看出,正常年份,1-7月以鄱阳湖补给长江为主,8-12月,以长江补给鄱阳湖为主,AB错误;结合图示信息,7-9月长江补给鄱阳湖的水量最大,C正确;4-6月鄱阳湖补给水量最大,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主要是由于2022年气候过于干旱,降水稀少导致河流水量减少,进一步河流补给湖泊的水量减少而致,故①②对;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补给减少,与泥沙淤积关系不大,③错;长江径流量变化一直都大,④错;结合材料“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可知,该时段蒸发旺盛导致水量减少,进一步水位下降,提前进入枯水期,⑤对。综上,①②⑤正确,故选B。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自然带类型是热带草原带B. ②地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震多发
C. ③地植被表面有蜡质D. ⑤地有寒暖流交汇,形成著名渔场
6. 促使②自然带南北狭长延伸的因素是( )
A. 河流、热量B. 热量、季风
C. 季风、洋流D. 洋流、地形
7. ④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D. 地中海气候
【答案】5. C 6. D 7. A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地自然带分布在南美洲赤道南北两侧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其自然带类型为热带雨林带,A错误;②地板块相向挤压运动,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震多发,B错误;③地为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表面有蜡质,C正确;⑤地秘鲁寒流流经,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带来丰富营养盐,鱼类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其成因是上升补偿流,而不是寒暖流交汇,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②自然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影响,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南美洲西海岸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导致热带荒漠带沿海岸线向低纬度延伸,南北走向高大的安弟斯山脉又限制了自然带向东扩展,洋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导致②自然带南北狭长延伸,D正确;热量的南北差异是自然带南北分异的基础,不是自然带南北延伸的因素,AB错误;南美西部不受季风影响,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④位于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月19日08时(a)和20日05时(b)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热带气旋( )
A. 生成于东北太平洋B. 中心气压最高
C. 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D. 风眼处风力最大
9. 19日08时至20日05时,图中( )
A. 高压系统减少B. 高压系统迅速东移南下
C. 低压系统增强D. 低压系统向东北方移动
10. 与19日08时相比,20日05时渤海海域( )
A. 风力减小B. 气压降低
C. 气温升高D. 云量增多
【答案】8. C 9. D 10. A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A错误;气旋中心气压为低压,B错误;北半球的气旋呈现逆时针方向旋转,C正确;热带气旋中心(风眼)处没有风,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19日08时至20日05时,图中高压中心气压没有降低,高压系统并未减弱,A错误;高压系统位置变化不大,B错误;低压中心外围等压线数值由985升高到990,低压系统减弱,C错误;低压中心由日本九州岛移动到本州岛北部,低压系统向东北方移动,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与19日08时相比,20日05时渤海海域等压线变稀疏,风力减小,A正确;气压为1015-1020气压并未降低,B错误; 受偏北风影响,气温降低,C错误;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减少,D错误。故选A。
俄罗斯北方的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森林,分为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林下冻土带广泛发育。受气候变化影响,北方常绿针叶林带和落叶针叶林带的范围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全球气候变暖对俄罗斯针叶林分布的影响表现在( )
A. 常绿针叶林带南界向南扩展
B. 落叶针叶林带南界向北扩展
C. 常绿针叶林带北界向南扩展
D. 落叶针叶林带北界向南扩展
12. 与常绿针叶林相比,落叶针叶林( )
A. 夏季植被吸收太阳光强,导致林区温度较高
B. 冬季地面反射太阳光强,导致林区温度较低
C. 冬季地面吸收太阳光强,导致林区温度较高
D. 夏季植被反射太阳光强,导致林区温度较低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俄罗斯北部地区热量条件改善,适宜常绿针叶林生长的范围因此向北迁移,南部会被温带森林取代使南界向北扩展,落叶针叶林带南部被常绿针叶林取代,南界不断北移,北界会逐渐北移侵占苔原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与常绿针叶林相比,落叶针叶林在夏季枝叶繁茂,二者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差别不大,AD错误;冬季,落叶针叶林落叶,积雪覆盖地表,会将阳光和热量大量反射回去,有助于保持区域低温,C错误,B正确。故选B。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D. ①④③②
14. 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 水热条件较差B. 岩石的可溶性低
C. 地表植被茂密D. 地质构造较复杂
【答案】13. D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甲处地质构造类型( )
A. 山谷B. 向斜
C. 山脊D. 背斜
16. 图示四处可能有泉水出露的地点是( )
A. 甲地B. 乙地
C. 丙地D. 丁地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D正确;乙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丙是断层,丁是背斜的一部分岩层,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处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产生错动,应位于断层处。C正确。故选C。
读“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过境此地带来的天气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
A. 气温降低B. 云淡风轻
C. 气压升高D. 阴雨天气
18. 下列可以表示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9. 下列典型的天气现象主要由该天气系统活动形成的是( )
A. “一场春雨一场暖”B.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C. “一场秋雨一场寒”D. 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该天气系统过境此地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可以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出现阴雨天气,所以ACD正确,B错误。本题选择描述错误的,故选B。
【18题详解】
A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A正确;B为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B错误;C为反气旋,C错误;D为气旋,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一场春雨一场暖” 是暖锋过境形成的,A错误;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B错误; “一场秋雨一场寒” 是冷锋过境形成的,C正确;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是由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的,D错误。故选C。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间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 东北信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B. 盛行西风带为西北风
C. 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上升气流D. 东北信风属中纬环流
21. 甲地气候类型为()
A.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B. 地中海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D. 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信风带,南半球信风带为东南信风带,A正确;盛行西风带在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B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C错误;赤道低气压带与南、北纬3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及其之间的信风形成低纬环流,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的,A错误;地中海气候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B错误;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形成的,C错误。故选D。
图为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理论上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2. 下列地区代表性植被与甲类似的是( )
A. 东非高原B. 江南丘陵
C. 华北地区D. 大兴安岭地区
23. 下列最能体现①至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说法是( )
A.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B.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D. 才从塞北踏雪来,又向江南看杏花
【答案】22. D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类似,因此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处应为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位于50到70度之间,因此,大兴安岭地区代表性的植被与甲类似,D正确;东非高原代表性植被为热带草原,江南丘陵代表性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华北地区代表性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排除ABC。故选D。
【2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④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排除A;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体现了不同坡向的光照的差异,排除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排除C;才从塞北踏雪来,又向江南看杏花,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D正确。故选D。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根据I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 在北半球,甲处有暖流经过
B. 在北半球,甲处有寒流经过
C. 在南半球,甲处有暖流经过
D. 在南半球,甲处有寒流经过
25. 甲洋流可能出现在Ⅱ图中( )
A. ①处B. ②处
C. ③处D. ④处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中等温线越向北数值越大,应位于南半球;甲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说明弯曲处水温较两边高,说明有暖流经过。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25题详解】
根据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分布规律可知,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西岸为暖流,读图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西岸的暖流出现在Ⅱ图中④处,所以甲洋流可能出现在Ⅱ图中④处,D对;①处③处为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西岸的暖流出现处,而 ②处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东岸的寒流出现处,ABC错。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冷水鱼,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12月25日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鱼类大量死亡,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太平洋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洋流的分布规律。
厄尔尼诺现象是影响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
(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沿岸气候的影响。(从太平洋东岸和西岸中任选其一作答)
【答案】(1)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
(2)画图如: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洋面温度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或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洋面温度低,气流下沉,气候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或森林大火。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海域位于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大洋东岸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小问2详解】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升高,气流上升,西岸水温下降,气流下沉。画图如下: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洋面海水温度升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区出现大量降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或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洋面海水温度降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干燥少雨,可能引发旱灾或森林大火。
27. 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示,可以判断此时北半球处于____季。
(2)下面气温降水量图中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相对应的是____,其分布规律是____。
(3)下面气温降水量图中与N地气候类型相对应的是____;此季节N地气候特征是____。
(4)此时M地盛行____风:此季节该地气候特征是____。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
(5)气温降水量图中C反映的气候特征____。
(6)此时南亚地区盛行____风。
【答案】(1)夏 (2)B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3)A 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4)东南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西南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气压带风带图可知,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根据所学知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季。
【小问2详解】
据图中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判读图中的A是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B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C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N在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湿润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图示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根据第一题可知此时是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是炎热干燥的天气。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M在我国东部,我国东部是季风气候。此季节为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高温多雨。我国东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季风气候。
【小问5详解】
读图C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降水较少,寒冷干燥。
【小问6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
28. 下面左图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右图为左图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A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2)据右图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3)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1)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
(2)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左图中经纬度位置和区域轮廓可知。该地为南美洲,图中的A自然带为南美洲西侧的南北延伸较长的热带沙漠带,该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未能向内陆延伸,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安第斯山脉走向为南北走向,其西侧的自然带走向与山脉延伸方向一致,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的纬度分布范围极广,从3°S左右往南一直延伸到30°S左右,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大幅度往低纬度延伸,也就是说这些低纬度地区降水也十分稀少,主要是受到西部太平洋沿岸强大秘鲁寒流的影响,寒流流经对沿岸地区产生了降温减湿作用。此外,东侧安第斯山脉也阻挡了东南信风,使之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更加减少了这一地区的降水。
【小问2详解】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影响植被分布,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比较明显。由左图中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范围内,从右图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中部地势高,阻挡了西风,且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及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左图可知,甲地纬度较低,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热量条件较好,乙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甲地基带植被为热带草原带,乙地基带植被为温带草原荒漠带,甲地积雪及冰川带的下限高度较高,乙地积雪及冰川的下限高度较低。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的三清山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公园,拥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发育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节理:岩石裂隙)。山体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地貌景观。“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爆、云海雾涛”并称三清山园区四绝。图为三清山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
(1)结合示意图,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花岗岩造型石的形成过程。
(2)分析三清山多云海的自然原因。
【答案】(1)岩浆侵入地下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受内力挤压断裂抬升,上覆岩层遭受风化、侵蚀剥落,花岗岩出露地表;有多组不同方向的垂向节理,外力沿节理下切侵蚀和重力坍塌形成峰丛、峰林、峰柱;在水平节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植被丰富,蒸腾作用较强;河湖众多,水汽丰富;受三清山的地形抬升,水汽易在山坡(腰)上冷却凝结形成云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需要按要求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图片I:该地首先经历岩浆入侵,在地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花岗岩;图片II:该地受内力作用挤压,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相对上升,加上外力作用的影响,花岗岩体上覆岩体经受风化、侵蚀、剥落,导致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图片III:该地花岗岩岩体发育多组垂直方向的节理,外力作用沿着垂直节理向下切侵蚀,并在重力崩塌的影响下形成峰丛、峰林、峰柱等花岗岩微地貌;图片IV:花岗岩岩体发育出水平节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影响,花岗岩岩体变得更加破碎,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小问2详解】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降水丰富;植被丰富,蒸腾作用较强;冬季 山地丘陵地区温较低,同时该山阴雨天气较多,阴天过后,山谷水汽含量丰富;该地区河湖众多,水汽丰富;水汽受到三清山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空气中的 水汽易在山坡或山腰处凝结而形成云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六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该圆盘状化石存在的地质时代, B圈层的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九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