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不得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骤也很繁琐: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五步,最近的适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邻星,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最不可信的是( )
A. 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 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C. 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防止星际物质撞击
D. 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
2. 如果地球顺利泊入比邻星轨道,则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地月系
3. 若“流浪地球”计划成功,“比邻星”可能对维护地球生存提供最重要的( )
A. 液态水 B. 矿物燃料
C. 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 光热资源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应满足地球生命条件,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应与比邻星距离适中,从而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宜居带应接受足够光照,以满足生物需要,比邻星性质稳定会为地球提供温度的光照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是生命繁衍的必要条件之一,ABD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气层的存在能够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岩石表面不能防止撞击,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2题详解】
如果地球顺利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地球会脱离太阳系,银河系主体直径是10万光年,故地球仍然处在银河系,不是河外星系和地月系,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题详解】
若计划成功,对地球而言,比邻星相当于目前的太阳,故比邻星对维护地球生存提供最重要的光热资源,D正确;地球上适宜的温度保障了液态水的存在,且水分来自地球自身,矿物燃料来自早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也是因为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以及地球大气的不断演化,均与比邻星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瞿志刚身着新型舱外航天服首次出舱。新型舱外航天服(下图)是一个小型的飞行器,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在舱外活动8小时的生命保障功能。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绕转地球一圈的时间大约是1.5h。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以下叙述属于天体的是( )
A. 地球上的流星雨 B. 等待发射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
C. 运行中的空间站 D.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发射装置
5. 新型舱外航天服可能拥有的特征是( )
①隔热性好②质量较轻③具备供氧设备④保证压力平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地球上的流星雨是一种天文现象,不是天体,A错误。等待发射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是地球上的物体,不属于天体,B错误。运行中的空间站在太空中围绕地球运行,是天体,C正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发射装置是地球上的设施,不是天体,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太空中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差极大,新型舱外航天服需要隔热性好,以保护航天员,①正确。航天员在舱外活动需要氧气,新型舱外航天服具备供氧设备是必要的,③正确。太空中环境与地球表面差异很大,新型舱外航天服要保证压力平衡,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④正确。题目中强调的是航天服能提供8小时生命保障功能,主要突出的是其功能方面的特征,如隔热、供氧、压力平衡等,且舱外受地球重力影响小,质量较轻并非最主要的特征,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B。
读下面20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一般是指( )
A.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B. 相邻两次日食发生的时间间隔
C. 相邻两个黑子数量波谷间的时间间隔
D. 太阳黑子数由最多到最少平均所需的时间
7. 太阳黑子增多的年份( )
A. 耀斑频繁爆发 B. 赤道出现极光
C. 全球降水增多 D. 地球磁场增强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是太阳活动相邻的两个最剧烈或最弱的时间间隔。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是太阳活动周期,C正确;太阳黑子数由最多到最多或最少到最少的平均间隔时间是太阳活动周期,D错误;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A错误;相邻两次日食发生的时间间隔不一定是多长,B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增多,太阳活动逐渐增强,A正确;太阳活动会使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B错误;太阳活动增强,影响气候,降水增多或减少,C错误;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磁场,磁场不一定增强,D错误。故选A。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
C. 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D. 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
9. 下列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能源有( )
①石油②水能③地热能④风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8. D 9. D
【解析】
【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D正确;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地震活动的动力是地球内能,B错误;煤、石油、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风能和水能、煤、石油都是转化的太阳能,与太阳辐射有关,①②④对;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与太阳辐射无关,③错;故选D。
2021年3月20日,日本本州东岸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60千米。2021年4月9日位于加勒比海圣文森特岛上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15千米。下图示意地球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 苏弗里耶尔火山喷发出的岩浆主要来源于③
C. 地震预警主要依靠甲波和乙波间传播速度的差异
D. 地震发生时,在此海域正在捕鱼的渔民,只能感受到左右摇晃
11.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 地壳和上地幔
C.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 地壳和地幔大部
12. 火山灰物质的漂浮、沉降过程,这在地球四大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10. C 11. A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图示可知X处甲、乙速度均下降且乙波迅速下降到消失,此处为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界线),②处是地核中的外核,不是地幔,①包含地壳和地幔,A错误;火山喷发的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③处为地球内核,B错误;甲波(纵波)速度大于乙波(横波),利用此时间差做地震预警,C正确;地震时纵向振动的甲波(纵波)可以在海水中传播,横向振动的乙波(横波)难以在液态物质中传播,捕鱼的渔民只能感受到上下振动,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部分,A正确;岩石圈中没有软流层以及软流层以下的上地幔部分,更没有地幔的大部,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火山灰物质漂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过程落在地表,进入水圈,生物圈。沉降物质堆积受外力作用形成岩石,岩石存在于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地球上森林茂密
B. ②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
C. ③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形成大量的铁矿时期
D. ④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出现了人类
14. 根据图中化石判断,植物在这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被子植物繁盛
B. 低等陆生植物→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繁盛
C. 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兴盛
D. 低等陆生植物→被子植物繁盛→蕨类植物繁盛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①地层含有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晚期陆地上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A错误。②地层含有鱼类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早期,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③地层含有裸子植物化石,裸子植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C错误。④地层含有恐龙化石,恐龙所处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人类出现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化石判断,此时期是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此时期植物的演化过程为: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兴盛,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位于河北阳原盆地,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盆地中的台地为早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出露良好,古生物化石数量多、分布集中、时代跨度大。下图示意阳原盆地段的泥河湾横剖面,河流阶地分布特点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含有最低级生物化石的地层是( )
A. 白云岩层 B. 湖相沉积岩层 C. 砂岩层 D. 黄土层
16. 桑干河河流阶地出土的文化遗存中,年代最老的是( )
A. T1 B. T2 C. T3 D. T4
17. 据图推测白云岩以上台地的形成过程( )
A. 地壳抬升——湖水外溢——黄土堆积——湖水沉积——外力侵蚀
B. 湖水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外溢——黄土沉积——外力侵蚀
C. 湖水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湖水外溢——黄土沉积
D. 地壳下沉——湖水沉积——黄土堆积——外力侵蚀——湖水外溢
【答案】15. A 16. D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白云岩位于最下层,岩层最老,根据所学知识,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简单的生物化石,A正确,湖相沉积、砂岩、黄土位于白云岩之上,岩层较新,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图与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阶地在同一河谷横剖面上的相对年龄通常是低阶地较新,高阶地较老。图中T4的海拔最高,形成的时间最早,其次为T3、T2、T1,故出土的文化遗存中,年代最老的是T4,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盆地中的台地为早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出露良好,古生物化石数量多、分布集中、时代跨度大。读图可知,白云岩为最老岩层,上层有湖相沉积物与黄土,湖相沉积物先是湖水沉积所形成的物质,后经地壳抬升,湖水外溢,出露地表,黄土在其上沉积,形成黄土层,图中的黄土层有缺失,说明受到外力侵蚀,故白云岩以上台地的形成过程是湖水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外溢——黄土沉积——外力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①坡是( )
A. 迎水坡,流速快 B. 迎水坡,流速慢
C. 背水坡,流速快 D. 背水坡,流速慢
19. 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 ①坡和②坡 B. ③坡和④坡 C. ①坡和③坡 D. ②坡和④坡
20. 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上游移动 B. 向下游移动 C. 维持原地 D. 往复摆动
【答案】18. B 19. D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读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由此判断,①坡主要表现为泥沙的沉积,因此为迎水坡,水流流速受上坡的影响,流速较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波缓慢向上游移动,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1. 对牛轭湖形成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④②①
22. 导致①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搬运 C. 流水沉积 D. 地壳下陷
23. 图示湖泊的利用方式中,不合理的是( )
A. 利用河湖落差发电 B. 发展水产养殖业
C. 建立湿地保护区 D. 留作河流分洪区
【答案】21. B 22. A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也就是图③阶段;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也就是图①阶段;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叫做截弯取直,也就是图④阶段 ;截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也就是图②阶段。综上所述,③①④②正确,故选B。
【22题详解】
由上面分析可知,导致①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3题详解】
图示湖泊是牛轭湖,通常是在平原地区由蜿蜒曲折的河流,由于侧蚀作用,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形成的,因为河流落差极小,因此不能利用河湖落差来发电,A错误,不合理,符合题意。可以利用牛轭湖发展水产养殖业,建立湿地保护区,留作河流分洪区,因此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读十二使徒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十二使徒石景观属于( )
A. 海蚀地貌 B. 海积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风蚀地貌
25. 造成使徒石坍塌的主要动力是( )
A. 海浪作用 B. 风力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流水作用
【答案】24. A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十二使徒石位于海岸边,是基岩海岸受海水侵蚀而与岸分离的岩柱,属于海蚀地貌,而不是海积地貌、喀斯特地貌或风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使徒石属于海蚀地貌,使徒石不断接受海浪的冲击而坍塌,其主要动力是海浪,A正确;与海浪作用相比,风力、风化、流水等作用不是主要动力,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 D. 流水侵(溶)蚀
27. 该地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石林②峰林③石柱④石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8. 该类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 )
A. 丰富旅游资源 B. 利于发展水运
C. 降低基建成本 D. 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26. D 27. C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此天窗的形成过程是图中岩石有裂隙,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此景观中的天窗,D正确;岩石缝隙与风化作用有关,但溶洞顶部坍塌主要是流水溶蚀和重力崩塌,整个形成过程中风化作用体现较少,基本没有风力侵蚀和流水沉积作用,AB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①②属于地表喀斯特景观;地下喀斯特景观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③④属于地下喀斯特景观。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该地貌形成石林、溶洞等特殊地貌,可以丰富旅游资源,A正确;该地貌所在地区为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大,且地表水渗漏,地表水较少,而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发展水运,B错误;由于岩石碎裂,山体(危岩)崩塌较发育,基建成本高,C错误;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合适增加耕地面积,D错误。故选A。
探空气球是充入氦气等密度较小气体的特制气球,可以把无线电探空仪携带到30—40千米的高空,探测温度、压力等气象要素。2020年1月某日,北京天气晴朗,气象员小明释放了探空气球,并根据回传数据绘制了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右图中,与小明绘制的气温垂直变化曲线相吻合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 体积不断缩小 B. 体积不断膨胀
C. 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减小 D. 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答案】29. B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40千米已经超过了对流层的高度,进入了平流层。根据气温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可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先递减后递增,中纬度对流层高度为12km左右,此曲线是小明在1月份所绘,北京近地面温度较低,气温小于0℃,据此判断①②③④四条气温曲线中,②符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气压越小,则分子间隔越大。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压减小分子间隔变大,则气球的体积不断膨胀,B正确,A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则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增加,C错误;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水汽减少,因此测定的水汽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40分)
31.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与地震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说明防范和减轻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泥石流的集水和流动;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2)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拦砂坝等;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来保持水土,预防泥石流;建立泥石流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区,地壳活跃,多地震,使得该地岩石较为松散破碎,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较稀疏,保持水土能力差;该地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条件。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如建立泥石流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等;工程性措施,如提前建设护坡、挡墙、拦沙坝等工程;生物措施,如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来保持水土,减少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从而预防泥石流的形成。
32.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我国南部海南岛与黑龙江漠河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由图可知,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明显,是因为西部的降水量____(多于/少于)东部。
(2)说明青藏高原西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 少于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度和日照时间长短等。我国南部海南岛与黑龙江漠河地区一南一北,纬度跨度较大,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由图可知,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明显,是因为西部的降水量少于东部。
【小问2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天气状况、海拔、日照时间、大气透明度等。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同时纬度相对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能资源丰富。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水面积年均2339平方千米,冬季为枯水期,湖面水位大幅下降,湖面结冰期长。湖岸地势西高东低,且东岸坡度大、多陡崖,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呼伦湖东南岸沙丘分布多,形成沙丘带。下图为呼伦湖地理位置及沙丘带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推测:呼伦湖东南岸沙丘带的主要沙源地是____;沙丘带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2)简述呼伦湖东南岸沙丘带的形成过程。
(3)判断呼伦湖东南岸沙丘带增长最快的季节是____(冬季/夏季),并说明理由____。
【答案】(1)冬季裸露的湖床(湖滩) 风力堆积
(2)呼伦湖盛行西北风,湖面开阔,风力较大;强劲的西北风携带湖床(湖滩)的沙子向东南方向移动;受东岸地形阻挡,大量沙子堆积形成沙丘。
(3)季节:冬季。 理由:冬季西北风风速更大,搬运能力更强;冬季呼伦湖水位低,湖床(湖滩)暴露多,提供沙源多;冬季呼伦湖结冰,冰面摩擦力更小,风速更大;冬季植被少,固沙能力弱,沙源更丰富。
【解析】
【小问1详解】
河流携带泥沙堆积在湖泊处,冬季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河滩裸露提供沙源,沙源主要来自河床或者说湖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丘的形成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小问2详解】
呼伦湖沙丘带的形成过程主要从主导风向、沙源物质、沙丘形成过程。结合我国冬季风风向可知,呼伦湖盛行西北风,湖面开阔,对风的阻力较小,风力较大,河滩裸露提供沙源,强劲的西北风携带湖床(湖滩)的沙子向东南方向移动,受地形阻挡,大量沙子堆积形成沙丘,沙丘连接延伸形成沙丘带。
【小问3详解】
呼伦湖沙丘带增长最快的季节是冬季,原因主要从风力强弱、沙源物质多少等角度分析。冬季西北风风速更大,搬运能力更强,能够搬运更多的沙粒物质堆积形成沙丘;冬季呼伦湖水位低,湖床(湖滩)暴露多,且湖滩较为干燥,易起沙,提供沙源多;冬季呼伦湖结冰,冰面摩擦力更小,风速更大,冬季植被少,阻风固沙能力弱,沙源更丰富,风力强劲,加之沙源物质丰富,使得沙丘带增长速度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佛山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S6高质量发展联盟 联考)[原题+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佛山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S6高质量发展联盟 联考)[原题+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文件包含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docx、2024学年上学期S6联盟联考高二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