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473925/0-17333652488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473925/0-17333652488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473925/0-17333652488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6%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石灰乳B. 蔗糖水C. 食盐水D. 苏打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石灰乳为悬浊液,而不是溶液,该选项符合题意;
B、蔗糖水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苏打水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B. 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C. 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D. 一瓶氯化钠溶液放置久了在重力作用下底部要比上部浓度大一些
【答案】B
【解析】
【详解】A、75% 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不符合题意;
B、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即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把 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还是为20%,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溶液中的溶质(氯化钠)和溶剂(水)是均匀分布的,每一部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都是相同的。因此,无论放置多久,溶液的浓度在各个部分都是一致的,不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对 2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进行的下列操作中,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降低溶液的温度 B. 温度不变,蒸发适量的水分
C. 温度不变,加入适量的硝酸钾 D. 加入一定量 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20℃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温度不变,蒸发适量的水分,能使20℃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温度不变,加入KNO3固体,能使20℃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加入一定量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使20℃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 如图是和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时的溶解度是40
B. 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60%
C. 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氯化铵中的少量硝酸钾
D. 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关系为:硝酸钾硝酸钾,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铵>硝酸钾,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D。
5. 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若图中对应的温度为,则对应的温度可能是( )
A. 大于B. 等于
C. 小于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20℃,由于压强一定,t1时的溶解度要大于t2时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对应的温度大于20℃,故A正确。故选A。
6. 已知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在此温度下,向50g蒸馏水中加入20g食盐固体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28.6%B. 26.5%C. 36%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则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可溶解食盐的质量为,则在此温度下,向50g蒸馏水中加入20g食盐固体充分搅拌,最多只能溶解18g食盐,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选B。
7. 有一种中间有凸起小囊区的创可贴(如图),使用时按贴伤口的同时,小囊区内的水和一种物质被挤破混合,使温度降低,能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该物质是( )
A. NH4NO3B. NaOHC. NaClD. H2SO4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利用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且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故B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C错误;
D、硫酸溶于水放热,且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故D错误;
故选:A。
8. 一些常见液体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柠檬汁(pH:2.0~2.2)B. 纯牛奶(pH:6.3~6.6)
C. 鸡蛋清(pH:7.6~8.0)D. 管道疏通剂(pH:12.8~13.0)
【答案】A
【解析】
【详解】常温下,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柠檬汁大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9. 山药皮中含有碱性的皂角素,沾上后可能会使人皮肤发痒。如下物质涂抹后可缓解不适的是( )
A. 肥皂水B. 牙膏C. 食醋D. 食盐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山药皮中含有碱性的皂角素,沾上后可能会使人皮肤发痒,因此缓解不适需要涂抹酸性物质,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肥皂水pH为10,大于7,显碱性,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牙膏pH为9,大于7,显碱性,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数据可知,食醋pH为3,小于7,显酸性,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由表中数据可知,食盐水pH为7,等于7,显中性,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唐代流行服饰石榴裙因其颜色类似石榴花的红色而得名,古法染色工艺记载:“取石榴之花,入臼细杵之,得厚汁,加之以醋或乌梅汁,以之染布,不可加热,尽赤,可为石榴裙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以上古法染布最好在热水浴中进行
B. 加酸性物质有利于红色素浸染布料
C. 古法制石榴裙不宜与碱性物质接触
D. 石榴花捣碎出汁后可提取红色染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染布过程中不可加热,说明石榴花中红色染料受热不利于上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石榴花捣碎出汁后,加入醋或乌梅汁,然后染布,醋或乌梅汁显酸性,说明加酸性物质有利于红色素浸染布料,该选项说法正确;
C、浸染布料过程中加入了醋或乌梅汁等酸性物质,酸性物质能与碱性物质反应,故古法制石榴裙不宜与碱性物质接触,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石榴花捣碎出汁后,可提取红色染料,浸染布料,从而制取石榴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1. 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两者都变小的是( )
A. 溶液的质量B. 溶质的质量C. 溶剂的质量D.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导致溶剂质量增加,但溶质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增加,根据,则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溶质质量减小,但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小,根据,则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综上可知两者都变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故选:D。
12. 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宏观:复分解反应有气体、沉淀或者水生成
B. 微观:盐的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C. 变化:等质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D. 实验: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结果会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复分解反应有气体、沉淀或者水生成,正确;
B 、盐的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例如氯化铵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错误;
C 、等质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等质量的两种物质反应,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一定呈酸性,错误;
D、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结果不一定偏小,如果测定的是酸性溶液,结果会偏大;如果测定的是碱性溶液,结果会偏小;如果测定的是中性溶液,结果不变,错误。
故选A
13. 为了鉴别一杯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否被某种酸污染,采用的下列几种方法中不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
A. 滴入石蕊试液B. 通入气体
C. 测定pHD. 加少量镁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蒸馏水呈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取样品向其中滴入石蕊试液,可以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气体与蒸馏水和被酸污染的水一般都不反应,无法鉴别是否被酸污染,符合题意;
C、蒸馏水呈中性,pH=7,酸性溶液的pH<7,测定样品的pH值,可以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D、酸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水不能与镁反应,加少量镁粉,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被酸污染,可以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下列选用的物质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 酚酞试液B. 硫酸钠溶液C. 氯化铜溶液D. 氧化铜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硫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符合题意;
C、氯化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可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可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氧化铜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冷却至室温,溶液的pH没有改变的是( )
A. B. NaOHC. D. CaO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够消耗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从而使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错误;
B、NaOH溶解在的饱和溶液中,使溶液碱性增强,故溶液的pH增大,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铜能够消耗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从而使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错误;
D、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冷却至室温后石灰水仍然是饱和溶液,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pH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 铜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对应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属于碱
B. 物质a的化学式为CuO
C. 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D. 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答案】D
【解析】
【详解】A、Cu(OH)2是由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A正确;
B、据图可知,物质a是氧化物,且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物质a的化学式为Cu2O,故B错误;
C、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4和水,故C正确;
D、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D错误;
故选D。
17. 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稳步增长,对缓解今后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海水淡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目前海水淡化最主要的方法是膜法和热法
B. 海水淡化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能耗,我们要珍稀每一滴水
C. 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原理是利用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不同分离物质
D. 目前常用淡化海水的方法发生的主要都是物理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目前海水淡化最主要的方法是膜法和热法,A选项正确;
B、海水淡化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能耗,我们要珍稀每一滴水,B选项正确;
C、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C选项错误;
D、目前常用淡化海水的方法是膜法和热法,两种方法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主要都是物理变化,D选项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鉴别和除杂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硝酸银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和二氧化碳不反应,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若有沉淀生成,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能产生大量气泡,无法鉴别,故选项符合题意;
C、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除去碳酸钙,能达到除杂目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除去粗盐中的少量泥沙,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在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无色溶液pH=13,大于7,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存在大量OH-。
【详解】A、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水,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且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符合题意;
D、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向盛有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沉淀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随加入NaOH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代表溶质质量
B. P点溶液中溶质为
C. P→Q过程中观察到蓝色沉淀越来越多
D. 原溶液中和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向盛有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液至过量,先发生的反应是:,后发生的反应是:。
;
【详解】A.与反应,溶质转变为;与反应,溶质转变为;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第1个反应导致溶质质量增加,第2个反应导致溶质质量减小;继续加不再发生化学反应,溶质质量增加,所以乙代表溶质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开始和反应生成和,然后和反应生成和沉淀,表示与反应,点表示恰好反应,则此时溶质中有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C.是和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和,此过程中蓝色沉淀越来越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和消耗质量相等,根据反应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每份质量的与份质量的恰好反应,每份质量的与份质量的恰好反应,分析可知相同质量的消耗的质量大,则原溶液中质量大于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二、理解与应用(共32分)
21. 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B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_________,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2)通过A、C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通过B、D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学习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探究,如图。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经查阅资料可知:时,HCl、NaCl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分别为41.6g、0.065g。如果把图中的气体,改为HCl气体,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1)①. 17.9% ②. 17.3g
(2)①.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 温度不同,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3)①. 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②. ③. 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④.
【解析】(1)B溶液中,溶解的碳酸钠的质量为50g-28.2g=21.8g,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A中,100g酒精中溶解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0g-32.7g=17.3g,则20℃ 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为17.3g。
(2)A溶液中,100g酒精中溶解了17.3g氢氧化钠,而C溶液中,碳酸钠不溶于酒精中,则说明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BD中温度不同,且D中温度较高,溶解的碳酸钠较多,则说明温度不同,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C溶液可知,碳酸钠不溶于酒精中,则可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二氧化碳改为HCl,HCl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0.065g,则可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农业上可用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如图是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合作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_________,量取水_________。若量水时如图①读数,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图中操作还有一处错误是_________。
(2)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填装置序号)。图③的实验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某同学进行图⑥的实验操作,将水倒入烧杯的过程中,不小心向外洒出一小部分,如果其它操作都正确,最终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①. 8g ②. 42mL ③. 偏大 ④. 图⑤中,药品没有放在称量纸上
(2)①. ②⑤④①⑥③ ②. 搅拌,加速溶解 ③. 偏大
【解析】(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时,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6%=8g,水的质量为50g-8g=42g,水的体积为;
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要放在称量纸上,而图⑤中,药品没有放在称量纸上。
(2)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则顺序为:②⑤④①⑥③;
图③为溶解操作,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加速溶解;
将水倒入烧杯的过程中,不小心向外洒出一小部分,会使溶剂质量偏小,则最终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23. 酸、碱、盐和氧化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食醋是有酸味的调味品,是因为其主要成分醋酸(化学式为)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醋酸根离子)和_________(填离子符号)。食醋会腐蚀铁质容器,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服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症状,其原理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食品包装袋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其干燥原理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酿酒厂生产白酒时,常加入适量稀硫酸来控制酸度,发酵完成后蒸馏得到白酒。盐酸也可以控制酸度,且价格比硫酸低。请说明此处不用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
(5)洁厕净主要成分有盐酸和表面活性剂等物质,洁厕净除去铁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1)①. H+ ②.
(2)
(3)
(4) 盐酸受热挥发,蒸馏时HCl蒸气会混入酒精中
(5)
【解析】(1)醋酸属于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H+;
铁能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碳酸氢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可作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盐酸是挥发性酸,盐酸受热挥发,蒸馏时HCl蒸气会混入酒精中,对产品有害。
(5)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 2024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水的部分流程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制镁。步骤①中制取氢氧化镁选择向母液中加入石灰乳,而不向海水中直接加入石灰乳,原因是_________。石灰乳可以用贝壳作为原料制取,其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以上制镁的流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海水晒盐。通常采用_________方法使海水中的氯化钠析出。通过步骤④除去粗盐溶液中含有的等可溶性杂质,需要依次加入过量的溶液、过量的溶液、过量的NaOH溶液,然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其中加入过量的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
(3)海水制碱。步骤⑧⑨是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步骤⑧中需要向NaCl饱和溶液中先后加入的两种物质是_________。步骤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纯碱经常含有氯化钠杂质,某同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得出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杂质的结论。实验后,经学习小组讨论发现上述方法有误,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4)氯碱工业。步骤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次氯酸钠是家用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按照物质的分类它属于___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答案】(1)①. 母液中对氯化镁进行了富集 ②. ③.
(2)①. 蒸发结晶 ②. 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③. 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①. 氨气和二氧化碳 ②. ③.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稀盐酸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4)①. ②. 盐
【解析】(1)制取氢氧化镁选择向母液中加入石灰乳,而不向海水中直接加入石灰乳,因为海水中和母液中镁元素浓度不同,母液中镁元素浓度更大,提取效率更好;
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海水晒盐是通过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而得到盐,属于蒸发结晶方式;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且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则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的目的为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为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稀盐酸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不能说明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杂质。
(4)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情况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构成,属于盐。
三、实验与探究(共14分)
25.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下:
(1)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
(2)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实验三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4)实验四产生白色沉淀,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滤液中溶质有什么呢?
猜想①:溶质只有NaOH;猜想②:溶质为NaOH和_________。猜想③:溶质为NaOH和。
只向滤液中加入一种试剂(过量),也能得出猜想①正确结论,该试剂为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
【答案】(1)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
(3)①. ②. 复分解反应
(4)①. 碳酸钠##Na2CO3 ②. 无明显现象(合理即可) ③. 稀硫酸 ④. 无明显现象(合理即可)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实验一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澄清的石灰水显碱性,二者能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
(4)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可能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某一种物质有剩余,所以溶质可能只有氢氧化钠,也可能还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所以猜想②:NaOH和Na2CO3。
由于题中结论给出的是猜想①正确,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步骤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因此实验现象也为无明显现象。
要证明猜想①正确,就要证明碳酸钠和氢氧化钡都不存在,即证明溶液中不存在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所以可以加入稀硫酸,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会有气泡产生,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没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即无明显现象),则证明碳酸钠和氢氧化钡都不存在,则猜想①正确。
26. 我们接触过的有些化学反应是无明显现象的。如图三组实验都是通过滴加其他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中能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结合图Ⅱ的微观图示,判断图Ⅲ中①代表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实验乙中要证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应选用的酸碱指示剂是_________。
(3)选用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丙试管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生成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1)①. 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②. ③.
(2)紫色石蕊溶液
(3)①.
②.
【解析】(1)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反应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通过微观图示,可知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故图Ⅲ中①代表的是氢氧根离子,符号为。
(2)实验乙中要证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应选用的酸碱指示剂是紫色石蕊试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3)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丙试管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即盐酸过量,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故丙试管产生气泡反应是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沉淀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分析与计算(共14分)
27. 某厨房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为测定该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探究:取5.0g清洁剂样品于烧杯中,加水稀释,再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同时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该清洁剂中其它成分不与水、稀盐酸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M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
(2)计算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解:设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0.8g
则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6%
答: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6%。
【解析】(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M点溶液pH=7,显中性,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见答案。
28. 将某纯碱样品(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11.2g,置于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滴入上述盐酸至B点时,烧杯里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写符号)
(2)试计算该纯碱样品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2)解:设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x
x=94.6%
答: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94.6%。
【解析】(1)某纯碱样品(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11.2g,加入稀盐酸,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根据图像,A点后曲线斜率变大,说明A点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刚好完全反应,B点时稀盐酸过量,B点所得溶液的溶质有NaCl、HCl,因此烧杯里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2)A点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消耗的稀盐酸质量为50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据此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详见答案。
物质
肥皂水
牙膏
食醋
食盐水
pH
10
9
3
7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
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B
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钙
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D
除去粗盐中的少量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①正确
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钠溶液
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九年级(上)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 40, 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6%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 40 Na 23,94%,二氧化碳占0,6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