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
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父母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B.《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一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校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枝/树梢/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B.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C.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D.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7、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综合性学习。
(1)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由于春节历史悠久,加上中国幅员辽阔,故在各地产生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请简要介绍一个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小德一家就选择了去旅游。在某个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小德看到了景点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间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是仇,魏是恨,仇恨中有仁有义,单刀独辅汉江山。请说出该对联重点写的人物是谁,并概括对联中一个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故事。
人物:___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描写中秋节或春节的情境。(80字左右)
A组:热闹 洋溢 张灯结彩 欢声笑语 齐心协力 兴高采烈
B组:一边……一边…… 不仅……而且……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诗歌一、二节,回答问题。
9.赏析诗歌第一节中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的表达效果。
10.“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怎样的心情?
11.“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2.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3.“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4.这首诗的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读全诗后,你认为诗人追寻的是什么?
请仿照“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写两个句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大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垂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鹤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⑪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⑫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⑬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⑭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⑮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⑯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等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⑰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⑱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等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⑲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
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⑳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EQ \\ac(○,21)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EQ \\ac(○,22)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EQ \\ac(○,23)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EQ \\ac(○,24)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瓢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EQ \\ac(○,25)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7.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句:
18.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9.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D 2.B 3. A 4.D 5.A 6. C
示例:温馨是临行前母亲不厌其烦的一声叮咛。温馨是长夜里一家人桌前的一次唠嗑。
8.(1)略。
(2)人物:关羽 故事示例:桃园结义、单刀赴会。
(3)示例: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品尝各种美味食品,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9.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10.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11.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感情。
12.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延安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1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使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之情更突出、更强烈。
14. 回答此题,需要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象征军民一体、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象征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小节,提取关键词,即追寻信念、理想、温暖、光明。
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军民一体、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是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信念、理想、温暖、光明。
15.示例:像五彩缤纷的太阳花,/在追寻火热的太阳;/像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在追寻和平和阳光。
16.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17.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18.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9.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
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示例二: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当堂检测题,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