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习并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理解与感受。
2. 诗歌中白描手法和以动写静的技巧分析。
(二)教学难点
1.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与理解。
2. 诗歌中对比手法的鉴赏与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展示寺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寺庙的建筑特点和周围环境,让学生谈谈对寺庙的初步印象。
(2)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有没有去过寺庙?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激发学生对禅院环境的想象和兴趣。
2. 背景介绍,铺垫基础
(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常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环境。
(2)解释“破山寺”和“禅院”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
(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初步感知,激发思考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引导他们注意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如“籁”、“磬”等,并尝试理解其意义。
(2)提出问题,如“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讨论。
(二)新课呈现
1. 诗歌朗读指导
在诗歌朗读环节,首先让学生听一遍标准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接着,教师示范朗读,强调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晰准确,尤其是生字如“籁”(lài),并解释其意义,即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总称。然后,让学生尝试跟读,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把握,以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最后,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2. 生字生词解析与应用
(三)诗歌鉴赏
1. 诗歌内容逐句解析
(1)引入句意: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开篇“清晨入古寺”,让学生想象清晨的宁静与古寺的庄严,感受诗人步入寺庙的心境。
(2)分析句式:接着,分析“初日照高林”中的“初日”与“高林”,让学生体会阳光如何穿透树梢,照亮整个寺庙,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3)讨论句意: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如何为整首诗定下基调,以及它们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2. 意境与情感的探讨
(1)意境描绘:引导学生理解“曲径通幽处”中的“曲径”和“幽处”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小路的曲折和深处的宁静。
(2)情感体验:讨论“禅房花木深”中花木的繁茂如何与禅房的静谧形成对比,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喜悦。
(3)情感共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句诗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3. 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1)白描手法:指出“山光悦鸟性”中的白描手法,让学生观察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生动的自然景象。
(2)动静结合:分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中的动静结合,让学生体会在一片寂静中钟磬声的悠扬,感受诗人以动写静的巧妙。
(3)对比手法:讨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潭影空人心”与“山光悦鸟性”之间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对比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 诗歌主题与思想的深入
(1)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等,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2)思想感悟:让学生思考诗歌如何反映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如何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3)价值观引导:通过诗歌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深刻感悟。
5. 诗歌创作与表达
(1)创作启发:鼓励学生以《题破山寺后禅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表达对自然或生活的感悟。
(2)表达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白描、对比等,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
(3)作品分享: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建议,以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
(四)艺术手法探究
1. 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1)白描手法的定义与特点
白描是一种简练的绘画技巧,用在诗歌中则指以简洁的笔触描绘景物,不借助华丽的辞藻,却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景物的神韵。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常建运用白描手法,如“曲径通幽处”,“山光悦鸟性”,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禅院景色。
(2)课文中的白描实例分析
以“曲径通幽处”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曲径”与“幽处”的对比,体会诗人如何通过简单的词汇,传达出禅院深处的宁静与神秘。同时,让学生尝试描述自己心中的“曲径通幽”,以加深对白描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2. “以动写静”的表达效果
(1)动静结合的诗歌特色
“以动写静”是一种通过描写动态事物来反衬静态环境的手法,使得静态的景物更加突出。在这首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便是典型的动静结合,通过钟磬的声响,强调了禅院的宁静。
(2)课堂互动:感受动静之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中的动静结合之处,分析其表达效果,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美感。通过互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以动写静”的妙处。
3. 对比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1)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对比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通过对比“山光”与“潭影”,“鸟性”与“人心”,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2)课堂活动:寻找诗歌中的对比
让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并标记出所有的对比元素,然后进行小组分享,讨论这些对比如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 诗歌意境的营造与体验
(1)意境的概念与重要性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与自然景物交融的产物。《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意境深远,通过对禅院环境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意境
通过播放禅院环境的图片或视频,配合诗歌的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歌的意境。鼓励学生闭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禅院景象。
5. 诗歌情感的共鸣与表达
(1)诗歌情感的传递
诗歌不仅是景物的描绘,更是情感的抒发。《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2)情感共鸣的课堂实践
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诗时的情感体验,讨论诗歌如何触动了自己的内心。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感朗诵,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五)课堂互动
1. 意象与象征探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或象征,如“清晨”、“初日”、“曲径”等,讨论其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2)引导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如“清晨”如何体现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初日”如何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3)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角色扮演体验
(1)角色分配: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分配角色,如诗人、僧侣、山鸟等,准备角色扮演。
(2)情境模拟:教师描述禅院环境,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即兴表演,体验诗人游历禅院的情景。
(3)互动反馈:表演结束后,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角色扮演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诗歌创作实践
(1)激发创意: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创作自己的小诗。
(2)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互相讨论和修改。
(3)作品展示:每组选出一首代表作,向全班展示并分享创作思路。
4. 诗歌翻译挑战
(1)翻译任务: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某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诗的意境和韵味。
(2)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翻译的准确性和美感,提出改进意见。
(3)翻译分享:每组选出最佳翻译,全班分享并讨论,教师给予点评。
5. 诗歌主题辩论
(1)主题设定:教师提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辩论题目,如“现代生活中是否还需要追求隐逸生活?”
(2)辩论准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准备辩论材料和论点。
(3)辩论实施:进行辩论赛,每方陈述观点,反驳对方,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六)拓展延伸
1. 现代生活与古诗意境的融合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学生可能很难体会到古诗中描绘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禅意”,比如校园里的一棵树、一片草地或一池清水,都可以成为现代版的“禅院”。让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意境有何相似之处,并鼓励他们用现代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2. 古诗新译——创意写作活动
鼓励学生以《题破山寺后禅院》为蓝本,创作自己的现代版“禅院”。可以是一首诗、一篇短文或一段歌词。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描、以动写静等,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新和想象,使作品既有古诗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3. 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诗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组可以扮演诗人在清晨的古寺中漫步,另一组可以扮演鸟儿在山光中欢唱。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当时的环境氛围。
4. 诗歌鉴赏与生活哲学讨论
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主题为“从《题破山寺后禅院》看生活哲学”。引导学生探讨诗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5. 跨学科学习项目
结合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开展一个跨学科的学习项目。例如,研究古寺周围的自然环境对诗人情感的影响,或者探讨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如何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诗歌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 诗歌内容回顾与艺术特色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共同走进了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感受了诗中的宁静与深远。首先,我们回顾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从清晨的古寺到幽静的禅房,再到山光潭影的映照,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接着,我们重点分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以动写静”的巧妙表达,这些都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2. 诗歌情感与价值观的深入探讨
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还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常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恼的超脱。我们讨论了如何从诗歌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如何将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感想或评论。
四、板书设计
诗歌标题与作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歌的意境与艺术手法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方法调整
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探索更多互动和参与式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
1.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
3. 诗歌创作灵感的图片或视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子衿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竹里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