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同步习题(含答案)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同步习题(含答案)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同步习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同步习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同步习题(含答案),共13页。
    22《礼记》二则基础通关一、课内建构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嘉肴(  ) 兑命(  ) 学(  )学半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 矜(  )寡孤独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1)虽有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1)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篇,是《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礼记》,春秋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C.《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大道之行也》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5.名句默写。(1)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即“_____________”;实行民主选举,即“_____________”。 二、课外提升6.某班成立了学习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丽指导小华的语文学习,可晓丽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丽的同学,你要怎么劝劝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了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呼吁过、奋斗过吗?请列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突破一、课内建构8.下列对《虽有嘉肴》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论证严密,主要论述了“学学半”的观点。B.作者在文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C.陶行知说的“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就是对此文论述的观点的实践。D.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9. 下列对《大道之行也》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0.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再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不同的景象。二、课外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①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②,稠人广坐③,谬误差失者多矣。(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起:启发,开导。②师心自是:以己意为师,自以为是。③稠人广坐:公共场合。稠人,众人。【乙文参考译文】《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需要相互共同切磋,彼此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见过不少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错误言论的人。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4分)(1)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好问则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谬误差失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文开头运用__________的手法,引出教与学的关系;乙文开头运用__________的手法,引出了学习“须切磋相起”的内容。(2分) 14.甲、乙两文都谈论了学习,请结合内容谈谈你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大 顺 之 境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①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②,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③,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节选自《礼记·礼运》)【注释】①肥:强壮;富足。②相正:互相匡正。③考:考察。【乙文参考译文】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健。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妻和顺,是家庭的富足。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富足安定。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和平安定。这些(合在一起)就叫作大顺。15.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4分)(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肤革充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乙文中画横线句未断句,请断句(断3处),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桃花源记》中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选文原句)。(2分) 18.阅读甲、乙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儒家描绘的“大同”“大顺”社会有何共同之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达标19.根据“虽有……弗……不知……”仿写句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50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2.(1)最好的道理 (2)困惑 (3)自我反思(4)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培养 (6)以……为亲。  父母。 (7)以……为子。  子女。(8)职分,职守 (9)女子出嫁3.(1)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B5.(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2)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3)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6.示例:晓丽同学,你好!老师安排你帮扶小华学习语文对你、对她都有好处。《虽有嘉肴》中说“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你说呢?7.示例: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洪秀全“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举出两例即可)8.A9.C10.D11.(1)味美 (2)同“敩”,教导 (3)充足 (4)错误12.(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见识浅陋,听闻很少。”13.类比 引用14.示例:要主动学习;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学习要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学习需要与朋友共同切磋,彼此启发。(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15.(1)同“举”,推举 (2)兴起 (3)满 (4)守法16.译文: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妻和顺,是家庭的富足。17.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18.共同之处:①从甲文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太平安定,乙文“天下之肥”,可知国家昌盛、百姓和乐;②从甲文“讲信修睦”,乙文“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可知社会和睦,讲究诚信;③从甲文“男有分,女有归”,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乙文自天子至百姓等社会各阶层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可知人人各司其职。19.示例: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20.示例:“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也就是说,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同时也表明: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