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第1页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第2页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L液体,不符合题意;,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小李用托盘天平称取2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 滴加试剂B. 倾倒液体
    C. 量液体D. 液体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应选用10mL的量筒量取9.5mL液体,不符合题意;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 洛邑古城下列非遗工艺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泥塑B. 酿酒C. 石雕D. 刺绣
    【答案】B
    【解析】
    【详解】A、泥塑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酿酒过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石雕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各物质用途利用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金属铜用来做导线B. 氧气用于炼钢
    C. 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D. 液氮做冷冻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铜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气的密度小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汽化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 能判断镁带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 发出耀眼的白光B. 放出大量的热C. 生成白色固体D. 镁条迅速变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发出耀眼的白光,发光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放出大量的热,放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C、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说明镁带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镁条迅速变短,只是形状的改变,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 大于10mLB. 小于10mLC. 等于10mL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20mL,实际体积等于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10mL=10mL。
    故选:B。
    6. 小李用托盘天平称取25.8g药品时,发现指针偏右,他这时应如何操作
    A. 向左移动游码B. 向左盘增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C. 调节天平平衡D. 减砝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则说明加入的药品质量不足,应继续向左盘增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B。
    7. 化学课上老师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为探究白烟成分,有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建立假设B. 设计实验C. 获得结论D. 交流评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设计实验的环节,故选B。
    8. 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只剩二氧化碳B. 足量的蜡烛燃烧,完全消耗了瓶内氧气
    C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氧气含量最多D.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后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含量最高的是氮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时,蜡烛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 袁隆平B. 拉瓦锡C. 张青莲D. 道尔顿
    【答案】B
    【解析】
    【详解】A、袁隆平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故选项错误;
    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
    C、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错误;
    D、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 2022年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陈冬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为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舱外航天服应能提供的物质是
    A. 氦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气能供给呼吸,故为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舱外航天服应能提供的物质是氧气。故选B。
    11. 2024年中国环境日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A. 加高烟囱,消除污染B. 植树造林,防沙降尘
    C. 随时关灯,节约能源D. 乘坐公交,绿色出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价高烟囱,只是将污染转移,并没有消除污染,故不相符;
    B、植树造林,防沙降尘,减少了空气中的烟尘,故相符;
    C、随时关灯,节约能源,减少了发电带来的污染,故相符;
    D、乘坐公交,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故相符;
    故选A。
    12. 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故根据所含物质种类,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符合题意;
    B、物质的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试管可直接加热,但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应垫上陶土网加热,不符合题意;
    D、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但是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如电解水的实验中,二氧化锰不能作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木炭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D.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火焰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木炭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选项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选项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正确,故选A。
    14. 实验室中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备氧气,并采用排水法收集。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A. 查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B. 固定装置: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C. 加热药品:先让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对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 收集气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查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实验操作正确;
    B、高锰酸钾为固体,加热固体时需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再固定在铁架台上,故实验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药品时,应先预热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再对高锰酸钾所在部位集中加热,故实验操作正确;
    D、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等到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若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会导致装置内原有的空气被收集,所制取的氧气不纯,故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D。
    15. 木炭燃烧实验过程如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中现象是木炭燃烧,产生红热现象
    B ②中操作应将木炭缓慢伸入瓶中
    C. ③中操作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D. 对比①②现象可知,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热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燃烧实验中,为了木炭和氧气充分接触,应将木炭缓慢伸入瓶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则③的目的为检验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动植物的呼吸;②食物的腐烂;③酒和醋的酿造;④农家肥料的腐熟
    A. ①②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动植物的呼吸,属于缓慢氧化;
    ②食物中的微生物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导致食物的腐烂;
    ③植物的无氧呼吸能产生乙醇,所以酒和醋的酿造,属于缓慢氧化;
    ④农家肥料中的微生物无氧呼吸使其腐熟,产生沼气,属于缓慢氧化;
    属于缓慢氧化的是:①②③④;故选:D。
    【点睛】缓慢氧化不易被人类觉察到,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17.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氮气含量约占空气质量的78%
    B. 氧气能助燃,可以作燃料
    C.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相互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不是质量,不符合题意;
    B、氧气能助燃,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C、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通常情况下各成分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符合题意;
    D、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下列与氧气有关的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A. 制取氧气B. 排水法收集氧气
    C. 检验氧气D. 硫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利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的装置制取氧气,为防止氧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应将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故A选项图中所示操作不正确;
    B、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B选项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验是否是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C选项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集气瓶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故D选项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 如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图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图中的分子都是同种分子,由一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图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0. 正确量取15 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①5 mL量筒 ②10 mL量筒 ③20 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 ③④B. ①②④C. ②④D. 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取用15 ml的液体应该选择20 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故选A。
    【点睛】在选择量筒规格的时候应该选择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最接近的,可以减少误差。
    21.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 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体积没有改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是因为它们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是因为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22. 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 二氧化碳B. 铁C. 五氧化二磷D. 过氧化氢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
    B、铁由铁原子构成。B符合题意;
    C、五氧化二磷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23. 核电荷数为94的钚(Pu)是种核燃料,钚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45B. 核外电子数为239
    C. 质子数为94D. 该原子不显电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239,而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为94,故中子数是239-94=145,选项正确;
    B、根据原子里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故电子数是94,选项错误;
    C、根据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为94,选项正确;
    D、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不显电性,选项正确;
    故选:B。
    24.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B.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C.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 一个镁原子和一个镁离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例如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选项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但实际上原子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选项错误;
    C、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中不含中子,选项错误;
    D、镁离子是由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但电子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对于原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则一个镁原子和一个镁离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选项正确。
    故选D。
    25.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错误的是
    A. 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B. 分子、原子都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原子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D.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A解释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最小微粒,分子、原子都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故B解释正确;
    C、原子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故C解释正确;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D解释正确;
    故选:A。
    26. 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④的结构相对稳定B. ②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 ③核内质子数为2D. ④是一种阴离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最外层电子数是8(或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2个电子)都是相对稳定结构,①④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正确;
    B、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
    C、圆圈内数字为原子核内质子数,故③核内质子数为11,错误;
    D、④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错误;
    故选A。
    27.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主要操作: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固定装置;③加入高锰酸钾;④加热;⑤用排水法收集;⑥停止加热;⑦把导管移出水面。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⑤④⑥⑦B. ②③①④⑥⑦⑤C. ①③②④⑤⑦⑥D. ②①③④⑦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加入高锰酸钾);固定装置(连接并固定装置);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把导管移出水面;停止加热。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②④⑤⑦⑥。
    故选C。
    28. 实验室用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剂时,产生O2的速率较快,对应曲线的斜率更大,但催化剂不能改变产物最终质量,因此不论是否使用催化剂,O2最终产量应相等,而图中O2最终产量不等,A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此后氧气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图中氧气的质量一直在不断增大,B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而图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减小,C选项错误;
    D、二氧化锰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D选项正确;
    故选D。
    29. 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 氢气+氧气水
    B.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C.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D. 乙炔+氧气水+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气+氧气水,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B、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乙炔+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0. 关于红磷测氧气含量的实验,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需要加入足量的红磷B. 能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 该实验可以得出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物理性质D. 实验前,集气瓶底部要加入少量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需要将集气瓶中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所以加入的红磷要足量。不符合题意;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压变化不大,不能替代红磷。符合题意;
    C、进入的水的体积为消耗氧气的体积,之后不再继续进入水,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实验前,集气瓶底部要加入少量水,作用是吸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及吸收热量,使集气瓶内温度较快恢复到室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31. 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四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序号填入空格内。
    (1)占空气总体积的气体是_________;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___;
    (3)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_________;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
    (5)引起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是_________增多。
    【答案】(1)④ (2)② (3)③ (4)① (5)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占空气总体积0.03%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填:④。
    【小问2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故填:②。
    【小问3详解】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稀有气体。故填:③。
    【小问4详解】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填:①。
    【小问5详解】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即引起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故填:④。
    32. 下列物质:①二氧化碳、②稀有气体、③氮气、④纯净的空气、⑤蒸馏水、⑥冰水混合物、⑦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⑧过氧化氢溶液等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①. ②④⑦⑧ ②. ①③⑤⑥
    【解析】
    【详解】①二氧化碳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②稀有气体由氖气、氦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③氮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④纯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⑤蒸馏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⑥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⑦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⑧过氧化氢溶液由过氧化氢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属于混合物的是:②④⑦⑧;属于纯净物的是:①③⑤⑥。
    33. 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请回答:
    (1)保持水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__,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水分子##H2O ②. 氢原子、氧原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由图可知,该过程中水分子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故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34. 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D表示的微粒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_;
    (2)其中属于原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
    【答案】(1)Mg2+
    (2) ①. ABCE ②. D
    【解析】
    【小问1详解】
    D表示的粒子核内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0,表示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化学符号为:Mg2+。
    【小问2详解】
    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是原子,其中属于原子的是ABCE;
    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其中属于阳离子的D。
    三、实验题(共17分)
    35. 同学们在实验室里对蜡烛燃烧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探究。
    (1)如图1,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烛芯周围的石蜡培化,石蜡熔化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根据如图2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证明蜡烛燃烧生成的另一种物质,需要用到的试剂为_________。
    (3)如图3实验中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_________性。
    【答案】(1)物理 (2) ①.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②. 澄清石灰水
    (3)可燃(合理表述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2详解】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另一种产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二氧化碳,需要用到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小问3详解】
    图3实验中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36. 小明是一名“小马虎”,他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进行氧气性质实验时遇到了下列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你认为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待_________时,将其伸入到集气瓶内;铁丝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加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收集氧气不纯或铁丝表面有铁锈或未等火柴快燃尽就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等
    (3) ①. ②. 火柴快燃尽 ③.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红色,原因是没有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其中的高锰酸钾溶于水显红色。
    【小问2详解】
    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是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或铁丝表面有铁锈或未等火柴快燃尽就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消耗了过多氧气。
    【小问3详解】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其伸入到集气瓶内;
    过早伸入火柴会消耗较多的氧气,熄灭后伸入铁丝温度下降可能达不到着火点。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放入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37.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若用F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_________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3)与B相比,C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到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序号),验证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用C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2) ①.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②. 连续均匀
    (3) ①. 能控制反应速率 ②. E ③.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②分别为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小问2详解】
    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热得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若用F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排出的是装置中的空气,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小问3详解】
    与B相比,C装置中带有活塞的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度,产生平稳的气流;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也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故选E;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的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C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应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文字表达式为:。
    四、推断题(共4分)
    38. A、B、C、D、E、F、G、H八种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F都是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推断出下列物质(写化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的基本类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高锰酸钾 ②. 二氧化碳
    (2) ①. ②. 化合反应
    【解析】
    【分析】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则A是高锰酸钾;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是氧气;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H是二氧化碳;B、G都是黑色固体,G在D中点燃生成H,则G是碳,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E、F都是无色液体,E中加B生成F和D,则E是过氧化氢,F是水。上述结论代入框图,经验证正确无误。
    【小问1详解】
    A是高锰酸钾;H是二氧化碳。故填:高锰酸钾、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反应③即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所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故填:;化合反应。
    五、实验探究题(共6分)
    39. 某兴趣小组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感兴趣,寻找了不同的药品进行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对比二氧化锰和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用如图1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1)实验过程中图1观察到_______的现象,则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2)a的值为________。
    (3)由实验测得的数据_________(填“>”或“V3,说明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说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好;
    【小问6详解】
    选项
    方法
    示例
    A
    分类法
    根据所含物质种类,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B
    观察法
    物质的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即可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类比法
    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推测烧杯也可以直接加热
    D
    归纳法
    二氧化锰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归纳出二氧化锰可以做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剂
    产生气体的体积
    1

    2
    二氧化锰粉末
    3
    红砖粉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将红砖粉末过滤、洗涤、干燥,再称量
    红砖粉末质量为
    反应后红砖粉末的质量不变。
    步骤2:将步骤1干燥后的红砖粉末放入小试管,往注射器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注入小试管中
    相同时间下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实验3相同
    红砖粉未的_______不变

    相关试卷

    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第一初级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第一初级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 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3页。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A4: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小李用托盘天平称取2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