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二、选择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
    C.常以身翼蔽沛公D.范增数目项王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8.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汜南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替
    B.①驻扎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扎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鄙远(bǐ) 氾南(sì)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B.阙秦(jué)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共其乏困(ɡònɡ)
    C.不知(zhì) 杞子(qǐ) 戍之(shù) 许君焦、瑕(xiá)
    D.逢孙(fénɡ) 朝(zhā)济 君之薄(bó) 微夫人之力(f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11.(2021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三、小阅读-课内
    12.《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请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异同。
    13.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14.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四、非选择类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6.文言句式。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7.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18.文学常识。
    (1)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国家或个人等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_______、_______(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古代爵位名。______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_______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_______,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______和_______。春秋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等爵位。
    五、选择类
    19.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是寡人之过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晋军函陵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跳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指秦穆公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参考答案:
    1.D 2.D 3.C 4.(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2)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5.(1)交代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形势危急。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郑国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郑伯,他勇于自责,以情动人,以诚动人,因而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希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重在表现郑伯自责。
    排除①③两句。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假如;“亡”,使动用法,使……亡;“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对您有好处。
    (2)“行李”,使者;“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
    (3)“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的;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第二个“封”,名词,疆界;“阙”,侵损,使……减少。
    (4)“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易”,代替。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分析第一段的作用。“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是说晋国和秦国包围了郑国,同时交代了两军的驻扎之地,这对郑国形成包围之势,可见形势危急,所以才有了下文请烛之武的事情;“以其无礼于晋”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是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可以看出与秦国没有太大关联,所以下文烛之武前去说退秦军并且成功说退秦军。由此可知,第一段的内容为下文埋下伏笔。
    然后分析第二段中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可知,郑伯为自己不能早用烛之武而道歉,充分显示诚意;由“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郑伯指出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也是不利的,指出危害所在。因此而说服了烛之武。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B.封:名词作使动词,使……成为边境(一说,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
    C.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D.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
    故选C。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军:驻扎。句意: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句意: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③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
    ④为:给予。句意: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文言文字音的能力。
    A.“氾南”的“sì”错误,应读fán。
    B.“阙秦”的“jué”错误,应读quē;“共其乏困”的“ɡònɡ”错误,应读“ɡōnɡ”。
    D.“逢孙”的“fénɡ”错误,应读“pánɡ”。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厌烦”错误。“厌”,通“餍”,满足。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略微”错误。“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故选D。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故选B。
    12.(1)相同点:二者均采用顺叙的写法,《烛之武退秦师》以时间为序,依次写了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等事件,叙事完整,逻辑清晰。《鸿门宴》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围绕项羽是否发起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层层展开故事。线索清晰,情节合情合理。
    (2)不同点:《烛之武退秦师》以“退”为核心,说退秦师是文章的中心,作者主要写说辞。先是以退为进,站在秦伯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好感。然后晓之以害,继而诱之以利,再实施离间,最后进行未来推测,一步步地让秦伯进入自己的预设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鸿门宴》主要以情节制胜,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上斗争的情节描写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情节在起落间扣人心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相同点:从文章的叙述特点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围郑”“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吾其还也”“亦去之”等情节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记述了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等事件,叙事完整,逻辑清晰。通过《鸿门宴》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急击勿失”“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等情节分析可知,本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围绕项羽是否发起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层层展开故事。线索清晰,情节合情合理。
    不同点:《烛之武退秦师》以“退”为核心,说退秦师是文章的中心,文章大段大段的人物语言描写,作者主要写说辞,尤其重点记述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语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先是以退为进,站在秦伯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好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然后晓之以害,继而诱之以利;“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再实施离间,最后进行未来推测,一步步地让秦伯进入自己的预设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鸿门宴》主要以情节制胜,通过分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樊哙闯帐等情节可知,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上斗争的情节描写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情节在起落间扣人心弦。
    13.【示例1】烛之武能说动秦穆公,究其实质在于敏锐地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秦晋两国在晋惠公时期有过战争,惠公被俘,在秦穆公助重耳为晋文公后,秦晋关系密切,此间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对于晋国的强大,亲历了惠公到文公这段历史的秦穆公不会没有想法。因此,烛之武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出了表面上亲密的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隐而未发的矛盾(这种矛盾并非由“秦师先去”引发),他所说的“邻之厚,君之薄”,所描述的晋国的贪欲,对秦强晋弱时期的秦穆公或许不过是泛泛之辞。对处于“大国争霸敏感期”的秦穆公则是直接击中了其内心深处的疑虑。能“当局者清”,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是烛之武的真正高明之处,并不只在设辞巧而争口舌利。秦晋围郑后三年(前627),大国矛盾爆发,秦晋之间发生崤之战,可见烛之武的眼光是很锐利的。
    【示例2】文中的秦穆公似是扮演着一位昏聩无能的君主形象,仅因烛之武的三言两语便舍晋而与郑盟,但深究根本,便可知秦穆公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大家。
    其一,文中“秦军氾南”,远离本土,戒备森严,但烛之武“夜,缒而出”便轻而易举地见到身处秦军驻地的穆公,何其反常?显然穆公为其开了“方便之门”,可见穆公早已做好两手准备,发兵或者谈和皆有取得利益之法。
    其二,秦军舍近求远,在郑国之东北——氾南驻军,意欲为何?氾南乃绝佳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秦军占领氾南,其出兵中原之路将会一路畅通,再无阻拦。此役穆公率军屯扎于此,不但昭示了他的政治野心,同时也暗中逼迫郑国开出令人满意的“价码”。
    其三,烛之武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所谓“行李之往来”,不仅是指外交人员,同时也包括军事人员,这才有了下文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一巨大的利益让步正中穆公下怀,自然不需再多言语。
    文章对秦穆公虽着墨不多,但其深谋远虑之形象却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感叹其强大的政治手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烛之武除了辞令巧妙外游说成功的原因。可以从烛之武和秦穆公两个角度分析。
    从烛之武的角度看,除了辞令巧妙外,最主要的是他抓住了秦晋关系的弱点,巧妙地使用了反间计。从秦晋两国关系看,两国关系复杂而微妙。晋献公死后,晋国因为强人太多,出现了内乱。于是秦穆公帮助不被看好的夷吾成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惠公。为了当国王,夷吾答应将西河之地送给秦国,还让儿子留在秦国做人质。西河之地是晋国在黄河之西建立的桥头堡,对秦国的威胁很大。晋惠公即位之后就反悔了。后来实力强大的晋惠公出兵攻击秦国,差点俘虏了秦穆公。是一群饥民救了秦穆公,还打败了晋军,俘虏了晋惠公。后来秦穆公协助晋文公夺取王位,实现秦晋联盟(“秦晋之好”典故的由来)。但是在秦晋围郑前两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秦穆公对此不会毫无想法。两国虽有秦晋之好,但是国家利益至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古今一理。地理位置决定了眼下打下郑国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的结局;秦晋都想称霸中原,未来的发展又必然互相冲突。所以,秦晋之好已经是埋下了先天的国家利益冲突。如果不是两国之间有这种利益冲突,秦军就算为了避免损失撤军而去,也大可不必还帮助几秒钟之前的敌人而防范刚才的盟友,则弱小的郑国仍旧还要单独面对强大晋国,形势依然危如累卵。晋国对秦有过毁约的历史。秦穆公当年“尝为晋君赐矣”,以武力护送晋惠公回国登基,但是,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国这以怨报德的前科,穆公岂能不耿耿于怀?这虽然不是晋文公所为,但是,鉴往知今知未来,教训不能不吸取,秦穆公不得不防被同一条蛇咬第二次的事情在未来发生。况且“晋,何厌之有”,晋国的贪欲,秦穆公是有切身体会的,对处于“大国争霸敏感期”的秦穆公则是直接击中了其内心深处的疑虑。能“当局者清”,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是烛之武的真正高明之处,并不只在设辞巧而争口舌利。
    从秦穆公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大家。烛之武在秦晋围郑,戒备森严的情况下能顺利见到秦穆公,说明秦穆公并不排斥见郑国人,表明他并不一定要跟随晋国打郑国,如果郑国给的利益够大,他是可以撤军的。其次,“秦军氾南”,选择郑国东北部的氾南驻军,秦穆公也有自己的考量。氾南是通往中原的一条要道,乃绝佳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穆公此举无疑昭示出其出兵中原的野心。当然,如果能逼迫郑国与自己结盟,这块地方自然也属于自己。第三,郑国提出做秦国的“东道主”,这个“东道主”含义颇丰,可以让郑国作为秦国进犯中原的一条通道,这才有了下文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一巨大的利益让步正中穆公下怀,自然不需再多言语。
    14.(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提示观点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因。
    如郑伯不能知人善任。结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分析,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
    结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国家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烛之武抱怨之后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
    如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他的外交才能得不到展现。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但是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国君面对的无数臣民,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十分了解,烛之武有才能,却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15.(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晋惠公) 也曾答应送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这是) 您知道的呀。
    (2)等到它使郑国成为东边的边境, 就会又想扩张它(晋国)西边的疆界。
    (3)越过别国(的土地) 而把远地(的郑国的土地) 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为”,给;“赐”,恩惠;“济”,渡河;“版”,防御工事;“君之所知也”,被动句。
    (2)题得分点有:“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
    (3)题得分点有:“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远方的郑国。
    16.①②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④⑤状语后置句。⑥省略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①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标志是“是……也”;
    ②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意思是“依靠人家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判断句;
    ③ 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④ 无礼于晋,应为“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
    ⑤ 有益于君,应为“于君有益”,状语后置句;
    ⑥ 以为,应为“以(之)为”,省略句。
    ①②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④⑤状语后置句。⑥省略句。
    17.“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晋文公的退兵理由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不仁”,从道义上来讲,重耳能够成为晋国国君,依靠的是秦穆公,所以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即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帮助就没有重耳的今天。也就是秦穆公于重耳是有恩的,如果此时反而对自己的恩人下手,很显然是不仁不义的。所以这一条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既然秦国此前与晋国交好,并约定一起灭掉郑国,但是最终却反过来帮助郑国来对付自己的盟友,这本身就是不仁不义的。
    “不知”,原文是“失其所与,不知”,即与秦国翻脸是不明智的。根据以上背景的分析来讲,再进一步发动战争,就将与秦国翻脸,从而失去秦国这个盟友。然而秦国是一个大国强国,与大国强国为敌显然是不明智的。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原文是”以乱易整,不武“,这一条的意思,硬译过来是:把整齐的军队变成混乱的军队,是不符合用兵之道的。但是这一句的本质是:继续发动战争,只不过是为了解气,但是达不到战争的目的,即灭郑,这不符合战争的原则,即不武。从以上背景分析来讲,继续发动战争,确实是无意义的,所以这条理由也量成立的,但是成立的原因并不是“以乱易整”,而是达不到目的,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18. 会盟 杀生歃血 宣读盟书 向神发誓 爵位制度 爵位 行政职能 政治名位 经济权利 公 侯 伯 子 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称为“会盟”。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 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爵位,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君有益”;
    A.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B.“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不是特殊句式。
    C.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郑伯言”;
    D.省略句,应是“晋军(于)函陵”。
    故选C。
    2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故选A。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篇名句默写,重要实词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知识夯实,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