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任务群二 Ⅱ小 说(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任务群二 Ⅱ小 说(Word版附解析),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 说
知识积累1 小说的种类
知识积累2 小说的叙述特征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1)常见的叙述视角
(2)特殊的叙述视角
【特别提醒】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关系及具体使用情况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
2.在具体的文章中,不同的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变化的。
(1)人称变换:①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②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强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③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叙述;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第一人称的人物独白、对话。
(2)一篇小说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或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叙述顺序
【特别提醒】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如巴金的激情、鲁迅的冷峻。它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
(1)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2)显示,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不肯露面,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如《老人与海》几乎都是“显示”。海明威让圣地亚哥“显示”,对他的表现却不进行判断,小说叙述得相对客观、冷静。
在一篇小说里,一般是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
【知识拓展】
零度叙事
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地描写,而不表露自己的立场。作家将热烈澎湃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绽放,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叙事。
叙述频率
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发生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叙述中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类:①单一型。即故事中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讲述一次。②概括型。即故事中发生过很多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叙述一次。③重复型。即在故事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却被重复叙述。重复叙事或反复叙事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之死,既突出了阿毛之死对她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
叙述节奏
指叙述速度的快慢急缓。快,是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多是一笔带过。加速是跳跃,是略写。慢,是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慢行,是细致描绘。小说的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快慢交织的叙述节奏,在叙述林冲寻敌时节奏较快,在叙述山神庙痛杀陆谦等人时节奏较慢。
常见的叙述方式
知识积累3 小说的情节结构
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
情节安排技巧
(1)情节波澜安排技巧
(2)情节严密安排技巧
【特别提醒】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给出的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伏笔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照应”没有出现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和其后真正要写的内容一般紧挨着,伏笔与下文所承的“点”往往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的距离。
④从作用上看,铺垫主要是在内容上起烘托作用,如推动情节、积蓄气势等。伏笔主要是在结构上起作用,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等。
情节段落的作用
(1)小说常见的开头类型及作用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3)小说的结尾类型及作用
小说常见的线索类型
知识积累4 小说的形象
人物形象的构成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积累5 小说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积累6 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
分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角度
知识积累7 小说的文本特征
常见的小说题材的特点及阅读要点
小说文本的多种元素特征
知识积累8 小说的标题、主题
不同类型标题的作用
分析标题的角度
小说常见的主题
分类
具体说明
“我”
第一人称
(1)非“主人公”型
旁观者
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个人物;可以坦陈自己的疑虑和困惑,让读者去思考。[链接教材:《孔乙己》中的“我”。]
参与者
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链接教材:《百合花》中的“我”。]
(2)“主人公”型
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链接教材:《变形记》(节选)中的“我”。]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谈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旁观者,还是主人公。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你”
第二人称
叙述者以直接对话的方式,与作品中的“你”进行交流。使用这种叙述人称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略显拗口。
“他”
第三人称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该叙述人称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还可以展示同一时间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类别
说明及其效果
全知视角
大致对应“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的视角。作用:①视野开阔,适合讲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故事;②自由度高,叙述时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③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事件。
限知视角
大致对应“内聚焦”。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主人公视角就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视角。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见证人视角,即作品中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的视角,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作用: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说从格里高尔的视角展开叙述,开篇就以“我发生什么事啦”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之后跟随着格里高尔的眼睛,读者才慢慢了解故事原委。②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便从林黛玉的角度展开叙述,通过黛玉的眼睛,读者领略到贾府的富贵奢华,获得了较为真切、自然的感受。③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此外,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其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这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还会推动情节的发展。
类别
效果
儿童视角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说话方式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⑤从儿童的视听角度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可以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的方法进行描写的作用:①作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故事更加生动,充满童趣;②作家以成人的视角进行评说,使笔下的文字内涵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如萧红的《呼兰河传》、鲁迅的《社戏》《故乡》。
女性视角
①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使小说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引人深思;②以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表现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③有助于塑造女性形象,展示其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茹志鹃的《百合花》。
老人视角
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意味;③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如余华的《活着》。
动物视角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②动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出现,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类世界的纷繁世事中抽离,叙述更加冷静、客观,可以获得另一视角的“真实”;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莫言的《生死疲劳》。
类别
阐释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内外、上下、从整体到局部)顺序来写。[链接教材:《百合花》]
①叙事完整,有头有尾。②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下去。[链接教材:《祝福》]
①开篇点题,引出下文。②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件。插叙的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叙述。[链接教材:《故乡》中插叙一段三十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
①帮助展开故事主线,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进行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②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故事中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外与之有关的事件,使故事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链接教材:《智取生辰纲》中,补叙了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经过。]
①对故事起丰富、补充的作用。②深化主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因此又叫作分叙。平叙多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链接名著:《水浒传》]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类别
阐释
效果
对话式
对话式的叙述方式是以人物对话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一种叙述方式。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如《简·爱》。
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集中。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被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③突出主题。
对比式
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体现了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
①突出表现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②突出主题。③结构全篇。
独白式
独白式的叙述方式着力描写人物内心的种种感受,通过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内心世界,具有淡化情节甚至取消情节的特点。如《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的话语深刻地表现出人物自身复杂的意识和心理变化。
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③可以展现时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烙印,丰富作品的内涵。
重复式
重复叙述,即多次讲述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之死。
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③缓和叙事节奏,增强艺术感染力。
片段式
聚焦生活的一个小场景,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进行横断面式的描写,见微知著。多见于情节简单的短篇小说。
①小中见大,矛盾冲突集中,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②节省笔墨,留下空白,引发读者联想。
双线
索式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串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串全文的线索。双线索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副线。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和陆谦两人的行动分别为小说的明线和暗线。
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③突出人物形象。
抑扬式
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却先有意“抑”,或欲“抑”却先有意“扬”的一种叙述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如《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中,作者塑造贾宝玉的形象就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在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交叉式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叙述,类型较多。如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学、虚构与真实、荒诞与真实、叙事与写景、科学性与文学性、科学美与人性美、自然美与人性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如《微纪元》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①丰富作品内涵。②可以揭示人物或事件的复杂性,使形象更加多彩。③可以实现叙述时间上的跨越,增强叙述自由性。
模式
解读
单线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的模式中,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林冲的活动,暗线是陆谦等人谋害林冲的活动。]
摇摆式
(一波三
折式)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链接教材:《祝福》的情节结构模式是摇摆式。]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模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形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较丰富的思想。
蒙太奇式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不少作家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此模式中,小说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使得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
延迟式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链接教材:《老人与海》(节选)]
突转式
(欧·亨
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早已在前面的情节中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如《项链》。
横截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意识流式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名称
释义
作用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常常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来说,它是指一种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的技巧。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可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突转
在小说中间或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名称
释义
作用
照应
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的互相关照与呼应。[链接名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纯熟地运用照应艺术,使故事发展既纵横交错又有迹可寻,既有前因又有后果,也使故事情节既纷繁复杂又脉络清晰。]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进行提示或暗示。[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叙述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遇到开酒店的李小二,为之后李小二夫妻听到陆谦等人谈话后向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伏笔。]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作为衬垫。
推动情节,积蓄气势,突出主旨。
线索
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始终,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
使情节更加紧凑,条理更加清晰;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深刻、丰富等。
类型
作用
直切式开头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悬念式开头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写景式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角度
作用
与相关情
节的关系
①使情节前后照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合或情节突转,丰富小说的内容。④起过渡的作用。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链接名著:《骆驼祥子》中写祥子在暴雨狂泻的天气里仍拼命拉车,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
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结构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读者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的结局(悲剧式结尾)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大团圆式结尾)
①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展现出的美好人性和积极主题,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
戛然而止的结局(留白式结尾)
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想象,也便于进行艺术再创造。
以景作结的结尾
①从结构上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从情节上看,暗示情节发展和故事结局。③从人物上看,烘托人物心情。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⑤从读者角度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类型
链接教材/高考/名著
以人物为线索
《祝福》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
2014新课标Ⅱ卷《鞋》,就是以“鞋”为线索串起事件的。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部分的线索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
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的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
角度
特征描述
链接高考
外在
身份、职业、地位、技能、相貌、遭遇、行为习惯等。
身份:2019年江苏卷《表妹》中的“表姐”是一个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
地位: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中的老头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遭遇:2019年全国Ⅱ卷《小步舞》中的老舞蹈师夫妇经历过法国路易十五时代。
内在
品格、情感、精神、性格、心理、气质等。
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中的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
动作描写
①展示人物外部形象。②透露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言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透露出生活气息。④展现出地方色彩。
心理描写
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②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③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⑤表现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⑥营造某种氛围。⑦深化主题。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通过人物间接描写
一般分为烘托和反衬。烘托一般是正面的,通过在小说中设置与主人公性格相似的人物来映衬出主人公在整篇小说中的中心地位。反衬一般是反面的,通过描写次要人物的性格、品行等,反衬出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他人转述间接描写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之口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然、巧妙。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他手法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单独写,是“点”;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等人进行群体介绍,是“面”。
抑扬结合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欲扬先抑,一类是欲抑先扬。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突出描写重点,提高阅读体验,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虚实结合
“实”就是实写,即对人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而“虚”就是虚写,即描写对象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虚实结合,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突出人物个性,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对情节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表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可以对情节产生推动作用。
②对主题的作用
小说可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
③对社会的作用
结合社会现实深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思考作品的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体现自身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作用首先是体现自身的价值。
②对情节的作用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③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角度进行描写;对主要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此外,次要人物还可以衬托主要人物,表现主要人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④对主题的作用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力量,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新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⑤对气氛、感情基调的作用
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物象的作用
①人物塑造
物象衬托了人物的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情节安排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环境
一是指物象对时代特色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④主题
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我”的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陪衬人物、线索人物。作用:①衬托主要人物。②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③贯串全文,充当线索。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角度
作用
环境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或表现时间、季节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故乡》第二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点明时间——深冬,地点——船舱。③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暗示人物命运。③导引人物出场。
情节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舒缓节奏,调整读者的心情。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与结尾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主题
①暗示主题。②深化主题。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角度
作用
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孔乙己》开头一段描写了鲁镇酒店的格局,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或影响人物性格。③揭示人物心境。
情节
①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题
①揭示社会的本质。②揭示文章的主题。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色彩鲜明
质朴与华丽
质朴
(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描绘性语言少
动词→富有力度
修辞手法→少用修辞
情感→激越昂扬
华丽
(典雅)
语言→讲究节奏韵律,描绘性语言多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等
修辞手法→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画面→色调柔和
语言→规范、正式
情感→细腻缠绵
句式→整齐、完整,多长句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等
诙谐
语言→轻松幽默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情达意时,比较直接
修辞手法→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
含蓄
表情达意时,不直接,而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及象征、比喻等手法
简洁与细腻
简洁
语言→流畅,多用短句,多概括性语言
细腻
语言→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多辩证性语言
看词语运用
准确使用词语,能够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分析词语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形容词、副词等。
看语体色彩
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有地方色彩。
看句式特点
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看修辞手法
品味小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小说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夸张、借代等;表达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准确精当、惟妙惟肖、诙谐幽默等。
看语言风格
见“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
其他
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些特定的时代使用;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土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
题材
特点
阅读要点
革命
(红色)
小说
①以革命抗战为小说背景。②人物主要是革命志士(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③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军民鱼水情等。
①了解革命斗争发生的具体时代。②把握革命者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革命人格。③领悟主旨内涵。
乡土
小说
①内容上,以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绘诗意的田园风光,叙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②主旨上,多表现农村、农民生活,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或对乡土社会的愚昧、落后进行批判,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①抓住乡土特点。②立足社会现实,建立与文本的内在联系。③思考作品内涵,抓住作品主题。
历史
小说
①历史真实与虚构相统一。②虚构程度不等。
①了解史实,把握历史真相。②领悟借历史所表达的主题。
外国
小说
常见母题:人性、英雄、爱情、死亡、寻根、战争与和平、欲望与异化。
两种类型:①传统型。重点向外,直面社会生活。②现代型。重视内心展示、情节处理陌生化。
①传统型。同阅读中国小说一样。②现代型。注重梳理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原因。对采用了跳跃、省略、变形、荒诞、魔幻及象征手法的小说,要发挥想象,明确其意义。
散文
化小说
①情节。淡化叙事,情节舒缓。②环境。注重景物描写,营造意境。③人物。虚化人物,不过分刻画。④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⑤描写。注重细节描写。⑥主题。往往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
①领悟小说主题。②关注叙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③分析“物象”,把握内在意蕴。④分析人物,挖掘主旨意蕴。
对话
体小说
以对话为主体,靠对话的内容来推进情节,表现人物。
抓住对话,体会对话内容及特点。把握对话在推进情节、表现人物和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文本元素
解读
故事与新编(历史与虚构)
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
效果:①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韵味、传奇色彩、浪漫色彩等;②“新编(虚构)”的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赋予小说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
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
关系: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
效果:①补充情节,丰富并完善内容;②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③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④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故事更具艺术性,真实故事更具张力。
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
关系:“梦境(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二者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
效果:①以虚衬实(虚实相生);②增强抒情性,富有梦幻(浪漫/神秘/恐怖)色彩。
科学与幻想
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
效果:①二者结合,使小说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②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怀
关系:“科学幻想”是“现实情怀”的载体,“现实情怀”是“科学幻想”的基础。
效果:“现实情怀”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科学幻想”体现作者的美好愿景,突出主题。
荒诞与真实
关系:“真实”是“荒诞”的基础,“荒诞”是“真实”的突破。
效果:夸张,富有荒诞性,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深化主题。
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
关系:“英雄主义”表现为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等,“浪漫主义”表现为情怀美好、格调高雅等,二者相辅相成。
效果:①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富有传奇色彩;②人物形象更加高大、立体;③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
传奇性
表现: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和传奇环境。
效果: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小说更具吸引力;②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个性更加突出。
档案材料、新闻报道、地方志或访谈的穿插
效果:①丰富小说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和真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②展现社会背景,突出主题。
类型
作用
“人物(形象)”类标题(如《孔乙己》《哈姆莱特》等)
①强调人物的重要地位。②贯串全文,起到线索作用。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事件”类标题(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①突出主要情节。②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可读性。③起到线索作用。④暗示了主题。⑤如果标题中还出现了人物,则可以交代主要人物。
“时间、地点、环境”类标题(如《茶馆》《边城》等)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②设置悬念,暗示情节发展。③作为线索,呼应全文内容。④突出小说的主题。
角度
作用
情节
①是小说的线索,能够组织全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概括小说情节。
人物
①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了人物命运。③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环境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②有深层次的社会内涵。
主题
①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②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艺术
技巧
及效果
①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修辞手法,产生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效果。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进行深度思考。
类型
说明
揭示人性
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思考人生
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引人思考。
针砭时弊
揭露和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百态人生
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红色教育
通过讲述革命年代中的英雄模范、人民大众的事迹,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任务群二 Ⅱ散 文(Word版附解析),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特别关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任务群二 Ⅱ现代诗歌和戏剧(Word版附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现代文阅读Ⅰ任务群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Word版附解析),共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