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各地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并非体验纯粹的环境,而是在体验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即便是最原初的体验也受控于我们人类的视角。“木头”指的是“木头与人类的关系”,而“石头”则意味着“作为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任何试图抛开“意义”来探讨环境的人都必将是如此不幸:他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他的行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任何人都将是无用的——一言以蔽之,这些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我们只能通过自身所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因此,可以自然地做出推论: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解读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甚至它可能是永远也无法被恰当而完整地阐述出来的。也就是说,意义的国度就是各种错误存在的国度。
如果我们询问某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很可能无法回答。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用这样的问题来困扰自己,更遑论寻找答案了。与其听其言,不若观其行,人们必定会在各自的行为中提出他们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人早已得出了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生命的意义”,而他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志向、习惯和个性特征都与这一意义紧密关联。每个人都表现得好像他们能够依恃某种对生命确定无疑的阐释。不言而喻,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个“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论断,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
有多少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没有人知道生活的绝对意义,也正为此,任何一种能够有所裨益的解读都不能被判定为绝对错误。择善取优,我们可以在多种解读中分辨出切实有效的和乏善可陈的,发现较好的解读所具有的要素,并据此寻找到一个关乎“真实”的公共尺度,一个普世的意义,从而获得解密人类现实的能力。
材料二
所有真实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对于生命中种种问题来说,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为他人树立的样板范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普遍问题的成功之道。即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超脱出“卓有建树”这样的评价。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作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人们会怀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这真的是对的吗?也许还会问:“那么个体呢?如果一个人永远只考虑其他人,只体现在他人的福利之中,不是一定会损害他本身的个性么?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总得有某些人为了谋求发展而需要首先考虑他们自己的问题吧?难道不应该让某些人首先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加强自己的个性吗?”
我相信,这种观点是一个巨大的谬误,它所提出的问题也根本就是个虚假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根据希望有所贡献的生命意义行事,而他的一切动机也都直接指向这一目标,那么他自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以达成最终目标。他们将根据目标的要求来打造自己,磨练自己的能力,培养社会情感,在实践中日臻成熟。就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吧。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的爱人,如果我们希望令爱人的生活舒适富足,那么我们会竭尽所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反之,假如我们认为应该纯粹发展自我人格,拒绝一切奉献的目标,那么只会成为一个嚣张跋扈、令人生厌的家伙。
材料三
让我们来勾勒一幅简单的图画,看看童年情境在不同方式下的诠释。对不同的个体来说,童年的不愉快经历可能会被赋予大相径庭的含义,并由此导出截然不同的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比如,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如果对未来产生了影响,人们就会无法释怀。有人会想:“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样不幸的状态,确保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好一些的环境下成长。”而另一个人也许就觉得:“生命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那么幸运。既然老天这样对待我,我何苦要对这个世界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在提及他们的孩子时会说:“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苦、遭过很多罪啊,我都扛过来了。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又或许,第三个人的感受另有不同,他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因为“我有个不幸的童年”。在每个个案里,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他们就永远不会改变行为的方式。
这是个体心理学有别于决定论的地方: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会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只是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目标的东西。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因此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
B.每个人都有独有的生命意义,因为每个人习惯和个性等不同。
C.被称誉为“天才”的人,不一定是智力出众、能力超群的人。
D.为他人奉献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彼此矛盾的,无法相互调和。
2.根据材料三和《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行为与性格,下列人物对童年经历的解读迥异于其他人的是 ______
A.父母早逝、寄居贾府的林黛玉
B.幼年被拐、饱受折磨的甄英莲
C.尚在襁褓即已父母双亡的史湘云
D.因家贫被卖入贾府为婢的花袭人
3.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以梳理作者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请你简要概括相关内容,填写①一③处,帮他补充完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
①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②“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恶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音,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灵便的小生物。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净,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转动不已的大水车,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
④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雨落大了,再不能做这种游戏时,就坐在楠木树下或庙门前石阶上看雨。既还不是回家的时候,一面看雨一面自然就需要温习那些过去的经验,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雨落得越长,人也就越寂寞。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那么大的雨,回家去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了。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绳的人摇绳车。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熟悉的人。也就因为这种雨,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在仓屋中。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
⑤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覆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⑥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⑦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丽的海边。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河边庙门前躲雨的细节描写中,也能读出作者“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
B.跪在仓屋中的处罚正给了作者训练想象力的机会,因此他并不学得痛苦。
C.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描绘最为真切动人,呈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体验。
D.文中的“水”象征着阻隔、孤独,也暗含着联结、温情,审美意蕴丰富。
6.文章开头说水“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从全文看,水给予了作者哪些帮助?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7.请结合文章第⑥段和小说《边城》的内容,简要说明水对作者文学创作产生的具体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盖公堂记
苏轼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1】,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投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2】杂然并进,而瘭疽痫疥眩替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 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 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3】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 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4】,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 达其壅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释:【1】盗:人体内的寄生虫。此指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2】钟乳:即钟乳石。乌喙:中药附子的别称,有散寒止痛的功效。【3】萧何、曹参:汉初大臣,协助刘邦建立汉朝基业。【4】黄老言:黄老之学,是战国、汉初道家学派的学说。黄、老指黄帝与老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患风寒的乡人多次求医,不同的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
B.齐国儒士众多,治国之策各异,但都不如盖公的政治智慧高明。
C.作者将黄堂之北的新居命名为“盖公堂”,以等待盖公入住其中。
D.作者揣想盖公隐居山中,逍遥往来,表达了对贤者的追慕之情。
12.清代学者评价此文:“《盖公堂记》用柳子《郭橐驼传》之意而变其面目。”请结合此文与《种树郭橐驼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阅读《论语》后,同学们很受启发,打算举行一次“学习”:主题班会。请你根据下面材料,概括出关于“学习”的两个讨论问题及相应观点,作为你的发言提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1】乎?”(《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箭,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注释:【 1】朱熹:“君子,成德之名。”【2】何晏:“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而未悟之事也。近思者,近思于己所能及之事也。”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1】。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2】,馘【3】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4】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释:【1】骨如霜:色白如霜的遗骨。【2】中行:指汉文帝时的宦官中行说(zhōng háng yuè),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3】馘(guó):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功。【4】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片以眼前所见荒凉景象与千年兴亡之历史相互映衬,感慨深沉幽远。
B.“昨夜波声”表面写景,实际写出了听着涛声难以入眠、心潮起伏的人。
C.下片运用典故,突显词人像击楫中流的祖逖那样,少年时即取得功绩。
D.结尾“欲上治安”三句点出维扬破败现状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不纳忠言。
15.同样是路过扬州时的感怀之作,这首词和姜夔《扬州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解说。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6.根据下面语段提示,用相关作品原文填空。
阅读经典诗文,是心灵与思想的奇妙之旅。诗文中有瑰丽的想象:“女娲炼石补天处,① ______ 。”“② ______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有阔大的境界:“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③ ______ 。”有自由的心灵:“④ ______ ,临清流而赋诗。”有深情的怀念:“瞻顾遗迹,如在昨日,⑤ ______ 。”“ ______ ,⑥ ______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有激荡的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⑦ ______ !”“乘骐骥以驰骋兮,⑧ ______ !”有睿智的思考:“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⑨ ______ ,以致其性焉尔。”“事不目见耳闻,⑩ ______ ,可乎?”徜徉于古代经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变得胸怀宏阔,心灵丰盈,头脑清明。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7.作文。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阿德勒认为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我们文化中也早有推己及人、先人后己、舍己成人等观念。然而沈从文在孤独中“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也有哲人说“不看重自己的人,也就不会看重任何事或任何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群己之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8.作文。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新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词语。回收改造技术赋予旧物新生, AI修复技术让老电影焕发新生,文创开发、跨界传播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艰苦卓绝的奋斗让中华民族迎来新生,机遇和挑战会让人突破旧我,如获新生……
请以“新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A、蕴含在每个人行为表现和个性特征中的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自身经历/经验的解读,切实有效的/真实的,把环境/经验本身当作决定人生的基础,对不愉快经历作出的解读
【解析】(1)A.“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因此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是“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意义的国度就是各种错误存在的国度”“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B.“因为每个人习惯和个性等不同”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为“每个人都表现得好像他们能够依恃某种对生命确定无疑的阐释。不言而喻,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个‘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论断,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D.“为他人奉献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彼此矛盾的,无法相互调和”错,材料二最后一段为“如果一个人根据希望有所贡献的生命意义行事,而他的一切动机也都直接指向这一目标,那么他自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以达成最终目标”。
故选C。
(2)材料三第一段为“让我们来勾勒一幅简单的图画,看看童年情境在不同方式下的诠释。对不同的个体来说,童年的不愉快经历可能会被赋予大相径庭的含义,并由此导出截然不同的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可见“迥异于其他人”的解读是指对“不愉快经历”的解读,A.“父母早逝、寄居贾府的林黛玉”并未经历不愉快,因此她对于童年经历的解读会迥异于其他经历不愉快的人。B.甄英莲“幼年被拐、饱受折磨”;C.史湘云“尚在襁褓即已父母双亡”;D.花袭人“因家贫被卖入贾府为婢”,三人都经历了不愉快,且都选择了坚强面对,故解读相似。
故选A。
(3)①结合“不言而喻,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个‘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论断,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可知,蕴含在每个人行为表现和个性特征中的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自身经历/经验的解读。②结合“择善取优,我们可以在多种解读中分辨出切实有效的和乏善可陈的,发现较好的解读所具有的要素……”可知,切实有效的/真实的。③结合“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可知,把环境/经验本身当作决定人生的基础,对不愉快经历作出的解读。
答案:
(1)C
(2)A
(3)①蕴含在每个人行为表现和个性特征中的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自身经历/经验的解读。②切实有效的/真实的。③把环境/经验本身当作决定人生的基础,对不愉快经历作出的解读。
(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4~7.【答案】C、B、、
【解析】(1)C.由“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可知,“空洞”在文中指的是“空荡”,而不是“空泛”。
故选C。
(2)B.“跪在仓屋中的处罚正给了作者训练想象力的机会,因此他并不学得痛苦”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可看出作者认为惩罚很苦,但想象力却得到了训练,用回想与幻想补充了饮食,安慰了痛苦。
故选B。
(3)由“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可知,河流为作者提供自由活动、释放天性的场所,扩大了作者身体活动的空间,使作者得以尽情融入自然,培养出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感受力,丰富生命体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心灵。
由“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可知,雨水、河流扩大了作者心灵活动的空间,锻炼、扩大其想象力,慰藉其幼小、孤独的心灵。
由“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覆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可知,河流为作者提供生存空间,使作者学习到丰富的人事、知识,激发人生梦想,获得精神支柱,河流滋养、培育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独特的创作素材,影响了作者的文字风格。
由“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可知,大海给作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更加开阔,放大、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希望与人格。
(4)由“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等可知,《边城》所写故事以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茶峒为背景,故事主要发生在河边、渡口,如作者所言“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由“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等可知,小说中爷爷是一位撑船人,顺顺是码头掌事人,天保、傩送依赖河流谋生,诸多人物形象取材于水边船上。由“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天保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闪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早上顺顺家里得到这个信,听说二老一早就赶去了”“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等可知,《边城》中翠翠父母殉情而死,保溺天水而亡,爷爷在雷雨夜死去,留下翠翠孤独地等待傩送归来,人物的不幸命运使得小说弥漫着忧郁氛围,如同南方的阴雨天气带给作者的感受。
答案:
(1)C
(2)B
(3)河流为作者提供自由活动、释放天性的场所,扩大了作者身体活动的空间,使作者得以尽情融入自然,培养出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感受力,丰富生命体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心灵。雨水、河流扩大了作者心灵活动的空间,锻炼、扩大其想象力,慰藉其幼小、孤独的心灵。河流为作者提供生存空间,使作者学习到丰富的人事、知识,激发人生梦想,获得精神支柱,河流滋养、培育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独特的创作素材,影响了作者的文字风格。大海给作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更加开阔,放大、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希望与人格。
(4)示例:《边城》所写故事以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茶峒为背景,故事主要发生在河边、渡口,如作者所言“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小说中爷爷是一位撑船人,顺顺是码头掌事人,天保、傩送依赖河流谋生,诸多人物形象取材于水边船上。《边城》中翠翠父母殉情而死,天保溺水而亡,爷爷在雷雨夜死去,留下翠翠孤独地等待傩送归来,人物的不幸命运使得小说弥漫着忧郁氛围,如同南方的阴雨天气带给作者的感受。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词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文本内容,再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个性解读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观点及文本内容,再分析作答。
文学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8~13.【答案】A、D、B、C、、
【解析】(1)A.句意:元气恢复后饮食甘美。完:恢复。
故选A。
(2)A.“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于”,可译为“从”或“向”。
B.“之”均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D.“以”分别为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3)B.“像雕琢器物、锻造金属一样砥砺他们百姓的德行”错,原句“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的意思是“制定法律改革制度,用来整治磨砺老百姓”,这里“镌磨锻炼”指“整治磨砺”,非“砥砺德行”。
故选B。
(4)C.“以等待盖公入住其中”错,原句“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的意思是“我却不敢居住在里面,用来等待像盖公一样的人”,是等待有盖公智慧的人,并非等待盖公入住。
故选C。
(5)苏轼的《盖公堂记》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都采用了“因事立说”的写法,通过具体的事例阐述政治道理。但两篇文章在叙述方式和写作目的上有所不同。《盖公堂记》通过作者自身经历来展开论述,引用盖公的事例来证明政治主张;而《种树郭橐驼传》则通过对话描写,让郭橐驼现身说法,阐述种树之道,进而说明治民之理。在写作目的上,《盖公堂记》旨在劝诫为政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而《种树郭橐驼传》则通过种树之道映射治民之道,反对繁政扰民,主张顺民之性。因此,可以说《盖公堂记》在《种树郭橐驼传》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
(6)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譬如为山,未成一箭,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可知,材料强调学习要在恰当的时间积极实践;有韧性,心志坚定;广泛学习,切己体察,不凌空蹈虚。故讨论问题可概括为:学习应采用怎样的方法/态度?
由“学而时习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可知,材料强调成己、成物、成德的过程。故讨论问题可概括为:学习的境界/目标/效果是什么?
答案:
(1)A
(2)D
(3)B
(4)C
(5)“用柳子意”是指:苏文像柳文一样借用寓言的形式,通过种树/治病善与不善的对比,阐述治国理政务在与民休息、不能繁政扰民的道理。“变其面目”表现为:①内容方面:柳文引述当时官吏扰民的现状,申明理政务在清简;苏文则引用曹参以盖公建议治国辅政的史实,阐明主张。②行文方面:柳文侧重从理政之不善论述主张,苏文侧重从理政之善来表达观点。
(6)①学习应采用怎样的方法/态度?学习要在恰当的时间积极实践;有韧性,心志坚定;广泛学习,切己体察,不凌空蹈虚。②学习的境界/目标/效果是什么?成己(学而时习)——成物(有嘉名,信从者,化民易俗: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成仁/成德(贤贤易色,仁在其中)。
参考译文:
开始的时候我居住在乡下,有一位患了风寒病而又咳嗽的人,前去求医,大夫认为是肚子里有了寄生虫,如果不治疗就会死人的。他用多种金属矿物金来治疗,让其饮下治虫子的药,用药攻击他的肾脏肠胃,烧灼他的体肤,禁止他饮食各种好吃的美食。一整月后,百病齐发,内热而外加寒冷,咳嗽不停,根本没有见到寄生虫。又求教大夫,大夫认为是发热病,给他吃寒泻的药,每天早晨呕吐,傍晚黑夜腹泻,于是连饭也不能吃了。他有些害怕就反过来治疗,将钟乳、乌喙等药材一并让病人吃下,而蛇头疔、疽痈(化脓性皮炎)、疥疮、晕眩等病症无所不发作。三次更换大夫而病反而越来越严重。乡里老人教导说:“这是大夫的责任,用药的错误。你什么病都没有。人生在世,以气为主,食物为辅。如今你每天药不离口,对外散发着臭气,而各种毒素搞乱了你的内脏,破坏了人的元气,隔绝了食物的辅助,所以害病。你应该卧床休息,谢绝大夫,断绝吃药而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元气恢复后饮食甘美,就是最好的药,可以按照这种饮食习惯,一次就能见效。”按照他的话去做,一个月病就好了。
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从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立法更改制度,用严厉的酷刑折磨百姓,可以说到了极点。萧何、曹参看出了秦朝法律对百姓的摧残和伤害,于是在屡次战争之余招收百姓,知道他们厌恶战乱困苦心力憔悴。而又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一切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由此天下安定。开始时曹参当上齐国丞相,他召见长老和各位有学问的人,询问怎样安定和汇集百姓的好办法。齐国的旧儒生有数百人发言,每个人所说的都不相同。曹参不知道按谁说的确定策略。听说山东胶西有位姓盖的人,善于研究黄老学问,就派人去请他。这位盖公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这样就可以让百姓自己安定下来,由此类推都是这个道理。曹参于是搬出官衙公堂把房子让给盖公居住,采用他的主张而使齐国得到了治理。后来,又采用他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天下。至今全国都称赞他的贤德。
我上任为胶西太守(实际上官职名密州知州),知道西汉时期的这位盖公是这里的人,就去寻找他的坟墓、子荆、后代,但都没有找到,心中十分怀念。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差不多就像再次见到了他。修建新的衙署在旧公堂北面,改变那里破败的形态,使窒阻蔽塞的地方通达开来,几重大门得以开启,使得城垣的南北通畅相望就像用墨线拉直的一样,取名为盖公堂。当时宾客官署的幕僚们悠然休息在这里,但都不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用以等待像盖公那样德高望重的贤人。
曹参作为西汉王朝的大臣。而盖公是他的老师,可以说名望极盛。而《史记》却没有记载他的下落,这岂不是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胶西东面靠海,南面靠近九仙山,北面属于牢山山脉,这其中有很多隐居的贤德人士,能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却不能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能见到他们也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我怎能见到他呢!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正确含义,再判断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推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再判断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评价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写发言提纲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内容的含义,再分析作答。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14~15.【答案】C、
【解析】(1)C.“少年时即取得功绩”错误,从词中来看,“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是说词人少年时抱负远大,想为国效力,消灭敌人,但是“徒感慨,漫悲凉”,少年时的意愿终成泡影,结合注释来看,中行指汉文帝时的宦官中行说,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这里词人以中行说比喻敌人,可见“少年有意伏中行”并非实写其少年时即取得功绩,而是写其少年时的远大抱负。
故选:C。
(2)首先从内容上看,本词开头“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平沙浅草,以及联想到的兴亡之感,接着“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写的是夜晚的波声,以及联想到的古人,最后“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表达的是对统治者的不满;而姜词开篇就直接写扬州,“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昔日的繁华,接下来“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描写的是经过扬州时看到的满目疮痍之景,然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的是对战乱的憎恶,结尾“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表达的是对扬州现状的痛心疾首。从写法上看,本词运用了直接抒情和用典两种抒情方式,如“徒感慨,漫悲凉”“馘名王,扫沙场”等都是直接抒发情感,而“千古英雄成底事”“击楫中流”等则是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感;姜词则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写法,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昔日扬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结尾“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景结情,表达情感。
答案:
(1)C
(2)内容上:
姜夔《扬州慢》主要描写扬州战后的荒凉景象,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抒发了对昔日扬州繁华不再的感伤和对战争的谴责。本词则通过描写平沙浅草、千古兴亡、英雄壮志未酬等,既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又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法上:
姜夔《扬州慢》多通过今昔对比,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昔日的繁华衬托如今的荒凉,以景寄情。本词主要运用用典的手法,如“少年有意伏中行”“击楫中流”等,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有写景,如“平沙浅草接天长”,但景中更多融入了历史兴亡的感慨。
译文: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赏析: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李济阻)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6.【答案】石破天惊逗秋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天堑无涯,登东皋以舒啸,令人长号不自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死节从来岂顾勋,来吾道夫先路,能顺木之天,而臆断其有无
【解析】故答案为:
①石破天惊逗秋雨(重点字:逗)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重点字:标)
③天堑无涯(重点字:堑)
④登东皋以舒啸(重点字:皋)
⑤令人长号不自禁(重点字:禁)
⑥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重点字:至)
⑦死节从来岂顾勋(重点字:勋)
⑧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道)
⑨能顺木之天(重点字:顺)
⑩而臆断其有无(重点字:臆)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7.【答案】群己之间 自古以来,群与己的关系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阿德勒强调生命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与集体协作,这体现了社会群体对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沈从文在孤独中发现了自我,哲人亦云“不看重自己的人,也就不会看重任何事或任何人”,这无疑提醒我们,在群体中不应失去自我。群与己,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丰富多彩与个体的完善成长。
群体,作为个体存在的背景和土壤,其影响力不容小。正如古人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群体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观点、经验和知识,这些都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养分。此外,群体的力量也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在现代社会,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需要团队协作,而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与他人共同成长。
然而,群体并非万能,它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当群体盲目从众,失去理性时,便会形成“乌合之众”,此时个体的声音往往被淹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此,在群体中,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群体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群与己的关系中,我们还应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个体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才能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在群体中,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选择,允许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个体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群与己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或统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群体中,我们应该珍视集体力量、保持独立思考;在个体成长中,我们应该关注自我需求、尊重他人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群与己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个体的完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群己之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要求就阿德勒和沈从文以及哲人的观点展开议论,讨论“群己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群:代表集体、社会、他人等,强调集体协作和对他人的关注。
2.己:代表个体、自我,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
3.群己之间:探讨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两个对立的观点:
阿德勒和我们的文化传统强调集体协作和对他人的关注。
沈从文和某些哲人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
参考立意:
1.和谐共生,寻求平衡。
2.先群后己,共筑未来。
3.重视自我,实现价值。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18.【答案】新生 阳光洒满了窗台,透过窗帘的缝隙,斑驳的光影在墙壁上轻轻跳跃。这是一个寻常的周末早晨,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因为我将迎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曾经的我,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人,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失败和挫折中无法自拔。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名为“心灵成长”的社区活动。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的热情和乐观深深地感染了我。
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成长和感悟。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力量。其中,一个名叫小梅的女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她曾是一个自卑、怯懦的人,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挑战,她逐渐找回了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她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力量,只要勇敢地去尝试和努力。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我回想起过去的自己,那个总是逃避、不敢面对困难的我。我决定,我要改变自己,我要迎接新的生活。
于是,我开始制定计划,设定目标。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每一次的志愿服务都让我感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我也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尝试新的领域。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仿佛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已经迎来了那个特殊的日子。那天,我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化了一个淡妆,站在镜子前,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那个曾经充满挫败和沮丧的我已经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自信和活力的我。
我走出家门,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我知道,这是我新生的开始,是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如今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我拥有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会为了它们而努力拼搏。我知道,只要我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我一定能够迎接更多的“新生”,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新生”的核心含义。在题目给出的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生”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它可以是技术带来的旧物或老电影的重生,也可以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再现,或者是经历苦难后的中华民族再次崛起,还可以是个人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实现的自我超越和成长。因此,写作时应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角度来展现“新生”的内涵。
其次,由于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需要在叙事中展示“新生”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书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展现“新生”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最后,题目要求主题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这些要求都是写作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尤其需要注意主题和思想必须积极向上,能体现出作者对“新生”的积极理解和认识。
参考立意:
1.技术带来的新生。
2.传统文化的新生。
3.个人成长的新生。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生命的意义”
内涵
① ______
类型及阐释
② ______
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
乏善可陈的
③ ______
A.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
逼窄:狭小
B.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
发遣:排遣
C.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
空洞:空泛
D.对人生远景凝眸
凝眸:注视
A.气完而食美矣
完:完成,结束
B.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
收:收容,接受
C.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
舍:使……住宿
D.北属之牢山
属:连接,接续
A.问诸医
或取诸环抱,悟言一室之内
B.禁切其饮食之美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三易医而疾愈甚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D.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A.谢医却药而进所嗜
谢绝医生,断绝吃药,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B.以镌磨锻炼其民
像雕琢器物、锻造金属一样砥砺他们百姓的德行
C.而不可与有为也
因而不可发布过多政令烦扰
D.达其壅蔽
把阻塞不通的地方清除打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名著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整本书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