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设计,共2页。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品读诗词,体会作者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品读诗词,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难点
品读诗词,体会作者感情
(四)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环节
一.题目解析:
卜算子是词牌名,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题目,寓居是寄居异乡。苏轼被贬黄州,一家人寓居在定慧院(寺院)中。
二.了解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有御史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在移知湖州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讽朝廷,
还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鸟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被诬陷入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这首词就是公元1080年初,苏轼刚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由于牵连甚广,苏轼的亲朋旧友被连累处罚的达20多人,在狱中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到黄州之初,苏轼谢绝与人交往。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此词以“幽人”自称,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三.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四.读流畅,明词意
缥缈(piā miǎ)省(xǐnɡ)栖(qī)
上片
1.枝叶稀疏的桐树
2.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用的器具。深夜壶水3.减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4.幽居之人。
5.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下片
1. 省: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2.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五.解析诗词
弯弯的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描写夜深人静、冷落凄清的孤寂,“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作者心灵的投影。
孤鸿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写孤鸿惊慌高飞,心怀幽恨,无人能懂,寒林千枝,不肯栖息,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良禽择枝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词人不肯攀附寒枝、宁愿独抱寂寞,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六.鸿”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含义
1.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2.以“鸿雁”来代替书信,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以“鸿雁”翱游天际,喻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七.内容小结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真实写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反思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思考探究,教师小结,学后质疑,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诵读体悟,探究孤鸿形象,解读幽人,走进苏轼,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