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作业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207/0-17333657307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作业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207/0-1733365730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综合训练题,共5页。
【基础巩固】
1.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指从一定立场或角度出发,对历史事物所持的看法。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秦始皇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B.秦始皇下令烧毁了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
C.秦的暴政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D.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浪潮并没平息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指从一定立场或角度出发,对历史事物所持的看法,因此,秦的暴政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秦始皇下令烧毁了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浪潮并没平息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云梦秦简是研究秦朝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真实情况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秦代死刑有“定杀”“生埋”“弃市”“戮”等十余种。这些记载可以佐证秦朝( )
A.法律体系健全 B.赋税徭役繁重 C.刑法非常残酷 D.开创死刑先例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死刑名称有“定杀”“生埋”“弃市”“戮”可知,秦律严苛,统治非常残酷,C项正确;题干体现秦律严苛,并不是法律体系健全,排除A项;秦朝赋税徭役繁重,但与题干中秦律严苛不符,排除B项;死刑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不是秦朝开创死刑先例,排除D项。故选C项。
3.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这说明,当时( )
A.刑法严峻 B.赋税沉重 C.思想禁锢 D.社会安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可知,当时赋税沉重,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刑法等相关信息,排除A项;思想禁锢与题意无关,比如焚书坑儒,排除C项;社会安宁题干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4.李白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灭掉六国的“秦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开疆拓土 C.焚书坑儒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办不了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籍要烧掉。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C项正确;统一文字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排除A项;开疆拓土属于疆域问题,排除B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角度,题目考查的是思想角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
B.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刘邦率领军队打败了秦军主力,取得最终胜利
D.秦朝统治者在公元前207年投降,秦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C项正确;秦朝末年,由于秦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B项;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6.“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是在描述以下哪一场战役(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史称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因此,描述的是巨鹿之战,B项正确;长平之战在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排除A项;桂陵之战是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排除C项; 马陵之战是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排除D项。故选B项。
【能力提升】
1.据《史记》记载,陈胜、吴广率队戍边为大雨所阻,按秦法应当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规定,遇有不可抗力的“水雨”误了徭役是不受惩罚的。由此可见( )
A.文献解读必须依赖考古佐证 B.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知
C.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途径 D.历史研究需要经过多元互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和秦简,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研究不能凭一家之言,而要多方论证,D项正确;当时人们留下的文献资料也有一定的真实性,文献解读必须依赖考古佐证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古发现等,可以找寻到历史真相,排除B项;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2.“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 )
A.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 B.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C.秦朝刑法严酷,社会动荡 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无止的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阿房宫,据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通过计算,阿房宫前殿有三分之二个故宫那么大,工程之大可想而知,直到秦始皇死的时候也没有建完。所以“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说的是秦始皇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修建阿房宫,招致民怨沸腾,爆发了农民战争,导致了秦朝灭亡,D项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不正确,C项与童谣主旨不符。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下列能够证明秦朝速亡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等类型,实物史料相对可信度最高,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文献史料由于当事人的立场等因素,可能带有主观色彩,需要更多的史料加以验证,据此分析,《三字经》《汉书·武五子传》属于文献史料,而秦朝刑具属于实物史料,相对可信度最高,B项正确,排除AC项;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是后世学者依据史料而写的著作,不能说可信度最高,排除D项。故选B项。
4.【文献整理】
概括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评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共同点:实施暴政。
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
示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苛刻,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
【详解】
根据整理文献“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法令烦憯(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由此可知,文献中,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是实施暴政 。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实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苛刻,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
【拓展延伸】
1.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大泽乡起义
【答案】A
【详解】根据“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可知该观点认为是因为法家思想过于极端,造成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最终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速亡,A项正确;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和被计划的社会矛盾都是极端化的法家思想带来的结果,排除BC项;大泽乡起义是矛盾激化的表现,而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
2.下表为《秦简·法律答问》案例选。它反映了秦律( )
A.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B.规定的刑罚极为残酷
C.以肉刑和经济惩罚为主 D.规定了定罪量刑原则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甲被判处磔刑”“他偷牛时身高六尺,在被关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甲长到了六尺七寸,对甲应判处完城旦(筑城劳役)”等信息可知,秦律规定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未达到该标准的,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秦律以身高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即规定了定罪量刑原则,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律规定的刑事责任标准,没有体现秦律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秦律以身高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没有强调秦律的残酷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秦律的其他内容,就凭材料中“磔刑(车裂)”“完城旦(筑城劳役)”等信息无法得出秦律以刑和经济惩罚为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A
《三字经》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B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C
《汉书·武五子传》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
D
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二世之后,于这一年九月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
朝代
作者及文献
有关秦始皇的论述
西汉
贾谊《过秦论》
“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
陆贾《新语·无为》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东汉
班固《汉书·晁错传》
“法令烦惜(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案例一
甲教唆乙盗窃杀人,甲得到赃款十钱,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甲被判处磔刑(车裂)。
案例二
甲因偷牛犯罪,他偷牛时身高六尺,在被关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甲长到了六尺七寸,对甲应判处完城旦(筑城劳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