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作业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213/0-1733365734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作业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213/0-1733365734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作业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213/0-17333657347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练习,共12页。
【新情境·考古与历史】1.如图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放马滩地图。这幅地图出土时已成残片,上面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道路、山脉、河流和关隘等图形。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纸本地图
A.蔡伦改进造纸术使该图得以保存下来B.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
C.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懂得造纸方法D.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十分普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放马滩地图……上面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道路、山脉、河流和关隘等图形。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放马滩地图上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道路、山脉、河流和关隘等图形,并且断定时间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说明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造纸技术,C项正确;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物,而材料所述是西汉时期的地图,排除A项;仅凭出土的残片,无法证明它完整清晰,排除B项;东汉材料改进造纸术后,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西汉时期有书写用纸,但没有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新情境·创新材料】2.西汉末年已出现纸的雏形,用飘絮时积留在箔上的残丝制成,但价格仍贵,难以大量使用: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纸的使用逐渐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发展推动技术革新B.技术革新蕴含了经济原理
C.新的书写材料完全普及D.技术革新易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末年已出现纸的雏形,用飘絮时积留在箔上的残丝制成,“但价格仍贵,难以大量使用”;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纸的使用逐渐普及。据此可知技术革新蕴含了经济原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汉时期造纸技术的改进,未涉及文化发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使用普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环境污染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新情境·旅游与历史】3.下图建筑是为纪念一位古代名人而建。该名人的贡献是( )
医圣祠(河南南阳)
A.撰写了《黄帝内经》B.编写了《论语》
C.写成了《伤寒杂病论》D.创编了“五禽戏”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医圣祠”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其著有《伤寒杂病论》,C项正确;成书于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作者不详,排除A项;《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记录的是孔子和孔子弟子们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排除B项;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唯物史观】4.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华佗创编“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的主张( )
A.养生保健,预防疾病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华佗创编 “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A项正确;诊断疾病,望闻问切,与“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与“五禽戏”,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内容不符,排除B项;针灸疗法,与“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与“五禽戏”,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内容不符,排除C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五禽戏”,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5.为什么中国人有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末年,老百姓吃了张仲景发明的“驱寒娇耳(饺子)汤”,耳朵再也没有被冻伤了。为了纪念张仲景,中国多地有了些习俗。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张仲景( )
A.编订了中医重要文献《黄帝内经》B.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C.编创出强身健体的“五禽戏”D.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史上的经典之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D项正确;《黄帝内经》的创作年代为先秦至汉,作者不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排除B项;华佗编创出强身健体的“五禽戏”,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史书与历史】6.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将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
A.口头传说全部属于历史事实
B.皇帝的事迹只能通过《史记》来了解
C.文献记载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D.传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将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可知,《史记》中关于黄帝的传说,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后整理而成,传说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D项正确;“全部”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皇帝的事迹只能通过《史记》来了解”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史记》中关于黄帝的传说,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后整理而成,“文献记载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新情境·知识卡片】7.与下面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 )
A.老子与《道德经》B.孔子与《论语》
C.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司马迁与《史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信息可知,该著作是《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D项正确;《道德经》与题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符,排除A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医书,不是史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8.“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大疡疫的时代”。这几句话旨在说 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大疡疫的时代”闭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人民生活是比较悲苦的,而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给广大苦难人民带来了希望,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受到广泛的欢迎,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影响,与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无关,排除A项;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政,专制统治强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跨学科·成语与历史】9.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等。这说明( )
A.佛教的发展服务了统治阶级B.佛教迎合了贫苦民众的愿望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D.佛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等”体现了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说明了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C项正确;题干信息主旨是反映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无法推断出佛教的发展服务了统治阶级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信息主旨是反映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没有涉及佛教迎合了贫苦民众的愿望等信息,排除B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10.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以“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百家争鸣,思想活跃D.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角在东汉末年创建太平道能够吸引广大穷苦百姓是因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穷苦百姓面临生存压力,所以更倾向于教义“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B项正确;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不符合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况,排除A项;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排除C项;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也并不是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况,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豫见中国,老家河南》成为近年网红宣传片,网友纷纷为这部片子点赞,称“河南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古都,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名人,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7年,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6项25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3处。
材料二
图一 白马寺 图二 医圣祠
(1)材料一提到了造纸术,它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在安阳发现的什么文字?
(2)材料二中图一始建于什么朝代?这一宗教的创始人是谁?
(3)材料二中图二建筑是为了纪念哪位医学方面的名人,请你简介此名人。
【答案】(1)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甲骨文。
(2)东汉。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3)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学家尊称为医圣。
【解析】(1)意义: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的纸发明于西汉时期,后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等。
文字:根据所学知识,殷城发现的文字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2)朝代:根据所学知识,由图片“白马寺”可知,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时,他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原本是一个王子,后来放弃了富贵荣华,出家修行,最终证悟了真理,成为了觉者。
(3)人物:根据所学知识,由“医圣”可知,该人物是医圣张仲景。
简介: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史料探究练
1.(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 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西汉时期,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要两个人抬进去,汉武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之后,竹木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这是因为( )
A.甲骨文的出现B.统一了文字
C.造纸术的改进D.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公文网络,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民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因此题干中,“到了东汉中期之后,竹木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这是因为造纸术的改进,C项正确;甲骨文出现在商王武丁时期,它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排除A项;统一文字与东汉中后期竹木简使用范围减小无关,排除B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山西朔州·模拟预测)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A.书写材料变化B.古代农业发展C.古代商业繁荣D.中华医学深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甲骨上刻有文、图二的竹简上有文字、图三的纸上有文字和书写材料密切相关,即反映了书写材料变化,A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都属于书写材料,未涉及商业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医相关成果,与医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重庆·三模)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公元七世纪,造纸技术经高丽传到日本,阿拉伯的造纸技术由中国工人亲自传授,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随后欧洲很多国家都建造了造纸厂。这表明造纸技术( )
A.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C.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无法说明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排除A项;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与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朝鲜、越南、日本无关,排除B项;造纸术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兴起,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夸大了其作用,且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C项。故选D项。
5.下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土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反映了汉朝时( )
养生运动导引图
A.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C.已有强身健体的意识D.呈现统一国家的气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可知,这属于我国古代的医疗保健体操。这充分证明,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利用体操运动锻炼身体、防病治病的意识了,C项正确;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表现是注重农业生产,无为而治,但图示的体操动作,体现不出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是养生运动的,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汉朝是统一国家,但材料与统一的气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讳疾忌医”源自于名医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是战国时期的国王,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指出他患有皮肤病,需要立即治疗。蔡桓公却认为自己在开玩笑,没有生病。扁鹊随后又指出蔡桓公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肌肉和肠胃,但蔡桓公仍然拒绝治疗。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告诉他病情已经到了骨髓,无法医治。材料表明扁鹊( )
A.运用了四诊法B.创编出五禽戏C.提出了治未病D.撰写出千金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材料中扁鹊见到蔡桓公便认为其有病,采用的是望的方法,这体现了扁鹊运用了四诊法,A项正确;创编出五禽戏的是华佗,排除B项;提出了治未病的是张仲景,排除C项;撰写出千金方的是孙思邈,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河南许昌·二模)下列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两位著名医者都主张( )
A.用药简易B.辨证施治C.望闻问切D.养生健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知,张仲景和华佗都主张养生,通过调节阴阳、合理运动保持身体健康,D项正确;张仲景和华佗主张养生的手段分别是调节阴阳和适当运动,体现不出用药易简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养生方法,没有涉及治疗原则,排除B项;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材料体现的是养生健体,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河南周口·二模)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于是刻苦攻读古典医学著作,对东汉以前的临床医学做了全面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上述材料反映了《伤寒杂病论》( )
A.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B.是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
C.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D.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著作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对东汉以前的临床医学做了全面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伤寒杂病论》是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和总结,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伤寒杂病论》的撰成背景,而不是其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9.【跨学科·历史与体育】如图是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介绍,这反映了华佗( )
A.主张辨证治疗B.提出望闻问切C.提倡体育锻炼D.重视编撰药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华佗”“传统养生保健运动”及图片中人物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介绍的是华佗的“五禽戏”,练习这些体育动作可以帮助人强身健体,C项正确;张仲景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排除A项;望闻问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诊断疾病的方法,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华佗重视编撰药物学典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福建宁德·一模)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魄力,共同体现了他们( )
A.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B.秉笔直书、爱憎分明的品格
C.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信念D.开疆拓土、为国捐躯的情怀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司马迁以残缺的身体写成煌煌巨著《史记》,张骞以果敢精神凿空西域,多次失败而归仍不放弃,班超弃文从武,有志报国,为汉朝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这些都能体现他们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 A项正确;秉笔直书、爱憎分明的品格指的是司马迁的精神,不能概括三个人的共同精神,排除B项;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信念指的是张骞的精神,不能概括三个人的共同精神,排除C项;开疆拓土、为国捐躯的情怀指的是班超的精神,不能概括三个人的共同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广东清远·三模)《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里耶古井出土的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的记载,证实了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设有洞庭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年代久远的史料都难采信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D.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里耶古井出土的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的记载,证实了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设有洞庭郡。”可知,里耶古井出土的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的记载,而《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并无“洞庭郡”的记载,这体现了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发现更多历史真相,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年代久远的史料只要经过考古印证,同样是可信的,排除A项;史料价值最重要的是真实可信程度,只要是经过考古印证真实可信的史料,其价值不会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排除C项;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山东临沂·二模)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东汉时期的医学发展B.灿烂的两汉科技与文化
C.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D.异彩纷呈的南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蔡伦改进造纸术、《伤寒杂病论》、《史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因此,图片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B项正确;造纸术与《史记》不属于医学,排除A项;图片中的成就属于秦汉时期,而不是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材料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伤寒杂病论》及《史记》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而不是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广东·模拟预测)下图为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经典例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
A.实用性B.创新性C.总结性D.艺术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九章算术》的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说明《九章算术》是为解决田亩测量等现实问题服务的,说明其具有实用性,A项真确;材料未涉及与以前数学著作的不同,不能体现创新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前期数学著作的整理归纳,不能体现其总结性的特点,排除C项;数学著作属于科学著作,未表现艺术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湖南邵阳·一模)东汉中期以后,“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现象引发的政治,社会动荡( )
A.是佛教产生的重要背景B.是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C.推动了安史之乱的爆发D.是郡县制的弊端造成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形成外戚专政,皇帝长大后,为掌握政权,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仍,疫病流行,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护上。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君权神授,借以消除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祈求长治久安和个人的福寿康宁,为道教产生提供了可能,B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排除A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题干信息与郡县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因果轮回”“在劫难逃”等。这说明佛教( )
A.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B.丰富了中国文化
C.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D.融合了本土道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B项正确;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而不是日本,排除A项;为统治阶级服务,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佛教与本土道家之间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考古证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图A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术,他是 时期的宦官 (人物);图B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著有 (著作),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东汉时期的 (人物)。
材料二 在古代农业社会时代,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极为发达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成果。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和科技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民族,在确立古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上,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点,以能否直接服务于国家、应用于实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
——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1) 东汉 蔡伦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2)①科技成果显著;②领先世界;③注重实际,服务于实际。(任意两条可)
(3)科技创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如支付宝的发明、(举例+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题1】填空:结合所学造纸术的发明的知识可知,考古证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图A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术,他是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结合所学张仲景的知识可知,图B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东汉时期的张仲景。
【小题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是……创造出辉煌的成果”可知,科技成果显著;根据材料二“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巨大的贡献”可知,技术领先世界;根据材料二“鲜明的实用性特点……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可知,注重实际,服务于实际。
【小题3】变化: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生活经历可知,科技创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如支付宝的发明。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如图所示,该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张。
材料二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材料三 造纸术的传播。(见图)
(1)结合材料一、指出我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关于“纸”的什么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中的年号“元兴”属于哪个朝代的?“蔡侯”指的是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造纸术的发明的重要意义。
【答案】(1)信息:西汉时,我国已经有了造纸技术;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说明当时造纸工艺不先进;我们可利用纸上的文字和地图进行历史研究。(一点即可)
(2)朝代:东汉;“蔡侯”:蔡伦。
(3)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如图所示,该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张”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能获得关于“纸”的历史信息有:西汉时,我国已经有了造纸技术;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说明当时造纸工艺不先进;我们可利用纸上的文字和地图进行历史研究。
(2)朝代和人物:依据材料二“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故材料中的“元兴”应该是东汉的年号,“蔡侯”指的是蔡伦。
(3)意义:根据材料三“造纸术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发明造纸术的意义是: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知识卡片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3000年的史事
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张仲景
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
它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属于传统养生保健运动。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图A
图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