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 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纤维素、DNA、脂肪、蛋白质共有的化学元素是( )
A. C、H、O、NB. C、H、OC. C、H、O、N、SD. C、H、O、N、P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详解】纤维素的组成元素是C、H、O;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因此,纤维素、DNA、脂肪和蛋白质都具有的化学元素是C、H、O,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下图为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末梢
B. 该神经元有1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C. 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正电波单向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
【详解】A、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A正确;
B、该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B正确;
C、脊髓能控制躯体运动,由于该神经元是运动神经元,所以其胞体位于脊髓,C正确;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负电波沿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传播,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激素都是信息分子
C. 激素为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激素只定向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不同的激素化学本质不同,如胰岛素是蛋白质,性激素是固醇,A错误;
B、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靶细胞的代谢,B正确;
C、激素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只能起调节作用,C错误;
D、激素直接分泌到内环境中,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
故选B。
4. “细胞蛇”是刚发现的一类包含代谢酶的蛇形无膜细胞器,与其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蛇”是一类无膜细胞器。细胞中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无膜的细胞器。
【详解】A、为线粒体,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不符合题意;
B、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不符合题意;
C、为中心体,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C符合题意;
D、为细胞核,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图是某种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上通常可以从其右侧相继结合多个②
B. ①上面的反密码子可以和③上的密码子配对
C. 此过程有水生成,只发生在细胞溶胶中
D. ④形成后直接进入高尔基体加工,然后分泌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中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为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图中①表示mRNA,②表示核糖体,③表示tRNA,④表示多肽链。
【详解】A、①上通常可以相继结合多个②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肽链,A正确;
B、①上面的密码子可以和③上的反密码子配对,B错误;
C、该过程为翻译过程,即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过程,此过程有水生成,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错误;
D、④形成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再由高尔基体加工,再分泌出细胞,D错误。
故选A。
6. 在下图所示的酶促反应图式中,属于酶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酶在生化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在反应前后质和量均不变,①反应前后没发生变化,所以①是酶。②是反应物,③④为生成物。故选A。
7.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淋巴或血浆等
B. 受体对相关物质的识别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内环境中含有CO2、激素、血浆蛋白等成分
D.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特性并不是恒定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详解】A、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和血浆中,故其生活的内环境有淋巴(液)、血浆等,A正确;
B、受体对相关物质的识别发生在膜上或者膜内,不是在内环境中,B错误;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代谢产物CO2、尿素等、也有激素,血浆中有血浆蛋白等,C正确;
D、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而非稳定不变,一般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8.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①~④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中产生的ATP 少于过程②中的
B. 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C. 葡萄糖经过①②过程后,其能量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D. 过程④会发生[H] 与 O2 的结合,形成水并合成大量 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
【详解】A、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A错误;
B、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
C、①②过程表示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C错误;
D、过程④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 与 O2 的结合,形成水并合成大量 ATP,D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过度兴奋异常放电而导致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研究小组利用癫痫病模型小鼠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表明酗酒会增加癫痫的发作;生酮饮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搭配的一种饮食方法)能够对癫痫症状进行控制(图1);健康的肠道菌群也能有效控制癫痫(图2)。
说明:1.*的数量代表显著差异程度;n.s代表无显著差异;2.Akk、Pb表示不同菌种;3.癫痫发作阈值是指引起癫痫发作的临界值(最小刺激强度)。
9. 酗酒会增加癫痫发作,可能的原因是酒精可引起神经元离子跨膜运输异常频繁。其中,跨膜运输异常的离子和癫痫发作时神经元膜内电位可能为( )
A. K+外流、内负B. Cl-内流、内负
C. Na+内流、内正D. Cl-外流、内负
10. 据材料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1和图2的小鼠必须是同一批次的模型小鼠
B. 单独移植Akk或Pb对控制癫痫的效果不明显
C. Akk和Pb相互促进,二者同时移植可使效果显著
D. 短期生酮饮食效果不稳定,长期生酮饮食才能稳定控制癫痫发作
【答案】9. C 10. A
【解析】
【分析】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9题详解】
酗酒会增加癫痫的发作次数增加,推测其原因可能是酒精可引起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从而使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增加。而兴奋产生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题详解】
A、连续食用4天时,对照组与生酮饮食组的癫痫发作阈值无显著差异,其它时间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癫痫发作阈值差异显著,可能图示的小鼠不是同一批次的模型小鼠,A错误;
B、对无菌种接种的组相比,单独接种Akk或Pb后的癫痫发作的阈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单独移植Akk或Pb对控制癫痫的效果不明显,B正确;
C、据图可知,同时接种Akk和Pb组的癫痫发作的阈值显著高于单独接种Pb,说明同时接种后Akk和Pb相互促进,可使效果显著,C正确;
D、生酮饮食由2天到4天,癫痫发作的阈值降低,即容易发生癫痫,但随着生酮饮食天数增加,癫痫发作的阈值相对稳定,说明可说明短期生酮饮食效果不稳定,长期生酮饮食才能稳定控制癫痫发作,D正确。
故选A。
11.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B. 激素②对应的受体只存在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上
C. 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D. ②即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能促进甲状腺的增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分析题图: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②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③。
【详解】A、图中共有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③→下丘脑和③→垂体,图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存在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A正确;
B、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于甲状腺细胞上,B正确;
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③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减弱,下丘脑、垂体通过增加激素①②的分泌量,促进甲状腺激素③的分泌,C错误;
D、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增殖,还可以调控甲状腺组织分泌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C。
12. 下图表示肌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Y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一般不进入X中
B. Y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
C. 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导致X的溶液量增加
D. Z循环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Z→Y是单向的,所以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
【详解】A、Y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一般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B错误;
C、由于运动后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增多,所以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向组织液渗透,组织液增多,C正确;
D、淋巴循环受阻,毛细淋巴管阻塞,则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必将积聚增多,从而使组织液的渗透压不断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13. 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节方式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Ι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过程A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B. 内脏神经产生的局部电流直接传至肾上腺髓质细胞,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C. 若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则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
D. 甲状腺、性腺的活动也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这一调控轴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其中激素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Ⅱ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即过程A为负反馈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为效应器。
【详解】A、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其中激素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Ⅱ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程A为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肾上腺髓质细胞属于效应器,内脏神经产生的局部电流不能直接传到肾上腺髓质细胞,而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B错误;
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说明糖皮质激素能够升血糖,而胰高血糖素也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C正确;
D、由图可知,甲状腺、性腺的活动也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这一调控轴的调节,维持甲状腺激素、必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
14. 如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B细胞膜能作为突触后膜
B. 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垂体释放激素D
D. 激素A、C、D都能定向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胰岛B细胞膜可以看作是突触后膜,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D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
D、激素能定向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但受体不一定分布在细胞膜上,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15. 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只能是精细胞
B. 细胞甲、乙可同时存在于动物的卵巢中
C. 细胞甲含4个DNA分子和4条染色单体、乙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D. 细胞甲和乙均含有两个中心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 细胞甲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精细胞或第二极体,A错误;
B、 细胞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两者可同时存在动物的生殖器官如卵巢内,B正确;
C、细胞甲着丝点(着丝粒)分裂,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
D、细胞甲和乙属于动物细胞,均含有两个中心体,四个中心粒,D错误。
故选B。
16.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搅拌不充分,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的结果是( )
A. 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不变,乙组悬浮液中放射性不变
B. 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增强,乙组悬浮液中放射性增强
C. 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增强,乙组悬浮液中放射性减弱
D. 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减弱,乙组悬浮液中放射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如果搅拌不充分,外壳很难与大肠杆菌分离,导致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用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因为保温时间过短,导致标记的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就被离心到上清夜中,所以乙组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B正确。
故选B。
17.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动作电位在形成和恢复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的Na+-K+泵始终在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C段K+内流和C~D段Na+内流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B~C 段不存在 Na+向外跨膜运输的现象
C. A~B段的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E 段通过 Na+-K+泵让 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A~B段的Na+内流是协助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18.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仅缓冲液组是对照组
B. 图示实验结果说明随酸的量不断增大,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始终能保持
C. 图示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比血浆组弱
D. 图示三条曲线所示结果均是科学合理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详解】A、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A错误;
B、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B错误;
C、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C正确;
D、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随着加HCl的量增加后,溶液pH值应下降,而图中PH是上升的,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D错误。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研究人员发现:①被HIV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可以合成一种蛋白质(A3蛋白),可将HIV上的RNA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②HIV攻击人体T细胞,是由于T细胞表面存在一种CCR5蛋白,HIV识别该蛋白质后对其进行攻击,而没有该蛋白质的细胞可以免受其攻击。
19. 下列关于A3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3蛋白通过改变碱基序列导致基因突变,抑制病毒增殖
B. A3蛋白的相关编码基因在人体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
C. A3蛋白对HIV的改变是一种表观遗传
D. A3蛋白能阻止HIV感染辅助性T细胞
20. 下列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癌症,是HIV直接引起原癌基因突变而导致的
B. 在人体的吞噬细胞、浆细胞、成熟的红细胞中都具有控制CCR5蛋白合成的基因
C. 前病毒以双链环状DNA的形式存在于内环境中
D. 宿主细胞释放的子代病毒中含宿主细胞的膜成分
【答案】19. A 20. D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19题详解】
A、A3蛋白可将HIV病毒RNA上的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改变了病毒的碱基序列,导致基因突变,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A正确;
B、A3蛋白的相关编码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但只在辅助性T细胞中表达,B错误;
C、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可发生遗传变化的现象,A3蛋白改变了遗传物质的碱基序列,故A3蛋白对HIV的改变不是一种表观遗传,C错误;
D、A3蛋白抑制HIV病毒的增殖,不能阻止病毒感染辅助性T细胞,D错误。
故选A。
【20题详解】
A、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癌症,是因为HIV攻击了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的,A错误;
B、成熟的红细胞细胞核退化消失,没有控制CCR5蛋白合成的基因,B错误;
C、病毒寄生生活在活细胞中,前病毒以链状DNA的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中,C错误;
D、HIV出细胞时携带了部分宿主细胞膜,宿主细胞释放子代病毒中含宿主细胞的膜成分,D正确。
故选D。
21. 如图是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1和2表示离子,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降低膜外离子2的浓度,将会降低a点电位的绝对值
B. 兴奋以负电波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绝缘性
C. 局部电流将会在一段时间后使图中c点右侧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
D. 此时图中b、c两点相关离子的转运方向相反,且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2、图示中的1表示钾离子,2表示钠离子。a点表示静息电位,b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c点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
【详解】A、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若降低膜外Na+(离子2)的浓度,Na+内流减少,a点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Na+浓度变化不影响K+外流,所以不会降低a点电位的绝对值,A错误;
B、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因为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各纤维之间基本上互不干扰,而且各纤维之间存在着结缔组织,所以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B正确;
C、局部电流会使图中c点右侧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正确;
D、b点是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点是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也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是离子转运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A。
22. 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二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实验中的四组小鼠中均能检测到淋巴细胞、溶菌酶、抗生素等免疫活性物质
B. 四组小鼠中产生同种抗体的量B组大于A组、C组大于D组
C. 再次注射抗原乙时,D组小鼠体内的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分泌抗体
D. 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和D组既有记忆细胞识别抗原,也有吞噬细胞呈递抗原-MHC复合体给辅助性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抗生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A 组和 B 组相比,A 组初次注射抗原甲,再次注射抗原甲,会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二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量更多;C 组和 D 组相比,D组初次注射抗原乙,再次注射抗原乙,会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量更多,所以应该是 A 组大于 B 组、 D组大于C组,B错误;
C、再次注射抗原乙时,D 组小鼠体内的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记忆细胞不能直接分泌抗体,C错误;
D、再次注射抗原后,A 组和 D 组既有记忆细胞识别抗原,也有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将抗原 - MHC 复合体呈递辅助性 T 细胞,D正确。
故选D。
23. 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作出假设,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只有激素调节
B. 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C. 切除胃,直接用食物刺激小肠也能导致胰液的分泌
D. 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胰液的分泌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A错误;
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胰腺分泌的,B错误;
C、食物刺激小肠会使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从而导致胰液的分泌,切除胃,直接用食物刺激小肠不能导致胰液的分泌,C错误;
D、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与创新是他们成功发现促胰液素的关键,D正确。
故选C。
24. 破坏蛙脑保留脊髓,获得脊蛙,暴露该脊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如图为该脊蛙屈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和b为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该脊蛙左后肢传入神经可引起屈反射
B. 一根传出神经只能与骨骼肌形成一个突触结构
C. 脊蛙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
D. 在该反射弧a与皮肤之间某处进行1次刺激,可验证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完成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A、实现反射需要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的刺激,因此刺激该脊蛙左后肢趾传入神经,反射弧不完整,不会引起屈反射,A错误;
B、一根传出神经能与骨骼肌形成多个突触结构,B错误;
C、脊蛙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C正确;
D、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才可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C。
25. 如图是甲病(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基因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Ⅲ4与另一正常女子结婚,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3
C. 若Ⅱ1与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则Ⅲ2与Ⅲ3婚配,生出不患病孩子的概率是3/8
D. 依据C项中的假设,若Ⅲ1与Ⅲ4婚配,生出正常男孩子的概率是7/24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对于甲病,Ⅱ5和Ⅱ6均患病,而他们女儿Ⅲ3表现正常,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于乙病,Ⅱ1和Ⅱ2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儿子Ⅲ2,由此可判断乙病是隐性遗传病。
【详解】A据图可知,Ⅱ1和Ⅱ2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儿子Ⅲ2,由此可判断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患者都是男性,不管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都符合图示情况,故乙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5和Ⅱ6均患病,而他们女儿Ⅲ3表现正常,故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Ⅱ5和Ⅱ6的基因型都是Aa,故Ⅲ4基因为1/AA、2/3Aa,正常女子为aa。若Ⅲ4与另一正常女子结婚,则其子女正常的概率为2/3×1/2=1/3,故患病概率为1-1/3=2/3,B错误;
C、根据Ⅱ1、Ⅱ2正常,Ⅲ2患乙病,可确定乙病是隐性。若Ⅱ1不携带乙病基因,则乙病为X隐性遗传病,结合图中个体患病情况,可知Ⅲ2和Ⅲ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分别是XbY、1/2XBXb或1/2XBXB,则后代患乙病的概率1/2×1/2=1/4;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合图中个体患病情况,可知Ⅲ2和Ⅲ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分别是Aa、aa,则后代患甲病的概率=1/2。因此Ⅲ2与Ⅲ3婚配,生出不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1/2)×(1-1/4)=3/8,C正确;
D、据图中各个体患病情况,可知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1/2aaXBXb,Ⅲ4的基因型是1/3AAXBY、2/3AaXBY。单独考虑甲病,Ⅲ1与Ⅲ4婚配,孩子正常的概率为:2/3×1/2=1/3;单独考虑乙病,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2×1/4+1/2×1/4=3/8,且患病的为男孩。故若Ⅲ1与Ⅲ4婚配,生出正常男孩子的概率是:3/8×1/3=1/8,D错误。
故选C。
26. 叶绿体中的色素、蛋白质等在某种膜上的分布及部分反应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膜是________膜,其上含有吸收光能的________和催化光反应的酶。光反应中,该膜吸收的光能转换为________中的化学能。
(2)水光解的产物除图中所示的物质外,还有________。NADPH为碳反应提供了________。
(3)用________分离新鲜菠菜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时,应注意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要高于液面。滤纸条上最宽色素带中所含的色素的颜色是________;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光合) ②. 光合色素 ③. ATP和NADPH
(2) ①. 电子(e-) ②. 能量和氢(氢)
(3) ①. 层析液 ②. 蓝绿色 ③. 胡萝卜素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该生物膜上的物质能够吸收光能,并且能够将光能发生转化,同时能够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反应,说明该生物膜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上进行的反应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小问1详解】
结合题干,判断图中所示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即类囊体膜(或光合膜),其上含有光合色素和催化光反应的酶。光反应能把色素吸收的光能转变为ATP、NADPH中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
光反应的产物有O2、ATP和NADPH等,图中未表示出来的是NADPH;NADPH的作用是为碳反应提供能量和氢(氢)。
【小问3详解】
分离色素用纸层析法,层析时要使滤纸条的滤液细线高于层析液液面,若没入层析液,会导致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不能沿滤纸条扩散,影响实验结果;在四种光合色素中叶绿素a含量最多,滤纸条上出现的最宽色素带为叶绿素a,为蓝绿色;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扩散最快。
27.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_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A结构是___________,若乙图表示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对内分泌腺的直接控制,则B可表示_______(内分泌腺)细胞膜。
(2)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在非条件反射中结构③所在部位是________(脊髓/大脑皮层)。若刺激图丙中d点,图中除d点外________ (字母)点也可产生兴奋。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是内环境中的________。
(4)麻醉药抑制兴奋的传递,通常可能是抑制图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d ③. 突触小体 ④. 胰岛(肾上腺髓质)
(2) ①. 脊髓 ②. c、e
(3)组织液 (4) ①. 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活性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传入神经、f为感受器,d为突触;图乙是图甲中d所示的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可以代表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 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的B是突触后膜。乙图中的A是突触小体。胰岛(肾上腺髓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所以若乙图表示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对内分泌腺的直接控制,则B可表示胰岛(肾上腺髓质)的细胞膜。
【小问2详解】
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图中除d点外还有c、e。
【小问3详解】
突触间隙是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小问4详解】
麻醉药抑制兴奋的传递,通常可能是抑制图乙中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活性,则兴奋不能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28. 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人体液中存在异常的抗体,可表现为以单一系统为主的异常兴奋或代谢亢进症。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时期激素C的合成受阻会导致患________症;与激素C化学本质类似,同时也能参与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_,这两种激素在体温调节上的关系称为_______作用,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释放到_______血管中,通过_______运输作用于腺垂体。
(3)Graves病人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比正常值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
(4)图中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其作用的受体与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的受体相同。
【答案】(1) ①. 呆小症 ②. 肾上腺素 ③. 协同 ④. 神经-体液调节
(2) ①. 垂体门脉 ②. 体液
(3) ①. 低 ②. 负反馈
(4) ①. 免疫球蛋白 ②. 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也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如寒冷刺激导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传至腺垂体,导致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的传送运至甲状腺,导致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小问1详解】
因为甲状腺激素对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等,导致呆小症;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类似(都是氨基酸衍生物),也能参与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上的关系称为协同作用,它们都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如骨骼肌战栗等),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体温,因此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 - 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释放到垂体门脉血管中,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腺垂体;
【小问3详解】
因为Graves病病人体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会持续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激素C),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因此Graves病人血液中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正常值低;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即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小问4详解】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相同,因为抗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从而刺激甲状腺细胞持续分泌甲状腺激素。
29. 如图是人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请分析回答。
(1)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_________细胞。淋巴干细胞在_________中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T淋巴细胞。
(2)图中的细胞a是________细胞,在①过程中,细胞a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形成_____________,并呈递给__________(填名称)细胞。
(3)图中③⑤⑥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反应可以由________细胞快速分裂分化为浆细胞。
(4)细胞c的分裂启动需要活化的细胞b分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激活。
(5)免疫应答的作用是清除突破身体屏障侵入体内的病原体,然而抗体和________细胞也可能攻击自身的组织而导致人体患病,这种情况叫____________病。
【答案】(1) ①. 造血干 ②. 胸腺
(2) ①. 吞噬 ②. 抗原-MHC复合体 ③. 辅助性T
(3) ①. 体液 ②. 记忆B
(4) ①. 细胞因子 ②. 抗原
(5) ①. T淋巴 ②.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e可分泌抗体,e是浆细胞,所以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b在胸腺中成熟,是T细胞,a是吞噬细胞。
【小问1详解】
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T淋巴细胞。
【小问2详解】
图中a是吞噬(巨噬)细胞,在①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吞噬或消化))抗原,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小问3详解】
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图示中③⑤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与③(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相比较,④(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的应答反应可由记忆B细胞快速分裂、分化为浆细胞。
【小问4详解】
细胞c(B细胞)的分裂启动需要活化的细胞b(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抗原的激活。
【小问5详解】
免疫应答的作用是清除突破身体屏障侵入体内的病原体,然而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能攻击自身的组织而导致人体患病,这种情况叫自身免疫病。
30. 以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将蛙的左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出现屈肌反射(屈腿),屈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剥去蛙左后大腿上的皮肤和肌肉暴露坐骨神经,再用电刺激左后腿坐骨神经,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屈腿现象,该现象不能称为反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制备如图1所示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某功能损伤的蛙坐骨神经a点(如图2),电位计1、2的电位变化结果均如图3所示。
①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某功能损伤的蛙坐骨神经a点,电位计1、2的电位变化结果均如图3所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图2中的b点非常接近刺激点a,而c点距离a点有一段距离,现增大刺激强度导致电位计1的指针偏转幅度增大。请仿照图3在下图4、5中分别画出增大刺激强度后,电位计1、2的电位变化________。
(3)坐骨神经与肌肉细胞接点部位的结构叫________,此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已知箭毒是一种神经性毒素,对人体各肌群的调控有一定影响。现研究发现,箭毒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的兴奋传递。为验证箭毒的作用,现提供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一个、任氏液(蛙的生理盐水)、箭毒、乙酰胆碱、电刺激设备,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不考虑坐骨神经自身产生乙酰胆碱的影响): ________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会 ③.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 ①. 该刺激强度下,坐骨神经中只有一根神经纤维兴奋;坐骨神经的cd段可能损坏 ②.
(3) ①. 突触 ②.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 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先放置在含箭毒的任氏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 再将该标本转移到含乙酰胆碱的任氏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 结果预测:两次腓肠肌都不收缩
【解析】
【分析】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小问1详解】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将蛙的左后肢最长趾趾端浸入0.5%硫酸溶液中,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剥去蛙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不能产生反射。
【小问2详解】
①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某功能损伤的蛙坐骨神经a点,电位计1、2的电位变化结果均如图3所示,只出现了一个波峰,可能是该刺激强度下,坐骨神经中只有一根神经纤维兴奋或坐骨神经的cd段可能损坏。
②增大刺激强度导致电位计1的指针偏转幅度增大,电位计2兴奋会分别传到c、d两点,会出现2个波峰,如下图所示:
。
【小问3详解】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docx、高一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