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导学案-+六年级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设计青岛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导学案-+六年级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设计青岛版,共12页。
科学学科六年级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设计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小组: 姓名: 《1.1细胞》(探究建构)【探究目标】收集资料,阅读有关细胞的发现史,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人类在显微镜和细胞发现方面的发展历程。观察显微镜,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并能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画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并说出它的基本结构。3.总结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知识链接】细胞的发现史 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虎克 人类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但是,人眼能够看到的物体,极限只有0.1 mm。公元1世纪时,罗马学者曾谈到装有水的水晶器皿可以放大字母。16世纪中期,瑞士的一位博物学家用放大镜描述了蜗牛壳和原生动物。 1610年,伽利略(G.Galilei,1564—1642)根据望远镜倒视时有放大物体的特点,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并对昆虫进行了观察。以后,自制显微镜的人日益增多,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ter Hooke,1635—1703)就是其中的一个。1665年,虎克从一小块清洁的软木上切下光滑的薄片。当他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时,似乎看到了一些小的空洞,但并不十分清楚。虎克切下的极薄的切片是白色的,他便把它的下面衬上一片黑色的木板,再用一个凸镜投光其上,于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薄片全部是多孔多洞的,像一个个蜂窝。虎克当时研究软木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软木轻而具有弹性和疏水性等特点,结果却发现了很多的小孔或小室。虎克首先把这些小孔叫做细胞。细胞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1677~1678年,荷兰的显微镜学家雷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浸泡胡椒的水中有许多小动物。与雷文虎克同时期从事显微镜观察研究的,还有意大利和英国科学家。他们分别对植物细胞、原生动物、细菌、红细胞等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作为早期的显微镜学家,虎克和他们记录下许多重要的观察结果,第一次在一个新的水平上揭示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十分复杂的生物界。细胞学说的建立 在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的薄片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误认为细胞壁是细胞的主要部分。1671年,英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同时发现了活细胞的内部充满了黏稠的物质,他们把这种黏稠的物质叫做“黏质”,但不知道这就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1831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活的植物细胞内有一个由特别稠密的物质构成的结构,他把这个结构叫做细胞核,并认为细胞核是细胞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候,细胞质和细胞核虽然都已发现,但是,人们仍然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还是过高地估计细胞壁的作用。直到1838年,德国科学家才指出细胞壁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活动的产物,而不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eiden,1804—1881)和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通过各自的研究工作,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单位,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这是自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以来,人们对细胞进行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细胞学说阐明了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生命本质上的统一性,成为人们认识生物界的一次重大飞跃。【探究实践】任务一:观察细胞,总结特点活动一:认识显微镜: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活动二: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活动三:借助图片观察更多细胞的特点 写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拓展应用1.查阅资料,介绍一种单细胞生物2.用橡皮泥自己动手做一个细胞模型《1.1细胞》(素养提升) 【温馨提示】1.请先复习上课记录的笔记,然后合上课本,自主完成作业; 2.限时10分钟内完成;3.请将有疑惑的题目题号前标注上“?”。【提升目标】1.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并独立完成。2.结合课本自主进行改错,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做好反思。【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1.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 )构成的,( )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2.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叫做( )。3.植物体是由很多( )构成的。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其( )、( )各不相同。4.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 )、( )、( )、( )。5、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 )相同,都有( )。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 ),( )有( )、( )的作用。二.判断题1.植物体同一部分,不同作用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 ( )2.动物体和人体细胞形状,大小相同。 ( )3.细胞有生长、繁殖、变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 )4.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 ) 自我达标情况记录《1.2遗传和变异》(探究建构)【探究目标】1.观察比较,举例说明人、动植物的子代和亲代间很多特征是相似的,也有一些特征有差异,发现并归纳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2.能基于证据,对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3.阅读科学史,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秘密的研究。【探究实践】 任务一: 一起来找异同。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活动一:一起来找相同观察自己和父母、兄弟姐妹的这些特征,写出你的发现 观察动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外形特征的异同。 思考:1.这些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毛皮颜色、耳朵形状等外貌特征一样吗?2.这些动物的后代个体之间有哪些异同?3.其他动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有没有这种现象?我的发现:活动二:一起来找不同思考:为什么后代长得像父母又稍有不同?【知识链接】生物变异的种类生物变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速传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科学史阅读】 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他发现在自然状态下,这些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花是白色的……通过进一步观察,他还发现这些豌豆后代的形态特征大多和它们的上代相似。孟德尔很想揭开这个秘密。当他用豌豆的白花与白花、红花与红花分别授粉后,子一代豌豆的花还是白色的或红色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豌豆花进行人工授粉后,在子一代中,所有的豌豆花都是红色的,而在子二代中,既有红花,也有白花,且红花多于白花。后来,孟德尔对这个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豌豆的某种因子可以决定它的某个特征。遗传因子有显性的,如控制红色的遗传因子;也有隐性的,如控制白色的遗传因子。后续的研究与发现20 世纪初,科学家认为,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应该就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并把它命名为“基因"。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埃弗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它就像一个旋转的梯子,梯子上的某一段可能记录着你的一个特征,比如你头发的颜色或脚趾的长度。这些信息会世代相传,以保证“龙生龙,凤生风”,而不会“龙生凤,凤生龙”。这些信息还会指挥细胞建造身体的各个部分时不出乱,如手指破了,伤口周围的DNA 双螺旋结构细胞不会用心肌细胞来替代。但是,孟德尔的研究发现不能圆满解释一种现象,如有些动物父母的皮毛都是褐色的,孩子的皮毛却是白色的。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除了因父母的结合而产生变异,生物体自身、人工干预等都可能产生变异。 采用添加化学物质,或用放射性物质照射的方法,也可以使生物产生变异。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你认为,人工干预生物变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2遗传和变异》(素养提升) 【温馨提示】1.请先复习上课记录的笔记,然后合上课本,自主完成作业; 2.限时10分钟内完成;3.请将有疑惑的题目题号前标注上“?”。【提升目标】1.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并独立完成。2.结合课本自主进行改错,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做好反思。【当堂检测】一、填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 )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生物变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 )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 )的变异。二、判断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子代的形态特征一定与亲代一模一样。( )生物的所有特征都是能遗传的。( )小明的爸爸会打篮球,他也会打篮球,这是遗传的原因。( )父母双方个子高的情况下,其子女的个子一定也高。( )小花猫跟它的妈妈长得很像,是遗传的结果。( )双胞胎会长得一模一样。(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的是变异现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工干预生物变异有利也有弊。( )三、选择花猫妈妈生了四只小猫,一只白猫和三只花猫,则猫爸爸最可能是( )。花猫B.黑猫C.白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变异可以发生在任何动植物之间变异是没有条件的,可以随时发生变异是有条件的3.有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色盲症的儿子,这种现象()。跟遗传有关B.是可遗传的变异C.是不可遗传的变异4.有着“现代遗传学之父”的美称的科学家是( )。A.埃弗里 B.袁隆平 C.孟德尔观察对象观察记录语言描述特征我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耳垂(有\无)下颚中央(有沟\无沟)舌头(能卷\不能卷)拇指(能弯\不能弯)血型性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