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卷docx、高一语文月考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3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世事、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不再囿于生死,而是顺应自然,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C.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亮剑
都梁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节选自《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清新自然,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我”和通讯员的对话彰显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6.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7.“己不如人,勇于亮剑”是“亮剑精神”的内核,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体现的“亮剑精神”。(6分)
8.同样是写战争,《亮剑》显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百合花》显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选取三个角度简要比较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 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酒当歌(当:对) 金石可镂(镂:用刀雕刻)
B.鼓瑟吹笙 (鼓:弹奏) 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C.而绝江河(绝:横渡 ) 山不厌高(厌:厌恶)
D.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天姥连天向天横(横:遮蔽)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而”的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顺风而呼
C.蟹六跪而二螯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3.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B.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C.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D.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1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照我满怀冰雪”表现的是词人的高洁傲岸,内心像冰雪一般澄澈、明净,这表现的是作者对朝廷的赤诚纯净、忠心耿耿。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6.本同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是辛弃疾的“英雄之词”,但抒情手法相异。请以“谁念英雄老矣”与“凭谁问,颇老矣,尚能饭否”二句为例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是:“ , !”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4)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 , ”两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5)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是以酒助兴,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以酒抒怀等等。比如: , 。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题,共13分)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文人来说,兴之所至,在驿站的墙上涂抹几句诗,是很平常的事,( )。当文人在粉墙上 ,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围观的人群中则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文士酣畅淋漓地 ,然后飘然远去,他自己并不能把这放在心上。那“发表”在墙壁上的诗,自有过往的文人墨客去 。他们背着手吟读一回,觉得不怎么样,又背着手踱去,在转身之间,已就淡忘得差不多了。偶尔见到几句精彩的,便要伫立许久,品味再三, 般怡然陶醉,日后又少不得在文友中传扬开去。
过了些日子,那字迹经过风吹雨打,剥落得不成样子了,店主便用泥灰粉刷一遍,清清白白的,好让后来的人再用诗句涂抹。主人照例给他在一旁捧着砚池,很欣赏的样子。就这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恐怕没有统计过。
18.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围观者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写诗的人也更不会大惊小怪
B.围观者不会大惊小怪,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更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
C.写诗的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驿站的主人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D.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 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19.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笔走龙蛇 一挥而就 评头论足 振聋发聩
B.春蚓秋蛇 一蹴而就 指手画脚 醍醐灌顶
C.笔走龙蛇 一挥而就 评头论足 醍醐灌顶
D.春蚓秋蛇 一蹴而就 指手画脚 振聋发聩
20.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B.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到底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C.就这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 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没有恐怕统计过。
D.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没有恐怕统计过。
21.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请从下列诗词中任选一首,从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语言特点等角度任选其一,写一则文学短评。要求:写出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明确评析角度;条理清晰,语言简洁。100字左右。(4分)
①杜甫《登高》
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让人生在建功立业中绽放光彩;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让人生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回归本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人生在自由与抗争中表现出别样的光彩……这些都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选择。
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对此有何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以“人生的选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二语文月考答案docx、高二语文月考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docx、高二语文期中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pdf、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