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7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写在答卷的密封区内。
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将答案写在答卷的相应题号框内。请保持试卷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子非常重视人生的反省,我们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言论,如《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即反省,反省的标准是贤人:把贤人当作学习的榜样,激励自己向贤人看齐;把不贤之人作为一个参考,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堕落为不贤之人。
由孔子开启的见贤思齐的思想,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的修身原则,类似的话多次出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在儒家看来,见贤思齐既是反省,也是好学,君子只有这样修身,才能真正改掉缺点,提升自己。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继承的也是这种见贤思齐的思想。无论是“见贤”,还是“见不贤”,都有反省的味道,都是把自己与别人加以比较,反观自己有哪些不足、离贤人还有多少距离。这等于是给人生找到了两部教材,一部是正面的,一部是反面的。正面的教材给自己确立学习的榜样,反面的教材给自己划出人生的底线。正反结合,人生就可以在不断的反省和学习中前行。
在孔子看来,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很容易做到知错即改。而知错即改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气,但大多数人缺乏这种勇气,不敢直面自身的不足,所以孔子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所谓“内自讼”,就是无须别人提醒或者批评,自己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深深自责。尽管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内自讼”,但越是做不到,越需要努力去做,否则的话,就是有个贤人站在你面前,你也学不到贤人半点模样。
与人们不敢直面自身不足相对的是,人们常常喜欢批评别人的缺点,这种人往往缺乏自省。孔子为此批评过子贡。《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提醒子贡:“你就一定比别人强吗?我没有时间去批评别人。”言外之意是,与其花时间去批评别人,不如用这个时间来提升自己。这段话,与其说是表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宽容,还不如说是展示了孔子反省的人生态度。
不仅人生的修行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学习、从政也是如此。《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思”固然是思考的意思,但也包括反思、质疑——学习不仅要勤学、乐学,也要善于反省。《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些都是孔子谦虚的话,也是他反省的话。凡此种种,孔子都是在提醒我们,做人做事需要有一种反省的态度。
孔子这种反省的思想,影响了他的学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等于是把孔子关于反省的教导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曾子又曰:“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不仅每日三省,而且“以殁其身”,可见曾子自省的功夫有多强。曾子正是凭着这种深入持久的反省之功,培养出一种深沉坚毅的伟大人格,并借助这种人格,承担起孔子倡导的仁学事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现“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段话虽然没有提及人生的反省,但没有人能否认曾子身上的担当感和人格力量与他的每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功夫之间的联系。
当然,人生需要反省的肯定不止那三件事,但一个人要是每天都能反省三件事,我想他离贤人也就不远了。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做不到每日三省吾身,但不能一辈子都不省吾身,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让反省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实际上,不少学者就是这样做的,并取得了杰出成就。比如为《资治通鉴》做注的胡三省(大学问家)、著名学者于省吾(20世纪研究古文字的大学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他们的名字都取自“三省吾身”。他们的成就不能全部都归于人生的反省,但一定跟人生的反省有关。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的儒家非常重视人生的反省(而且是自动、自主的反省),反省在儒家思想的开创阶段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儒家思想的一大底色。由于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孔、孟等人的反省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已是客观的存在。我们要做的是不仅要明确地意识到这种存在,而且要落实在生活中,真正养成反省的习惯,过一种反省的生活。
(摘编自叶帮义《“反省”:儒家思想的一大底色》,《中华读书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贤思齐的思想是由孔子开启的,类似的话多次出现在儒家经典著作中,这促使该思想成为了儒家重要的修身原则。
B.《原毁》中包含了见贤思齐的思想,韩愈在反省自己不如舜和周公的同时,也有向他们学习以改掉缺点、提升自己的意思。
C.作者认为一个人有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气,往往能知错即改。但大多数人缺乏这种勇气,也就很少有人做到知错即改了。
D.拥有反省的意识,同时落实在生活中,让反省成为生活的习惯,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便能成为优秀的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重视反省,将贤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把不贤之人作为警醒自己的参考。
B.一个经常反省的人应该是一个好学的人,反省的同时也是在向别人学习。
C.子贡缺乏自省,喜欢批评别人,这招致了孔子的嫌恶,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D.先秦儒家重视自动、自主的反省,它影响深远,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处。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里仁》中的句子,意在证明孔子对反省的重视,进一步引出话题。
B.文章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反省”的内涵、意义等,令人信服,启人思考。
C.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
D.文章结尾一句紧扣中心论点,提出“过一种反省的生活”的号召,具有积极意义。
4.文中第三段结尾处使用了“你”这一人称代词,请简析其作用。(4分)
5.《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单就个人成长而言,这与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何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原味
柴亚娟
奶奶佝偻着身子在她的樟木箱子里翻找半天,据说这箱子是她的陪嫁品,建了新房有很多旧东西都被母亲扔了,唯有这个用了六十年的箱子保留了下来。尽管母亲给奶奶的卧室打了一溜吊柜,可奶奶依然坚持用她的箱子。
在箱盖和箱壁的连接处有一把黄铜锁,因年久失修,锁其实只是个摆设,而钥匙早不见了。奶奶从里面拿出一个木质文具盒,那是干净的,但奶奶还是用手不断摩挲。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具盒上的花纹依稀可见。奶奶双手捧着文具盒,表情平淡,像是看惯了春月秋风,人世间的事物再也引不起她的兴趣,她明明知道我在她身边看着她,可她的目光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我……
我知道她又想起了她的童年好友麦花,那个和她共用一个文具盒的小女孩。也许我这样说不够准确,她是梦见了麦花。
你没看见过吧?你肯定没看见过,其实呢,麦子也开花,你想想整片麦田一片黄,铺天盖地的,把你的眼睛都遮住了,你想不哭都不行。这是奶奶给我重复了无数次的一个画面,在她有限的审美意识里,没有比麦花更好看的花了。奶奶说完她的梦境,依然拿着木质文具盒来回地晃动。
麦花父亲是附近有名的木匠,会雕工,会画,至于软桌儿活,那更不用说了。这个文具盒就出自他的手。麦花喜欢,我奶奶更喜欢。据我奶奶说,麦花——开始想把这个文具盒送给她,被她拒绝了。这么贵重的礼物她怎么好意思要?那时候别说文具盒,有人上学连书包都没有,只用包袱皮包。文具盒可算奢侈品了。但奶奶太喜欢这个文具盒了,她和麦花同桌,只要麦花把文具盒放在桌上,她便忍不住拿在手里看。
后来麦花的文具盒丢了,看来不只是奶奶喜欢这个文具盒,大家都喜欢。那天应该是奶奶童年时代的高光时刻,她说,不论你们谁拿的,只要放学前偷偷把文具盒还回来,那就不算偷。要不然我去告诉二叔,让他来学校破案。所有的同学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奶奶的这个二叔是公安,专门抓小偷,很有名气。
奶奶给麦花找回了文具盒,麦花自然对奶奶十分感激,接下来她又想把文具盒送给奶奶。她说,咱俩这么好,我本来是要送给你的。现在丢了又被你找回来,如果你再不要,那我可生气了。奶奶说,好玩意儿谁不想要,说不要那是假的,可你把文具盒给我,你也没啥使。
那时候同学们的文具大部分都用一块布或者手绢什么的包着,用了打开,不用再包上,其实也挺方便的。奶奶没有文具盒,她的文具一直是用手绢包着的。麦花看着奶奶说,要不然这样,咱俩共使一个文具盒,反正这个盒子大,能装。
奶奶说,你不知道两人用一个文具盒也有好处,不像你们现在一人一个笔袋,自己使自己的,我们,得在一起做作业,因为文具都在一个盒子里装着嘛!时间长了我们也分不清你的笔我的笔,拿过来就使,我的也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们不但作业完成得好,关系也比以前更好了。当然也有不便的时候,麦花心粗,那天轮到她带文具盒了,她居然没来上学,我只好跟同学借了半截铅笔将就着把课上完。我本来是要兴师问罪的,可她把一条红丝带扎在我的辫子上,然后搂住我一个劲儿地笑。
麦花家搬走得很突然,眼看她们小学要毕业了,麦花忽然对奶奶说她家要回辽宁老家。奶奶说,你能不走吗?说完这句话奶奶的泪水就流了出来。麦花说,你当我愿意跟你分开?说完她也跟奶奶一起哭。奶奶说,要不你在我家住……这太不现实了,两个孩子临别难舍难分的,奶奶一直跟着马车送到镇上。麦花说,我还会回来,两座山到不了一起,人要见面还不容易吗?
奶奶说,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一辈子,本来说好写信,可她一封也没写,我想写又不知道地址。我说,奶奶你怎么知道她没写?也可能她写了很多但都没寄到……
奶奶说,她是怕我惦记啊……这人也真是的,怎么不为人家想想?
我说,这不挺好吗?你想着她,她肯定也想着你,要是你们频繁走动,有了物质关系,那就变味了。
奶奶像是没有听见我的话,把文具盒放在木箱里,扣上锁,然后看着春风恣意地拍打窗棂。她喃喃地说,又到清明,该播麦了。
不知为什么,这个故事我听了无数遍,以至于有的细节我比奶奶讲得还要好,可只有这次入心了。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麦花,一朵一朵地在我眼前飘拂晃动。
(有删改)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尽管不爱说话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公社中学可就没那么多姐妹了,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之后,又对香雪在这方面的迟钝感到说不出的怜悯和气恼。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小木盒,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妈妈知道樟木箱里有奶奶收藏了50年的文具盒,所以建了新房仍然把它留了下来。
B.作者有意回避时代特征而专心讲述个人的记忆,使作品情感更细腻,更能打动读者。
C.麦子开花时“铺天盖地”“一片黄”,既表达奶奶对麦花的思念,也与最后一段相照应。
D.麦花与奶奶分别后,从此音讯皆无,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也使小说主题变得沉重。
7.关于文本二中香雪和同学们关于一天几顿饭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明知香雪来自于贫困地区,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却仍然向她发问,带有嘲讽的意味。
B.香雪并未觉察同学们的真实用意,每次都认真作答并友好地反问,体现了她的单纯和质朴。
C.“故意”“友好”“理直气壮”等词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直接呈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D.这段对话运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性的善良与丑陋,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8.文本二“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4分)
9.斜升反转是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即抓住一个核心细节,先反复渲染,再进行反转,形成意外结局,作家刘海涛认为《原味》就属于这种结构。请结合文本一加以阐释。(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兴平四年,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二十二年,下令曰:“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三:
武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注】盗嫂受金:指谋士陈平,因魏无知举荐而得刘邦赏识,曾经被人指责“盗其嫂”“受诸将金”。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怒曰A种B不南走C越D北走E胡F不置G汝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活地,在文中作状语,与《鸿门宴》中“臣活之”的“活”字用法不同。
B.属,委托、交付,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字意思不同。
C.特,正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相同。
D.以,用,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谌最初担任兖州别驾,后投奔吕布,曹操捉住毕谌后,很认可他的孝心,仍给予重用。
B.曹操认为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君主,都和有才能的人共治国家,今天下未平更需要人才。
C.《求贤令》列举萧何、陈平等人的事例,认为他们虽然有才无德,但最终都成就了大业。
D.曹操用法严厉,对犯法之人严加惩处,不留情面,而对功臣却不吝惜重金,予以奖赏。
1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十二章)
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曹操的用人之道。(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南湖春早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本诗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了一幅雨后初晴图,风吹散云雾,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带给人温暖又明亮的感受。
B.颔联清新自然,色彩对比鲜明,显得生机勃勃,“碎红”“新绿”又突出了早春之“早”。
C.颈联写白雁羽翅未干,有沉重之感,写黄鹂经冬初啼,令人觉得舌涩,视听结合,描写细腻。
D.尾联通俗易懂,抒情直白:不是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经年的衰病使我失去了赏春的兴致。
16.本诗的颔联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比较,在情景关系上有何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 ”,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 ”,因为读书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一个人美梦骤醒,不得不面对现实,可以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去形容那种怅然若有所失的心情。
(3)小刚发现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露”的意象,来表达各种的情感,于是他查阅了资料,选取了不少经典的诗句,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 a ,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 b 、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而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上的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 c 。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 d 的重要因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李商隐的诗作“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B.辛弃疾的词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苏轼的词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D.白居易的诗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 ① 。纵观科学史,不少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在小时候便萌生对科学的热情,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不经意的相遇经历。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喜欢上古生物探秘,源于高中班主任给他订的《化石》杂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追梦星辰,结缘于小时候在夜空中,对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执着寻觅。青少年往往充满梦想、活力十足, ② ,就可能释放无穷的潜能。
科学的种子能不能茁壮成长,关键看 ③ 。当前,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教授科学课程的专业老师仍较少,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边远乡村,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让更多孩子的科学潜质得到释放,一方面,需要逐渐补齐科学师资短板,通过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普惠的优势,组织权威机构,制作纯公益、全开放科学教育内容,推动科学资源下沉。
21.下列句子中的“下沉”和文中加点的“下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核潜艇在南海下沉中触到异物。
B.这次地震使地面路基有所下沉。
C.干部在疫情期间多次下沉社区。
D.雄鹰发现猎物会俯冲下沉进行捕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风,吹灭微弱的火,吹旺强劲的焰。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宣城市绩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绩溪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绩溪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